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宋子文演讲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35:16 体裁作文
宋子文演讲稿体裁作文

篇一:宋子文

宋子文

早期经历

宋子文

1894年12月4日,宋子文出生在上海同仁医院。 幼年的宋子文,在家庭教师指导下接受启蒙教育。几年后,他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少年班,后转入预备办、大学班,并于1912年毕业。他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会,能同时用英、中两种语言讲演,给学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他记忆数字的能力,也使学校老师大为惊叹。

1912年,宋子文赴美国留学,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1915年以优良成绩毕业,并获经济学硕士学位。随后,他来到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一面供职于花旗银行,一面在哥伦比亚大学听课,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宋子文在花旗银行虽只是一个普通办事员,主要帮助处理向中国汇款事务,但却由此对国际金融业务有较多了解,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为他以后从事财政金融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2][1]

1917年,宋子文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他偕妹妹宋美龄一同离美回国。 随后受聘为汉冶萍公司上海办事处秘书,该公司是清末官僚盛宣怀一手创办。期间宋子文爱上了盛宣怀之子盛泽丞的妹妹盛谨如,为拆散这对恋人,汉冶萍公司将宋子文调到汉阳,宋子文一气之下宣布辞职。 之后他回到上海,出任联华商业银行总经理,同时开办大洲实业公司与神州信托公司,从事金融商业活动。

进入政坛

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府,急需财政人才,宋庆龄将弟弟宋子文推荐给他。1923年3月,宋子文来到广州,在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担任秘书。4月24日,宋子文任中央银行筹备员。5月29日,孙中山任命林云陔为筹备中的中央银行行长,宋子文为副行长。19天后,即6月17日,林云陔辞职,宋子文代理行长。当时广东金融经济紊乱,宋子文引入近代西方货币银行学说和相关制度,主持拟订了中央银行条例和组织规。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24年8月2日,中央银行宣布成立,孙中山任命宋子文为中央银行行长。

1925年1月,孙中山在北平病重,急电宋子文上京。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宋子文是见证人之一,在孙中山两[3][2][3][2]

份遗嘱上签名,参加治丧活动,其在国民党的地位大大提高。1925年7月15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宋子文被委任为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长兼中央银行行长。不久,宋子文又兼任广东商务厅长、两广盐务稽核经理等职,揽中央、广东政府财政于一身。由于宋子文杰出的管理才能,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为国民政府巩固根据地和出师北伐提供了保障,宋子文因此也奠定了自己在财政金融界的权威地位。

[3]

财经领袖

宋子文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时出任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宋子文积极筹措经费,保证战争进行。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决定迁都武汉,宋子文与宋庆龄等一行离粤北上。 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后,宋子文任国民党常务委员兼财政部长,成为决策人物之一。

宁汉分裂后,宋子文于1927年3月27日被武汉政府派赴南京,一方面“劝阻蒋的分裂”;一方面设法控制江浙财[4][3][4]

团。3月29日,宋抵达上海,立即设立了财政部驻上海办事处,着手接收江浙财政事宜。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另组政府,宋子文则游离其外,直至年末才与蒋同流。 1928年2月蒋介石再次上台后,宋子文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挂牌,宋子文任总裁及理事会主席, 之后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防会议委员、特别外交委员会副会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行政院副院长等多项职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2月15日通电下野。为了表示同蒋介石共进退,宋子文于12月20日向国民政府呈请辞行政院副院长及财政部长本兼各职。孙科下台后,宋子文于1932年1月30日复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不久,蒋介石也重新上台,两人重新合作。 [7][2][6][5][2]

1945年宋子文于美国三藩市

之后蒋介石要求宋子文提供浩大的军费用于“剿共”,造成两人矛盾趋于激化。加上亲日派对亲美的宋子文采取抵制态度,导致宋子文于1933年10月29日再次辞去财政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职务,均由孔祥熙接任。 [2]

辞职后,宋子文曾赴西北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北的开发和建设。1934年5月31日,宋子文发起成立中国建设银公司,将引入外国资本作为其重要目标。1935年3月,宋子文出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积极参与币制改革,但也造成官僚垄断资本的急剧膨胀。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宋赞成和平解决,与宋美龄往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中央代表等进行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共联合抗日作出贡献。 抗战时期 [2][2]

宋子文登上《时代》封面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宋子文公开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他说:“即使上海和黄河以北均告不守,中国政府亦不愿与日本休战。”抗战初到重庆,任中国银行董事会主任等职。

