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巧合高中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6:00 高中作文
巧合高中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我的作文辅导与江苏高考作文发生巧合

我的作文辅导与江苏高考作文发生巧合 作者:徐 江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9期

江苏今年的作文采用命题作文,题为“人与路”。作文要求:鲁迅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不允许写成诗歌。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高考信息快递》中,我以《路》为题的作文辅导,与江苏省2006年高考作文题——“人与路”——基本一致。在《快递》中我是这样辅导的:

文章创意……要超越事物本身并有形而上的哲学意义,使人认识上能够超越某一具体的事物,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启迪。比如以“路”为话题作文。

这样写《门前的那条路》:

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没有清静过:市政局要加宽路面,拆、挖、平……;过了一年半载,邮电局要埋电缆,又得开沟……;过了一年半载,燃煤换燃气,燃气公司当然又得开沟埋管……老百姓说俏皮话,要是给路按个拉锁多方便啊!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今天世上本有路,折腾多了便没了路。

这样写《田间小路弯弯》或《草坪小路弯弯》:

在许多草坪上或田间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条条小路如蛇蜿蜒在绿草间、庄稼中,被人踩平的草皮或小苗紧贴在坚硬的褐色土地上。这也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今我要说:这里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应该看到,虽然走的人多了,也成了路,可它永远不是正路。

上述关于“路”的话题应试文章设计就不限于人们所走的具体的路——“门前的柏油路”或“田间的小路”、“草坪上的小路”。

发生在这些路上的故事或问题都远远超越了“路”本身的意义,它会涉及到人们的公德意识,涉及到人们的管理意识乃至深层的政治意识。而这些深远意义的揭示,得益于引述鲁迅先生那段关于“路”的名言之后与之相应的延伸性阐释,因此使文章由“路”本身向外辐射出喻人的光辉。

这些有关的辅导,在2006年4月份我还曾给上海市某区教师讲过,有一位“古月风”先生还把我的讲课稿转贴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如果读者感兴趣,现在还可找到它——《徐江老师走进上海中学语文课堂——创意七境》。

《语文学习报》韩编辑5月中旬还曾向他在江苏任中学语文教员的作者(今年恰好教高

三)推荐过我有关的辅导内容。

我在这里说这些已经过去的事,绝非说我有先见之明。我的辅导内容与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的巧合,完全是一种偶然。但在这种偶然里,有其必然——那就是我的辅导思维方法与语文素质教育乃至应试规律的把握完全相切,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与江苏省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人的思维导向一致。而这一切恰恰是所谓以应试为目标的中学语文界所缺乏的或者说是很薄弱的。这就是我在本文中想具体谈一下的——谈中学老师辅导的弊端。

那么中学老师的辅导弊端是什么?

中学老师的辅导之弊表现在他们的思维视域狭窄,多是单面辅导。尤其是在与写作实践的结合上,中学老师的僵化辅导严重滞化着学生的思维。下面我就把我关于鲁迅先生“路”的思维延伸过程讲一讲,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中学老师辅导的无效性是多么严重。

在天津某报《各师家教》栏目中,我看到某名校的名师以“路”为题讲“发散思维”。他说:“要想让文章出新,首先……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指“发散思维”)。例如“路”这个题目,不少同学考虑的是?家乡的路?、?上学经过的路?、?个人走过的路?。如果我们让思维更加宽广一些,便可以想出?致富之路?、?人生之路?、?成才之路?、?开拓之路?等等。这样一下子就开阔了视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样的辅导怎么可能会出新呢?一个在校中学生能懂多少“致富之路”、“人生之路”、“成才之路”、“开拓之路”?把这些“路”与学生可能想到的“路”加在一起有七八条路,似乎使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了。其实这些辅导是很空泛的,都是同一方向下同一思维的“路”。这是很不发散的“发散”思维。“致富”、“成才”、“开拓”、“人生”,这都是“能”走的路;另一大类型的“路”老师就没有作“开放”引导——“不能走的路”——这是最容易在作文中独辟蹊径的。于是我想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实情景——门前难得清静的柏油路、草坪中的小路、田野中的小路。有的把路“折腾”成不能走的路,有的在不是路的地方走出了路,这都是“不能走的路”。于是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关于“路”的话,于是我把它与客观存在的状况联系在一起,对鲁迅先生的话作了一番新的延伸,从而给学生作出了上述应试设计。我的设计有两点值得中学老师注意:其一是要有逆向思维意识,要善于从我们想过的常规问题中作相反方向的思考;其二是要善于联系学生身边的现实情景,尤其注意他们可能有亲身体验的事物,以此为由头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思考。

