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鸢尾花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34:58 体裁作文
鸢尾花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鸢尾花的歌唱——浅析舒婷诗歌中新时期女性主义

鸢尾花的歌唱——浅析舒婷诗歌中新时期女性主义

摘 要 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和当代诗坛的代表性人物, 其诗歌多数采用隐喻、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因此她的诗歌具有“雾中之花”的朦胧美。同时,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大陆女性最内在的精神流向,对爱情的表现温馨而柔婉,对友情的吟咏真挚而睿智,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深沉而浓郁,传达了女性的觉醒意识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价值观的认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女性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 舒婷,女性诗歌,女性主义

Irises singing——analysis of Shu Ting poetry in the new period of

feminism

Author:Zhang Wei

Tutor:Quan Jing

Abstract: The Shu Ting as dim poetr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contemporary poetry, the poetry by metaphor, symbol, most of the way they seldom use confession, and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he image has certain, so she's poesy "mist hazy beauty of flowers". 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unique perspective of women and delicate, sensitive and record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mainland China women's inner flow, The performance of love, to soften a warm and sincere and wisdom of friendship, chanting the fate of the motherland and

endeavor to think deeply and full-bodied, communicate the female awakening consciousness of women.

Key words: Shu Ting, Female poetry, Feminism

舒婷最早是作为“朦胧诗”创作潮流中的第一代诗人,与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人一道闻名于“新时期”诗坛的。尽管其带有女性性别视角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与争议,但是她在第一代朦胧诗人中却又较早地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这不仅因为与北岛等人在写作中表现出的悲观、偏激情绪不同,舒婷的诗歌主题以及所抒发的情绪显得相对温和并且更多地透露出了理性与乐观,更重要的应该在于她的诗歌主题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爱情以及男女平等、妇女命运等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舒婷着眼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其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舒婷所代表的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舒婷可以说是承续了五四女性解放的文学传统,并在经历了历史浩劫、生活磨难后,勇敢地发出了追求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呼声,并以她真挚深沉的诗句,表达着一个女性对真善美的热爱,探寻者通往人们“心灵得道路”。舒婷的出现,她那满蓄着或温柔或坚毅的女性诗歌,为女性诗歌带来了春天,也为女性意识的觉醒带来了春天。

爱情往往是女诗人着力表现的一个主题,顾城寻找“光明”,北岛寻找“蓝色的湖”,舒婷寻找的就是“爱情”。她善于捕捉并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独特情绪揉为诗歌所需要的纯净,也善于捕捉年青人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可以从诗中寻觅到自己青春的影子。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

《致橡树》对新时期女性诗歌产生了开拓性的影响,诗人真帅大胆又极富动感的语句,喊出了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传达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的爱情观:追求两性的互相理解、关怀、帮助、支持、共建自由、平等、坚贞伟大的爱情世界。“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茵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源泉/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

[1]托你的威仪”。诸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也还是以压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

诗人也是不屑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2]诗作以“木棉树”的口吻,含蓄而果决地向自己爱人的化身——橡树诉说:“我”期待有相

知的“紧握”,温馨的“相触”,又有痛苦的“分担”和幸福的“分享”,既明白无误地传递了爱的信息,又不失现代女性的风度美,蕴涵了追求人格独立与尊严的思想内核。这是精神上勇于自立的青年一代的当代意识。

舒婷在人妖颠倒的年代刚刚结束便写出了《致橡树》这样的诗篇,打破了裴多菲式的爱情神话。她否定了在两性世界中依赖他人的传统的女性意识,也否定了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给爱人带来温暖、慰藉的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否定了任何带有不平等色彩的爱情。这是诗人对于爱情的宣言,也是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标志着一个自我意识早醒的女性,高唱着叛逆的歌儿,震撼着沉睡的意识深处,激活了已经麻木的女性自我意识。这种对传统意识的背叛,意味着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张扬,并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上阐述了女性作为社会的一员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那么《神女峰》则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神女峰坐落于长江巫峡,一向被历代文人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而礼赞。在《神女峰》一诗中,诗人的女权主义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女性要“超越”男性,并且要颠覆传统的男权思想对女性的束缚。诗人将民间“神女望夫,久而化石”的故事转化为诗歌意象,借此发出了“神女们”——实指我们当代的女性——应该放弃传统男权文化中所要求的妇女对男性和爱情愚忠的信条,应该去大胆背叛,这一颠覆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呼声,同时警醒女性不应该以牺牲个体的生命为代价来成就自己情感道德楷模的形象,在舒婷以前,却从未有人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过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由此角度来切入,我们会发现《神女峰》一诗中出现的上述“神女化石”这一故事文本,其本质也是男性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女性对男性的忠贞不渝——寄托在神女的形象上,将神女们神圣化为“天使”,但是在将神女神圣化的同时也就剥夺了这些“天使”的生命,把她们作为男性的牺牲品。因为她们都在“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己的舒适,或自我愿望”[3]即天使们的主要行为就是向男性奉献或牺牲,而“这种献祭注定她们要走向死亡,这是真正的死亡,是生活在死亡中”。[4]

