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明清男同志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29:21 体裁作文
明清男同志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明清禁毁小说里的性事描写

近来闲暇,翻读明清禁毁言情小说,颇多感慨。古代文人意淫很讲究艺术,跟时下一些大作家穿插荤段子相比,似乎高明得多。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古代性风俗的一个重要方面。思忖再三,觉得有必要选择整理,陆续搁放于博客,供朋友们品玩,亦可保存这部分资料,供日后研究之用。

情风性韵,雅俗之间。

《欢喜冤家》【明】西湖渔隐人 编

色胆如天,不顾隔墙有耳;欲心似火,哪管隙户人窥。初似渴龙喷井,后如饿虎擒羊。啧啧有声,铁汉听时心也乱,;吁吁微气,泥神看处也销魂。紧紧相偎难罢手,轻轻耳畔俏声高。(第一回 徐二娘与任三官)

雨拨云撩,重整蓝桥之会;星期月约,幸逢巫峡之缘。一个年少书生,久遭无妇之鳏,初遇佳人,好似投胶在漆;一个青春荡妇,向守有夫之寡,喜逢情种,浑如拌蜜之糖。也不尝欺香翠幌,也不管挣断罗裳。正是:

两将云兵起战场,花营锦阵布刀枪;

手忙脚乱高低敌,舌剑唇刀吞吐忙。(第一回 徐二娘与任三官)

两两夫妻,共入销金之帐;双双男妇,同登白玉之床。正是青鸾两跨,丹凤双骑。得趣佳人,久旷花间乐事;多情浪子,重温被底春情。鳏鱼得水,活泼泼钻入莲根,孤雁停飞,把独木尽情吞占。娇滴滴几转秋波,真成再觑;美甘甘一团津唾,果是填房。芙蓉帐里,虽称一对新人,锦绣衾中,各出两般旧物。(第三回 王文甫与李月仙)

口内甜津糖拌蜜,酥胸紧贴漆投胶。两腿上肩如获藕,一只阴子似投桃。也不管金钗斜鎏,忙扯过风枕横腰。笑微微醉眼含情,热急急百般乱叫。输却千金骨,赢将一段骚。

(第三回 二官与李月仙)

罗裙半卸,绣履双挑。眼朦胧而纤手牢勾,腰闪烁而灵犀紧凑。觉芳兴之甚浓,识春怀之正炽。是以玉容无主,任教蹈碎花香;弱体难禁,持取翻开桃浪。(第五回 蒋青与文欢)

云油雨腻,蝶舞疯狂。一个爱倾城颜色,一个爱贯世文章;一个风情蕴藉,一个雨意徜徉;一个攘花课蜜,一个窃玉偷香;一个身儿瘦怯,一个性子温良。

漫说佳期自古难,如何一见即成欢?

情浓始信鱼游水,意密方知凤得鸾。(第十回 许玄与蓉娘)

夜来频结蕊珠花,梦入巫山集彩霞。

爱月素娥鸾已跨,迎风萧史凤堪夸。

牡丹亭接蓝桥路,芍药栏通牛斗槎。

自喜玉鱼今得水,不须写怨抱琵琶。(第十回 许玄)

巫山十二握春云,喜得芳情枕上分。

带笑慢吹窗下火,含羞轻解月中裙。

娇声默默情偏厚,弱态迟迟意欲醺。

一刻千金真望外,风流友自愧东君。(第十回 蓉娘)

二人虽旧,两下重新。一个驾鹤乘鸾,一个攀龙附凤。一时间,巫女会襄王;片刻间,彩玉迷楚岫。金莲高架,水津津不怕溢蓝桥;玉笋轻抽,哪愁烧祆庙。口对口,舌尖不约而来;腿夹腿,那话儿推来又去。久已离鸾,今夜不能罢手;向成渴凤,何时方得能丢?虽然交浅,实是情深。(第十二回 云升与王氏)

武士单矛,直入貔貅之帐,骚人搁笔,裁成云雨文章。这黑蛮似铁罗汉投斋,何曾歇口;那骚货如粉骷髅弄阵,贯会吞枪。津津舌送过来,留而不返;洋洋水泵出去,难以遮藏。杨柳腰不住的随风摇摆,秋波眼频频转含俏窥郎。你看雪白一个妇人,乘着一个乌黑汉子。正是:

