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三作文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36:30 高中作文
高三作文教案高中作文

篇一:高三作文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

议论文写作:素材加工使用五法

制作:李玉冰 时间:2013/12/9议论文重在说理,能够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固然很好。但对高中学生而言,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就是材料的加工使用,也绝对不容忽视。事实胜于雄辩,唯有摆出好的事实,才可能讲出雄辩的道理。事是理的基础,理是事的升华;事据理而取舍,理依事而辨析。当前同学们在议论文材料使用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五大误区:

1.材料直接引用,不注重对象,材料的针对性不强。

2.只有材料,没有分析,观点和材料,油是油,水是水。

3.材料虽然有分析,但是不会分析,抓不住要害。

4.材料分析不能紧扣一个中心,东扯西拉,不着边际。

5.材料分析在一个平面上展开,不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展开。

议论文中材料使用的这些误区,严重削弱了材料的价值,也影响了说理的力量。对于材料,很多同学捡到篮里就是菜,有材料已经不错了,根本不在乎材料的有效性使用。更多的同学,对材料的使用方法,竟然一无所知,最后只能是材料加观点,一凑了之。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有效使用和改造好材料,点石成金,使得材料价值最大化呢?下面介绍五种实用技巧。

方法一:变换叙述角度

材料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建立论点的理由,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充分地支撑论点。因此,我们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好材料叙述的角度,特别要注意对象,抓住材料中能够证明论点的核心要素,精心推敲,反复捶打,才能紧扣论点,以一当十。

比如要证明的论点是: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有同学直接使用《将相和》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蔺相如立了大功,因而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气就故意刁难他。蔺相如知道后不但不生气,而且不记私仇,他顾全大局,顾念国家。廉颇知道后,羞愧万分,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结果两人成了刎颈之交,共治国家,留下一段佳话。

因为材料的不加选择,直接引用,论证的效果很差。这则材料中,叙述的主体,一会是蔺相如,一会是廉颇,不断变化,而且反映在两个人身上的品质又有不同。“闻过则喜,知错必改”的是廉颇,因而要改变叙事的角度,以廉颇为主体,突出廉颇的知错必改,有错必纠的精神品质,就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廉颇对于资历浅而职位比自己高的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开口不逊,多次公开为难对方。但当他得知蔺相如所以回避忍让,并非惧怕,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后,马上意识到错误。他勇敢地登门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共同效力国家,成就了赵国数十年的固若金汤。如果观点是“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就应以蔺相如为叙述主体,突出他的精神品格。

方法二:压缩、改造材料

材料运用,尤其注重精炼和贴切。所谓精炼,就是材料只是为议论而服务,叙述事实论据时,要择要交代,高度概括,切忌描写,多用叙述,把能证明观点的那部分说明就行了;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压缩”、“替换”、“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理力量。比如对材料方仲永的转换,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材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末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可观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观点: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材料转换:才华超群的少年,哪怕是先天的天才,如果只沉浸在赞美之中,故步自封,不求进取,也必将泯然众人,一事无成。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方仲永是个农家子,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方仲永在20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来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悬梁刺股,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

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作用。

转换方法:

①摘取: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构成材料的核心骨架。例文中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诗,立就”,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紧扣论点中的“先天条件出众”。②替换:原材料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作者改为“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这样一改,就把侧重点放在方仲永身上;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之所以只字不提,正是为了突出方仲永“泯然众人”,乃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所致。由此可见,之所以字斟句酌的“替换词语”,乃是为了与论点契合,丝丝入扣,提高论据的论证力量。

③压缩:大胆对材料进行压缩,尽量把可有可无的材料去掉。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话共60余字,压缩成“结果,方仲永在20岁时的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20余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④概括:作者把“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言简意赅,力透纸背。

⑤情感:很多人认为议论文材料的叙述,只需要客观,不必有情感。这种观点,尤其错误。事实上,在材料的叙述中,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更能够提高材料的质感,突出材料的倾向性。要知道,议论文本来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的爱憎”,增加一点情感色彩,有何不可呢?本例中,结尾的“方仲永本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20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一反问,有力的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为庸才的叹惜之情。

