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描写元曲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50:31 体裁作文
描写元曲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唐诗宋词元曲的有关知识

唐诗宋词元曲的有关知识

一.诗的分类

(1)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说理诗包含在抒情诗中。

(2)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还有歌谣、民谣)。

(3)与其他体裁结合,又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4)按内容的特点分,可分为寓言诗、童话诗、爱情诗、讽刺诗。

(5)中国的诗歌,按历史发展(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还可以分为新诗和旧体诗(包括古体诗、近(今)体诗即格律诗、宋词、元曲)。

二.诗歌的特点

四性: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三.关于律诗的排序及押韵

1.平仄格式(一般归为两类,即首句押韵和首句不押韵两种)

(1)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3)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双句押韵,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律诗除首尾外各句都应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律诗的最起码的要求。

3.押韵的字(双句的最末一个字)一般用平声韵(少数用仄声韵),一般以“阴平、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余为仄声。

4.平仄相反叫“对”(指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同叫“粘”(指第二句和第三句)。即: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反),如第一句(出)和第二句(对);第三句(出)和第四句(对);对句和下一句平仄相同,一句之中平仄既相重又相间。

5.押韵(韵脚):双句的最末一个字。律诗八句的叫法:首、颔、颈、尾。

6.不能犯“三平调”(即一句之中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用平声或仄声);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之中不能没有两个平或仄字联在一起)。

7.绝句第三句不押韵,律诗的“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不能与本诗同韵(即全诗为平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如全诗为仄声韵,那么“一三五”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

8.绝句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物再引出中心。

四.关于词的一般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用的。后来词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3.宋词有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主的豪放派,其作品表现出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主的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题材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4.判断某一首词,要根据其风格及其词牌的格式去判断。

五.元代戏曲

元曲:分为散曲(清唱)和杂剧(可以演出)。

1.散曲:分为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和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每一套数都一第一首曲子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套数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散曲是唱而不演的曲)

散曲有宫调名(乐调),表示曲调声音高低的音乐名词;有曲牌名(曲谱),以“本宫调”第

一支曲子的曲牌作为“曲牌名”;还有标题,概括了“套曲”的中心内容。

2.杂剧(可以演出):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由科、唱、白组成,角色名有:旦、末、净、丑、外、卜儿。

每一折戏必须同一宫调,一个宫调由多个曲牌名组成。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元杂剧有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

附: 著名诗人及其风格

陶渊明 ,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如:《归园田居五首》

王维,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诗歌情趣恬静悠闲,风格清新淡远。如:《山居秋冥》

孟浩然,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艺术风格主要是清淡。如:《春晓》《宿建德江》

高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风格雄浑质朴、苍劲悲壮。如《燕歌行》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风格与高适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壮的风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另外属于边塞诗人的同一时代的还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他们的风格均大同小异。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风格豪放飘逸。如:《望庐山瀑布》。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风格沉郁顿挫。如:《登高》,《兵车行》。所谓“沉郁”是由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这些因素构成的。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白居易,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风格浅直均易。如:《卖碳翁》。

韩愈, 中唐著名散文家,其诗歌风格除平易清新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奇险怪僻和以文为诗

孟郊,中唐著名诗人,字东野。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其风格是硬语盘空,拗折奇险。如:《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行人绝。榆柳萧疏接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贾岛, 字浪仙,比孟郊稍晚,与孟郊齐名,也是一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推敲”的故事便是最好的明证。其诗歌风格清奇僻苦。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含蓄豪俊。

柳宗元, 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净简峭。如;《江雪》

李贺,中唐著名诗人,字长吉,其诗歌风格奇崛冷艳。如:《李凭箜篌引》

杜牧, 晚唐著名诗人,字牧之,其诗歌风格,豪迈俊爽,遒劲峭拔。如:《山行》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其诗歌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篇二:北朝民歌,元曲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其代表作《木兰诗》等还入选了人教版教材,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基本介绍 北朝民歌,产生于黄河流域,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也有氐、羌、汉族的人民。歌词有的是用汉语,有的是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后被译为汉语。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纪录的作品,大约是传入南朝后由乐府机关采集而存的,传世的约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为著名。歌辞的主要内容,有的反映战争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兰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有的描写北方特有的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气绝体和七言古体及杂言体,对唐代的诗歌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北朝民歌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显著特色

