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议论文刘文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8:25:54 体裁作文
议论文刘文典体裁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刘文典

刘文典:两个半懂庄子的人

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中国现代杰出文史大师,著名庄子研究和古籍校勘学者。曾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小学,精通英、德、日、意等语言,历任北大、清华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

现在,位于北京沙滩的北大旧址,也就是北大红楼内的校史展览室中,陈列着当年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位列第一的是蔡元培校长,月薪三百元大洋,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的月薪是一百挂零,鲁迅则是六十元的讲师月薪,而在名册上列位第五的刘文典,其月薪却是一百六十元大洋,仅在北大怪杰辜鸿铭之后。这刘文典究竟是何许人也?

刘文典,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儿子能学会“洋话”,今后好与洋人做“大买卖”,于是早早把刘文典送入教会学校读书,由此给刘文典打下了良好的外文基础,同时也使他接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但刘文典的追求与父亲的期望相去甚远。17岁时,刘文典进入芜湖的安徽公学就读。这是一所新式学校,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陈独秀、刘师培当时正在此任教,刘文典受到陈、刘两位老师的赏识,并于次年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刘文典追随陈独秀、刘师培。苏曼殊等几位老师的足迹,东渡扶桑,入东京高等学校,并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又应章氏之邀,参加编辑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刘文典一度还曾学习军事,练习(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施放手枪和炸弹,准备参加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被推翻,孙中山归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刘文典为之兴奋异常,返国后到上海于右任1、宋教仁等创办的《民立报》任翻译和记者。后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二次革命”不幸失败,《民立报》报社遭到查禁。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暗杀宋教仁,当时也在现场的刘文典左臂中弹,侥幸逃得性命的他只得再次亡命日本。此时,孙中山已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刘文典立即加入,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迅速赶回国内的刘文典看到的却是他不愿看到的事实:各路军阀混战,饿殍遍野,经济每况愈下,市面百业凋零,中国的前途渺茫。他彷徨,悲观失望,愤而放弃政治活动,决意专心研究学问。恰在此时,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学科学长,他于是介绍27岁的刘文典到北大任教。

在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指导下,当时北大红楼内学术空气浓厚,流派纷呈,思想活跃,创新与守旧的斗争也很尖锐。刘文典深知,凭自己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青年,要想在北大讲坛上站住脚,没有真才实学和独到的学识,是不可能的。国学博大精深,他将古籍校勘和注疏学2作为研究方向,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子部,在诸子著作中他又从《淮南子》3突破。刘文典攻《淮南子》,从音韵、文字、训诂4、版本诸方面全面深入,寒1于右任(1879-1964),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

2 注疏是古籍的“注”(注文)和“疏”(解释注文和文字)的合称。旧时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注有传、笺、解、章句等名),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疏有义疏、正义、疏义等名),宋人把古人关于经书的注本、疏本合为一编,因此有“注疏”这一合称。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

暑数易,其志不移。半夜躺在床上,若想起一条材料或是一个问题,也马上起来把它记下来,这样夜以继日地辛劳,最后终于成功。1923年,他的第一本专著《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刘文典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地位。

此书付印前,刘文典曾写了一封信,请胡适为他作一篇序,并要求他用文言文来写。胡适接到此信时,正在病假之中,为了不耽误友人出书,胡适很快破例为刘写了一篇文言文序。但胡适做了一些折中,序言虽然用文言文写成,但却是用了标点符号,还分了段落,这样即对刘文典作出了一些迁就,又坚持了自己提倡白话的一贯主张。胡适的序言与刘文典的自序形成鲜明的对照。有趣的是,胡适的序文公之于世后,引起了一个小小的风波:很多人认为胡适主张复古了。

1927年8月,刘文典受聘筹办安徽大学,他任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行校长之职。 当时蒋介石挟北伐之功,声望正隆,到安徽大学视察。省政府通知刘文典安排人员欢迎,不想蒋介石来安大那天,场面冷冷清清,接待人员只有学校秘书、学监等一般职员,刘文典连面都没露一下。据说,此前蒋介石曾有意向安大学生发表演讲,谈论训政之道,结果被刘文典一口回绝,理由是:“大学不是衙门!”