[8]

1940年,宋子文以蒋介石的代表名义常驻美国,为蒋争取美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宋子文出任外交部长,仍驻纽约。他频繁活动欧美各大国寻求支持和帮助。

篇二: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文字版)------ 陈丹青的演讲稿

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文字版)------ 陈丹青的演讲稿

陈丹青

我觉得这是个好话题,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但是如果记者问我,我会答不上来,因为现实和历史这两个词不容易定义,可能指过去了已经不在场了或者不奏效了就叫历史。而现实就是还在,还有作用,还在发生,可能就是现实。讲下去可能就会有点错位跟民国这个概念。我记得1966年文革爆发,毛泽东狠狠地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革命派和*河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继续斗争。那一年我13岁,带著红领巾,而且共和国也已经有17岁了,我听了毛泽东这麽一番话心惊肉跳,我想怎麽民国还没有过去,国民党还在?这是我小时候的印象。现在我明白毛泽东其实没有错,他那一年70多岁,除了逃到台湾的那部分国民党,他的许多民国的朋友和敌人都还活著,曾经顶撞过他的,比方,梁漱溟,曾经杀过共产党的李济深都住在北京,一大群民主人士第三势力还有他的同志们,而毛泽东本人,包括周恩来、朱德一大伙共产党领导曾经就是国民党员,在国民政府做官,当著蒋介石的面喊蒋委员长万岁。所以毛泽东想起民国和我当年13岁一个小孩听见民国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一想起来就是一大群使他不安的活人。1976年文革结束距今也整整35年了,远远超过毛泽东回想民国的时间距离,我们或者可以问文革是历史还是现实。

30多年来我们的文人和出版社都在做历史研究,出历史书,在座诸位也想必喜欢读历史。读历史为了什麽?我想克罗齐说的那句话还没过时,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年算是藉辛亥百年,我们有理由在市面上公开说民国,为了尊敬今年另一个大的纪念,我特地钻到电影院去看了一场《建党大业》,看完以后手机就来了几条短信,其中有一条非常聪明,把建党和民国一块纪念了,大家可能读过这个短信,我再念一遍。「建党伟业是一部向北洋军阀政府致敬的电影,该片用生动的镜头、精彩的案例、温馨的细节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时代,报纸可以私人控股,新闻可以批评政府,大学可以学术独立,学生可以上街游行,群众可以秘密结社,警察不可随便抓人,权利有边界,法律有作用,人权有保障,穷人有活路,青年有理想。」总之这部电影拍著拍著一不小心把部分民国史拍出来了,我猜韩三平同志没有想到这份效果。言归正题,虽然这条短信既谈到历史又明明指向现实,简直已经回答了论坛的话题,但是我不能念一条短信交差,所以赶紧清理我很可怜的历史知识,看看民国哪些往事已经过去了算是历史,哪些往事还在算是现实。

先说成为历史的那个民国。首先民国的战乱过去了,我们几代人何等幸福,60年来没有遭遇任何外敌侵略。文革的武斗当然是毛泽东所说的继续斗争,但是死伤者没有一个是国民党员,而是和在座一样年轻的男女。昨天听秦晖先生说起广西的武斗,他亲眼看到当时的高射抱平射和在越南用的炸药弹,当时他十几岁,武斗过后就清理现场,巨大的瓦砾堆,只要闻到臭味就可以掘起一个尸体,但这个小意思,跟民国的战争不能比。其次,半殖民地时代过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区域完全消失,虽然现在上海、武汉、南京、天津等市政府竭力刷新法租界英租界所有好地段好房子为旅游业赚大钱,但是像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闯祸胚子再想闹事就没有地方可以躲了,即便赖昌星逃到加拿大还是乖乖地飞回来戴手铐。再其次,中国的分裂过去了,民国时期或者先后或者同期,有过南京政府、有过武汉政府、有过瑞金苏维埃政府,有过延安政府,有过重庆政府,还有过满洲国,东北的满洲国有东三省的铁路网,忽然归张作霖管,忽然归日本人管,忽然归苏联人管。今天全国的铁路畅通无阻,新建的铁路线和载客量是民国时期的几十、上百倍,虽然最近发生动车追尾暴死几十个人,但成绩绝对是主要的。你们不相信吗?反正我是相信了。