其实,我的作文设计并不神秘,是生活中极平常的现象。可是为什么中学老师在“发散思维”中想不到这样具体的情景呢?大概有以下原因束缚着老师的思维。

第一,对生活中的消极现象不敢批评。我在天津某报上便见到老师这样的“精彩”辅导,一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他的学生在考场上一定要写生活中的积极面——“像孔雀开屏那样展示美

好的一面”,因此他们的辅导必然要回避孔雀开屏时所展示的“丑屁股”。这就有点过分了,只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认识事物,批判一下“丑恶”有何不可呢?

第二,语文教学中很不正常的一个现象就是“学不致用”。从老师到学生,大都是“两脚书厨”、“石膏模子”。只会把本本中的东西背下来,印在脑子里,不会联系实际思考。鲁迅先生的话哪一位中学老师不知道呢?其中有几人能够联系我们说的生活现象这样做延伸性辅导训练呢?他们的辅导大多如我前边所述那位名校的名师的辅导,讲一些学生能够想到的或空泛的东西。

针对中学老师这一现状,我还特意示范如何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存在出发,“盘活”自己的“库存”知识,把应试搞好。尤其是不要局限在背什么名言、背什么资料大全。我们所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等都可以充实我们的考卷。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能够从中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现状出发,给他们作出灵活运用的示范。比如“田间的小路”,很容易就能想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于是我利用“勾股定理”充实此题的应试内容:

田间的小路

徐 江

从甲村到乙村,有两条路,如上图:一条是大路,从甲村沿平坦的机耕路西行驶约300米便到十字路口,然后右拐弯北行约400米便到乙村。当然,从乙村到甲村则是南行400米至十字路口,然后左拐弯东行300米便是甲村。另一条是小路,下机耕路,在田垄里有一条光光溜溜的小路,如蛇行于田间。若按勾股定理计算,两条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2+b2=c2,那么,小路的长度应是两条机耕路平方之和再开平方,其结果是 =500(米)。说起来小路与大路路程之差充其量也就是200米而已矣。俗话说“人走方便水流洼”,这200米的方便人们仍然是愿意要的。

田地的主人,特别在春耕春播的时候,总是把人们在一个冬天踩得光溜溜的小道一锹一锹地翻起来,希望能够播种。但是,当把光溜溜的小路翻起后,沿翻起的小路又会走出一溜新的脚印。主人在强大的社会惯性面前只好无奈地认输,不再翻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今面对田间小路,我则说:这里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是,尽管成了路,也永远不是正路。

我以为,当人们打算下机耕路抄近道时,他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具体的路,具体认。切莫以为走的人多了,路成了,就可麻木跟随。(《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徐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185页)

我以为,高考作文应该像这样辅导才有效,才有趣。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发生在2006年4月份的一件事。中语会在江苏徐州举办学术研讨会。有一位先生在大会上不点名地批判我对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当时我正坐在台下聆听这位先生的讲演,满以为他能够给怀有深切期待的中学老师作出什么高明的报告,到头来却是一堆陈谷子烂芝麻。他的报告是有关高考作文辅导的。这位先生再三强调,目前已迫近高考,要讲点儿有用的。于是他大讲特讲什么联想,联想就是由此想到彼。他把中学老师当成中学生了。江苏邳州运河中学、铁富高中的中学老师问我有何感想,我说这是一位“语文商人”,他兜售的是“高考作文阜阳奶粉”。因为他作完报告后,还真的说“发一个小广告,我的电话是

