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议论文,见微知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42:49 体裁作文
议论文,见微知著体裁作文

篇一:2014高考备考之“微写作”_与时俱进 见微知著

2014高考备考之“微写作”_与时俱进 见微知著 新高考新教法

2014-03-20 0821

与时俱进 见微知著

——有关“微写作”

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所谓“微写作”,指的是阅读写作中的即时性写作,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操作简单,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

微写作要比传统作文短小精悍,文体自由多样,同时,给学生另一个创作和拿分的机会。对学生而言,长篇大论的写作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能否用最少的字数、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我笔写我心”,显然也是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 微写作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兴趣性,紧随时代步调。短信、微信、微博几近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来,一个微时代的信息交流正在膨胀,短小精炼的写作能力也备受推崇,语文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长篇大论是一种需要,短篇小议也是一种需要,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个快节奏的大环境里,语言的短小精炼更贴近实际应用。

此外,微写作的加入,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机会。对于擅长长篇大论的在作文题里尽情发挥,对于擅长短篇小议的可以在微写作里大力表现,避免了因大失小或者因小失大的遗憾

《高考说明》中提出“在命题原则上和工作目标上,注重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下面从 “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三方面对高考“微写作”命题方式进行一下探究与梳理。

一、审美能力——夯实写作基本功,发现写作的魅力

作为文学的文本是美丽的,而文本的生成是靠创作过程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所以也可以说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与夯实,是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

下面我们对各省区所出现的相关小作文题目进行简单梳理。

一是说明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说明和介绍。如介绍日常实用物品, 2005年重庆卷要求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部影视作品,如1997年上海卷要求考生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介绍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如1983年为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1996年介绍《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的内容。

二是描写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做出描绘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心理描写,如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开考时刻”为题,描写当年高考开考时的心情。肖像描写,如1990年描写进入玫瑰园的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动作描写,如1997年描写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上学的情景,要求以行动作描写为重点。场景画面描写,如1991年要求把圆想象成一轮满月之外的另一个物体,然后加上陪衬物,再用文字描述出以圆形物体为主的画面、场景、镜头;2000年上海卷以“节日小景”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考生主要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展示节日的一个小场景。综合性描写,如1998年要求根据给出的开头和结尾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有关内容,综合考查对肖像、语言(包括对话语气)、神态、心理、动作、细节、景物等的描述能力、想象能力等。

请看朝阳区2014上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请描述老师的某间办公室,写出或“安静”或“热闹”的特点。要求有叙述和描写,有一定的评价。200字左右。

上面的试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记叙和描写的能力。可以看出北京“微作文”命题趋势之一就是对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考查。

我们还可以看出,北京“微作文”命题注意了对传统命题方式的继承。同时也略有创新,如评分标准中“有一定的评价”就考查了学生探究评价的能力。同时,评价就会用到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这道“微作文”实际上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所以,教与学过程中,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二、探究能力——文本随感及时评感悟

探究能力的考查在以往作文中表现为“赏析评价类”小作文。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如1992年要求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小议论文。如1989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就中学生各式各样的竞赛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赏析评价”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文本类随感式微写作

文本类随感式微写作。前提是提供情境文本,与现在的“阅读延伸题”有相似之处。 可以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请看下面东城区2014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微写作”试题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一首白居易于邯郸驿舍中思家的诗,但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清代学者浦起龙评价这种诗歌手法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借鉴这种手法,写一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要求①有描写和抒情;②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③不少于150字。 从这道题中我们不难看到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的影子。

与2012诗歌鉴赏《柳堤》阅读延伸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对写作手法的探究,但“微写作”在探究的同时,注重的是应用,是将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时事评价感悟类

时事评价感悟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文化现象等,做出探究与评价,它的“文本”就是社会、是生活。这样更能培养孩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