再再其次,国家的弱势完全过去了,民国政府根本没有像样的空军和海军,要靠美国人和苏联人帮忙,后来匆忙培养了自己的空军飞行员,几乎在对日爱国保卫国家的空战中全部死光。我们的空军非常棒,都活著,还驾驶飞船进入太空,当然我们自己的航空母舰马上要问世了。此外民国的多党政治彻底过去了,但这个是敏感的问题,我不敢说。我敢说的是民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完全过去了,蔡元培的北大、梅贻琦的清华、张伯苓的南开、竺可桢的浙大绝对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现在他们要是想当校长,先得通过层层审查,接著慢慢混到正局级或者副部级才能填写申请表听候审查。蔡元培为陈独秀假造学历,梁启超延聘没有学位的陈寅恪,再也不能得逞。民国出版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也过去了,像张元济、王云五这样的出版大亨再也不必辛辛苦苦自己开办商务印书馆之类,邵飘萍、史量才这样亡命的记者和报业大王再也不会被枪毙被暗杀。当今中国的出版商、记者、撰稿人一律享受新闻出版总署的保护,非常安全、非常正确、非常和谐,所有人都很乖,很懂事,绝对不怕被枪毙被暗杀。

最后一个可能被忽略的巨大事项也成为历史,那就是古文教育,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繁体字等等构成的汉语语言生态成为历史了。在民国所有识字的人既懂文言也懂白话文,既用繁体字也用当时通行的简体字,随著民国的消亡,汉语的生态永远消亡了,我们当世只有白话文,只有简体字。民国许多其他事物都成为历史,永远过去了,一部分是历史进程本身,比如现代化。一部分是政治原因,比如无所不在的禁止。但限于发言时间不能一一列举,现在我来快速列举民国仍在今天奏效的部分现实。

比如据说民国的灭亡原因主要是贪污腐化裙带关系,今天所有被指控的民国腐败者远远无法和共和国贪官比。从资料披露,一项被认为巨贪的宋子文不但没有怎麽贪污,而且是个强硬的民族主义者。就算他财富不很清楚,但和今天随便哪个被揭露的地方贪官相比,简直羞煞人。当年为蒋介石负责运送黄金到台湾的一位老先生,我忘了他的名字,我在三联周刊看到他的报导,没有贪污过一分钱,死了以后他的存摺拿出来只有8万美金。至于裙带关系不用我来说,今日权利格局的血缘背景一点不比民国时期更稀薄,如果需要证据我希望学者做统计。民国社会层面世俗生活的状况一度被剷除,之后近20多年大规模卷土重来,比如色情业,比如赌博、比如走私、比如黑社会,都带渐渐与民国接轨。此外改革开放30年,凡私人生活逐渐被允许拓展的空间,都是民国生活形态的死灰复燃。比如选美、比如时尚、比如娱乐、交际、享受、奢侈等等,这些我认为都是好消息,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我们今天时代的稀罕事情,民国时期早就有了。这种活泼可喜的生活形态,有的远远比民国时期土,因为有教养的阶层消失了,有的远远比民国更洋,因为民国人还没机会领教西方二次现代化以后的种种新花样。

时间关系,以上关于历史与现实的类比十分粗糙,不淮确、不可靠,希望专家批评指教。但是坦白地说,我以为民国对于今天,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既不是历史,也不是现实,为什麽?因为60年来我们成功接受了空前成功的愚民教育,这种教育的核心就是不要让你知道过去,直到你对过去漠不关心。现在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没有历史感,没有现实感,对共和国不了解,更不了解民国。 30年前邓小平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体育要从娃娃抓起。其实真正要紧的是历史要从娃娃抓起。最近听说秦晖他们在做大学生的一个调查,请大学生自己做,题目叫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就是说请今天的80后、90后向父母或者祖父母追问民国的往事,这是了解民国最最有效、最最人性的方式,因为民国就在每个家庭。刚才马世芳就说了他的家庭,我们大陆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我的父母就是民国人,诸位的祖父母也是民国人,就在你们家。可是问到一半,据说就有家长出来阻拦,不要再问了,也不愿再说。为