玉簪斜插鬓云旁,一点乌云映月光;

乌中鹤发年高士,黑笔淋漓涂粉墙。

薛仁贵坐乌骓马,砚台铁下石灰缸;

白扇素罗画墨竹,月里嫦娥嫁灶王。(第八回 贴念三与香姐)

人于翡翠衾中,轻试海棠娇态,鸳鸯枕上,漫飘兰桂奇香。情浓任教罗袜之纵横,兴逸哪管云鬓之缭乱。带笑徐徐舒腕股,含羞怯怯展腰肢。肺腑情倾,翠舌不绵佳人;香汗沾胸,绞绡春染红妆。虽禁他娇声聒耳,从今快梦想之怀,自是偿姻缘之债。(第十回 许玄与阮氏)

怨鹤离鸾狗秃,涸鱼渴凤妖娆。初起半推半就,渐渐越凑越骚。初然花心峰采,后来雨应枯苗。上下的光头齐动,东西的两奶频摇。白腿架僧肩,竟似瓜边两藕;光头擂玉乳,运如蒲撞双瓢。问一声大娘子这般可好?答一声好师傅手段真高!大娘子不耐烦,云停雨住,小贼秃正畅美,莫要乔装。弄得落红满地无人扫,只怕深夜柴门带月敲。(第十一回 觉空与田氏)

深抽浅送,轻叫低声,说不尽万般亲爱,描不出一段恩情。写意儿,伸伸缩缩,真爱惜,款款轻轻,一个柳腰乱摆,一个笋掘齐根。一个水流不住,一个火发难停,只有人间如此景,总求仙笔画难成。(第十三回 天生与巧儿)

一个贪花贼秃,一个卖色淫根。和尚色中恶鬼,妓女花里妖精,一个兴起云兵两将,一个备着月貌花神。烟花寨里夫人,这番受敌;寂寞房中饿鬼,果是遭擒。叫一声和尚心肝,真快活;答一句亲亲乖肉,实销魂。大光头小光头,一齐都动;上花唇下花心,两处齐亲。上阵时黄昏时候,罢战后恰好三更。可怜数点菩提水,倾入红莲两片沉。(第十四回 了然与秀英)

一个孀居少妇,一个老练新郎。一个打熬许久,如文君初遇相如;一个向没山妻,如必正和谐陈女。一个眼色横斜,气喘声娇,好似莺穿柳影;一个淫心荡漾,言娇语巧,浑如蝶戏花荫。新人枕上低低叫,只为云情雨意;二人耳畔般般道,都是海誓山盟。正是洞房花烛夜,胜如金榜题名时。(第十五回 王文与玉真)

浪子寻花,钻头觅缝,婆娘想汉,挂肚牵肠。为着水言堪色笑,为着雨就做文章。一个佯推不可,一个紧抱成双。假托手被他推却,放下身蝶浪蜂忙。成就了鸾交凤友,便做了地久天长。耳朵畔,低声呼细,口儿中,舌下吐香。枕倚斜,

云鬓压乱;汗珠儿,渍透鸭黄。弄出了金生丽水,放才肯玉出昆冈。抱起玉娥轻说与,偷香情兴倍寻常。(第十五回 宋人与玉贞)

一线春风透海棠,满身香汗湿罗裳;

个中美趣惟心想,体态惺忪意味长。

形体虽殊气味同,天然好合自然同;

相恋相爱相亲处,尽在津津一点中。(第十七回 孔先生与楚楚)

水月精神冰雪肤,连城美璧夜光珠;

玉颜尽是书中有,国色应知世上无。

翡翠衾深春窈窕,芙蓉褥穏椅模糊;

若能吟起王摩诘,写作和鸣鸾凤图。(第二十四回 王么子与商氏)

洞房幽,平径绝,拂袖出门,踏破花心月。钟鼓楼中声未歇,欢娱佳境,佳人可曾怯?拥香衾,情两结,握雨携云,暗把春偷设。苦短良宵容易别,试听紫燕深深说。玉漏声沉人影绝,素手相携,转过花荫月。莲步轻移娇又歇,怕人瞧见,欲进羞还怯。口脂香,罗带结,誓海盟山,尽向枕边设。可恨鸡声催晓别,临时犹自低低说。(第二十三回 朱公子与莲姑)

