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易水送别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6:31:29 体裁作文
易水送别续写体裁作文

篇一:易水送别扩写

易水送别

北风寒,冷彻心骨;萧萧声呼悲于天地,撼人肺腑。此地一别离,再无相见日,必终成功,以报太子之期望!

太子、臣下、宾客、士人皆服白衣冠而坐。雪白的一片,对映着沧蓝的一片易水,冰天冷月,残阳似血,马嘶声咽,北雁鸣空绝。

英雄也落泪。高渐离击筑,刺客和而歌,壮醒千古,悲响千里。悲歌未彻,啼哭一片。太子黯然,泪水顺颊而下,起坐曰:“荆轲,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愿汝击杀贼赢政与殿上,以解吾燕国之困,重振吾燕人之雄风!”答曰:“诺。”西风凛冽,风吹之地亦是覆灭之地。西望咸阳,凄怆

悲凉。太子默然坐。

高渐离变调,突转为悲伤之曲,士人泪渐满亭。刺客倚歌而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地的冬日,易水的凉冻,但更冷的是送行者的心。后人骆宾王有诗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曲罢后终须一别。友人高渐离收乐而起,谓荆轲曰:“永远为汝兄弟!吾与汝今日一别,永不相忘!吾在此候你凯旋归。”表情庄重,神态严肃。荆轲竟泪然:“人生有一知音,有一知己,有一良友,再有何求?”

妻前跪,泣曰:“吾等信任汝,吾等以汝为豪。吾子之父为一代英杰,为其树立

好榜样!”语音悲涩,凄苦婉绝。荆轲默然,泪痕满面,低声嘱道:“为吾好好照料之!”妻宛然而应。

初始昼漫天,此时云半边。风动,煞冷,天地白茫茫一片。衣冠在雪中映,更显得苍白。后人辛弃疾有词描写:“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民臣皆与轲道别。闻轲重负国家之存亡重任,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人命换燕国之存,此乃重国家而轻私人之思也。臣下无不感激涕零,难以停泪。宾客有轲旧友,嚎啕大哭。白衣群动,哭声悲人。

轲走出亭外,决心已下。端酒谓众人曰:“最后一杯酒,饮完终须走。”举杯一

干而尽。宾客亦举杯,一饮而毕,但却不知其滋味,亦不知其含多少泪水。轲远望西方,手隐匕首,怆然而又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举手抱拳对众人,飞地一上马,驾马奔去。

马嘶声裂,刺客远去。无一眼相望回首,无一次低头退缩。北风再大,又能如何?视死如归,真男人也!背负使命,必须成功!众人却欲随其后,太子拦,曰:“真壮士也!吾以此事嘱轲,必无忧矣!然汝等莫从。愈从,悲愈盛,泪愈多!”说罢,端酒浇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众人望眼西方,只见车儿愈去愈远,直至最后消失在寒风里。悲伤、担忧、企

盼交织在一起,离别的伤痛永叙不尽。正是:

易水边,白雪地,北风紧,

四围飘絮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悲伤填胸臆,

让这些宾客众人如何禁受得起?

易水送别

荒原上一道碧蓝的伤口在干燥的平原上蜿蜒而过。深秋的风带着特有的决绝萧瑟,已有一丝仲冬的冷冽。零落的枯草模糊在被风吹卷起的沙曼后在摇曳中艰难地站立。越是靠近这道伤口,枯草就越是密集,依稀辨认出草原是芦苇荡的尸体。

篇二:易水送别——骆宾王

原文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字词翻译

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人:指荆轲。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补充:这首诗又名《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于易水送人,内容完全相同,是骆宾王的佳作之一。

篇三:易水送别教案

《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重、难点

掌握点面结合、夸张运用、侧面烘托等基本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 课时

20分钟

四、 教具

多媒体

五、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读写结合法、评点法。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了疏

通,对文章的脉络进行了分析,并要求同学们写100至200字的场面描写。今天老师将引导同学们对文段进行深入分析,学习易水送别这个段落中所运用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 通读整段

有没有同学认为自己情感拿捏比较恰当毛遂自荐的?或者推荐别人来读也可以。

A生读毕

请A生的同桌B生进行点评 指出A生哪里读得好,哪里读的不好,并说明为什么。

师根据A生的朗读情况和B生的点评情况进行总结(可从语速,断句,情感等方面谈)。再请B生朗读自己认为最能抒发情感的语句。

情境预设:

B生会朗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话。 师针对性就字词断句,轻重缓急,语气情感等方面综合评价。

B生不朗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话。 师稍作点评,然后直奔主题,点明此句并指导朗读。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请C生朗读。

(三)看视屏

刚才请了三位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有同学读出了凄凉之感,有

同学读出了哀伤之感。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屏看看大导演陈凯歌是怎样诠释这段文字的。

播放视屏

点评:视屏中是以唱读的形式出现的,语速较慢,较为夸张,并对周围凄凉的环境进行了描绘,给人一种悲壮之感。

(四) 场面描写

通过刚才的朗读分析以及视频播放,相信大家对文段的情感把握也更加准确,请将课前写的场面描写进行修改,稍后请同学起来分享他的文章。

(五) 配乐朗诵

师:时间差不多了,请D生起来分享他的文章。你觉得哪种乐器更适合你的作品的氛围呢?

埙 古筝 洞箫 二胡 琵琶 任选

1.请E生选择一种乐器配乐生朗读

读毕请F生评论(可从场面描写入手)

师围绕易水送别片段所运用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总结。并用一句话评论他选择的乐器有何特色是否适合文章的情感抒发。 情境预设

(1)该生没有谈到情景描写的方法则从语言文字功底等方面鼓励性评价。

(2)该生在文中写到了荆轲的目光、情感、动作等,突出表现了他视死如归,不避艰险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以荆轲为点。写到太子及宾客都穿着白衣帽来送行,河畔士兵的哭泣以及周围的环境描写等这就是是面。从而很好的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和众人激愤的气势,也突出荆轲的形象。 若果没有则引导学生从点面结合进行分析。

(3)该生在文中写道士兵听了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群情激愤,大家都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等内容。则点出此处运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物精神受到感染后的精神状态。

如果没有则引导学生从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4)该生注意到了对士兵及宾客的行为动作,情感状态等进行描写,则点出该生从侧面很好的烘托出了荆轲临危不惧,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

如果没有则引导学生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进行分析。

2.请G生配乐朗读自己的文章

师围绕易水送别片段所运用到的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总结。并用一句话评论他选择的乐器有何特色是否适合文章的情感抒发。 情境预设

(1)该生没有谈到情景描写的方法则从语言文字功底等方面鼓励性评价。

(2)该生在文中写到了荆轲的目光、情感、动作等,突出表

现了他视死如归,不避艰险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以荆轲为点。写到太子及宾客都穿着白衣帽来(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送行,河畔士兵的哭泣以及周围的环境描写等这就是是面。从而很好的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氛和众人激愤的气势,也突出荆轲的形象。 若果没有则引导学生从点面结合进行分析。

(3)该生在文中写道士兵听了荆轲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群情激愤,大家都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等内容。则点出此处运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物精神受到感染后的精神状态。

如果没有则引导学生从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4)该生注意到了对士兵及宾客的行为动作,情感状态等进行描写,则点出该生从侧面很好的烘托出了荆轲临危不惧,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

(六) 课堂总结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与老师的点评,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从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这个片段学到了哪些场景描写的方法呢? 师可围绕文本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三点:

1. 点面结合

2. 夸张运用

3. 侧面烘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