什麽?就是害怕历史提醒现实,因为今天的现实害怕历史,以至历史也害怕今天。因为民国的历史就是活人,所有民国的过来人迫于现实迴避历史,不谈历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普遍的现实。所以最熟悉的陌生人是个好题目,你是爹妈生出来的,你不了解爹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民国生出来,可是共和国的老百姓不了解民国,长期不了解不说就不会想了解,不想说。长期的不说几代人不说,等于没有这回事。(比如80后,比如89年出生的孩子,别说1949年前的民国,连1989年北京发生什麽事绝大部分不知道。我们的爹妈也未必知道,你们在北京的爹妈可能知道,但是他们不愿说。)这样子不说、不说、不说,每个家庭都孩子瞒著往事,整个国家对人民也瞒著往事,瞒得久了,30年、60年瞒下来,将来还会瞒下去。你现在到马路上抓一个小青年或者小姑娘你问他你要不要听听民国,他掉头就走,根本没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民国既不是历史,也不是现实。但是今天在座的年轻人比较不一样,大好秋天哪裡不能去,你们要跑到这裡来听民国,什麽意思呢?你们还是来了。谢谢大家。

篇三:晚年的宋子文

晚年的宋子文,去日苦多

1963年2月,宋子文已经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整整十年,蒋介石突然又来电邀请这位大舅哥到台湾小聚。这一年,宋子文69岁,蒋介石已经76岁。也许是人到老年,争强之心已衰,也许是时间冲淡了他们之间的愤恨。这次,宋子文没有装聋作哑,也没有干脆拒绝蒋介石的邀请,而是欣然表示同意应邀访问台湾。但是,精明的宋子文当然也不会就这样招之即来,任由发落。他还是要掌握会面的主动权,以免蒋介石又耍什么花招,令他措手不及,毫无招架之力。因此,宋子文还未动身就一再声明,此次回台完全是因为私人感情。他是应蒋介石之邀请到台湾省亲。因为年龄渐大,身体每况愈下,自己也想趁着还算硬朗,看看妹妹、妹夫,叙叙旧,重温一下家庭的亲情。尽管宋子文一再强调此行目的单纯,但是善于制造新闻的媒体再次发挥了他们的长处。媒体上开始出现有关台湾岛内局势的种种报道,有关宋子文回台原因的猜测也纷纷出炉。有的说蒋介石人到老年,肯定也会怀旧;有的说这是宋美龄想缓和丈夫和哥哥的关系,从中做了多年工作的结果;有的说是宋子文一直在与他国民党内的故交暗中联系,对蒋介石施加压力;有的更离谱地怀疑蒋介石在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他计划退休后也到美国居住,因此要先找宋子文探探口风。甚至还有人不厌其烦地重新提起宋子文和蒋介石分道扬镳的前因后果。这些意在制造新闻的报道宋子文常常是一笑了之。但是,有些报道还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篇评论在分析了台湾当前的局势后说,蒋介石此时正有“反攻大陆”的打算,因为岛内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已经初步稳定,美国对新中国也还持敌对态度,这样的态势让蒋介石觉得有机可乘,决定进行最后的一搏。

宋子文又一次成为媒体的宠儿、关注的焦点,这让沉寂多年的宋子文还真有些不适应。不过,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和分析倒还真是帮了他的忙。报上那些每天都不断更新的充足材料让宋子文对台湾和蒋介石的现状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也让他更容易判断蒋介石邀请他回台到底有何目的。有关蒋介石意欲再次利用宋子文的观点倒是与他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做好了应对可能出现各种情况的心理准备,宋子文最终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先看看蒋介石的表现再说。

十几年的光阴不仅催老了宋子文和蒋介石的容貌,也似乎大大改变了两个人的脾气。蒋介石清瘦的身材一如既往,显然宋子文的归来让他很是兴奋,但是却掩饰不住古稀老人的倦容,眼神也不似从前那样灵动、犀利了。而宋子文则依旧圆圆的脸上带着一贯的微笑,俨然是一位邻家和蔼的胖爷爷。只有宋美龄还保持着她高贵、雅致的气质,看得出她一直在精心地保养自己,尽管她也无法阻挡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蒋介石和宋美龄罕见地显示出主人的热情,他们邀请宋子文夫妇在自己的家中小住。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常常见面,聊聊家常。

两位几乎毕生命运都紧密相连的老人终于又坐到了一起。共进晚餐时,大家谈谈天气,说说多年的趣事,不时地哈哈一笑。蒋氏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宋子文也笑容满面,不再咄咄逼人。双方气氛融洽,都在极力避免谈及以往不愉快的经历。旅美生活中的见闻,周游世界所遇的异国风情,多年来亲人的近况,台湾的巨大变化等都成为他们感兴趣的谈资。而美国时尚的流行趋势和国际品牌则成为张乐怡和宋美龄兴奋的焦点。表面上看来,他们和其他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兄弟姐妹之间一团和气,其乐融融,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温馨。