玉貌雪为肌,且休夸丰子都。前开后耸强如妇,情投意孚。交神体酥,六龙飞辔何原尔,耳边呼:这般滋味,胜却似醍醐。(第二十三回 梦花生与王国卿)

篇二:明清小说欣赏

红楼梦这本书,给我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场景。他以一个贵族之家的兴衰为背景深刻细腻地描写宝黛幽微曲折的爱情故事,肯定了追求自主的叛逆人物。同时也以贾府为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社会的全貌以及它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其象征意义是使读者深入看传统社会内部结构,昭示了这一末世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而王熙凤必然加快了这灭亡的速度。

精明强干的王熙凤,本可以成为贾府的中兴之臣,却为何反害了贾府?原因大概是因为凤姐对贾府的贡献远远小于她对贾府破坏力。

王熙凤才比天高,德比纸薄。权力的机会,个性的贪恋和末世的氛围纠结在一起,必然让她雁过拔毛,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都能被她用来进行权利寻租。《红楼梦》中第二十回中说:穷极的贾芸瞄上了荣国府,想揽下观园裁花修木的环境绿化生意,以为贾琏是管事的,不料用错了码头,这贾琏实际是当家不做主。贾琏让他去找自己的老婆王熙凤,同时明确地告诉他没礼没钱,别开口,聪明的贾芸去借钱买了“细贵的货”———冰片蘼香来送给凤姐,终于如愿以偿。

预感到贾家的衰败可能快要到来之时,王熙凤更是疯狂敛财,弄权舞弊,克扣工资,收受贿赂,放高利贷。只要能填满自己的腰包,无所不用其极,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肆意妄为到连自己的顶头上司,亲姑姑王夫人也不放过。 《红楼梦》中第三十六回说 ,王夫人屋里的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 ,空出一个大丫头职位,王熙凤哪会放过这样的“肥缺”她想尽办法拖着不增加用工名额,等求职的人走后门把东西送足才去禀告王夫人。

寻租卖官,以权谋私,改革为私管理为己,可以说凤姐的改革越深入,贾府败落就越快。

一句话,贾府用错了王熙凤。是凤姐的专权弄权。把一个大家族的兴亡归于一个女子的身上,似乎有些不公平。但是王熙凤身为荣府的实际管理者,有生杀予夺之权,翻云覆雨之能,

明清男同志小说

却没有把她的才干用在未雨绸缪、替贾府的未来筹划上。相反,她是个权欲极强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求利益,不惜贪赃枉法,给贾府埋下了深远的祸根。王熙凤手上有多条人命:为了三千两银子,拆散了一对有情人金哥和她的未婚夫,间接使他们双双自尽;只因府中的仆妇鲍二家的与贾琏私通,就用手段逼其上了吊;她还巧用心机逼死了尤二姐,就连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他也要杀人灭口。这些事情已经超出了她的职权范围,涉及到了贾府外部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给贾府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为了敛财,她还用贾府上下的月例银子去放高利贷,收入自己独吞,风险却要贾府承受。凤姐的才干是不容否认的,她头脑精明、手腕强硬,勤勉不辍,把荣府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在秦可卿逝世时一人独理两府大事,能力之强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她做事目的是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和金钱愿望,二是逢迎以贾母为首的贾府长辈,稳固自己的地位。这使她凡事以利益行先,只求自保,不求去弊,使贾府积弊日深,积重难返。

其实对于永保贾氏家族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秦可卿已经在临死前托梦告诉了凤姐。她说,“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後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秦可卿临死前的一番话极有远见,如果熙凤能够听从她的劝告,做出相应的安排,贾府不会最后落得个一败涂地。可惜凤姐虽然对这番话心中敬畏,但她并没有把秦可卿的深谋远虑付诸于实践,有才干见识如此,却未用上正途,凤姐实乃贾府之罪人也。在她严酷的治理下,荣国府人心逐渐分崩离析,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走入了水深火热中。

若说起《红楼梦》王熙凤绝对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曹公花在她身上的笔墨不少于宝、黛、钗。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中心人物,她毋容置疑还是个具有管理才干的女人,这可以从冷子兴、秦可卿、周瑞家的等人对她的评价中体现出来。然而就在这些人称赞王熙凤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听到了另外的一种声音,比如周瑞家的就说“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儿”。宁国府总管赖升也说:“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脑了,不认人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的十一回和十六回,两次提到“利钱”的事。就是说我们在留意王熙凤光鲜的背后,更应该留意她本性中的贪婪与凶残,因为这正是导致贾府这座大厦倾覆的根源之一。在这里我试图用三个篇幅的文字来论述王熙凤的贪婪、凶残与贾家兴衰败 由。