1928年11月23日,安徽大学的百余名男生因为欲参加安庆女中的聚会受阻而闹事,最初这不过是一场普通冲突,但在有些人的利用操纵下,却演变成了一场学潮,并且闹到了刚到安徽的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十分恼怒,立即召见刘文典。据说刘文典曾说:“我刘叔雅 并非贩夫走卒,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二人见面时,刘文典戴礼帽长衫,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问道:“你是刘文典么?”刘文典傲然说:“字叔雅 ,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蒋要刘交出在学潮中挑动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严惩罢课学生。刘文典说:“我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撤掉,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刘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刘文典和蒋介石对话间发生冲突,在座的都为之色变。蒋指着刘怒斥:“看你这个样子,简直像个学阀!”刘也大声反骂:“看你这个样子,简直就是一个新军阀!”蒋立时火气冲天,大声喊道:“看我能不能枪毙你!”此时刘站起来一跺脚:“你就不敢!凭什么!”蒋大吼:“来人,把他扣押起来!”立即冲进来两个卫兵,把刘拖下,关进了省政府内的“后乐轩”里。

此事在全国的教育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胡适撰写文章《人权与约法》,举刘文典被关押一事,说:“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面而不能控诉,这是人治,不是法治。”蔡元培也迅即由南京致电蒋介石:“文人学士,理当有待。今先生拘叔雅,敢问何由?”蒋介石也明白刘文典虽然狂傲,终究不过是一介文人,于是在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释放了他,但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徽。

刘文典后来也跟好友冯友兰说,被囚禁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心理准备,不过他也知道蒋介石没有正当理由,是不会轻易动手的。老师章太炎听说此事后,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抱病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赠之:“养生未羡嵇中散,嫉恶真推祢正平。”借用汉末狂士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颂扬了刘文典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气节。

虽然因为冲撞蒋介石而被迫离开安大,但刘文典也因这一事件名噪一时,返京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聘请他到清华大学出任国文系主任,但北大拒不放人,几经磋商,双方达成妥协。刘到清华执教,但仍兼职北大教授,可谓两全其美。

一位清华门生描述刘文典说:“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喜洋洋坐在三院七号教室里,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长头高兮如望平空之孤鹤;肌肤黄瘦兮似辟谷5之老衲;中等的身材辟谷又称"避谷"、"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正能量。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羸瘠6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尤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了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卧轨请愿,敦请政府发兵抗日,刘文典当时在辅仁大学读书的独子刘成章也要参加,刘夫人爱子心切,欲加以拦阻,但刘文典劝说妻子,爱子更须爱国,国在人在,国破家亡。他对儿子说:“这是爱国行为,你应该去!”当时正是北方的冰冻时节,刘成章体弱,因连夜在外受寒患病而死,这给刘文典夫妇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刘文典滞留北平,没有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以致其住宅连遭日寇搜查。刘精通日文,但在日寇面前他却一句日文话不说,“以发夷声为耻”。他曾经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1938年5月,刘文典悄悄告别北平孤身南下。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文典通过英国大使馆人员买到船票,取道天津、香港,转了半个中国,途中财产和图书资料尽失,辗转两月终于到达西南联大7的所在地——云南昆明。

后来,见到比他晚到昆明的吴晓铃教授,刘文典便向其打听和他同样困居北平的周作人8的情况。吴晓铃说周作人以“家中还有老小”为托词未出来,刘文典气愤地说:“他读过不少的书,怎么那样不爱惜羽毛呀!”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刘文典先生曾经开《庄子》、《文选》等课。他授课有特色,既注重疑难字句的考订,又不囿于繁琐的训诂,善于旁征博引。他不喜欢照本宣科,往往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心得,对学生循循诱导。对学生不得要领地乱用参考书,他回诙谐地说:“去神庙烧香拜佛,烛光闪闪,烟雾袅袅,神佛真容常常模模糊糊、影影绰绰,只有拨开云雾,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而他上课向来征引繁富,经常一堂课只讲一句话,故讲《文选》一个5 辟谷又称"避谷"、"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正能量,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