意识。

请看海淀区2014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囊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请从“霾、正能量、女汉子、曼德拉、喜大普奔”中,选择一个你认同的“2013年度词语”,并写出理由。(150字左右)(10分) 从出题形式上看,与1988年上海卷下面几个拟用的文学社名——“新潮”、“阿波罗”、“丑小鸭”、“浅草”,要求写出喜欢其中一个的理由。出题形式如出一辙。可以看做是形式上的继承。

从选材范围上看,更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给出的“微写作”话题正是当前热门的“汉语盘点活动”。这个话题不仅起到了引导学生要关注社会热点的作用,还结合了当前关注母语教学改革的教育热点。“微写作”话题范围从“霾”的关注环境,到“正能量”的正导向,到“女汉子”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再到“曼德拉”的国际视角,以及“喜大普奔”的网络用语。基本上涵盖了“自然”“生活”“国际”“人文”的各个方面,真正达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能说、愿说的目的。

此题与2012年自主招生“卓越”联考题(近年来,“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年度汉字”蕴含着民众对社会的高度关切,往往反映了全年焦点事件或国情世态。在不久前结束的“汉语盘点2011”活动中,“控”字在众多入选字里得票最高,成为中国的“年度汉字”。??请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用一个字来盘点刚刚过去的2011年,并说明理由。不超过150 字。)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从考查重点上看,“观点明确;见解比较深刻或说理比较充分”更注重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有助于纠正作文中“假大空”与“华而不实”的路子。

海淀卷历来被称为北京高考风向标,它给我们这样的备考指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学生思辨能力考查;关注各省区历年高考及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出现的小作文。

三、应用能力——“学以致用”的应用文写作

应用类“微写作”。要求考生们熟悉各种各样的应用文体,能够拟写各种各样的应用文,如请柬、书信、短信、通讯、消息、广告、通知、摘要、聘书、海报、解说词、申请书、讲话稿、留言条、欢迎辞、欢送辞、广播稿等,如 1990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写出在班级举行的一位老教师光荣退休欢送会上自己的欢送辞,1995年上海卷要求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简短的消息等。

请看下面2014西城高三期末语文“微作文”试题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是全中国老百姓乃至全球华人除夕之夜的一道文化大餐。2014年“央视春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总导演冯小刚宣布了打造马年“春晚”的八字方针真诚,温暖,振奋,好玩。

要求①请针对“真诚”“温暖”“振奋”“好玩”中任意一个词,给冯导写一段话,为正在筹备的这台晚会献计献策并力求其能采纳;②内容积极,建议具体,表达得体;③150字左右。

此题考查的能力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通过“建议书”的形式关注社会并参与社会。能激发学生语文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微作文”字数虽“微”,但可以很好的考查出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可谓“见微知著”。

北京2014高考语文“微作文”,会如何命题,命题趋势如何呢?可以说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一方面,将继承以往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地说就是,以上所列举的三大类的小作文命题形式,仍然会继承;另一方面,也会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

三、“继承与创新”下的“微作文”备考策略

面对“继承与创新”下的“微作文”写作,如何做好备考呢? 通过上面分析与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关注历年其他省区高考及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出现的“小作文”的命题形式及评分标准。

二、在答题策略上可以从北京近几年所出的“阅读延伸题”中找到其中区别与联系。

三、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片段写作练习。

四、加大“应用文”写作力度,“学以致用”。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思考与评价的能力。