但是,蒋介石突然的邀请显然不单纯是为了叙旧,政治家的行为总是高深莫测。在蒋介石和宋子文的对话中,他几次不经意地提起有关政治的边缘话题,如台湾所处的尴尬地位,大陆目前的形势,美国对华和对台的不同态度等。可是这种明显的擦边球每次都被精明的宋子文立即识破,他总是故作无意地对蒋的试探轻描淡写,然后不留痕迹地将话题引开,从不表露自己的观点,也不给蒋介石就此继续探讨下去的机会。每次宋子文将蒋传来的球轻松地踢开,蒋介石都觉得十分尴尬,虽然表面上仍然笑容可掬,不露声色,可是心里却暗暗恼怒这个大舅子真是狡猾,明知道自己对国家的发展有新的想法,可是就是不肯接招。

不谈政治

宋子文的“谈天气不谈政治”还真是让蒋介石无计可施,他对此心急如焚。要知道,蒋此次邀请宋子文回台还真是大有所图。此时的台湾,在国民党十几年的经营下,已经与五十年代初不可同日而语了。

1950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初,台湾经济混乱不堪,工业生产几乎瘫痪,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和日用品紧缺,通货膨胀严重,当年台湾财政赤字达5亿多美元。为了迅速摆脱困境,稳定社会发展,国民党成立台湾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采取有力措施恢复工农业生产,进行币制改革,推行黄金政策与高利率政策,实行开源节流的财政政策,使台湾经济得到了逐步恢复和发展。本着“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台湾当局实行了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从1953年至1960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6.9%(按不变价格计算)。生产总值由44.72亿元新台币增至711.77亿元新台币。在台湾经济的初步发展过程中,蒋介石的老朋友美国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50年到1965年,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总额为14.8亿多美元,平均年援助额一亿多美元。

经过十几年的着力经营,蒋介石不仅使台湾在经济上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加强了蒋家的专制统治。

此时的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中苏关系发生戏剧性变化。至1961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苏联中断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无私援助,撤回派驻中国的大量专家。而中国也开始反对苏联的修正主义。中苏联合对美的局势被打破。肯尼迪政府在此重大变化之际也作出积极反应,启用“遏制政策之父”乔治·柯南,重新修改对华政策。新中国在外交陷入严峻境地的同时,国内又面临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困难,可谓内外交困。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认为“反攻大陆”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开始蠢蠢欲动,多方筹划。1961年“双十节”,蒋介石在台湾讲话时又提起“光复大陆失土”的打算。1962年3月,他又公开宣称“我们已经掌握了复国之钥,进而要打开铁幕之门的时刻到了”。但是,他的积极动作并没有引起美国的兴趣。6月23日,美国驻波兰大使卡伯特在与王炳南接触时表示美国并不支持台湾在此时对大陆进攻,从而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对王承诺“如果蒋介石要行动,我们两家就联合起来制止他”。6月27日,肯尼迪总统公开表明了美国的态度。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国民党在未获得美国同意前,不得采取“反攻大陆”的行动。

蒋介石深信此时正是“反攻大陆”的绝好时机,但是,他也明白单凭自己在台湾的实力根本无法与新中国抗衡,要想实现他的宏伟计划必须依靠美国的支持。但是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正在日益减少,从1960年起美援由赠款转为贷款,且数额不断减少。1961年美国又通知台湾当局预定1965年停止对台贷款。显然美国当时的态度是并不想介入蒋介石和大陆的争斗。要改变美国的态度就必须派人到美国去做近距离的工作。而最有可能成功地争取到美援的人物就是宋子文了。他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曾经在美援方面作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绩,在美国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庞杂有效的人际关系网,更为重要的是他已经在美国定居十余年,对于美国的情况有着更深刻、更直接的了解。因此,尽管自己对于十几年前宋子文拒不回台的做法颇为不满,而且已经亲自决定开除了他的党籍,但是蒋介石还是撇下这些恩恩怨怨,从眼前的利益出发,“诚挚”地邀请宋子文回台,试图弥补两人之间的裂缝。当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吃吃饭、聊聊天都只是第一步,是进入正题前的铺垫。