6 léi jí指瘦弱。

7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8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学期只能讲半篇《海赋》9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想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五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个小时的课便结束了,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周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摆下一圈座椅,刘文典坐在中间对着一轮皓月:“颂明月之章”,生动形象,令听者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学生不明所指,刘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闻言,无不应声叫好。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派”10色彩。有一次,原定在西南联大一小教室中开讲《红楼梦》,后因听讲者太多,容纳不下,只好改在教室前的广场上去讲。届时早有一批学生席地而坐,等待开讲。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慢步登上讲台,缓缓坐下。一位女生站在桌边从热水瓶里为刘斟茶。刘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如唱“道情”一般,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然后拿起粉笔,转身在旁边驾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四个大字,并解释说:“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刘文典自称对陈寅恪的人格和学术不是十分佩服,而是“十二万分”佩服,并曾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先后,又翘起小拇指,对向自己说:“这是刘某人!”

1932年夏天,代替朱自清暂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刘文典,请陈寅恪帮助拟定清华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在每年的国文试卷批阅工作中,陈寅恪早已对那些高深莫测的试卷牢骚满腹。他觉得国文入学试题应该尽量“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而不是故作深沉,将学生绕进死胡同。陈于是命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和两个对对子,不想却在社会上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可能是刘、陈交往的较早记录。 在西南联大期间,刘文典经过多年苦心钻研,终于完成《庄子补正》一书,并于1939年出版。该书立论严谨,学风扎实深厚,连一向不肯轻易誉人的陈寅恪也为之作序并赞曰:“先生之作,可谓天下至甚矣??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仅供治《庄子》者之所必读而已哉!

有人问刘文典,为什么会选择《庄子》研究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刘文典回答说:“现在国难当头,国家存亡之际,间不容发,我们应该加倍的努力,研究国学??因为一个人对于固有的文化涵濡不深,必不能有很强的爱国心。不能发生伟大文学的国家,必不能卓然自立于世界。 9 作者木华,西晋辞赋家。这篇赋描写大海气势浩瀚,物产丰富,多神怪精灵,写得壮丽多姿。李善《文选注》引傅亮《文章志》称赞说:“广川木玄虚为《海赋》,文甚丽,足继前良。”在西晋的辞赋中极负盛名,为人传诵。

10这是“旧红学”中的一个流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或“索隐派红学”,主要论点有“纳兰成德家事”说、“清世祖玉董小宛故事”说、“康熙朝政治状态”说等,代表性的著作是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庄子补正》为刘文典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传说曾有人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先生放言:“普天下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刘文典,半个天下人共分之。”刘文典每次上课讲《庄子》时,开头第一句总是说:“《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和梁启超每次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也有点喽”,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吴宓等几位重量级国学教授便前往听讲。张中行晚年在回忆文章《刘叔雅》中记录了一件有趣的事。“他讲书,吴宓(号雨僧)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的时候,总是抬头张目向最后看,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人为之暗笑。”

刘文典一心钻研古典文学,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认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一日,有人偶尔问及当时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他沉思片刻后,喃喃地说“我没有听说过他,我没有听说过他。”

刘文典对在西南联大讲授语体文写作的沈从文甚有偏见。当他获悉西南联大当局要提升沈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在讨论将沈从文提升为正教授的教务会议上,大家都举手同意,唯有刘文典表示不满,他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经常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师生一听到空袭警报,就停下课来,一起往防空洞里跑,所谓“跑警报”是也。对此,陈寅恪曾写过一则趣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一日,刘文典跑警报时,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行动极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刘文典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这时,刘忽见他平素藐视的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不顾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什么跑啊!”

