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课改黑板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8:28:12 作文素材
课改黑板报作文素材

篇一:课改板报资料

将课改进行到底

课改六个改变:

课堂改革要以人为本,有效教学,群体参与,全面提高。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改变”:

1. 改变教师包办课堂的传统思维习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 改变教师角色意识,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3. 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结构模式,变教为学,变沉闷为活跃,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4. 改变教师只关注尖子生、不关注差等生的现象,变精英式教育为大众式教育。

5.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良好习惯,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 改变学生只顾个人提高,不管他人进步的现象,建立“兵教兵”互助式学习策略。

篇二:课改板报资料

将课改进行到底

--------关于课堂改革的黑板报

组长:陈文叠

组员:冯植明、朱雪雁、吴伟明、吴冬梅、甘柄强、莫顺娣

板报主题:将课改进行到底

板报内容:

一、课改六个改变:

课堂改革要以人为本,有效教学,群体参与,全面提高。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改变”:

1. 改变教师包办课堂的传统思维习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 改变教师角色意识,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3. 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结构模式,变教为学,变沉闷为活跃,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4. 改变教师只关注尖子生、不关注差等生的现象,变精英式教育为大众式教育。

5.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良好习惯,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 改变学生只顾个人提高,不管他人进步的现象,建立“兵教兵”互助式学习策略。

二、课程改革使我校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中段考试中,我校语文科成绩在全市名次有所提高,与上学期对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九年级在全市排列第二,

七年级在全市排列第四,

八年级在全市排列第六。

三、学习之星:

七年级:冯雯慧 郑文豪 陈云泽 陈旗浩

八年级:蓝茵茵 冯绮红 岑静雯 岑素萍 吴素娟

九年级:兰文雄 李丽燕 陈嘉敏 吴悦菲

四、最炫学习小组:

七年级:学习一族 组长:冯雯慧

快乐一家:陈云泽

八年级:超炫:岑素萍

超越未来:张日明

创新:冯艳玲

九年级:飞翔:冯芷莹

敢死队:张倩花

婀娜多姿:黄英娜

五、最美学生:岑素萍 黄玉兰

2012年9月参加广东省“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中获广东省三等奖。

篇三:课改板报

课程改革的意义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家知道过去我们的教育是“学生是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则是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现在不同了随着新课程的进展,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要关注学校内每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也就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也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在实践着、已经改变了学生和老师的生活状态。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已经体现了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为此、这次课程改革也为新的课程教学的创造提供了发展契机。因此今天我们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

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 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

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