宋子文谈及政治话题时的有意躲闪,让蒋介石十分恼火,可是又无可奈何,总不能干干脆脆地直接向宋子文提出要求、再次向美国屈膝求援吧!要知道,宋子文早已经不是国民党党员了。

宋美龄当然明白蒋介石的用意,也理解他的苦衷。看到丈夫被哥哥气得无计可施,她心中也十分焦急。想通过张乐怡试探哥哥的态度,可偏偏张乐怡又是个不问政事的贤内助,对

于这些国家大事是一问三不知,也不知道是真的不关心,还是同宋子文一样装疯卖傻。眼看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宋子文返程的日子日益临近,蒋介石夫妇越来越焦急。而宋子文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就是不露声色,依旧优哉游哉地逛风景、买特产,仿佛这真是一趟毫无牵挂的旅行一般。终于,蒋介石在这场拉锯战中首先败下阵来,他决定向宋子文摊牌。

这天晚上,几个人又围坐在餐厅里一起度过看似温馨热闹的晚餐时光。席间,蒋介石频频提到台湾的大好形势和美国对台的态度,可是宋子文仍然每次都把话题岔开。说到台湾的复兴,他就称赞台湾的空气清新、天空明媚,问他美国当前的情况,他就大谈股票和石油。宋美龄眼看蒋介石的引导总是不见反应,干脆直截了当地跟宋子文说,中共目前正面临危机,这是国民党“反攻大陆”的绝佳机会。本以为这下把话挑明了,宋子文也不好再顾左右而言他,接下来蒋介石就可以和盘托出他的宏伟计划,并提出请宋帮忙了。谁知宋子文依然气定神闲,竟然还故作惊讶地反问宋美龄,中共最近出了什么新变故

宋子文演讲稿

,而且还遗憾地表示自己远在美国,消息闭塞,很久都不关心政治了。这样的反应实在令蒋介石和宋美龄很有挫败感,他们甚至都有些恼火了。可是,面对这位财神爷和美国通,蒋介石又不好发作,毕竟现在是自己有求于人。下面的谈话看来有些不好进行了。可是,宋美龄已经把话说到了这步田地,索性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不管宋子文是否愿意帮忙,这个最后的努力是一定要做到的。何况他还是宋美龄的亲哥哥,总不至于对妹妹袖手旁观吧!

宋美龄明确表示了希望宋子文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再次帮助蒋介石的愿望,宋子文能做的首先是回到美国争取美国政府继续对台湾的支援,尤其是在蒋介石开始“反攻大陆”后。其次是在经济上对台湾给予扶持,当然,这一点并不勉强宋子文必须做到,这只是个建议而已。同时,宋美龄也分析了宋子文采纳他们建议的诸多好处,这样做有助于宋子文重新树立在岛内和党内的威信,以便他能够重返政坛,回到台湾继续和蒋介石一起干一番惊天事业,毕竟叶落是要归根的。

宋美龄一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演说似乎对宋子文有所触动,他一直默不作声,也许是在认真地倾听妹妹的每一点理由。等到宋美龄结束了演讲,宋子文似乎仍在回味,好半天没有说话。蒋介石和宋美龄见状都充满期待地看着宋子文,等待着他给出一个令他们满意的答复。的确,宋子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无法再对两人的要求明确拒绝。尽管他从内心里不想再蹚蒋介石的浑水,但是妹妹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他缓缓地点了点头,表示可以考虑宋美龄的建议。

这次回台,宋子文和蒋介石之间一团和气。但是,敏感的媒体还是觉得宋子文的小住似乎时间短了一些,而且并未宣布什么明确的决定,例如他们所希望的宋子文复出的消息,或者宋子文离台回美所携带的明确任务等。因此,媒体对于宋子文的归台也充满了诸多猜测。而宋子文回到美国后似乎把这次返台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丝毫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这让对他充满希望的蒋氏夫妇非常恼火,从而更加引起了台湾岛内舆论的不满。