××××××××,愿与各校老师沟通”。言外之意是欢迎大家邀他去作报告。讲这些,绝非是中伤他人,报复别人对我的批判。从天津那位辅导《路》的名师辅导,再到这位中语会颇有名气的先生的高考辅导,我是让读者反思语文界在高考作文辅导中到底辅导了些什么东西。前边在括号注释中提到的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一书,“高考作文辅导”就是指语文界某些名师的辅导,他们的辅导不及格,所以我要“再辅导”。我敢说,我若在徐州讲一讲,肯定比讲什么联想都受欢迎。因为我能超越中学老师的一般思维,给他们讲他们想不到的东西。

2006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将举办“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届时,我还会对语文界高考作文无效辅导进行再辅导性批判。但愿中学老师能够与我作理性对辩争鸣,以期明辨并清除高考作文辅导中的弊端。

话再回到江苏省关于《人与路》的高考作文题,我在《中国青年报》看到这样的一则短讯:

江苏省特级教师、栟茶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于树华老师分析认为,鲁迅的话体现了注重实践的精神。“有的人”的说法是因为大家都走这条路,反而机会丧失,需要敢于另寻新路,鼓励开拓精神。他认为,这个作文很有写头,考生应该能够写出相当好的文章来。

今天上午11时30分,南京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大多数考生都面露微笑,看来第一场考试并没有难住大家。

金陵中学一名女生说,总体感觉很平稳,没有偏题,基本上都在复习的范围内。作文也比较好写,她是以“要选择好自己的路”为题写的。南京五十中的一名男生则写的是记叙文,写哥哥的创业之路,主旨是一定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哪怕再困难。

对此,我感到很是悲哀。因为在这里看到的是我所预料到的“正常”,没有我所期盼的那种“愿景”。从老师对试题的体悟到学生的应对,跟我所批判的那位名校的名师所说一样。于老师对鲁迅名言的体会显然是狭隘的,比如“斩荆劈棘”的勇气、“前仆后继”的执着等等意味都在鲁迅先生话音之中。当然,对鲁迅先生话语如此作咫尺性理解,怎么可能有更深远的延伸呢?所以,他对“有的人”所说是批评人们挤在一起走那相同的路,提醒人们要独辟蹊径,这种思维本身仍然是一则“大众化”的思维。金陵中学女生写“要选择好自己的路”,这是前边所说“人生之路”或“成才之路”;南京五十中学男生所写,则近似乎前边所说“致富之路”,因为自己没有经

验,所以只好写“哥哥的”。师生三人所讲,都忽略了这一试题的另一面思维。当然,我并不是说他们的思考是错误的,我只是说他们的思考都不是具有独特人才意味的思考。

为了使读者完全、具体地认识我的辅导,下面将我所辅导的学生作文刊引一篇在这里,看他是如何将我的设计文本化的。

草坪中的小路

王 虹

在我的生活中有无数的路,但有那么一条深嵌在草坪中的小路让我特别难忘。

记得在校门前有一片草坪,刚开始的几个月,新生的小草绿茸茸,像一块翠绿的地毯铺在(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校门前,使学校增色不少。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方草地变了样子,不知是谁“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导引人们把脚踏进了草坪,草坪上出现了斜斜的小路。小路一线草已经不如两侧密了,稀疏倒折,显然是几经践踏造成的。小路的两端一头通向校门,另一头对着马路对面的十字路口,那是一部分学生回家的必经之途。大家为了省事,抄近道从草坪中踩出一条小路。来来回回,大家有说有笑地在这草坪中的小路上通行。人们已经习惯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坪转为深绿色,而小路的小草已经枯黄,干干地伏在地上,这一条不宽但很明显的黄色小路与两边的绿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画面上看黄绿相间倒是很美。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点儿不和谐。

当草坪转黄,小路变化更大了,连上面枯死的草都所剩无几被磨平了,只有一丛丛的草根,突兀地上竖着,犹如人们发怒竖起的头发。

一场大雪过后草坪恢复了统一的美,一片整齐的雪白,但很快人们便又重踏出了雪中的小路,还是那旧有的路线,白雪中一条灰黑的小路非常的明显。

时间一晃就是一年,当第二年的春天草又绿了的时候,小路只能看到些许短短的草根还在顽强地立着,像是在向人们宣告这里也曾经是草坪的历史。望着这条小路,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里本不是路,走的人多了真的成了路,但走的人多了的路就一定是正路吗?