篇二:见微知著,点石成金

见微知著,点石成金

作者:邵金喜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年第06期

“微点作文”的训练体系是四维的,可以概括为:顺着教材走,牵着技法的手,推着学生去上楼,各样风景满眼收。

一是以现行教材文本为示范。“微点作文”的训练点全部来自教材,有最规范、最全面的语言范本。研究团队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进行梳理,标注出训练“微点”,再根据体系的需要进行筛选、排序,形成了包含108个微点的训练体系。二是以写作技法为着力点。“微点作文”选取符合初中生写作需要的基本技法作为“微点”。其中,基础训练包括选用词语、句子拟写、修辞运用、段落拟写等分支;综合训练包括取材、构思、立意、行文等方面。三是以学生发展层级为纲目。“微点作文”的体系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排出三年六学期的作文教学体系。四是以丰富的题材为实践途径。“微点作文”的每一次训练,都会引领学生去探查、研究、认知一种题材,在设计时尽量避免题材的重复。这样做更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面,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微点作文”的课堂通过“三个结合”实现写作教学的高效与创新。方法上集中与发散相结合。“微点作文”的课堂训练方向明确、涉及题材集中,方便教师施教,利于学生思维碰撞。单次训练只训练一种技法,目标非常明确,学生不会感到有难度。过程上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微点作文”的课堂上要训练什么写作技法,一般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的,而是由学生从教材、美文或学生作文中发现规律,然后再用这种技法去写作、去创造,微点课堂往往是“发现-创造”的多次交替。组织上独创与共享相结合。“微点作文”课堂讲究课堂实时生成作品,并互相交流。如果是基础训练就生成片断,如果是综合训练就生成构思概要或完整文章。生成的作品强调学生的个体独创,可以以仿为基础,形成一定技法引导下的独创作品;微点课堂也是学生共享作品、交流习得的平台,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成果。

经过几个周期的实践,微点课堂形成了五个比较规范的环节:备、激、探、练、拓。“备”是生活经验储备,即鼓励学生课前围绕训练微点做好素材储备。为了让学生在写作课前对写作素材有所准备,除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作文素材“被动储备”外,还可以用适当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储备”。“激”是锁定训练目标,即用巧妙方式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确定微点目标。它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一段精彩美妙的文字、一次调查采访、一段视频、一篇学生佳作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探”是写作技法提取,即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文本提取写作技法,总结写作规律。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领悟写作技法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求知过程。“练”是技法实践运用:针对技法,围绕微点题材,开展实践运用训练。一节微点作文课一般设置有2—4个分段小练笔,形式有口头作文、相互交流、动笔训练等。“拓”是拓展延伸:从微点中拓展开来,鼓励学生课后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微点写作技法的补充,二是对写作素材的拓展。

责任编辑 侯辛锋

篇三:2014北京高考备考之“微写作”与时俱进 见微知著

2014高考备考之“微写作”:与时俱进 见微知著

——有关“微写作”

所谓“微写作”,指的是阅读写作中的即时性写作,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操作简单,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

微写作要比传统作文短小精悍,文体自由多样,同时,给学生另一个创作和拿分的机会。对学生而言,长篇大论的写作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能否用最少的字数、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我笔写我心”,显然也是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

微写作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兴趣性,紧随时代步调。短信、微信、微博几近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来,一个微时代的信息交流正在膨胀,短小精炼的写作能力也备受推崇,语文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长篇大论是一种需要,短篇小议也是一种需要,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个快节奏的大环境里,语言的短小精炼更贴近实际应用。

此外,微写作的加入,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给了学生一个良好的机会。对于擅长长篇大论的在作文题里尽情发挥,对于擅长短篇小议的可以在微写作里大力表现,避免了因大失小或者因小失大的遗憾

《高考说明》中提出“在命题原则上和工作目标上,注重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下面从 “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三方面对高考“微写作”命题方式进行一下探究与梳理。

一、审美能力——夯实写作基本功,发现写作的魅力

作为文学的文本是美丽的,而文本的生成是靠作者创作过程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所以也可以说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与夯实,是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 下面我们对各省区所出现的相关小作文题目进行简单梳理。

一是说明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说明和介绍。如:介绍日常实用物品, 2005年重庆卷要求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部影视作品,如1997年上海卷要求考生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介绍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如1983年为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1996年介绍《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的内容。