在贾雨村看来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可依我看来冷子兴更像个冷眼旁观之人。倒是贾雨村在冷子兴“演

说”贾府时的发表的言论不乏真知灼见,特别是最后提及王熙凤时的那句“你我方才所说的这几个人,只怕都是那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未可知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谓“正邪两赋”用贾雨村的话来说就是“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更绝的是那句“而来一路之人”,也就是说“大仁”与“大恶”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对于王熙凤的赞誉和诟病古而有之,如今更有人将王熙凤的管理才能奉为职场宝典。一句话,见仁见智。不过,按照这样的理论去评说红楼即无趣亦非我的本意,那就书归正传,先说一说王熙凤的贪婪与贾家的衰败。 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透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故事最终以悲剧作结,表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个充满悲剧气息的社会。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既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的社会悲剧。

一、命运的悲剧

古人由于受知识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自身无法摆脱的痛苦或无法用已有知识去解释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时,就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天神。他们用天神来解释一切无法理解的现象,认为天神在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人类是不可能和命运相抗争的。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就集中地体现了这种宿命论的思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传说,女娲炼石补天时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只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这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大能小;原来高十二丈方二十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明莹洁的宝玉模样。一天,遇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镂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于是石头城内,荣国府中却生下一位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且看这石头,有补天之才却不得实现补天之志,并且是唯一被丢弃于洪荒之中的一块,偏偏又通了性灵,有了感觉,有了灵魂,这痛苦的感觉便愈是深刻。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是与当时社会中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的木石前盟时,作者也安排了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神话。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①“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的爱情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性格的悲剧

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形象问题,历来争论颇多。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先说贾宝玉。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见第二回)宝玉的衔玉而生被视为异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开心,对宝玉“爱如珍宝”。这就决定了宝玉在贾府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宝贝,“命根一样”。宝玉独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为起点的。宝玉幼年便贪玩好动,七八岁时已是“淘气非常”,这与他从小生活在贾母身边有关。贾母骄纵孙子,“无人敢管”。宝玉虽然怕贾政,但又不把父亲当回事,也与贾母的撑腰有关。如第二十三回,贾政叫宝玉

去,宝玉吓得“杀死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曲了你。”贾母年轻时也是个贪玩的,年纪大了仍然贪玩好动,经常和晚辈玩在一起,并且熟悉戏文小说,对通俗文艺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见第五十四回)。这些都对宝玉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毫无兴趣。此外,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如贾雨村之流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这些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一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贾宝玉的这种种叛逆的思想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典型的封建正统人物,对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深恶痛绝。有时仅因一些小事,贾政便要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要绳索来勒死”。(第三十三回),然而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无力也无意去改变,而是选择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纯洁之中。在纯洁的少女中能够理解宝玉思想的人也是极少的。宝玉寻寻觅觅,也只找到了一个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们都一样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他们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对宝玉来说,他和黛玉之间的美好爱情显然是他对现实失望之后唯一向往和追求的。然而,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作妻子,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而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于是,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接下来说黛玉。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如此循环往复,情势的发展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以至悲从中来,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贾府的统治者低头多说些奉承讨好的话,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处境,但她却不肯这样做。“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民主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②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根孽胎”贾宝玉,她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孩子,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里,生存尚且艰难,更谈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

寻求爱情而能得其所爱,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爱而不能共偕连理,这是黛玉在贾府中的不幸命运;预感爱情有始无终(第三十二回)而又一往情深去爱,则是黛玉心志坚定、执着追求自主生活的体现。总之黛玉是一个生于悲剧时代而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与具有叛逆思想的宝黛相反,薛宝钗是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宝钗生于有百万之富,“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一直与势利又世故的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的一举一动对她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宝钗对人对事都自有一套,甚得贾府中人的喜爱,连仆人也喜欢她:“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五回)对贾府的统治者,宝钗也常常有意讨好。如第二十三回讲到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时,“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她“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有时“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针线来。日至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语半时,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语一回。”宝钗的这种种行为自然博得了贾府统治者的欢心。宝钗作为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在和宝玉的接触中自然地产生了爱情。她关心宝玉更盼望他能读书有成,立身扬名。宝钗不仅劝宝玉走“仁途经济”的道路,还注视他的一举一动,对宝玉身边的人也留心观察。如第二十一回,宝钗来到怡红院,一见到袭人就问:“宝兄弟那里去了?”袭人颇有怨气地说:“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功夫!”“凭