这篇小文就很耐人寻味。“走的人多了的路”未必都是正路,显然是在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地走大家都在走着的斜路、歪路。作者希望大家从“习惯”中清醒过来。

我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教师,不能知道江苏的考生到底如何应试。我期盼他们能有更多的人在思维上与我共舞,不要都像《中国青年报》短讯中师生三人所说,而是写出以上刊引的答卷,甚至超越它。

篇二:高考作文结构创新招术之27 巧合妙胜法

高考作文结构创新招术之二十七 巧合妙胜法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所谓巧合法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当A事物向B事物发展或甲与乙的联系快要中断的时候,恰巧出现了另一媒介将A和B或甲与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事物继续向前发

展,甲与乙的联系不致中断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阅读神话小说或欣赏古代戏剧时,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主公遇到灾难时,“太白金星”或“观音菩萨”适时掐指一算,马上下凡给人丹丸一颗,使其复活过来。这就是古代作者运用的巧合法。

运用巧合必须掌握其规律性,使巧合符合真实、合理、新奇三条原则:首先,巧要巧得真实,合乎生活的真实。就是说情节要符合时代、现实、人物、场合等到方面的特点,要让人相信。特别是那些具有偶然性的巧合情节,更要注意真实性。其次,巧要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性。如《十五贯》写尤葫芦一个玩笑使女儿出走,路遇一青年男子,酿成一场冤案。尤与女儿开玩笑是巧合,但在情节中事先作了一些交代与铺垫:(1)尤葫芦借到钱约秦老伯一起买猪时捏着鼻子装女人,秦老伯问钱的来处,尤谎称是“路上拣来的”,说明了他好开玩笑的性格。(2)女儿问钱的来历,尤又假意说把她卖给人家当丫环。(3)女儿并非尤亲生,相信养父谎话是有可能性的。这几点交代使开玩笑的巧合而引起的冤案比较合情合理。第三,巧要巧得新奇。欧?享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妻子德拉正巧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链,丈夫杰姆正巧卖掉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一套梳子。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总之,巧合可以提炼故事情节,推进情节的发展,也可以刻画人物形象性格。但是,巧合法不宜滥用,要用得恰当,对一些偶然性情节要尽量作好前铺后垫,找出它的合理性因素,不能超越时代、现实去凭空臆造。

例文1

山东 考生

2050年的深秋。

一天傍晚,一位特殊的病人被送进了北京某医院。他就是被医学界称为“艾滋病克星”的李泰斗教授,看着显示屏上越来越弱的心跳,大夫们心情异常沉重,他们明白,就是华佗再世,也不可能使李教授妙手回春。如果李教授去世,不仅是医学界的巨大损失,而且是千千万万个艾滋病患者的灾难。因为他对艾滋病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李教授弥留之际,一个明亮的火花在主治大夫的脑中闪了起来,他想起几天前被送进来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在车祸中脑部受伤,造成永久性失忆。“记忆移植!”主治大夫当机立断。

在征得男孩子父母的同意之后手术迅速开始了。5个小时以后,一个由男孩的身躯和李

教授的记忆组合而成的新人被推出手术室。

一周后,出院的“李教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他夜以继日,反复实验,终于,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因特网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报告给了世界医学会。

世界沸腾了!21世纪最可怕的疾病,人类健康的杀手艾滋病不再是绝症了。这一年,“李教授”以无可争辩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看到孩子这么有出息,“李教授”的父亲喜出望外,他们从家里赶来向儿子祝贺。“儿子,我们来看你了。”夫妇俩脸上堆满了甜密的笑容。“儿子?”“李教授”懵了,“你们是谁?谁是你们的儿子?”看到儿子满脸的迷惑,两人赶忙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李教授”茫然不知所措。自己活了一辈子,可那年纪并不大的夫妇俩却喊自己“儿子”,我究竟是谁?“记忆移植”他知道,并且也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可轮到自己身上,他才明白。是对人类伦理的扭曲,是对接受移植者和被移植者权力的严重侵犯!

