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合阳美景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25:38 体裁作文
合阳美景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合阳,我为你骄傲

——讲课稿

合阳,

我为你骄傲 》

作者: 李

荣 周家乡美 《

合阳,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七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合阳的历史坐标,合阳是中国爱情诗之源,合阳的饮食文化及合阳的旅游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及观看图片和学生对关于自己对家乡知识和故事的讲述,养成留意身边的美景,名人及好事的习惯,增进身为合阳人的自豪感。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从小树立长大报恩家乡,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点:

合阳是中国爱情是的源头,及合阳旅游业的教学。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长大报恩家乡的志向。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合阳是三秦大地上一颗历史悠久的明珠,是黄河岸边一个美丽

的地方。合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是关东平原东部一个小县城,古为“有莘国”,被誉为“诗经文化之乡”,“中国爱情诗之源”,境内有黄河流域最大湖泊型湿地风景名胜区——洽川。合阳地方虽小,渊源极长,在这块热土上,商代贤相伊伊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周文王妃太嬺贤淑聪慧且美传千古。雷简夫荐三苏佳话世代传颂,印光法师抗日护国事迹感人。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文话,科技,教育等领域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让每一位生长于此的人们都深感自豪。

二·讲授:

(一) 合阳的历史坐标

梁山金水,沧海桑田,这片黄土地见证了合阳千百年来的巨大变迁。

合阳县,位于陕西关中东部,黄河中游西侧,东经109°58′33″~110°24′00″和北纬34°59′16″~35°26′27″之间,属世界标准时区东七区。合阳县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猗县相望,西隔大峪河与澄城县相连,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黄龙县、韩城市接壤,南北长41.8公里,东西宽约35.6公里,总面积1341.46平方公里。全县呈阶梯状地形,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海拔在342.0~1543.8米之间。境内沟壑纵横,台原错落,故有“一滩二沟七分原”之说。属暖温带半干旱型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四季分明。除黄河外,地表水还有金水、徐水、大峪河、太枣河。

合阳之名,缘自战国初期,当时属魏“西河之地”。魏文侯为了

对付秦国的东扩,加强西河屏障的防守,于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了一座城,取名“合阳城”,驻军把守,“合阳”之名即自此始。合阳作为县的建制出现则是在汉代,西汉景帝2年改“合”为“郃”,始设“郃阳县”。隋文帝开皇16年,县治由故城迁至今址,历经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千余年间,时兴时废。新中国成立,进入崭新的时代,1961年8月恢复郃阳县建制,隶属渭南专区(今渭南市)。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

合阳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现发现遗址80多处;上古时代,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部族聚居此地,帝喾的陵墓就在黄河岸边的莘野村。到了夏代,夏启封庶子于此,建立“有莘国”,简称莘国。商代贤相伊尹在这里成长。周文王之母太任、周武王之母太姒都出自洽川。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20多篇取材于洽川,其中“关雎”为爱情诗的源头。春秋时期,孔子的高徒子夏在此讲学授徒。汉初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魏王豹在河东谋反,淮阴侯韩信率领大军,进驻合阳,从洽川渡过黄河,平息了叛乱,震慑了复辟势力,巩固了大汉江山。合阳代有贤人,宋有力荐“三苏”的雷简夫、明末清初有著名诗人康太乙。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有一席之地,禅宗始祖达摩修行于此,净土法门第13代祖师印光法师出生此地。

合阳民风古朴,文物众多。捏面花、剪窗花、闹社火、放河灯等古老的民俗至今传承。活跃在民间的提线木偶、上锣鼓、跳戏、宋

代秋千等被称为“活化石”。唐宋以来的地面建筑,依然屹立;地下文物时有发现,馆藏文物数十件,有的被专家鉴定为国宝、省宝。

合阳虽是小县,可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国家粮棉大县,现在不仅是国家的粮棉生产基地,还是奶牛、渔业、烤烟、苹果、生猪生产基地,每年都有大量农副产品输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合阳县城更是日新月异,街道笔直宽广,两旁楼房高耸,店铺林立,行人熙攘,颇为繁华。

如今的合阳交通发达,西侯铁路、108国道、西禹高速,南北贯穿全境,乡间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汽车。从县城乘汽车出发,北上1小时可出龙门,西行2小时可达西安。这一切为合阳融入关中城市群、迈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合阳——中国爱情诗之源

合阳史称有莘国,或者简称莘国,四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存。

《诗经》这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05篇中,20篇以上都与合阳有着很深的源源。2006年3月,国际诗歌研讨会在合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以來镐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是《诗经》的发祥地,《诗经》的大部分诗歌在这里产生和最初编辑。其东部的洽川即《东南》早先采诗之地。2008年7月,由中国诗经学术研讨会在合阳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及大陆百余所大学的200多名著名学者和教授一致确认:“合阳是诗经文化之乡,“洽川是中国爱情之源””。

篇二:合阳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合阳,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文/任伟峰