方法三:变换叙述方式

如果是新颖的材料,或者是陌生的材料,有时候需要我们花费一点笔墨去叙述,这种材料叫做具体例证。但如果是常见的材料,这样用墨就显得有点浪费,叙述材料要精简到极点,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这叫做概括例证。概括例证时,有时文字太少,会显得突兀,故不妨多用一些特定的句式,恰当组合,构成排比,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既能增强说理的气势,又能增强情感,加强论证,可谓一举多得。

正面概括举例,我们可用“记住”句式,“记住”句子最后的核心,一定要指向论点,多个“记住”例证后,一定要有一句话收束,这句话还要紧扣论点。比如论证“高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我们就可以用“记住”句式:

记住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充满艰辛的进步。记住苏格拉底的好问,记住亚里士多德的博学,记住布鲁诺的坚定和悲壮,记住牛顿的谦虚和专注,记住居里夫人的艰辛和执着……只有这样,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如果是从反面例证,最好的句式是假设句。比如论点是“抛却旧的习惯,进行不断探索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如果爱迪生习惯了黑暗,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史蒂文逊习惯了老牛破车,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了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如果老祖宗猿人们习惯了爬行,也许人类今天还在山洞里穿树叶。习惯,多么可怕的习惯啊!

如果你很有文采,句子非常有现场感,建议你多多使用“当??时”的句式,这样的句子可以连缀起历史事实的某个有特定意义的瞬间、细节或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说理透彻。比如探讨诚信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当“伤心桥”下的尾生在滚滚流水中久久伫立的时候,当古人在昏暗的灯下奋笔疾书“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的时候,当一箱箱假烟假酒、盗版光盘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却又鲜活的词语——“诚信”——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

如果例证的跳跃性很大,纵横古今,连贯中外,不妨采用“无论是??还是??”句式,这种句式还给人一种“舍此之外,勿言其他”的感觉,能够理直气壮地证明观点。比如要论证“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无论是经过两代人之手写成《汉书》的班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辛劳写成《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科学,多角度、全方位的证明论点,势如破竹,力透纸背。

方法四:阐释分析材料

同学们写议论文,常犯的错误就是材料加观点,给出材料之后,马上就把结论“贴”上去,缺少对材料的阐释与分析。少了这四两拨千斤的轻轻一拨,材料何以能够证明论点呢?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依然是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下面是一个缺少阐释分析的例子,看看有没有达到说明论点的效果: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可见”不“可见”呢?只能说依稀可见,能见度还不够高。因为一则具体的材料,往往可以证明好几个观点;凭什么就一定要证明你的这个观点而非其他呢?不作具体的阐释分析,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比如上例,要是在“材料句”与“结论句”之间,加上如下的“分析句”就清晰可见了。

为什么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

然后接“可见??”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就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和严密性了。

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分析。摆出事实之后,更需要讲好道理,否则再好的材料也是明珠暗投,价值全无了。

方法五:翻新旧材料

论据讲求贴切,新颖。同学们由于阅历浅、课外阅读教少,加上考场上紧张的气氛,有时候苦思冥想,脑袋里里也只能浮现几个为数不多的旧事例,这时候就需要对旧素材进行翻新。比如高考中,屈原和司马迁是两个用烂了的例证,几乎是材料使用的雷区。但是艺高人胆大,张曼菱同学在《择生与择死》中,却大胆对这两则材料进行翻新,析大异,求大同,最后,化腐朽为神奇。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

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择生与择死》张曼菱)需要指出的是,一则材料不是抹哪都合适“万金油”,翻新旧素材要讲求贴切,决不允许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针对上面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下面观摩一篇作文的完成,给同学们做示范。