第二天,实验室里看不见“李教授”的踪影,人们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只写了三个字:我是谁?!

简评:这是一篇构思独特的文章。故事曲折离奇,出于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发展之中。老教授的记忆移植到了永久性失忆的小男孩脑部“艾滋病克星”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记忆中自己是长期从事种科研工作的教授,现实中却被年纪并不大的夫妇称做“儿子”,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例文2

广东 考生

太阳最终吝啬地收起了它最后的一线亮光。月亮还没有出来,留下的只是满天的云霞,轻轻地亲吻着宁静的山村。

我心急如焚地奔走在狭窄的村巷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赠赐,我焦急地挨家挨户去筹钱为我妈治病。

突然,一阵凄凉的哭声传入我的耳朵。“谁?这么晚了,他为啥哭?”我跟着声音寻找,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见我,揪着我的裤管:“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好吗?”我本能地应了一声,就想抱起他走,突然我触到一束熟悉的目光。咦,这不是王医生的儿子吗?顿时,我心里腾起一股怒火,王医生的影子又浮现在脑海。就是他,为了小小的一笔医药费而拒不为我妈治病!

“走吧!现在的世道还会有多少人情?”我心里想着,迈开了步子,这时,一声更凄厉的声音狠狠地剐了我一刀:难道真的丢下他不管?夜深了难道就让他留在孤寂的野外,他不

怕黑暗吗?他能抵抗动物侵害吗???我打了个冷噤。啊!不能,我不能丢下他而去,我猛转身,我不能选择与道义相悖的行为。

我轻轻地敲开了王医生的家门,我不理会他的语言与目光,只是快速地离开,我想我的心灵是纯净的,我不会因为金钱而丧失了做人道德。我之所以走得如此迅速,不是因为愤怒,而是不愿在这块见利忘义的地方多呆一刻。

月儿已经爬上树梢,有了些许凉气。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嗅到一阵药味。我疑惑地询问我母亲,妈妈只是微笑地递给我一封信,信上说:“谢谢你把我的独生子送回家。你的行为给了我一次心灵的教育。在金钱与医德面前,我应该选择医德。”

我的眼睛有点湿,我推开窗:多美好的夜!多明亮的月光,多明智的选择!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珍贵的是友爱。

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是滑过了一曲悦耳的琴声。哦!月若有情月长吟!

简评:入夜,“我”焦急地筹钱为母亲治病,巧遇迷路的小孩求助。求助之人正是王医生之子。此一巧。在“我”经过一翻思想斗争,将其送回,而我回家发现母亲的病已得到诊治,医生竟是那位王医生。此二巧。看似巧合,实则是匠心独运,一个选择摒弃前嫌,一个选择了医德,两种选择互为因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例文3

湖南 考生

柳靓,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单身母亲。就因为是教授,就因为是单身母亲,柳靓才请了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乡下妹子当保姆,又请了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做家教。

这故事啊,也就从这里开始??

你先看那乡下妹子,圆圆的脸蛋,小巧的嘴,一双汪汪的眼睛,清纯着呐!住了那么个把月,可把柳靓家里弄得井井有条,喜人呐!柳靓心里自然欢喜,大大方方地将下个月的所有生活费给了小保姆,将她视为自己的亲妹妹。你再瞧那家庭教师,马尾高竖,精神抖擞的,和柳靓家的女儿聊得可火热呢!但似乎,她工作做得不够好,那小女孩除了会吐一两句洋文,考试成绩总在七八十分徘徊。柳靓正思忖要不要换个家庭教师。

唉,也难怪那柳教授会有这样的心理,什么“分而使力,用心专矣”,心理不平衡了吧?

