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天柱山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31:59 体裁作文
天柱山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游天柱山有感

游天柱山

今天,下了早班便直奔火车站搭上了前往宜昌的火车,虽然是旅游,但对于我们这些刚上了一夜班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在宜昌吃过午饭便坐上大巴直奔天柱山景区。途中无趣,跟导游互动了会儿后,便各自休憩。细雨绵绵,天灰蒙蒙的,车内温度适宜,颇有秋天的感觉。不知车行了多久,一觉醒来,已经在爬蜿蜒的山道了。山路九转十八弯,道又狭窄,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悬崖,好在司机师傅技术精湛,引的我们阵阵惊呼。行不多时,山上的雾渐渐大了起来,起初还能模糊看见远处山里的房子,逐渐连距车窗一两米选的树枝都看不见了,司机师傅更是把车速降到了蜗牛般一点儿点儿向前挪动。也不知还有多远到景区大门,大家议论纷纷,甚至有了在车上等待救援的打算。然而没过多久景区大门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忍不住一阵激动,心底暗呼“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正如我们的生活,本不可能是一片坦途,生活之路上最后走到终点的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执着的,不要轻言放弃,当生活给了你一百个理由哭泣时,你就拿出一千个理由笑给他看。选对了目标那就永远不要在怀疑自己,上帝也许并没有告诉你什么是希望,但也一定没有定义什么是绝望,只有放弃才是最大的失败,当你感觉迷茫与无助时,也许希望之门正在前方。

篇二:读后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读罢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后心里想说些什么,但我感觉秋雨先生太值得敬重太值得我们去学习推崇和敬仰,更感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那么厚重与神圣,都那么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穿透历史意义的见解。我怕我自己拙劣的文字会玷污这神圣的篇章。尤其是文化苦旅更是一种敬畏与崇敬,心底中不觉间将它与四大名著同等看待。不知是因为我与秋雨先生一样有着对历史文化真实的向往,还是历史文化本身真实的魅力吸引了我和秋雨先生以及千千万万个和我们一样的人。或许都有吧!一直都未动笔,害怕自己无法用言语真正措辞好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最终还是举起笔沙沙挥舞因为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情要抒。情不自禁的要求自己写一篇读后感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体会以及学习后的心得与大家共享。

捧一杯香茗在落日黄昏的屋后老树下咀嚼文化苦旅的香醇;或于绿草田野中席坐,或于烛光焰焰中沉思;或于凄草艾艾中绝想;或于凉风习习中遥望;或于巍巍青山中探寻;或于滚滚黄土中发掘,那最具内涵的历史文化名著在我心里有一个最深刻的代表——文化苦旅。真的,它多辛太厚重,承载着多少沧桑沉沦巨变浮华,寄托着多少哀思冥想,挥洒着几酸苦辣,典集着山水愁思,回旋着历史的重量。

是的!一部文化苦旅牵动着多少国人的心,抽动着多少动人的情,又让多少人接受着历史与文化的洗礼与熏陶。或许我们已然忘记道士塔了吧,在高中课本中占着一席之地的非议之处,这也许似乎印证着什么。

道士塔中的王道士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忘记吧!无意中提到最宝贵的佛家典籍,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带来他的好处在他眼中只有金钱和利益,这都不应该出现在神圣的佛门,但王道士却让它出现了,不止是出现那么简单,如果是这样就好了!更不会国人拿着相机去拍摄回来研究那些典籍,更不会低声下气的求着他们把废弃的拍摄胶卷让他们带回去研究,那些本应该留在中国,本来就是中国的典籍却因王道士的一时贪念而断送许多重要的文献价值。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青砖黄泥的道士塔是他罪恶的烙印。

风雨飘摇,岁月在流逝,一点一滴湮没在风尘,被风腐化的残迹不再,但那不堪的历史却无法消退,国人心中的伤痛无法抚慰,留下的只是文化追寻者苦苦的追寻与深深地感叹与感伤。

如果说道士塔给人带来了佛学典籍的迷失,而莫高窟则是对历史古迹漠视的真实写照。中华名窟,屹立中原,是我们一种对佛的向往,对神圣的探寻。但如今却被漠视(当然不是说政府部门不管)。这种漠视是世人只为利益的浅薄与粗鄙,忽视对心灵的追求。当我们接受文化苦旅》的洗礼后,即使没有看过文化苦旅>没有去过莫高窟,但莫高窟的屡屡遭毁的事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已是平常事了吧?我想多年前老祖们用双手创下这世人景仰的神圣之窟时一定没有想到多年后的今天他已面目全非,光辉不再。秋雨先生就是真正融入那片热土融入每一尊雕像融入每一方土融入每一粒沙才真正读懂莫高窟。即使莫高窟不复依旧,但他仍旧焕发着神圣与信念的光彩令世人膜拜和敬仰。留一份真情为莫高窟,留一份信念为自己。