出于性格原因和对于刘文典的尊敬,沈从文一直对此事保持着沉默。而刘文典的学生,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张家的第四女,曾就读北大,后随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精书法、昆曲,婚后随夫婿定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其弟子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汗马功劳。却说,刘是个喜欢随心所欲的人,生活铺张,言语夸诞,他确实藐视沈从文,但所有用白话写作的人其实都入不了他的法眼,连胡适在内。张充和认为刘虽然主见很强,却并无恶意。她还说,刘都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世人又何必正经八百地看他?这番话可谓知人而论。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时有个绰号叫“二云居士”。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刘叔雅》中说:“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黧黑,盖昔日曾嗜鸦片,又性喜肉食。及后北大迁移昆明,人称之谓‘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着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语不择言。” 何谓云腿和云土?就是云南火腿和鸦片。而刘文典最终被西南联大解聘和后者有着直接的关

篇二: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

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

摘 要:刘文典是“中华民国”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尤其是他怒骂蒋介石为此还进了一个星期监狱的事件更让人津津乐道。以此事件为依托,探究当时知识分子敢于和最高领袖动手在制度方面的原因,可以加深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的了解。

关键词:刘文典;民国教育;教育制度

1922年是壬戌年,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变革年份。这一年,经过各方教育人士、民间知识分子自下而上的实践、讨论、争论,形成了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为主的三段教育学制。其七条指导思想拿来指导今天的教育完全契合:适应社会进行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胡适评价:“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由此时开始,民国的新式教育拉开了帷幕,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向民国教育学习是否不符合“历史潮流”,是否是对当代教育的不认同?笔者认为,敢于承认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不仅代表着“政治正确”,更代表着大胸襟与大气度,是成熟与自信的表现。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回溯这个时代,这批学者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一、刘文典事件

刘文典生于1889年,安徽合肥人,字叔雅,原名文聪。因为父亲以经商为业,所以家境很好,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通晓英德日等多种语言。后在当时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7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为学问高深,为人狂傲但不失赤子之心而闻名学界。他曾自我评价说:“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

1929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长,恰逢学潮。蒋介石经教育部下达的文件,“责难”他纵容学生闹事,“责令”他交出肇事学生,并“传唤”刘文典到南京悔过。刘竟不称“蒋主席”,竟敢当面叫他“新军阀”。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动了粗,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蒋捂着肚子,疼得脸上直流汗。蒋介石让左右把刘五花大绑拿下,以刺杀领袖未遂定罪把刘校长关进大牢,还扬言要“解散安大”。此事轰动一时,风传学界,刘文典被视为敢作敢为的民族英雄,声震天下儒林。鲁迅为此在《知难行难》一文中指出:“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老同乡,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称他主席!”因为他曾是孙先生的秘书,又是名气很大的国学大师,国民党的元老,消息传出后,安大师生立即组成“护校代表团”,与安庆多所中学的学生400余人,聚集在省府前请愿,要求释放刘文典,收回关押、开除学生的

成命。同时,安大教职员代表和皖省各界贤达联名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刘文典夫人张秋华又去南京晋见蔡元培。所幸,蔡、蒋、胡分别致电蒋介石,历数刘文典为人治学及任《民立报》主笔时宣传革命的功绩,劝蒋恕其一时语言唐突,并“力保其无他”。一说陈立夫也从中斡旋。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蒋介石最后放了人,但附前提——迫令刘文典“即日离皖”。

这次事件有两个非常精彩的亮点: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是何等的尊严,即使明知这尊严要以牢狱之苦为代价,他们也绝不丢弃;另一个则是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教师们教书育人的地方。在这里,只承认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问而不承认权势;即使是最高权势者,也无权到大学来指手画脚、耀武扬威。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分子自身崇高的人格外,还应该有民国的教育制度使然。

二、民国教育的特点

1.教务独立

首先民国的教育制度给了校长极大的自主权。北洋军阀时期请蔡元培回任校长。蔡回应三条:一是提高地位,由简任改为特任。二是经费独立,由教育部指定经费来源,由大学自己管理,其他不得过问。三是大学校园内一切学术活动完全自由,政府不得借故干预。为保证,大学自设校警。此三条为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所接受。同时也被其他大学所效仿。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2.经费独立