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她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可见宝钗关心宝玉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宝钗试图在争取宝玉的同时对他有所改造。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偏偏宝玉对此深厌之,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精神上的鸿沟决定着宝钗与宝玉不可能心灵相通。可是宝钗明知如此仍要设法去改造宝玉,也有点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其性格中同样有着悲剧的因素。最后,宝钗虽如愿嫁给了宝玉,然而宝玉的心始终不属于她,后竟至出家为僧。宝钗的悲剧至此到达顶点。

三、社会的悲剧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所写的最后结局。它说明在这个悲剧中,没有哪一方是赢家。黛玉之泪尽而逝,宝玉之出家,宝钗之守寡,固然有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然而我们知道,爱情中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宝、黛、钗都是才华横溢,纯朴可爱的人,造成这一悲剧的,难道能说仅仅是性格的因素吗?归根结底,无论是叛逆的宝玉、黛玉,还是精明世故的宝钗,在封建社会性里,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宝钗的毁灭则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而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

通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过这个爱情婚姻悲剧,我们也了解到,在封建社会,悲剧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仆之间,也存在于贵族中。如宝玉,这个贵族公子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爱情婚姻,遑论其它人呢?这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而悲剧的根源就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说到底,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

篇三:明清小说

分析《聊斋志异》与南派三叔《盗墓笔记》中的尸变现象

其实一直觉得《盗墓笔记》好像不那么能登大雅之堂,因为网络小说毕竟还不是主流,但是作为一名小说爱好者,我觉得不管什么小说,存在即是合理,南派三叔的红,是跟千千万万小说迷分不开的,所以在此郑重写下这个题目。

小学的时候就看过《聊斋志异》,但真正让我惊心动魄的,是拍成电影后的作品,在炎热的下午独自感受背脊发凉,这种印象至今历历在目。所以细想一下,他们也是可以联系上的,虽然前者一直是以志怪小说亮相文坛,但我宁愿认为它是中国恐怖小说的鼻祖,而盗墓笔记,则是非常成熟的带有强烈中国风的恐怖小说了。

先来看看《聊斋志异》里面的尸变,短短120多字,现在读来,仍然会觉得恐怖,这可能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阳信某翁者,邑之蔡店人。村去城五六里,父子设临路店宿行商。有车夫数人,往来负贩,辄寓其家。 一日昏暮,四人偕来,望门投止,则翁家客宿邸满。四人计无复之,坚请容纳。翁沉吟,思得一所,似恐不当客意。客言:“但求一席厦宇,更不敢有所择。”时翁有子妇新死,停尸室中,子出购材木未归。翁以灵所室寂,遂穿衢导客往。入其庐,灯昏案上。案后有搭帐,衣纸衾覆逝者。又观寝所,则复室中有连榻。四客奔波颇困,甫就枕,鼻息渐粗。惟一客尚朦胧,忽闻床上察察有声,急开目,则灵前灯火照视甚了。女尸已揭衾起。俄而下,渐入卧室。面淡金色,生绢抹额。俯近榻前,遍吹卧客者三。

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未几女果来,吹之如诸客。觉出房去,即闻纸衾声。出首微窥,见僵卧犹初矣。客惧甚,不敢作声,阴以足踏诸客。而诸客绝无少动。顾念无计,不如着衣以窜。才起振衣,而察察之声又作。客惧复伏,缩首衾中。觉女复来,连续吹数数始去。少间闻灵床作响,知其复卧。乃从被底渐渐出手得裤,遽就着之,白足奔出。尸亦起,似将逐客。比其离帏,而客已拔关出矣。尸驰从之。客且奔且号,村中人无有警者。欲叩主人之门,又恐迟为所及,遂望邑城路极力窜去。至东郊,瞥见兰若,闻木鱼声,乃急挝山门。道人讶其非常,又不即纳。旋踵尸已至,去身盈尺,客窘益甚。门外有白杨,围四五尺许,因以树自障。彼右则左之,彼左则右之。尸益怒。然各?倦矣。尸顿立,客汗促气逆,庇树间。尸暴起,伸两臂隔树探扑之。客惊仆。尸捉之不得,抱树而僵。道人窃听良久,无声,始渐出,见客卧地上。烛之死,然心下丝丝有动气。负入,终夜始苏。饮以汤水而问之,客具以状对。时晨钟已尽,晓色迷蒙,道人觇树上,果见僵女,大骇。报邑宰,宰亲诣质验,使人拔女手,牢不可开。审谛之,则左右四指并卷如钩,入木没甲。又数人力拔乃得下。视指穴,如凿孔然。遣役探翁家,则以尸亡客毙,纷纷正哗。役告之故,翁乃从往,舁尸归。客泣告宰曰:“身四人出,今一人归,此情何以信乡里?”宰与之牒,赍送以归。