曾经逝去的岁月已尘封在了记忆的扉页中,儿时的麦垛留下了一个少年童年的体温也记录了一个时代蹉跎的琐碎。那时的我放学后和同伴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压麦场了,在那里无拘无束地滚铁环,蹋沙包,打三角(烟盒),玩弹弓,捉迷藏??整个傍晚时刻就在炊烟袅袅升起的前夕在欢乐中度过了。做为70后的合阳人,我的少年时光就是在大人吸过剩下的三角烟盒和五毛钱一瓶的香槟酒中一天天走过的。

后来初中毕业的我以全县中考三甲的成绩去了外省一家中专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在四年的不断煎熬和刻苦学习后,我以夙兴夜寐的精力游走于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给我以后从教和从事新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面对人才市场的无情竞争,我选择了回乡教书,并且一干就是十年。2008年我调入县电视台,开始了我光辉而灿烂的新闻工作,也有幸地耳闻目睹了家乡——合阳方方面面的变迁和日新月异的发展。

从我98年从巴蜀之地回乡的那一刻起,我所感受到的已不是我时候记忆中的那个合阳了,合阳正在一步步地从一个传统的农耕大县向生态文明和谐的现代县城实现着她美丽的华丽转身。

- 1 -

说合阳好,主要体现在“十美合阳”上。

一是自然风光美;合阳拥有被华夏诗人称作“诗经发祥地,中国爱情诗之源”的国家4A级景区——洽川风景名胜区,其湿地风光以洽水流云、石室桃花、瀵堤烟柳等为代表的“洽川八景”为主,自开发十数年来,被中外文人冠以“春如诗、夏如画、秋如梦、冬如醇”的美誉,近年来,更是以文王太姒“天作之合”的典故出于此而成为许多年轻男女追求周汉遗风,印证完美爱情的浪漫之所。与此同时,因汉武帝曾带文武百官参拜过的梁山和武帝山也因其历史和文化的纠结而成为许多热爱户外活动人士的首选。加上洽川门户区的福山,路井镇赤东村的印光故里,王村镇的玄武青石殿,坊镇的灵泉古居民建,同家庄镇桥头河观鸟园,合阳县城的文庙和县内幸存的千金塔、大象寺塔、岱堡塔等几座古塔,合阳可谓帝山诗水,大美合阳,风光无限,让人流连,在这里吃喝玩乐,让游人留连往返,乐是其中。合阳,能成一个想让你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地方。

二是历史沉淀美;合阳自古就历史久远,富于沉淀。合阳之名,缘自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于洽水北岸(今洽川镇莘里村)筑城,取名“合阳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时代为有莘氏部族聚居之地。约公元前21世纪,夏启封支子于莘(今合阳),称“有莘国”,简称莘国,上属雍州。魏文侯十七年(前429 - 2 -

年)于黄河西岸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北岸筑城,取名“合阳城”,西河之地始称合阳。 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为“合”,称合阳县。1968年,渭南专区改称渭南地区,合阳县仍属之。 1995年,渭南地区撤地建市,合阳县属之。合阳因其历史的积淀成一个另人向往的历史之城。

三是人文积累美; 合阳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诗经》的发源地,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其中:北宋“力荐三苏”的雷简夫,近代佛学大师印光法师,近代革命家、合阳中学创始人党晴梵等被称为历史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雷珍民,著名乐团指挥家阎惠昌等被称为当代文化名人;合阳民俗文化专家史耀增被称为渭南文化领军人物;作家党宪宗、书法家王德荣、摄影师李双乾、当代名厨李军等被称为文化成功人士;县卫生局原党委书记郭志宏等被称为渭南文化名人。他们都曾经在某一领域内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成为合阳对外传播的一张张“文化名片”。合阳的名人因为合阳而出名,而合阳也因名人而更加出名。

四是教苑盈枝美;近年来,合阳县义务教育发展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充分挖掘“中华诗歌之源”、黄河文化瑰宝,立足校情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文化、墙壁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突出“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地方特色。二是在全县中小学推行“餐桌式”高效课堂,以“1+2”校际 - 3 -

联盟和 “1+6”协作研修模式,有效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形成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新机制。三是组建由特级教师、省市教学能手组成的古莘教育讲师团,县政府每年投入200万元启动实施校长队伍“领航工程”、教师队伍“领雁工程”和新任教师队伍“新烛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教师群体,有力提升了教育核心竞争力。合阳县自2012年10月通过陕西省“教育强县”复查验收,2013年12月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县评估验收后,今年又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教育事业发展领跑全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合阳成为教育强县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外地学子来合取经传宝。

五是矿物资源美;合阳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40多种,

煤炭储量52亿吨,其中工业储量13亿吨,有建设大型煤矿的有利条件。工业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农加工、能源工业、机电包装、化工、建材等六大体系,创出了“恒兴”牌果汁、“铁锚”牌免水胶带、“聚源”牌油漆、“兴隆”牌奶粉等一批知名产品。合阳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条件十分便利。北京—昆明的108国道纵贯全县。西安—禹门口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途径我县8个乡镇,过境里程48公里。西安—侯马铁路由南向北贯穿全县,过往列车均在合阳站停靠。北京—太原—西安通讯光缆穿境而过,全县村村通电话,移动通讯无盲区,互联网联 - 4 -