例文呈现: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那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请以“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都台长官王廷相,曾给《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讲了个故事。一天他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一开始他小心翼翼的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轿夫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由此可见,为了拒绝“无所不至”的灾难,我们必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轻易打破生活中任何一扇“窗户”——人生的高贵,在于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论点提出一定要快,可用名言,也可用材料推出。)

为什么要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呢?(对论点发问,一定要独立成段。议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阐释和分析,注重的是逻辑力量和说理力量。先讲清道理,再摆出事实。)

首先,从人们的心理惯性来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著名的破窗理论揭示了“墙倒众人推”的深层心理。

其次,从我们自身来看,因为人们业已产生的心理惯性,因为等而下之的社会评价,因为铄金的众口,可畏的人言,我们常常要为自己打碎的“窗户”,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就此一错再错,破罐子破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从哲学上来说,任何的大错、大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了战战兢兢的第一次,很可能就会有心安理得的第二次,习以为常的第三次,理直气壮的第四次??以致于身在恶中不知恶!(证明论点最好分层讲出理由。用首先、其次、最后来表明顺序,从个人、

篇二:高三复习作文教案一

高三复习作文教案一:作文卷面要规范

教学目标:

了解作文卷面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和导致作文卷面失分的因素,通过训练避免高考时因作文卷面因素影响作文得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

作文的卷面犹如作文的“门面”,这个“门面”包括题目、段落、书写、标点、字数、格式。

1、题目

要居中书写;字数不超过15个字;要工整、醒目;不要在标题中出现错别字。 2、题记

题记即写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题记内容要像段落一样开头空两格书写。落款要在内容段落之下靠后书写,“题记”二字或引文作者姓名之前要有破折号。

3、段落

要严格遵守首行空两格书写的规定。 4、书写

书写是最重要的门面,整齐的书写,会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反之,那种龙飞凤舞或歪歪扭扭、难以辨识的书写,会让阅卷老师生厌。不要写很小的字,不要写很潦草的字,不要用颜色很淡的墨水书写,最好不要夹杂英语单词或不大众化的符号。 5、标点符号

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同样在考试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少学生,写作文不讲究标点的规范运用,或者从头到尾,一逗到底,最后打个句号;或者不了解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的规定,在首格或尾格出现了不该出现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位置有以下规定:

(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写作文时,如恰好要转行,则应把它挤在这一行的最后一格里)。 (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字数

要严格按照写作要求规定的字数书写,只能多写,不能少写。2007年河南高考作文阅卷对“字数和得分”有这样的规定:不足400字,按四等作文处理,最高得分不超过10分。超过400字,不足800字的,如果成篇,先分项给分,然后扣缺字分,每50字扣1分;没有完成篇的,结构上可多扣分。 7、一些文体的格式

主要指一些特殊的文体,如书信、剧本、病历、访谈现场记录等,这些文体都有特殊的格式要求,一定要搞清。 中文书信标准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另外,要避免作文中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1、港台语、网络语滥用

2、错别字、病句较多

3、自创一些不规范用语 4、文白夹杂。 写作实践:

1、《基础过关A》第六章第4题:以“畏”为话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要求:卷面必须符合今天讲课要求。

2、组织一次作文互批活动,要求学生注明批改理由。可以在班级评选出批改先锋。

篇三:高三作文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

教学目的

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作文水平标志着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高考中起决定性作用,占接近二分之一的分数(通常是60/150),决不能掉以轻心。。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4、文体清楚明白;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5、能从材料中提取主要信息,恰当立意

教学重点;落实写作,范文点拨

教学时数:两学时

高三作文规范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执意要寻找天堂的人,当他经历艰难跋涉来到天堂门口时,欣喜地大叫:“我来到天堂了!”看门人问他:“你说什么啊,这里是天堂?”寻找者顿时傻了,“这里难道不是天堂吗?”看门人摇摇头,问:“你从哪里来?”“地狱。”看门人又摇摇头。寻找者慨叹道:“难怪你不知道天堂,因为你从来没有去过地狱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读:

