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改写古诗春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6:22:43 体裁作文
改写古诗春望体裁作文

篇一:春望改写一

春望改写一

这个春天,来得有些迟。

燕子低语着。无人打理的野草,不知不觉青了墙头。

轻轻地拉开门,外面绵绵地飘着雨丝。我伸出手,几滴雨落入掌心,竟是刺骨地凉。隐隐地,有些痛。

走在院子里,双脚已经没在疯长的青草里。深沉的绿,从脚下一直绵延到视线所及。树木零星的叶子也在渐渐增多,朦胧的绿,越来越浓厚,越来越清晰。

叛军的铁蹄踏破了长安城,只留下了断垣残壁。城头的那一片破瓦,还在静默地诉说着哀伤。青山依旧,河水还在缓缓地流淌,不见了那戏水的孩童。

花开了。还是那样的颜色,灿烂,却显得有些凄美。

兴许是雨打的,几片花瓣已经悄然落下,渐渐掩进了泥土。还有整朵整朵落地的残花,颜色尚未消退,便早早夭折了,看着触目惊心。 有一朵花,花瓣上缀着晶莹的雨滴,慢慢地聚集起来,盈满了花心。柔弱的花儿终于承受不住,和沉重的雨水一起离开了枝头。 我突然发现,自己也开始流泪。

一声鸟鸣,让我心头一颤。我抬起头,是一只寻巢的鸟。

它在雨里不知疲倦地飞着,孤零零地飞着,它的叫声有些幽怨,也有些沉闷。

它终于累了。它停在树枝上,用嘴梳了梳打湿的羽毛,又无助地看着远方。

我的家在哪儿呢?我苦笑了一声,心里却涌起一阵阵的离恨。 战火已经烧了三个月了啊。亲人的信,越来越珍贵,越来越让我渴望了。可是,家讯也越来越难得……

我急躁地一甩袖子,迈了两步,又不禁叹了口气。

算了,回屋去吧。

我坐屋里,对着镜子照了照。镜中的人,老了。那一对紧锁的眉头,太久没有舒展了。满脑子的愁绪害得我养成了挠头的习惯,那一头白发是越搔越短,快要戴不上簪子了。

我也只能摇摇头,感慨岁月太无情了吧。

雨,还在下着,噼哩啪拉地打着屋檐。恍惚间,我仿佛又听到了鸟儿的哀鸣。

1

春望改写成现代文二

春天已经来了,我还在长安,你问我为何如此忧愁?这叫我如何回答。

你看,不远处的人家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周围的草木疯狂的生长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抬头望着天空,啊,这长安早就已经沦陷了。茂密深沉的草木掩盖着满目地疮痍,可这国都的破碎却是怎样也掩盖不了的历史。唉,这叫我怎么不感到忧愁呢?更何况,还有家人的杳无音信。

我站在山峰之顶,遥望远处。远处的青山依然耸立,清澈的溪水依然流淌,反射出耀眼的光辉,“唉”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听到那婉转的鸟鸣,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只能抬起头,对着遥遥的天空一叹。低下头,又想到国家的兴亡、家人的杳无音信,一股悲凉之意涌上心头,眼角也悄悄的泛起了泪花。

陡然忆起战火似乎早已经持续了半年之长。在这半年来,战火连绵,满目疮痍,百姓、士兵更是死伤无数。这样的战况已持续了如此之久,不知道家人的情况如何?难道已经……不会的!我摇着头,竭力压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可却忍不住的迈着焦虑的步子,走过来走过去。“亲人们到底怎么样了?边境会不会已经……”陡然惊觉,自己又在自言自语了,摇摇头,停下脚步,挠了挠头,可却怎么也放心不下。

如果此时有人在山脚下的话,那请抬头向上看,山峰之顶,一位老人孤立于此。老人一头白发被风一吹,飘飘洒洒的飞舞着,转眼间,那原虽稀疏却犹在的白发只剩下几丝,短到已经无法再梳髻。可惜,山脚下并没有人,只有山峰之顶上孤立的我……

春望改写成现代文三

国都长安被叛军攻占,变得草木横生荒凉破败,只是河山依然如故。春天来了,城中却更显凄凉。尸横遍地,不禁凄然落泪。那何等繁荣的大唐,就永远地被搁在历史的深处了吗?红颜祸水,真如世人所料吗?日光照在脸上,似如寒冰一样冷酷,春风吹拂脸庞,死如刀割一样疼痛。

春,百花争艳,鸟语花香。可今年,春似乎来得特别晚,没有了昔日的生机,反倒添了几分死沉。花依旧开发,鸟依旧鸣唱。可心总是平静不了,总想好好痛哭一场。可又有何用?

2

仗还是要打,苦日子还是得过。多么想念家乡的亲人啊!他们现在又怎样呢?在这战火连绵之际,一封家书却显得如此珍贵。

愁啊!满头的白发越抓越稀疏,简直插不住簪子了。

泪在眼眶,血在沸腾。何时还我安定之日?

正如我诗中所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不!我不能气馁,我要等,我要等!直到大唐重整旗鼓,知道我杜甫重返故里,直到我重和家人团聚!我仿佛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可,我又算什么呢?一个穷酸诗人,一个落魄俘虏!过了这一分不知还有没有下一秒。满腔的热血与报复,何时才能派上用场?

春望改写成现代文四

春天,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季节,而这里,早已硝烟一片。

此刻,长安沦陷,全国早已战火纷飞,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多少志士血洒一线。国家,顷刻间失去凝聚力,如同一盘散沙。春天来了,长安城内却死气沉沉,城空人稀,城外那堆积如山高的尸体打破了人们对春的期待。草木已久未修整,寄人一片阴森,它们也许会随时燃起,也许会在墨绿色的阴影下贮藏有杀气的眼睛,如此荒芜之地,何人去管?

无人来管,在慌忙于逃命之中,谁还有闲心来置理这些杂草?大家都收拾家当逃命去了。我,没有。我目睹了战争,目睹了一个国家从兴旺到衰败。此刻,已无力挽回,望着那繁花似锦的花儿,听到那一地地失陷的消息,早已如雷贯耳。我恨自己生不逢时,虽有远大的志向,但面对这战火硝烟,能做何事?

逢春以来,战火已经持续三月,多少人在战场上浴血搏杀,为国捐躯,多少人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拼死守卫家乡。而我,早已心急如焚,家人音讯全无,是死是活不知分非。雄心大志,早已无用,只是望着那连篇的战火,听着那令人悲痛的音讯,搔头思考,却无计可施。 3

头上的白发早已稀稀落落,越搔越短,但听闻国事,又会搔头思考,简直痛不欲生,甚至无法用簪。

沦陷,失败,沦陷,失败,国家复兴,有何指望?

4

篇二:古诗《春望》

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韵译:

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现代文译文 :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赏析: 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3、“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4、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5、“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篇三:25《杜甫诗三首》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 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古诗五步教学法。3.诗歌境界教学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

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

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

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五、阅读赏析《望岳》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

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

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

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

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

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

天下的远大抱负。(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

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3、学生齐背《望岳》。《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

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

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

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

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六、布置作业1.默写《望岳》《春望》。2.预习《石壕吏》。板书设计:

远望 所见:寄情于物

望岳近望

翘首望景 忧

细望 所感:触景生情国

春望思

盼低头思亲所盼:

所思: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2.学生自由读。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4.全班齐读。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 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

改写古诗春望

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四、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

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五: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事件

(暮)(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老翁:逾墙走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教学反思:

不得安宁 不可一世 勇挑重担 同情百姓 2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