除上述之外《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民国时期的教育除受战争影响之外,经费短缺可以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造成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有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巨额的军费开支,中央政府的言行不一以及各级政府的侵吞挪用。面对教育经费短缺的事实,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并不是视而不见,而是采取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立法和奖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学等措施来保障教育经费,这些措施对我国当前走出暂时性的教育经费不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经费的独立使政府不是学校的奶妈,因此学校也可以不必仰仗政府鼻息,这也是刘文典敢于在蒋介石面前大呼:学校不是衙门,“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比如说教师待遇。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400~260元,讲师260~160元,助教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

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教师待遇决定了他们可以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保证他们崇高的人格和专心的教学。

比如说教育理念。民国以来,不少教育者是留学国外或是受到国外自由思想影响的。他们崇尚西方的民主和自由,蔑视专制和强权。在教学中,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当时教育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活跃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有理想,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育家办学,因此在当时教育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反而能够人才辈出。

比如说教材。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1938年陈立夫就任教育部长,企图控制各高校的课程。便颁布必修课程,或由教师按排定次序讲课。但各高校均嗤之以鼻。“部长部令得到贯彻,仅有他自己的支持者和朋友。”

比如说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

篇三:“可贵的低调”优秀作文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人发烧,住院挂水,给他打点滴扎针的是位瘦老太太。老太太话不多,扎静脉“一针见血”。娴熟扎完后,再观察几分钟,问问有没有哪儿不舒服。有一天,这人禁不住真心夸一句:“阿姨,您真是打针的好手!“随从的护士撇撇嘴:“你知道这位是谁吗?我们院最高级别的护理师,正师级!”老太太接过话去:“小王,别瞎说。我只不过比你们多干几年活而已,一只小麻雀,不值得这样出场。”

【写作导引】准确理解老太太的话是审题关键。从老太太的话中,我们发现,她是一个谦虚的长者,虽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却为人低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他的人生境界却令人景仰。材料还以病人的夸赞和随从护士的话,衬托了老太太的可贵品质。真正有大智慧和才华的人,往往是低调的。他们行走在尘世间,眼神是慈祥的,腰身是谦恭的,心地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高声叫嚷的,是内心虚弱的人;招摇显摆的,是骄矜浅薄的人??低调,不浓、不烈、不急、不燥、不悲、不喜、不争、不浮,是低到尘埃里的素颜,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思想。参考立意角度:“可贵的低调”“低调与高调”“淡泊名利心宽广”“清醒地认识自我”等。

谦卑的崇高

高三(4)班雷阳

成熟的向日葵的花盘总是低垂的,越是成熟越是谦逊;如海的河流的波涛总是轻柔的,越是浩大越是低沉;古老的高原坡面总是平缓的,越是高大越是坦荡……我们总能在崇高中发现谦卑的闪光点,它们的崇高不会令人畏惧,反倒是添了几分和气,更让人亲切与自在。谦卑的崇高是身居高位而心怀百姓的责任感,是头顶光环而朴实无华的平常心,是镁灯闪烁而泰然处之的清醒的头脑。

2012年6月24日,埃及总统选举落下帷幕,穆尔西成功当选。他的妻子纳格拉自然成了媒体新宠,但与前第一夫人苏姗的张扬不同,她曾对媒体说:“我不希望别人叫我第一夫人,而更希望被人称作第一公仆。”平民出生性格谦逊,以公仆之心服务群众,埃第一夫人的谦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心怀大众,什么是崇高,这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第一夫人!而与之相反的是,萨科奇的妻子布吕尼,总是频频亮相各大媒体,以炫耀自己是第一夫人。法国媒体对此讥讽地说“萨科奇和她简直就是一对骄奢淫逸的国王和皇后。”谦卑是崇高的保障,没有了谦卑,崇高便荡然无存。

谦卑的崇高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是淡泊名利平易近人,是纡尊降贵舍己为人。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个个都闪耀着崇高的亮点,散发着谦卑的气息:年近90的吴孟超虽身贵百万,但仍坚守一线,亲自主刀,那些顶个“教授”名号的“专家”们怎不汗颜?11年坚守高原,仿佛两株并蒂雪莲,给边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希望与未来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逆境中的坚守……他们的事迹,使我们仰望崇高的伟岸,又让我们倾听谦卑的旋律,给我们精神上的沐浴与灵魂的充电!