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最显著的特色。这和北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北方没有南方那样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湿润的水网,景观缺乏细部的变化。然而大自然在这单调之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严峻、崇高、阔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大会注意细微的东西,目光总是被引向高远之处,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形成粗犷豪迈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当时的少数民族,他们原来都是以游牧为生的,社会结构又有军事化的性质。游牧生活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安定,那样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获,而是充满了变化和风险。各部落之间,也少有文化礼仪的虚饰,谁有力量谁就去征服。在与自然、与敌手的严酷斗争中,造就了民众的强悍气质,他们不会喜爱南方人那种温柔缠绵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楼和贵族宴会上由歌女们演唱的风情小调,北朝民歌却是在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产生的。有些题材,如战争生活、北地风光,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自然就有一种不同于南方歌谣的气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单纯写景的作品,也比原来在南方之作来得雄壮。

代表作品 《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折杨柳歌辞》(一):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二):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三):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四):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五):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企喻歌辞》 (一):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元曲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基本含义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历史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发展历程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

《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篇三:古诗元曲练习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辛弃疾词二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填空

这三首词都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_词人。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少年不识愁滋味 () 2、为赋新词强说愁( ) ..

3、沙场秋点兵( ) 4、马作的卢飞快( ) ...

5、八百里分麾下炙( ) 6、更吹落,星如雨( ) ..

7、笑语盈盈暗香去( ) ..

三、阅读理解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丑奴儿》中词人以_________为线索,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前景。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____________,也指___________,这种修辞手法称为_____________。

3、《破阵子》上片“______”字点明是想象,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下片写_________的场面。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词让人体会出作者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__________________”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5、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7、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0、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词语解释

1、飞鸿:

2、昏鸦:

断肠人

1、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中的“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小曲的标题

B.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游子的寂寞。

C.“一点飞鸿影下”句使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2、 一、比较《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完成表格。

3、 以下对该曲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4、

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2、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萧瑟、冷清的秋景。

B.“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极显速度之快。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作者描绘的秋景浸透着自己寂寥、悲凉的感伤。

4.下列对本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全曲写了夕阳下的九种景物,描绘出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

B.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断肠人的心境相吻合。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景物,与作者悲愁思家的心境一致。

D.枯藤,老树等有形之(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物,与无形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枯藤”两句写了游子的途中所见。

B.“古道”句描写了游子的悲凉境况。

C.“夕阳”两句直抒游子的心理感受。

D.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咏秋景的情怀。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这首曲中“ ”一词明确呼应标题中的“秋”。(2分)

8、以下对该曲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

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5.《四块玉·别情》这首小令的题目是 ,曲牌名是 。

6. 《四块玉·别情》中的“杨花雪”解释为 。

7.《四块玉·别情》描绘的是____(A、春 B、夏 C、秋 D、冬)季的景象,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证实。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四块玉·别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曲重心,巧妙地表达了无休无止的相思之苦。

B.“凭栏袖拂杨花雪”写出女主人完全沉浸在离别之情当中而忘却了周围一切的情状。

C.“溪又斜,山又遮”写的是情人沿山溪而行的场面。

D.作者用“凭阑”、“溪斜”、“山遮”之景,突出“人去”后的情态和意绪。

2.下列选项对《四块玉·别情》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 下列对《四块玉·别情》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行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

B.此曲写送别情人后,凭栏望远相思企盼的无限眷恋和凄惋的情怀。外在自然景物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C.这支小令感情深挚,构思巧妙。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

D.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景衬情,言尽而意不尽,境界浑厚;第二层直抒胸臆,写离别相思之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