星期二,正赶上柳靓的新学年报告会,这可是全校性的活动,仪表上不得马虎。想起假期新买的长裙,柳靓不禁笑了,连那个二十出头的做家教的都说穿不出自己的那种洋气,自己都三四十了,就这么想着,柳靓喜滋滋地从衣柜里取出长裙,仔细比划着??“哎哟!”毫无预警的,裙子的下摆破了个大洞,柳靓大惊失色,这到底会是谁干的?好好的一个心情

全给破坏了。柳靓无奈地坐到床沿,眉头深深锁起??

“会是谁呢?不可能是小保姆。对,绝对不可能!那天她只是怯怯地站在一旁看,不可能弄坏的,女儿又穿不了这么大,肯定是那个小家庭教师!那天,她看我穿的裙子,眼睛都没眨过一下。肯定是她!”像没经过什么思想斗争似的,柳靓一口咬定是家庭教师弄坏了裙子,愤然夺门而去??

忘说了,她不是去理论,而是去讲学,因为她知道,下午女儿要补课,自己又不在家,家庭教师一定会趁这个机会拿她的衣服穿,到时候,就可以逮个正着,一切照计划进行着??

到家门口了。对了,就是那个人!柳靓差点没冲上去按住她。“等等,再等等,等到家门口,就捉住她。我上个月才买的鞋子,你也穿,太放肆了吧,讨厌啊!”尔等生气时就跟柳教授现在一样没风度了。她一个箭步上前,扳过对方的身子,一下子惊呆了——保姆!她的脖子上还多了一串项链。

这样,我想,柳教授又可以在学会上宣读论文了。

简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此文典型的特色。柳教授精心设计“捉贼”方案,可当“扳过对方身子”时,没想到她竟然是自己十分喜欢的小保姆,而且,“她的脖子上还多了一串项链。”小说虽没有所谓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但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却暗含了感情对认知的影响。

例文4

湖南 考生

昨夜的风好大,纵横冲突了一晚,也呼啸怒吼了一晚。虽然这个靠海的小镇对风暴已是习以为常,但昨晚却是今年最猛烈的一次。里瓦拉夫人心惊肉跳地坐了一夜,屋廊前的凤灯也摇曳了一夜。想着丈夫曾因这样一个夜晚而一去不回头,里瓦拉夫人不禁潸然泪下。

“嘭嘭嘭!”一连几下的敲门声。里瓦拉夫人迷迷糊糊地听到有响声,便侧耳听着。

“嘭嘭!”声音更急也更响了。这声音再熟悉不过了。“是瑟福尔,对,一定是他!他终于回来了!”

门“唧哑”一声开了,现出屋中的景象,一切如旧:一张棕木的床,床腿却已断了一只,零乱地用麻绳束着;一个破旧的碗橱张着寒酸的大口,吞咽着几只缺了口的碗??

开门的响声惊醒了熟睡中的女儿。“妈,他是谁呀?为什么站在咱们家的门口?”

里瓦拉夫人用同样疑惑的眼神盯着来者。

“我是你爸爸啊,不认得了?”来者说着便要去拥抱小女孩。

“不,你不是爸爸。爸爸有一脸的大胡子,总是扎得我生疼。你没有。爸爸有一身威武的海员服,脑后的飘带总是迎风飘着,你没有。你不是爸爸。”小女孩子指来人,大声地说。

“对,你是谁?为什么来这儿?”母亲问道。见他要抱女儿,赶忙上前一步,一劈手夺过女儿。

“你们究竟是怎么了?我是瑟福尔,你的瑟福尔啊,我才刚走五天,你们怎么就这样?要知道,我在船上,日夜都盼着回来呀!”

“不,你不是我的丈夫。他已经死了有五年了。你是谁,来这干什么?”