林毅夫世行归来,师者本色,既是荣誉满身也无半点傲气;周江疆火场救人,即使身价百万也无半点犹豫;还有我们的温总理,雨中探访灾区,深入寻常巷陌,与百姓促膝谈心,关怀备至……这一些不都是谦卑的崇高,无言的榜样吗?

谦卑的崇高,在平凡中酿造伟大,在渺小中塑造博大,在点滴中汇成浩大。它,仿佛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谦卑

高三(4)班何居东

一场暴风雨过后,应声而倒的不是虬曲而盘根错节的古木,也绝不是其貌不扬甚至毫无美感的树根,而是光鲜艳丽惹人注目孤芳自赏的花草,最终被风雨冲洗得干干净净。暴风雨并非是打抱不平的江湖游侠,更非摧残美丽的冷血杀手;只因为古木不张扬自己饱经风霜的

躯干,在看似卑微谦虚的身段下练就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真正实力雄厚思想境界高出众生的人会更谦卑,更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就像呆腻了躲在空中日子的云朵,迫不及待地把尘埃一裹,把同伴一聚,化作倾盆大雨顿洒大地。苏东坡便是这样一位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与“田园乞儿”为友的人。当他在黄州被酒后农人推搡在地时大喜:“自乐不为人所识。”这并非矫揉造作的露骨自吹自擂,而是一种出于精神喜悦的谦卑,这种谦卑让他在黄州土地上磨平了自己不羁的棱角,涤荡了他年少轻狂的目中无人。自此,他变得圆润而更具穿透力,他的文章诗作更醇甜而成熟,更光辉而温暖。这正是谦卑的力量,谦卑可以使人反思使人自省,使人在春风得意时暗掐住自己的虎口,在沦丧之时认清自己的不堪与落魄。

谦卑绝不是甘拜下风,更非甘受侮辱,有时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力量让人在困境中忍辱负重。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担任教授时,刘文典这样讥讽他:沈从文居然也评上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他沈从文只能值一分钱。”他甚至大骂沈从文在地震中不应逃跑而应让古书先运走。耳闻于此的沈从文并未做他言,默默地教书育人。等到他年过古稀成为一代大师时,他仍旧是默默耕耘;就当他的侄儿黄永玉蜚声画坛之时,他仍旧是潜心学问。倘若当时沈从文对刘文典予以回击,那只会是狂放的刘文典又遭反唇相讥。然而谦卑的沈从文依旧谦卑,狂放的刘文典早已不为人所识。

真正有实力的人定有大境界大胸怀。季羡林面对“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大桂冠时说道:“三大桂冠一摘才能还我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现在的学者呢?不惜用各种手段为自己贴金。仿佛“大师”的虚幻才能填补他们脑中的空白与浅薄,好像“泰斗”的泡影就可以埋葬他们的寂寞与浮躁。比起谦卑的季羡林,他们就像台上拿着话筒却作无声状的小丑。没有学识却妄称渊博,没有气度却只会争名夺利。

谦卑并未曲意逢迎也不是故作高深,真正的实力就在谦卑的光影下默默起舞。

西方人喜欢把最重要的人安排最后一个出场,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最后一个出场的人呢?韬光养晦的人总是谦卑,确实有其才的人总是谦卑,在古木与花草之间,我更愿做一株虬曲的树。

淡泊致远

高三(4)班彭瑞凝

古人云,人生三境靠修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高瞻远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锲而不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功到自然成。我们经历对未来的高瞻远瞩,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却鲜有人达到第三境界:任功名滚滚,我自淡泊。淡泊中,自己达到人生最高之境。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一切伟大美好的品德,都藏在大小只有一拳之心中,都藏在芥子般的细节当中。无须多言,功名本就不需妄加揣测,肆意追求,在自己的本分中踏实做事。正如材料中不起眼的老太,无视“正师级”的荣誉,在比别人“多干几年活”的光阴里,得到他人的赞美,却丝毫未乱自己的心绪,淡泊中,功到自然成。