这道材料作文审题,可以有三个角度:

其一,从寻找者角度立意看,寻找者历经艰难跋涉方见天堂,可以知道“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幸福”。寻找者历尽艰难险阻,找到天堂,可以立意“阳光总在风雨后”,“幸福的背后”等。

其二,从看门者角度立意看,看门人身在天堂而不知,说明人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眼前的幸福”。“熟悉的容易忽略”。“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其三,从寻找者慨叹的角度立意看,如果没有去过地狱就不知道天堂(反面),只有去过地狱才能知道天堂(正面)。可以从“地狱和天堂”两个角度辩证思维,“幸福是相对的”。从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去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

范文品读

腊梅雪后香

只有经历磨难洗礼后的成功,才更显得神圣!

腊梅若不经历寒风的磨炼,不经历大雪的洗礼,又怎么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小草若不经历贫瘠的摧残,不经历野火的焚烧,又怎会在春风中尽显苍翠的绿意?彩虹若不经历电闪雷鸣的痛苦,不经历风雨的折磨,又怎会在天空中尽显七彩的曼妙?

天堂的看门人竟不知道身在天堂,这是多么可笑与荒谬啊!不过,想想也是,天堂是圣洁、美丽与善良聚集的地方,而地狱是罪恶、黑暗与恐怖聚集的地方;看门人没有去过地狱,又怎会知道天堂?那个执意寻找天堂的人,正是因为经历过地狱的摧残与磨炼,经历过长途跋涉的艰难,才会有到达天堂门口时的欣喜若狂。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过千百次经的实验后所取得的。为了发明电灯泡,他做了将近1600次的实验,终于找到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每次失败对他来说,都有多么大的摧残和考验啊,他却没有气馁,而是在承受极度绝望的心情中继续坚持试验。最后得来的成功让他多么地高兴,多么地喜悦啊!因为他经历过失败的痛苦折磨,所以懂得成功的可贵,享受着成功的辉煌!

林肯是美国一位卓有成就的总统。曾经靠打工维持生计的他,在成为赫赫有名政治家的道路上,竞选议员失败了五次,竞选州长失败了两次,竞选副总统失败了一次,还有许多次竞选都以失败告终;可贵的是,他没有绝望,终于在五十一岁时竞选总统一举获胜,当选为美国的第十六届总统。在竞选成功的那一刻,他激动得哭了,因为无数次失败的折磨已使他伤痕累累,那痛苦的经历使他在成功之际倍感欣慰。这就是成功,它包涵了失败的痛苦与苦涩,但它的本质却是甘甜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相信腊梅会在大雪过后散发出更加醉人的清香! 点评:本文紧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但选材不够新鲜,所以基础等级得38分。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拟题新颖形象,有一定文采,所以发展等级得18分。

趟过地狱,追寻天堂

一辈子守着天堂的看门人,没有到过地狱,也没有经历过地狱的磨难,自然不会理解寻找天堂之人的执着和历尽千辛万苦找到天堂的欣喜。

一个哲人说过:“人生的本质其实就是痛苦,而痛苦就像一个看不见底的地狱,无论多少痛苦,大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 既然人生无法超越痛苦这座地狱,何妨坦然面对痛苦,“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然后,挺直了腰杆趟过这座

地狱。只有经历过痛苦的折磨,深深地咀嚼过痛苦滋味的人,才会更加理解天堂,才会有执着追寻天堂的不竭动力。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大慈大悲莫如我佛,佛入地狱自然是为了普度受难的众生。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佛又何尝不是在度化自己,使自己的灵魂步入天堂?亲自坠入地狱,品尝地狱的苦涩,才会真切地感受到众生的艰苦,才会有历尽艰辛度化众生的执着,才会具备悲天悯人的佛心。

给处于人生困惑中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营造了一派清新肃正的精神家园的优秀作家史铁生,带着人生炼狱留给他的累累伤痕,带着对幸福人生的无线憧憬,步入天堂。