“真的,我真的是??”来人着急地辩解道。

“叮叮叮,叮叮叮??”正在这时屋外的邮差摁响了车铃,“有信,伦敦来的。”邮差扯紧了嗓子喊道。

里瓦拉夫人接过了信,伴着疑问,撕开封口,是一张打印的纸。

“里瓦拉夫人:

接信时您也许正在奇怪今天发生的一切:刚刚来了一个自称为您丈夫的陌生男人(还没有胡子),又收到一封从一个与您毫无关联的地方寄来的信。我是科学家福多斯,我们将您丈夫(就是五年前死于海难的那位)的大脑保存了下来,并新近将其储存的记忆输入一名志愿者。对他,我们希望您能接受??”

简评: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巧合妙胜法。“纵横冲突”、“呼啸怒吼”的一夜风暴之后,五年前死于海难的丈夫以新的“面貌”回来了。这真叫人难以置信,然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文章正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偶然因素巧妙地安排情节,取得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篇三:建模作文思想卷第1章兴波思想4巧合波澜

第四章兴波思想 第4节巧合波澜

通过对比学习《送伞》《月光下》,理解记叙文巧合情节的作用及设置方法,学会设置巧合,使记叙文情节生出波澜。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下面美文。

故事的“巧合”表现在哪里?

送 伞

郭美文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他放下手中的报纸。电话是父亲打来的,父亲在电话那头说,最近老觉得有点有些头重脚轻,可能是感冒了,问他有没有时间,好陪着去一趟医院。他不禁蹙起了眉头,告诉父亲,现在单位正开会呢,只怕没有时间。父亲“哦”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他又拿起那张翻了一下午的报纸,眼神虽在铅印的字里头穿梭,但心里早已在其他事上。他想起自己年近不惑,还是是个副科级,况且在这样一个日子淡如水清闲部门,这辈子只怕再也难熬出头。幸好他有个儿子,儿子是他的希望,更寄托了他几乎所有的梦想。儿子也挺争气,如今在镇上的小学上六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上次期中考试,儿子又考了全镇第一。开家长会的时候,当老师把大红花挂在儿子胸前,他陡然升腾起一种无与伦比的自豪感。照此下去,儿子会像他希冀的那样考上名牌大学,怎么说也会比他强。想着想着,他的脸上荡起一层笑意。

这时,从窗户透进一阵寒风,把他捏住的报纸刮起了一角。他抬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像是大雨来前的征兆。他踱到窗前,准备把窗框边的金属插销插上,却忽然记起中午出门时,儿子并没有带伞。他抬腕看看表,时针指向4点30分,正是儿子该放学的时间。这寒冬天气,如果儿子遇上雨怎么办?他越想越担心,向同事打声招呼,急匆匆地走出去。刚到大门口,寒风夹着豆大的雨点打在他的脸上,冰凉冰凉的。他寻思,再回家取雨伞肯定来不及了。他咬咬牙,踮起脚尖冲向对面一家商场。直到撑起这把刚买的雨伞,他才发现伞有些小,遮不住两个人。他一怔,仍然硬着头皮走向前方,他不想让儿子在雨中等候太久。

这是一条不长的路,他加快步伐,任凭水洼中的泥星儿溅上裤腿。他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前方,雨雾中那座四层教学楼已隐隐可见。他嘘了一口气,把伞擎得更高。一群孩子在楼下的走廊上嬉闹,儿子也夹在中间。他朝前一挥手,喊了一生儿子的名字,儿子扭过头,兴奋地向他跑过来。

他接过儿子背上的书包,说冷吗?儿子嘟起嘴摇摇头,他笑了笑,麻利地脱下身上的大衣罩在儿子头上,然后紧紧地把儿子依偎在胸前。儿子太矮,他将伞压得很底,几乎把伞偏向一边。他的半边身体 暴露在雨中,猛地打了一个寒战,一股冷气瞬间穿透全身。

快走到单位门口,儿子突然拉了拉他的衣袖,他抬起头,只见一个老人擎着伞在门前徘徊,胳膊下还夹着一把伞,时不时朝这边张望。老人见到他,一路小跑着过来‘手里的伞整个儿举到他头顶。

他愕然问,你怎么来了?