二是描写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熟练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做出描绘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心理描写,如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开考时刻”为题,描写当年高考开考时的心情。肖像描写,如1990年描写进入玫瑰园的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动作描写,如1997年描写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上学的情景,要求以行动作描写为重点。场景画面描写,如1991年要求把圆想象成一轮满月之外的另一个物体,然后加上陪衬物,再用文字描述出以圆形物体为主的画面、场景、镜头;2000年上海卷以“节日小景”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考生主要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展示节日的一个小场景。综合性描写,如1998年要求根据给出的开头和结尾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有关内容,综合考查对肖像、语言(包括对话语气)、神态、心理、动作、细节、景物等的描述能力、想象能力等。 请看朝阳区2014上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

请描述老师的某间办公室,写出或“安静”或“热闹”的特点。要求:有叙述和描写,有一定的评价。200字左右。

上面的试题主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记叙和描写的能力。可以看出北京“微作文”命题趋势之一就是对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考查。

我们还可以看出,北京“微作文”命题注意了对传统命题方式的继承。同时也略有创新,如评分标准中“有一定的评价”就考查了学生探究评价的能力。同时,评价就会用到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这道“微作文”实际上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所以,教与学过程中,要注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二、探究能力——文本随感及时评感悟

探究能力的考查在以往作文中表现为“赏析评价类”小作文。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如1992年要求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小议论文。如1989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就中学生各式各样的竞赛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赏析评价”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文本类随感式微写作:

文本类随感式微写作。前提是提供情境文本,与现在的“阅读延伸题”有相似之处。可以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

请看下面东城区2014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微写作”试题: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一首白居易于邯郸驿舍中思家的诗,但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想象家人如何思念自己。清代学者浦起龙评价这种诗歌手法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借鉴这种手法,

议论文,见微知著

写一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要求:①有描写和抒情;②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生动;③不少于150字。

从这道题中我们不难看到北京卷“阅读延伸”题的影子。

与2012诗歌鉴赏《柳堤》阅读延伸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对写作手法的探究,但“微写作”在探究的同时,注重的是应用,是将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时事评价感悟类

时事评价感悟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文化现象等,做出探究与评价,它的“文本”就是社会、是生活。这样更能培养孩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请看海淀区2014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囊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请从“霾、正能量、女汉子、曼德拉、喜大普奔”中,选择一个你认同的“2013年度词语”,并写出理由。(150字左右)(10分)

从出题形式上看,与1988年上海卷:下面几个拟用的文学社名——“新潮”、“阿波罗”、“丑小鸭”、“浅草”,要求写出喜欢其中一个的理由。出题形式如出一辙。可以看做是形式上的继承。

从选材范围上看,更注重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给出的“微写作”话题正是当前热门的“汉语盘点活动”。这个话题不仅起到了引导学生要关注社会热点的作用,还结合了当前关注母语教学改革的教育热点。“微写作”话题范围从“霾”的关注环境,到“正能量”的正导向,到“女汉子”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再到“曼德拉”的国际视角,以及“喜大普奔”的网络用语。基本上涵盖了“自然”“生活”“国际”“人文”的各个方面,真正达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能说、愿说的目的。

此题与2012年自主招生“卓越”联考题(近年来,“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引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年度汉字”蕴含着民众对社会的高度关切,往往反映了全年焦点事件或国情世态。在不久前结束的“汉语盘点2011”活动中,“控”字在众多入选字里得票最高,成为中国的“年度汉字”。……请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用一个字来盘点刚刚过去的2011年,并说明理由。不超过150 字。)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从考查重点上看,“观点明确;见解比较深刻或说理比较充分”更注重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有助于纠正作文中“假大空”与“华而不实”的路子。

海淀卷历来被称为北京高考风向标,它给我们这样的备考指导: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学生思辨能力考查;关注各省区历年高考及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出现的小作文。

三、应用能力——“学以致用”的应用文写作

应用类“微写作”。要求考生们熟悉各种各样的应用文体,能够拟写各种各样的应用文,如请柬、书信、短信、通讯、消息、广告、通知、摘要、聘书、海报、解说词、申请书、讲话稿、留言条、欢迎辞、欢送辞、广播稿等,如 1990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写出在班级举行的一位老教师光荣退休欢送会上自己的欢送辞,1995年上海卷要求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简短的消息等。