最后时光

1971年,寓居美国的宋子文已经77岁。经过1963年回台的经历,他已经彻底脱离了国民党的政治漩涡,同时也向人们表明了他退隐江湖的毅然决心。

八年间,他只是安心地享受着悠闲的退休生活,偶尔过问一下自己旗下公司的经营状况。现在,再也没有那些可疑的人来探头探脑,打扰他的生活了,这令他十分满意。他可以随意地去各地探望朋友,参加各种聚会,而不必再为安全问题大费脑筋,兴师动众了。人到晚年,通常不愿意冷冷清清地度日,喜欢热闹一些。宋子文也不例外,从未感到的轻松和自由让他感觉充满了活力。他热衷于邀请老朋友们到家里做客,也喜欢应邀拜访他们。张乐怡一直精心地照顾着他的身体,陪伴在他身边。宋子文虽然早就年过古稀,可是仍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有力,而且食欲旺盛。张乐怡常常开玩笑说他还是一副年轻小伙子的模样。

4月下旬,宋子文夫妇到旧金山拜访故交亲友,在那里,他们有很多朋友。他们在旧金山是忙碌而备受欢迎的。每天,都有朋友们的邀请,不是游玩就是盛宴。他们很乐于享受这种其乐融融的融洽气氛,因为这是完全没有掺杂政治目的的交往。24日,广东银行的董事长爱德华·尤(余经铠)邀请宋氏夫妇到他的府邸参加晚宴,宋子文欣然前往。 在旧金山琼斯大道1250号公寓1601室,爱德华的家中,宋子文夫妇受到欢迎。

老友相伴,美食当前。宋子文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出奇的好,胃口也大开。他一边大口地享受美味,一边和爱德华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股票,美国的经济、石油等。而张乐怡则跟爱德华的夫人也早就熟识,她们的共同话题更为广泛,从丈夫的脾气到儿女情况,从流行的服饰到明星的传闻,两个人早就交流得热火朝天。晚餐的气氛非常好,宋子文不时地哈哈大笑。

突然,谈兴正浓的宋子文倏地站了起来,刚刚说了一半的话也就此没有了下文。他的举动让大家吓了一跳,几个人都愣愣地望着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宋子文伸手抓住自己的喉咙,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扭曲着,眼睛里发出惊恐的目光,他望着张乐怡,似乎要说些什么,可是还没等张乐怡反应过来,他就砰地倒在了地上。这意想不到的一幕吓坏了所有人,他们手忙脚乱地跑过来,将宋子文扶起来,试图叫醒他,可是他已经毫无知觉。几个人赶紧将宋子文送到医院急救,在急救室外等候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张乐怡感觉似乎过了几个世纪。不久,医生正式宣布,宋子文在送到医院前已经去世了,也就是说在几分钟之内他就失去了生命。而夺走他生命的只是一大块食物,这块食物进入了他的气管堵住了呼吸,当他想把食物咳出时,剧烈的刺激使他的心脏不堪重负,引起了心脏衰竭。这位曾经叱咤风云、蜚声国际的著名人物就这样以如此简单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而宋子文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的离世竟是这样的突然。而在他离世的同时,国际上又发生了一系列轰动一时的大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朋友美国和敌人中共将握手言和。如果宋子文生前知道了这样的消息,不知道他会作何感想,或许会感叹世事难料,或许会为美国的背叛和抛弃而气恼,或许依然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或许更添一份失落和灰心。总之,他的离去使他永远摆脱了世俗的困扰,也结束了许多的纷争和矛盾,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葬礼风波

宋子文去世之时正值中美外交开始解冻,“乒乓外交”正在中美两国热烈地进行。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宋子文这位宋氏家族中最为矛盾人物的去世,恰好可以提供一个将美国的宋霭龄、大陆的宋庆龄和台湾的宋美龄齐聚美国的机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尼克松可以大大促进中美两国建交的进程。因此,他立即邀请宋家三姐妹来美参加葬礼。

当时的三姐妹由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处境各异。

大姐宋霭龄1947年最后拜访了留在南京的小妹美龄后就来到美国定居。从此告别了祖国,再也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在美国,霭龄依旧习惯于隐居起来,做一个幕后女王。她和孔祥熙先是住在偏僻的里弗代尔独立大道4904号,那里的楼房林立、树木茂盛,显得十分幽静。后来,他们又选中了纽约长岛蝗虫谷的菲斯克巷。这里地处郊区,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最重要的是相当偏僻、安静。可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当然,这样优美的环境、优越的条件,地价也非常昂贵,可是这对宋霭龄来说显然不成问题。她和妹妹美龄合资在这里一下子购买了37英亩土地,并兴建了一组庄园式的豪华建筑。这里从此成为霭龄享受余生的安乐窝。她延续了自己深居简出的一贯作风,除了至亲好友很少跟外界来往。1967年,孔祥熙去世后,霭龄更加不问世事,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之中了。多年以来,霭龄和宋子文虽然同在美国,但是由于宋子文和孔祥熙的矛盾,两家互不往来。就连孔祥熙的葬礼,宋子文也没有参加,更没有安慰和陪伴过霭龄。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多年的恩怨,霭龄对宋子文也始终难以释怀。