鲁迅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却并未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而是用它换回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在天寒体困之时咀嚼辣椒继续埋头苦读;居里夫人得到英国皇家协会的勋章却给自己的小女儿把玩,面对这极高也是非常难得的荣誉,她说:“我就想让孩子们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1954年,马寅初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发表了“骇人听闻”的新人口论。面对北京大学由此展开的猛烈炮轰,马寅初只是认认真真在针对自己的大字报前修改错字。得知自己被免去北大校长的职务时,他只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继续看书,神态自若。近20年后被告知自己已被平反的喜讯,他还是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照旧闭目养神,心如止水。

自古成大事者,其初衷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早已淡泊了

功名利禄。静心之中,成就与心境皆已致远。反观当今社会众生相,追名逐利者芸芸,更有甚者连追求功名都算不上,只是为了混个脸熟成为所谓的“名人”,不惜以各种炒作手段将自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再到“郭美美”,所谓的淡泊他们大概闻所未闻,不知为何物。

任斯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这个境界,任这个世界多么污浊世俗,也要保持淡泊的心灵,宁静致远。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流水〃空谷〃人生

高三(13)班 吴恒

平淡如流水,虚怀若空谷。——题记

繁杂的生活搁浅了人生原本多彩的情感,让人在现实与目标中行走。只记得奋斗时的努力追求,却忽略了功成时那份低调与从容。

人生的轨迹是无法预订的,但若是常怀一颗低调的心,如流水般平淡,如空谷般平静,路也许会好走很多。

楚汉争霸,自大骄傲的项羽空怀抗鼎之力,终不免自刎乌江。战争之中,“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此二人无疑给了项羽致命的打击。多年之后,二将有光景如何?韩信一味贪功自大,身死人手,徒为天下所谈。张良内修道学,外务政事。在朝不追名逐利,平时低调处世,幸的善终。

韩信不可为不智,张良不可谓多能,二人助刘邦成帝业,结局大相径庭。无外乎是否够低调够谦虚,自傲者的骄傲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会摔下万丈深渊。

若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林肯或许难以称的上,可是他的谦逊与低调让人永远记住了他。林肯任期时,美国正处在青黄不接之时,但林肯展现出的姿态让所有人动容。从接手时整顿工业的明察暗访,小有名气后接受采访时平静的微笑,还是之后外交访问时和善姿态。这个如同大叔一样的人面对人时,那自谦的姿态,低调的言语,友善的表情,时时温暖着他人。

林肯一生遇挫无数,获任总统之后也一如当年那般低调勤恳,如流水一般低调与勤劳,如山谷一般谦逊与宽容,这或许就是他被铭记的原因吧!

观流水浅浅,只看见一丝平淡与低调从中漫出;

听空谷传响,之听得一缕谦逊与宽容从中散出。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了我们低调、从容、淡定、谦逊。试想,如果世上的河流都是奔腾咆哮的样子,世上的山谷又皆是崇山峻岭,这世界又是多么的坚硬与嘈杂?又怎么比的上浅浅流水给人的平淡之感,座座空谷给人的低调之呢?

不得不说如同老太太的人在渐渐消失,如今有一点功绩便大肆宣扬,亦或是并无本领同样吹嘘炫耀的人如恒河沙数。但是,如果只懂得低调却没有真才实学又有什么意义呢?那样只不过泯然众人而已。流水不经过高山的考验,狭缝的穿行何来之后平静?空谷没有时间的积淀,风雨的吹打又怎么显示那份宝贵的低调?