舒婷女性主义诗歌明显受到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波伏娃理论的影响,波伏娃的“女人形成论”理论引起了人们尤其是女性作家对数千年来积淀在我们脑海里的集体无意识——“男尊女卑”现象的思考,而这思考的结果就是女性在今天的男权社会中应该竭力追求和实现男女平等,为达到此目的甚至不惜采用矫枉过正的方法——实行女性对男性的“超越”,对现有压迫女性的男性话语进行颠覆——这就是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

内容和终极目标之一,在《神女峰》中我们明显看到了上述主题——舒婷以反对“女性天生论”为突破口,鼓励女性大胆背叛传统的同时,又反对女性被男性强行供奉在“神女峰”这样的神坛上去“祭祀”,因为女性在获得头上的光环的同时,也付出了失去自我的巨大代价。

因此《神女峰》一诗就是舒婷对这些男权视角中的“天使”形象的彻底解构和颠覆,在一个活生生的女性看来,做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远比做一具受人礼赞的石头偶像要好。在这首诗中,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叛逆和唾弃中,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舒婷是一个具有深沉人文关怀和浓厚理想主义的诗人。唯其如此,她的诗中洋溢着热烈的向往,熔铸着坚定的信念。她对祖国对民族的命运的关注是那样的痴情,那样的深切。她的斗争精神又是那样的顽强和坚韧,以至于我们现在读起那些诗篇,仍然能够强烈地感到心灵的震撼。在周恩来总理逝世后的日子里,“四人帮”忌惮人民群众对他的敬爱,恐惧人们对他的悼念,政治的高压使多少人噤若寒蝉。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下,舒婷却在她的诗中明确而坚定地表达了她的态度。就在周总理逝世的第二天, 1976年1月9日舒婷所作的诗写到:“风暴会再来临/请别忘了我/当你以雷鸣/震惊了沉闷的宇宙/我将在你的涛峰讴歌——让你的飓风把我炼成你的歌喉/让你的狂涛把我塑成你的性格/我绝不犹豫/绝不后退/绝不发抖/大海呵,请记住——/我是你忠实的女儿”(《海滨晨曲》) 。[5]“海”就这样负载着生命的希望和追求。这是浩瀚天地间的“海”,更是无涯心宇中的“海”。是潮汐对沙滩的拍击,是帆船对远方的叩访,是海鸥对心灵的导航。诗人在寻找! 在寻找的精神旅途,诗人在与“乌云”、“风雨”搏击:在“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面前,诗人渴望做一只“疾飞的海燕”(《致大海》) ;在海潮奔涌之中,诗人愿意像沉默的海岛那样“做着与风雪搏斗的梦”(《岛的梦》) 。当追求而不可得时,诗人又是那样焦灼和痛苦。《船》写搁浅在礁岸的船和无垠的大海“隔着永恒的距离”,在“怅然相望”中诗人痛苦地追问:“难道飞翔的灵魂/ 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 这首写在文革后期的诗,诗中传达的搁浅感当然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而当爱情和人生的追求发生冲突时,“海”便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会唱歌的鸢尾花》一边渴望爱情“涌起热情的千万层浪花/ 千万次把你淹没”,一边又希望“永远清醒的大海”提示自己在“晕眩”中睁开眼睛。