当秋雨先生独自行走的历史与文化的交锋中,他选择的是默默地冥想,用

自己真实的想法来牵动历史与文化的触角。他是寂寞的,是因为千百年来没有人会和他一样敏感于那些应该被铭记的遗忘;他是孤独的,是因为他从未停止过一个人独自摸索;他又是幸运的,是因为他开辟了一扇真实的门,还历史与文化一个清白,为历史文化呐喊。他是这时代对经典历史文化的引领者。

翻开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的扉页,感受到的不是包装精美的诱人与兴奋,而是对历史配以文化的最高尊重。不同地域孕育着不同文化,而文化苦旅则是一部很好的交融!阳关雪的别致,沙原隐泉的独特柳侯祠的肃穆,白莲洞的神秘,都江堰的担当,三峡的梦幻,洞庭的气魄,庐山的巍峨,贵池仅佳的静谧,青云谱的魅力,老屋的古朴,废墟的哭泣等等,展现给我们的不止是文化的艺术魅力与欣赏,同样是对历史的更高层次的深刻学习。虽然秋雨先生不是

天柱山读后感

专业的历史学家,但这毕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不是写历史书籍或文献。只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人在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加以文化的渲染,更无必要追求历史最高的精确性。读文化苦旅让我们能 从中学习到什么就足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对自己的要求与准则。但对今人来说更应该效仿和学习,试想一个连自身都无法严格要求以求趋于优秀的话,又怎么担当一个集团一个国家甚至天下的先锋呢?秋雨先生不愧为文化的先锋,至少在我们心中他有着无比厚重的位置与重量。

秋雨人生,非凡品质。也许是秋雨先生经历的太多,才会有一个敢于批判历史的勇气,有一个理性的严峻思考,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谜底,探索文化的历史命运。他用他非凡的文化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用苦旅来呈献给读者。少时家庭的不幸,中华的变故让他遭受太多,但没将他打败,金钱荣誉更没有将他腐蚀。因为他心中装得下的是对历史文化满满的关注。也许《文化苦旅》是他的一种呐喊,是一种想要急切引起他人关注的绝响。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 尘封点。在对莫高窟都江堰柳侯祠白莲洞三峡贵池滩等建筑,甚至藏书楼都有敏感的视角来发现文化的痕迹。

正如秋雨先生所说,人类是曾经有过繁华而又绚烂的古老文明,并且代代相传至今,但那个蓬勃的时代已然过去,而不是应该躺在老祖先们的厚厚积淀上做着白日梦,岁月逆人而行,变故层出不穷。人们越想保护的东西到了一定极限还会被时间冲走,只是因为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对于莫高窟都江堰柳侯祠三峡等的确一直是处于保护中,我们想要留住它,但绝对不是永恒,因为生命本没有永恒。

之于我们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说,所要做的是“正视过去与未来”,不是躺在历史的温床上发呆,更不是对着未来幻想。只有真正认清历史的风云,才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烙印。人生之于历史,浩浩的潮流只是一滴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让自己这滴水释放诱人的晶莹。顺应历史潮流,把握自我人生。

读《文化苦旅》,让自己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似乎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无论是痛失瑰宝的莫高窟,还是仅存的风雨天一阁藏书楼再到沙原隐泉洞庭一角,无不散发历史文化的气息,真正让我接受一次历史文化的洗礼。在作者看来,或者本身在秋雨心中,山水不再是纯粹的山水,更有着“人文”,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有敦煌石窟的罪人;罗池庙有失意的柳宗元;都江堰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李冰;天柱山有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文化苦旅》苦在它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在有历史的重压,苦在有逝去的回忆,苦在有历史与现实的碰撞。读《文化苦旅》,思感悟人生。

篇三: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散文合集。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则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在这些散文中,我最为喜爱的莫过于 《寂寞天柱山》了,在这寂静的山谷中,有多少的文人想要定居在此,有一个家:或“还丹投迹”、或“踏访卜居”、或“回顾自羞”。但他们的愿望终没有实现,天柱山也因为长年的战争而落寞起来,如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抚摸伤痕累累,但她始终是一个家,无论辉煌亦或寂寞,都依然能让人时时体会“万里归来卜筑初的深味。”同时,在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天柱山虽孤单却不单薄,虽落寞却不又时时充满着希望。在回家的路上,看尽七彩宝光,欣赏美景,诗文,追问自己这是不是我要的家,怀念过去的旧时光。用天柱山的寂寞来激起我对家的灵魂的兴趣,使得我能悟出一些我并未思考过的人生真谛。

除了《寂寞天柱山》之外,《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憨厚的王圆篆道士;《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这些文章都能很好地来启发我的思考,把我带入一个更高的深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