老人腾不出手车撑开另一把伞,雨水霎时染湿了花白的头发,老人微微咳嗽了几声,说,中午出门的时候天气不好,我估摸着你没带伞,怕你回不了家,刚才听你的同事说,你去接娃了。

他想起下午接到的那个电话,不由得全身一热,喉头哽咽:爸!

父亲来电话,说可能感冒了,问他有没有时间陪着去医院,他以“单位正在开会”为借口挂断了电话”。不料,天气突变,他担心儿子淋雨,匆匆去接儿子,回来路过单位门口时,看到父亲正站在那里,他是给儿子送伞来了。他和父亲在此情此景中相遇了。

这是个巧合,这个巧合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父亲关心他,他关心自己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

巧合,即把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种的矛盾冲突,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故事性、戏剧性,使作品波澜突起,奇事巧合,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文章中的巧合,来源于生活。不可为了“巧合”而故意、造作地安排“巧合”。否则容易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但生活中的巧合,又不同于文章中的巧合。文章中的巧合,是在生活巧合的基础上,做了艺术的加工、提炼,使之艺术化。

建模:写作记叙文,可以将生活中的巧合,合理提炼、升华后,运用到文章中,使文章情节波澜顿生。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下面佳作。

文章写出了怎样的巧合?

月光下

曹雪

满月如轮,疏星点点。

小池塘边的青草,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池塘里,蛙声如鼓,和着月光的旋律,演奏着迷人的夏夜小夜曲。

但这一切,丝毫不能抚平我烦乱的心境。

抽了好几根烟,挠了无数次头皮之后,对于小说中结尾,我还是找不到最完美的处理方法。没办法,我这个夜猫子推开门,下楼,来到小区的月光下。

我踱着步,吸着烟。

我吸着烟,踱着步。

突然,我发现对面楼下也有一个人在踱步,也抽着烟,我目光射过去的时候,发现一束犀利的目光刺得我打了个寒噤。

蛙鼓还在敲打。

忽然想到,小区近日连续发生污水井井盖被盗事件,对面那个人,是不是??

我用眼睛的余光看去,那个人好像一身黑色衣装,头发很长,遮住了脸,抽着烟,踱着步;踱着步,抽着烟。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拖地的长裙。他一定在寻找机会,再伸出罪恶的黑手。

年纪不大,体格不差,做什么不能养家糊口,偏偏干这个龌龊的勾当?我想,应该去好好劝一劝,先礼后兵,文的不行,再考虑施以武力。凭我的体格,抓住他,送到派出所,不谦虚地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该怎么劝他呢?我想最佳策略应该是柔中带刚,善意柔软的话语背后,应该让他感到一种刚硬,一种威慑。快速地,我打好腹稿,是这样的:年轻人,人生的路很长啊,可不能走歪门斜道啊!

想好了,我猛地掐灭烟头,迈着坚定的步子朝他走过去。

我惊奇地发现,他也朝我走过来。

站定。四目对视。

“我??我想跟你说??”话到嘴边,我莫名的有点哆嗦,哆嗦得语言起了疙瘩。这时我才知道,英雄不是说当就当的,做英雄光在心里喊口号是不行的。

“我也正想给你说呢!”他猛地掐灭烟头,目光定定地粘住我。

“你说吧。”我把话头甩给了他。

“年轻人,人生的道路很长啊,可不能走歪门斜道啊!”他极认真地说。

我看着他,大笑了起来,捂着肚子弯下腰去。

我说是我多心了,他也跟着笑了,我指了指亮着灯的我的房间说,我想好了小说的结尾了,我该回去睡觉了。

临走时,他扔过来一句“你真是不可理喻!”刚走两步,他像是给自己的话打个补丁似的,又扔过来一句:

“莫名其妙!”

文章中,在巧合的时间,巧合的地点,发生了巧合的故事。加上二人的想法、语言一模一样,确是十分的巧合。巧合使文章情节不再平铺直叙,独具魅力。

生活中,有哪些巧合?提炼升华,使之适合文学的表达。整理一些,与大家共享。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