于无声处静静思考,人生亦如此。努力过,成就过,不气馁,不自傲,才算做完美,如那流水,如那空谷。

低姿态的鸟儿飞得更远

高三(13)班刘紫彤

我倒情愿做那淡泊宁静的一汪湖水,即使望不见大海的宽宏壮烈,也能拥有那一方的明媚春色。我倒情愿做那卑微的寸草,即使比不上大树的遮天蔽日,也能享受那一缕温暖的阳光。我不愿像苍鹰那样成为蓝天的主宰,只愿做一只低姿态的鸟儿,飞得更远。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无论在成就还是在品质上都是值得世人称颂的。他本可拿着那一大摞荣誉证书成为任何一个高级科研所的骨干,可他却选择用最低的姿态面对生活。“不下田种不出好庄稼”,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所有见过他的人都会这样的评价:袁隆

平不是一个做研究的科学家,而是一位真正的农民。在他的眼里,名利只会是成功的羁绊,只有踏实做事,才能实现梦想。

同是大众名人,那些所谓的大家却总是以一种高姿态来博眼球。你看当今社会,哪个作家的作品不上腰封,从销售数量到名家推荐再到编辑力鼎,唯恐读者不知他的作品是多么给力。却不知,真正的一本好书靠的并不是高调的宣传,而是好的内涵与深度。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久前,不丹国王举行婚礼,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不丹是一个物质贫匮的国家,所以我的婚礼一定要办得很简单”。本来,国王的婚礼应是一个国家大事。无论国家是多么贫困,也应办得体面周到。可是不丹国王宁愿以这种低姿态来对待自己,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在如今的娱乐圈那些明星竞相攀比婚礼场面的做派面前,不丹国王的做法令人尊重、感动。真正的贵族就应如此,低调来自内心的崇高。

无论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低调做人,低姿态处事都应是我们的行事准则。反观当下,从“我爸是李刚”,“争嫁高富帅”,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这些低俗高调的话竟变得口口相传,人人奉为经典,社会现状实为可哀。

诚然,所谓的低姿态并非一味的谦逊低调。只顾低调会让人逐渐没入人群,碌碌无为。有些高姿态也可以一定程度地给予肯定,像陈光标的高调行善,这与张杰谢娜花巨资办婚礼的做法相比,又高调的可爱。

愿越过了青山,越过了流水,这只低姿态的鸟儿成长得更好,飞得更远!

淡泊处世 低调行事

高三(13)班陈侃

淡泊,是人生一种境界,它与沽名钓誉是站在两个对立面的。它如同一泉水给人们燥热急切的心降降温;它如同一盏警示灯使人们在得意时方知自我,收敛做人。它可以使人在清净中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低调则是行事的原则。如果过分高调和宣扬,人的心境将会变得浮躁并不会潜心于自己的领域而过分强调自己过去所取得的荣耀,那么他们也不会达到至高境界。

也正如甘于给普通病人打点滴而不愿意显露自己正师级身份的老太,她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护理师这个普通岗位。可也正是她淡泊的心境和低调的行事原则使她不被名誉所干扰而在自己的小岗位里干出了令人叹服的成就,在自己的这一行里她无疑是走在最前沿的。

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终生不接受媒体采访,不允许别人作传,可以因为一部作品而几月闭门谢客。而他也正是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中创作出多部举世闻名的作品。当外界给他加上一身“龙袍”时,低调的他却将精力全部倾注于自己的事业中。这正是常人所不具有的品质。 在无数耀眼的聚光灯下往往会使人心有旁骛,沉静的心慢慢变得骄傲自满,不再在自己的世界探索新的发现,不再在自己的道路里走出新的航线。而淡泊宁静和低调何尝不是一剂良药让你谦虚的前行。太在意名利不仅不会使你达到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反而会使时光倒退到你在山脚时的光景。

著名游泳健将菲尔普斯在夺得八金后一度成为全民热捧的宠儿,而这种效应使他染上了吸毒这一恶习,日益下滑的竞技状态注定使他和人类极限无缘。而反观短跑飞人博尔特,他却总能一遍遍刷新世界记录,领跑人类最前沿,这与他常常隐在聚光灯后面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

低调行事的法则便是拥有一颗平淡如水、处事不惊的心和时刻把自己放在低位,当你拥有了一些荣誉后,不要让它们掩埋了你的潜力,而你应向更高处看齐和进发。

其实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得意时淡然”永远是保证前进时不懈动力的法宝和箴言。 保持心灵的淡泊和一份宁静吧!它将是你与卓越零距离接触的平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