请看下面2014西城高三期末语文“微作文”试题: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是全中国老百姓乃至全球华人除夕之夜的一道文化大餐。2014年“央视春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总导演冯小刚宣布了打造马年“春晚”的八字方针:真诚,温暖,振奋,好玩。 要求:①请针对“真诚”“温暖”“振奋”“好玩”中任意一个词,给冯导写一段话,为正在筹备的这台晚会献计献策并力求其能采纳;②内容积极,建议具体,表达得体;③150字左右。 此题考查的能力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通过“建议书”的形式关注社会并参与社会。能激发学生语文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微作文”字数虽“微”,但可以很好的考查出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可谓“见微知著”。

北京2014高考语文“微作文”,会如何命题,命题趋势如何呢?可以说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一方面,将继承以往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地说就是,以上所列举的三大类的小作文命题形式,仍然会继承;另一方面,也会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

三、“继承与创新”下的“微作文”备考策略

面对“继承与创新”下的“微作文”写作,如何做好备考呢?

通过上面分析与比较。可以得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关注历年其他省区高考及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出现的“小作文”的命题形式及评分标准。

二、在答题策略上可以从北京近几年所出的“阅读延伸题”中找到其中区别与联系。

三、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注重学生片段写作练习。

四、加大“应用文”写作力度,“学以致用”。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思考与评价的能力。

命题导向分析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这几年有些省市语文高考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可能有的是由于行政干预,或者为了照顾地方特色,其实离科学性仍然较远。举例说,去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对此有些争议。其实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但估计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设计考题时,就应当使用测量理论和技术去预测,要先有合理的设定。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都有点陈陈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广泛征集考题。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高考语文命题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太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的教学也并非就是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肯定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

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这恐怕就不太合适。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前年高考刚结束我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曾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改进。比如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这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去年广东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之一是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哲学文章,读起来有些难度,难在思辨。这是可以考思维能力的(可惜给的选择题太浅)。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而高考语文对此也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我认为都是应当鼓励的。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我们看到已经有这方面更“大胆”的尝试,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非常好。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5、作文的改革,估计分值不会大增

语文高考提分180之后,按理说水涨船高,原来60分的作文分值也会增加,本来作文考试最能检测综合能力,分值就应当更多一些。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可以只考作文,但我估计作文分值不会大增。因为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如何尽量限制和克服这一点,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作文评卷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看来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的分值。也有另外一种

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以很灵活。也不必全都设计成应用文,前面提到的去年四川卷的那道“续写”的考题,其实也是小作文。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与平时写文章毕竟不同,但又会引导开放思路,发挥个性。两者之间恰当的平衡,体现命题水平,也是一种改革。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探讨,现今的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本来最适合考察综合素质的,却变成最难考出水平的。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弊。于是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就看如何操作。这都需要在改革中去探索。此外,我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过的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导致选拔功能大为弱化,并影响到作文教学的“痼疾”,也期望能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医治。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6、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

现在每年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大致就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因为题型模式单一而且固定,就导致不断强化应试式教学,熟悉答题套路就能得高分,结果难于考出实际水平。改革之后试卷模式应当更多样化,不再年年套路相近。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完全可以放手去开发新题型。加强综合也是一种改进,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这也能更好地考察综合能力。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课改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

再具体一点说,语文基础题除了历来常见的字、词、音、病句挑错等考题之外,有可能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文学作品的赏析题将更加注重考察感悟力,而不只是辨识“情景交融”“对比手法”之类。

现在的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只注重考阅读理解,题目往往切割得很琐碎,反而忽视了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就是很少关注阅读速度,并不利于考出真正的阅读水平来。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应当有新思路,适当增加对整体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术性的细部分析的小题,最好还能考一考阅读速度。增大阅读材料的长度,可能是办法之一。此外,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

7、文言文命题的改革

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现在的文言文命题也是套路化,大都是以“读通”为标准,这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文言文当成“死语言”来教。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这就是一种改进。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