总之,

鸢尾花诗歌

舒婷的诗既充满了女性的梦想和温馨,又带有强烈的个人使命意识和时代色彩。她以其鲜明的性别意识写作,在女性的温柔关爱中渗透着明哲与坚韧,在忧郁的氛围中渗透着人的尊严感和深沉的使命感,传达了女性的觉醒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价值观的认知,同时也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承担。舒婷在“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的重大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她的诗作一出手艺术上就较为成熟,以及她的诗歌情绪上的温和与理性,更在于她以女性作家的身份对妇女问题较早的作出了思考,发出了“新时期”关注女权问题的先声与新声。就像孙绍振对舒婷诗歌创作所做出的评价:“舒婷的诗接触到了一个时代转折点上敏感的神经,因此, 在历史精神的艺术坐标上,就打下了她的烙印。舒婷是幸运的,在历史需要突破的时候,她的诗把历史的冲突吸引到自己身上来。她就处在一代诗风转折的中心。这样她就在新诗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

[6]一个划时代的地位。”而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对舒婷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史上的价值判

断,其意义是重大的。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唐亚平、翟永明、陆忆敏和伊蕾等为代表的女性诗歌的繁荣与纵深发展;在社会学意义方面,使女性文学摆脱了“第二性”的思维,使女性真正成为与男性平等的社会角色而丰满和完善起来。这些,都使得舒婷作为当代文坛独特的“这一个”镶嵌在中国20世纪繁星点点的文学天空,其独具魅力的优秀诗篇也将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典范。

篇二: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

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

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

篇三:诗歌部分文常

诗歌部分

1.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期间,郭沫若与田汉、郁达夫、张资平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 花》、《王昭君》《蔡文姬》等,另有历史学、古文字学专着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集多种。

2.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诗八首》、《春》、《赞美》等,他翻译的《唐璜》被卞之琳称为“中国译诗走向成年的标志之一”,另有雪莱、济慈等诗歌译着多种。课本中还选入九叶诗派多位诗人的作品,如陈敬容的《窗》,杜运燮的《井》,郑敏的《金黄的稻束》。

3.刘半农,近现代着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尝试口语作诗、方言入诗,代表作有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等,在该诗中,首创了“她”字,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诗集有《瓦釜集》、《扬鞭集》等。

4.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他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5.冯至,现代诗人。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论文集《诗与遗产》等,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6.李广田,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作品集有

《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7.艾青,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8.臧克家,杰出诗人,着名作家、编辑家,第一部诗集《烙印》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建国后,多创作政治抒情诗,代表作如《有的人》等。

9.食指,原名郭路生,当代诗人。他在1968年创作的诗歌《相信未来》以及《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当时的知青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10.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着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代表作《回答》),顾城(代表作《一代人》),梁小斌等诗人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的《致橡树》、《惠安女子》、《神女峰》等以女性为抒情主体的诗歌表达了她对中国女性命运和人格独立的深切关怀。

11.梁小斌,朦胧诗代表诗人。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诗作。

12.昌耀,当代诗人,新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其诗以对“西部”的深刻体验见长。

13.纪弦,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因其创作历程极长,被誉为“诗坛常

青树”。有诗集《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无人岛》、《槟榔树》、《晚景》等,诗论集《纪弦诗论》等。

14.洛夫,台湾诗人,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他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代表作品有《灵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无岸之河》、《诗人之镜》、《时间之伤》等。

15.痖弦,台湾诗人。痖弦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诗在1960年代台湾崛起的名家中,口语生动活泼、音乐性最强,并最能表现悲悯情怀、生命之甜美与现代人生命困境之探索。有诗集《深渊》、《痖弦诗抄》、《痖弦诗集》等。

16 何其芳,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在诗歌方面,何其芳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何其芳散文别具风格

散文部分

17.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着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18.林语堂,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论语派主要代表,学贯中西的大家。林语堂书斋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

文章”可以很好地概括他作为文化使者的重要特点。代表作有散文和杂文集《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孔子的智慧》、《剪拂集》、《大荒集》、《锦绣集》、《生活的艺术》等,小说集《京华烟云》,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

19.丰子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代表作品有漫画集《子恺漫画》,散文集 《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他的文章风格清雅淡泊,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20.汪曾祺,现当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受戒》、《异秉》,散文集《蒲桥集》,京剧《沙家浜》(执笔编剧)等。他的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

21.史铁生,当代散文家、小说家。着有散文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22.余秋雨,学者、作家。着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

23.张承志,回族,当代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精神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代表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

新月派: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

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

七月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是“七月派”诗作的主要内容。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

代表诗人:艾青、田间、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

九叶诗派: 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