宋庆龄与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持有不同的政见,因而在国民政府时期就与他们来往不多。

那时,她的处境颇为艰难。但是,当蒋介石败逃台湾之后,宋家那些曾经得意风光的人物都离开了大陆,开始了寄居他乡的生活。只有庆龄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共产党和人民对这位忠实的朋友相当尊重,给予了她极高的荣誉和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她被任命为国家副主席。1971年,宋子文逝世时,庆龄正在北京。当时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正在走向尾声,庆龄并没有为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的宋美龄依然稳坐着“第一夫人”的宝座。虽然蒋介石一直在培养长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蒋经国也已于1969年担任“行政院副院长”,开始掌握实权,但是宋美龄的影响力仍然不减。无论是蒋介石还是蒋经国都对她的建言献策青睐有加。尽管台湾在国际上的处境每况愈下,连美国这个最牢固的靠山也开始松动,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美龄在台湾的舒适生活。她和美国的大姐霭龄常有联系,她们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得到宋子文去世的消息,三姐妹反应不一,各怀心事。宋庆龄立即回复接受邀请。但由于中美没有正式建交,无法直接由北京飞赴美国,只能想办法租包机前往。宋美龄也同意来美,并很快飞到了夏威夷,稍事修整后,计划4月27日飞抵纽约。而就在美国的宋霭龄也表示要参加葬礼。

但随即事情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蒋介石在得知宋庆龄将赴美后立即给已经抵达夏威夷的宋美龄拍发急电,指示“勿入中共统战圈套,停止飞赴美国参加葬礼”。宋美龄进退两难,一边是骨肉相连的亲情,一边是丈夫的政治利益,实在不好取舍。无奈,她只好先在夏威夷滞留几日,以观形势。同时,宋霭龄左思右想,还是觉得不够妥当,干脆以身体不适为由,通知宋子文家属,决定不来参加葬礼。就在葬礼前一天,中国政府来电,由于租不到包机,宋庆龄无法飞赴美国参加宋子文的葬礼了。得到这个消息,尼克松赶紧通知宋霭龄和宋美龄,希望她们能够来纽约参加葬礼,毕竟这是他们姐弟、兄妹见面的最后机会了。但是,滞留夏威夷的宋美龄在与蒋介石商议后,还是觉得此事有政治圈套的可能,最终决定宋美龄不予出席。宋美龄再次牺牲了亲情,放弃与哥哥的最后一面,匆忙返回台湾。而美国的宋霭龄这时也对此?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⑸嘶骋桑允欠癫渭釉崂褚恢庇淘ゲ痪觯钡骄傩性崂竦牡碧焐衔缁姑挥芯龆āN说群蛩渭易詈笠晃豢赡芮袄吹那资簦巫游牡脑崂窀脑谙挛缇傩小?墒撬析傲渲钡阶詈笠豢桃裁挥谐鱿帧>驼庋渭业淖詈笠淮尉刍嵋允О芏嬷铡U我饧姆制绾途美娴木栏鹗拐飧鑫羧瘴薇然曰偷募易遄钪辗直览胛觥I踔林了溃且裁挥姓一囟迸ㄅǖ墓侨馇浊椤U獠荒懿凰凳且淮蟊纭A峥怂啥几锌厮担骸拔艺娌焕斫饽忝侵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

最终,除了张乐怡和他们的子女,参加宋子文葬礼的只有弟弟宋子良和其他一些朋友。 宋子文的灵柩曾停放于纽约州北部的佛恩崖公墓的地下室,当时的考虑是“以备将来安葬”。因为宋子文生前一直希望能够叶落归根,他对祖国还是充满了感情。据他的外孙冯英祥说,他曾经多次找到许多美国政要,与他的老朋友们商议他回国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一直未能成行。这可能也是他的一大遗憾。在亲人稀少的葬礼后,宋子文最后被安葬在纽约北部的芬可利夫墓园。在那里,他终于抛开了一切烦恼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