这是我看过小说中最早的尸变,也是活死人的前身了。而在《盗墓笔记》第四十三章 蛇沼鬼城中,同样的,女主角阿宁也是出现了尸变现象,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阿宁的脸上还凝固着死亡那一刹

那的表情,现在看来有点骇人。尸体给雨水打湿了,潘子蹲下去,把她脸上的头发理得整齐了一些,我们就看到阿宁被咬的地方的伤口,已经发黑发紫,开始腐烂了,身上的皮肤也出现了斑驳的暗紫色,这里的高温已经开始腐蚀这具尸体了。”

其实要说起来,尸变就是指死尸受了某些外间因素而突然复活,但这复活的死尸已失了人性,只是一具没意识的行尸而已。而尸变通常发生在雷电交加的时候,这可能因雷电刺激起死尸体内,还未完全散去的静电所致,于是那死尸便像通了电一样,在毫无意识下活动起来。还有一种原因是猫或狗从尸体旁经过,也会导致尸变的发生.猫狗身上的静电刺激了尸体的阴极。之所以每次尸变的形象都是选择女性,我认为原因如下: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尸变容易,上面已经提到,尸变是极阴之物遇到静电原因造成的,女性代表的就是阴性,反之与男性的阳刚,所以固然有男尸发生尸变,但是毕竟是少数。其二,女性一般心灵柔弱,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难免死后会产生怨气(当时人的看法),所以不仅是在尸变中运用女性,在其他的鬼怪故事中也多用女性形象。

同时尸变形象的物象处理也是一个很值得商讨的话题。一般来说,尸变的角色都是物象与人像的结合体,它既有动物的性质,比如盗墓笔记里面阿宁的尸体后来像蛇一样的变化,并且能像水蛇一样在水中自如的活动,这些都是尸变的物象,甚至有人说道后面阿宁压根还会像蛇一样蜕皮复活。而在聊斋的尸变这个故事中,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明显的物化现象,但是最后女子的手深陷入树中,这种情境在现

代影视中出现过太多次了,不就是猫的附体么?还有吹气,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在大话西游中也出现过,当时也是一个妖怪的幻化体。同时,他身上也有很多人的本质,比如身体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灵魂的活死人。

另外,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于尸变形象人性的深度挖掘也是十分到位的。《聊斋志异》中女子从一开始的诈尸,向劳累的旅者吹气,再到她追赶旅人,最后抱树而终,我都理解为她对人世间的留恋,对于一个才离开人世不久的女子,她需要现世的关怀,她不愿意离开,这是她尸变的根本寓意,也许她本无意索命,只是刚好巧合碰上这几位旅人。再来说《盗墓笔记》中阿宁的这个形象,书中虽然说她像水蛇一样闪进沼泽的确,尸变后的她被物化了,但是作者不忘在最后的话语中加入她人的一面:“她从水中钻起,向陆上的人们露出一个古怪的微笑”。虽然微笑很古怪,但毕竟蛇是不会像人一样有笑容的,这是只属于人的微笑。

归根结底,这些尸变形象都是幻想出来的,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他们无一不是来自于普通的自然界或者是我们真实的社会,他们的产生,给了我们很多填充我们想象力的空间,让我们在惯常的生活中,找到一些新鲜感,甚至是来自未知世界的挑战。

后续:我也不知道写的到底是什么形式,其实感觉也没写出太多东西,但是这毕竟是我自己对于小说的一点看法。中文系,特别是当代的中文系,没有小说,将会失去很多。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