也许是上天太过无情,抑或上天太过仁慈,想让史铁生体味天堂的幸福,于是便过早地使他步入地狱,体验了人生的诸般苦难:在他活得最疯狂的年龄瘫痪了双腿,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却先迎来了残疾”,于是他只能整天与轮椅为伴,用屁股而不是用腿脚来丈量土地;不久他的双肾功能衰竭,历经十年透析,又不得不与医院和病床为伴。最初,他渴望挣脱轮椅,站立起来,继而又渴望挣脱病床,坐在轮椅上,追寻人生的天堂,其实,这样的天堂人生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只不过是最基本的甚至是等而下之生活存在,史铁生的这份执着,这份渴望,我们这些天堂的看门人又怎么能够体会得到呢?

庆幸的是,恐惧、惊慌、绝望、仇恨、不满、无奈并没有把这个硬汉子击倒,反而使他“站”了起来。他把一行行娟秀的文字,一个个深邃的思想,一份份悲悯的情怀“立”在纸上,“立”在公众的心魂上,“想些办法,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深沉,走得更悲壮”。经历了地狱人生的种种磨难,他终于追寻到别样的天堂,他不仅挣脱了束缚心灵的绳索,完成了自己痛苦心灵的皈依,而且“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用他体验到的生命的苦难,提升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正如史铁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

他还用自己悲壮的人生经历,烛照我们,提醒我们这些愚钝的天堂看门人,不要漠视天堂的幸福,要倍加呵护天堂般的人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所走过的路,体验过的生活,你就会觉得其实你一直活在幸福的包围圈中。

地狱与天堂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天堂的美好总要在历经地狱之后才懂得。

——题记

一个执着要找到天堂的人来到天堂门口,在与门卫的对话中发现看门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守的是天堂。他似乎明白了,只有像自己这样,经历过地狱的磨炼,才会懂得天堂的美好。

生活并不是按我们的意愿进行,地狱般的磨练让我们更强大,然后才有能力、有动力去开启天堂的大门。唯有十八层地狱的涅槃,才能走上铺满鲜花的金光大道,触手成功。

因乌台诗案,他被贬黄州,仕途的不顺让他异常愤懑。昔日友人的冷漠,自己的伟大理想,日夜煎熬着他的心灵。这些地狱般的疼痛激起了他那满腔的热情。从此,他摆脱失意,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他酿酒黄州,仰天大吼,大江东去,为后世的文人骚客留下不朽的诗篇。赤壁二赋,让我们油然生出敬意。苏子生活的不顺给他地狱般的煎熬,但他经受住了那磨难,最终蜕变飞升,名垂青史。地狱之苦换来天堂之乐。

著名作家毕淑敏正是由于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倍感珍惜如今天天堂般的阅读生活。小时候的毕淑敏家里买不起书,就到图书馆里借书,但人家要求借一本书就要写一篇批判文章。小小年纪哪里会写?无法之法,她夜深人静则去“偷书”,看完之后再偷偷放回。求知的艰难,使她对书籍愈发渴望。那种痛苦的经历让毕淑敏获益匪浅。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过了地狱,才有了天堂的光明。她成功了,她成了著名作家,受万千读者喜爱和敬仰。

滚滚东逝水,带走我们一去不复返的年华。柏森茂密之中,我爬上林梢,嗅到了天堂的气息,那是因为我磨破了双手;紫陌红尘中,我保持一颗纯洁之心,那是因为我忍受了多少精神的诱惑;荆棘挡路时,我还是看到了铺满鲜花的锦绣大道,那是因为我流干了脚上的鲜血。只有经历地狱之难,才懂天堂之美。

千年铁树经历地狱的孤寂,取日月精华,惊天一放。勾践忍受向夫差俯首称臣的痛心,三千越(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甲终吞吴。史迁受宫刑之苦,才赋有彪炳史册的《史记》。只有经历地狱般之苦难,才懂得天堂之美。你说呢?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