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古代诗歌通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29:20 体裁作文
古代诗歌通感体裁作文

篇一: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

折花绣香,闹字当头

——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价值

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通感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移的一种表述,而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

比如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还有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种由抽象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的现象自然呈现了出来,人们的感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诗中通感是“闹”字当头。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大好春光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在古诗中有很多种通感的类型,比如以听觉表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红杏枝头春意闹);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与嗅感、视觉和嗅觉(哀响馥若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触觉与听觉、触觉与视觉(“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古代诗歌通感

)(“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通感不是某个时代某位诗人的创造,从本质上讲它来源于人的本能,从艺术上说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通感的手法用于文学的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大量经验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文艺中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在修辞过程中,通感还往往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运用通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受其冷暖的真实感。

由于从古至今各个时代,从古诗到白话文小说各种文体,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导致到今天还有谁会对“笑的甜蜜”、“表情冷漠”、“一弯寒月”这种最基本的通感的应用提出质疑吗?大概大家已经不把这些当成通感来对待了。而这也是通感的魅力所在,古诗由于通感更富于美,通感也由于古诗对它的应用而长存。

篇二:高考古诗鉴赏中两首运用通感试题

2012,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 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答:C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DE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 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2012,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释: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软”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东山如银涛涌出的美丽景象。

篇三:8专题八: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八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主备教师:邓以志 蒋朝强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节内容主要是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是在理解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运用规范的诗歌鉴赏语言,建立规范的答题模式。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也掌握了表达技巧,本节内容的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以规范训练。由于本内容的理论性较强,所以本节内容有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作用。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建立规范的答题模式。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定位

了解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包括修辞手法(比喻、借贷、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用典、联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与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意象、意境)三类。分析如何运用这些表达技巧,并能结合形象、主旨分析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感受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美。

(二)目标解析

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明白诗歌形象的涵盖范围,便于理解古代诗歌形象的内涵。握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便于分析诗歌的形象。掌握古代诗歌常见意象的含义,便于在答题时采用规范的术语。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明白诗歌的形象是作者寄托思想感情的依托物。建立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解答模式,规范答题结构。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难以用规范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须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建立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因为运用PPT可以将相关的文言知识更更便捷、更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课前检测

设计意图:感性地认识关于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

师生活动:

1

例1: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例2: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夜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然而作者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场夜雪,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手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冷”写雪落天寒;“窗户明”写雪的反光;“折竹声”写雪的厚重。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 春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

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

问题2:明确考纲要求。

2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师生活动:关于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考纲有何要求?

【明确】关于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考纲的要求是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

问题3: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设计意图:掌握理论知识,为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做铺垫。

师生活动:关于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一般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鉴赏?

【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几个角度入手来分析鉴赏。

问题4: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运用规范的诗歌鉴赏语言建立规范的答题模式。

师生活动:(1)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包括哪些?

【明确】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句中字句更为精巧。

例4: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说这首词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举出一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借代。用“樯橹”代指敌人的战船,表现了周瑜镇定自若的儒将风度。

(2)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比喻修辞。

【明确】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四类。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的作用。

例5: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这句诗歌。

【参考答案】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3)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借代修辞。

【明确】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是强调两者的相关点。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或物。借代有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使语言简练、含蓄的作用。运用借代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例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这句诗歌。

3

【参考答案】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夸张修辞。

【明确】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缩小夸张三类。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例7: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这句诗歌。

【参考答案】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对偶修辞。

【明确】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一种修辞。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流水对)三类。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音节和谐,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8: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句诗歌。

【参考答案】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比拟修辞。

【明确】比拟分为两类,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9: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句诗歌。

【参考答案】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7)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排比修辞。

【明确】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使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排比的作用: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例10: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几句诗歌。

【参考答案】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新颖独特。

4

(8)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设问修辞。

【明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阿鲁威《蟾宫曲》)这几句诗歌。

【参考答案】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9)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反问修辞。

【明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这句诗歌。

【参考答案】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赏析古代诗歌运用的起兴修辞。

【明确】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例1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这句诗歌。

【参考答案】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1)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的题目,高考设问的方式有哪些?

【明确】①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加以分析。

②这首诗有何表达技巧?

(12)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的题目,一般要遵循怎样的答题步骤?

【明确】第一步,点明概念。首先准确说明修辞方法,熟知修辞格知识。做题时加以准确分析。

第二步,说明效果。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第三步,点明情感。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13)规范建模实训。

例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