接实现宽带光纤接入。宾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接待水平日益提高。丰富的矿产贮藏让合阳的明天更加看好,一个富裕美丽和谐的新合阳正以靓丽的姿态喜迎八方来客。

六是果畜兴农美;合阳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36% ,是国家级生态县和全国25个“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县”之一,目前已初步建成2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5万头秦川牛养殖基地、5万只肉羊养殖基地、 3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3万亩红提葡萄生产基地、 10万亩红薯生产基地、 10万亩杂果林生产基地和万亩淡水鱼养殖基地。合阳“金水”牌苹果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合阳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红地球葡萄之乡”;合阳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品优质佳,独占中国西北市场鳌头;合阳香菇花菇率高达80% 以上,比江浙一带高出3-5倍,是各地客商竟购的佳品;合阳温水养殖的黑乌鲤、罗非鱼、鲫鱼等是供应西安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以黑乌鲤为主料的“江宴鱼”已成为陕西的一道招牌菜。丰富的农牧产品让合阳正成外地人羡慕和向往的“尝果”之都。

七是饮食风俗美; 在洽川黄河浮桥边上,有两艘停泊在那里的渔船,在里面经营的有一位姓乔的商客,他对做黄河里捕来的黑乌鲤是当地最拿手的。在食用前两天用温淡水养殖,祛除掉泥腥,然后宰杀去血,经过纹花、腌制等多道工 - 5 -

篇三:杜甫诗歌专题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杜甫作品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杜甫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杜甫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基本篇目】

《春望》(诵读p103)、《望岳》(诵读p101)、《春夜喜雨》(诵读p10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修p7)、《兵车行》(选修p8)《旅夜书怀》(选读p10)、《月夜》(选修p21)、《房兵曹胡马》(选修p21)、《登高》、《绝句》(诵读p108)

【作者简介】

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正是生活在这个转折期,虽历经苦难却始终不改忧国忧民之心,并以诗歌反映社会巨大变化,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和李白一样,是深受中国人民敬慕和热爱的诗人。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 出生在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他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著名诗人。故杜甫曾不无骄傲地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他的家族遵循“奉儒守官”的文化传统,儒家忠君爱国、仁民济世的思想,对杜甫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杜甫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还喜欢漫游,曾经南游吴越,北上齐赵。当时他意气风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天宝三载(744),杜甫和李白结识在洛阳,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在这里会面,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件值得顶礼的大事。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把李白当作兄弟对待。

在这一阶段,杜甫写下了《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名篇,预示了这位青年诗人将来在诗歌史上的前途和地位。特别是《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展示了杜甫阔大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

2、困守长安(746-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他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奸相李林甫操纵了这一场考试,他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人都落选后,还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意思说玄宗是一个任贤用能的好皇帝,早就把民间的贤才选拔到朝廷来了。

这一次科考落选,对杜甫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为了政治和生活出路,杜甫曾经向玄宗献赋、向达官献诗,但均无结果。他在长安陷入了困顿的境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因为生活的变化和亲身经历的政治的黑暗,使杜甫对唐朝统治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对贫富对立的现状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44岁,被任命为河西县(今陕西合阳)尉, 杜甫不愿接受这个“鞭挞黎庶”“拜迎长官”的官职,于是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为了生活,他接受了这个正八品下的职位。正在他离开困守了十年的长安,回奉先县探望妻子儿女的时候,安史叛军已攻陷了洛阳,前锋逼近潼关了,而唐玄宗还在骊山行宫里寻欢作乐。

十年长安的坎坷和潦倒的经历,使杜甫遍尝生活的悲辛和屈辱。但苦难没有改变诗人的“穷年忧黎元”的初衷,反而使他更深入人民,体贴民间疾苦,这时期他创作了《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特别是《咏怀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标志着杜甫的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3、被拘长安、任职凤翔(756-759)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 自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半道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他在沦陷的长安,时刻关心时局的变化。马嵬兵变的消息传来,他写了《哀江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军在陈陶斜、青坂两败于安史叛军,杜甫他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心情无限沉痛。特别是《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杜甫此时忧时伤乱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之感时、恨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哀巨痛。第二年四月,杜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驻地凤翔,他自己说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其危险及艰难。肃宗也很叹赏杜甫的忠心,于是授杜甫以左拾遗的官职。但不久,杜甫就因劝谏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之事,触怒肃宗,肃宗从此疏远了杜甫。758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 但第二年,杜甫就因生活困顿和对肃宗的失望而离职,从此开始了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活。第三期时间虽短,但杜甫的经历和感受却十分丰富,除了被拘长安作的诗篇之外,《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里程碑,表明诗人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4、流寓西南荆湘(760-770)

这段时间,杜甫流落在成都、绵州、梓州一带。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搭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765年, 因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于是来到夔州。但是当时巴蜀内乱不休,所以杜甫不得已又离开了夔州。杜甫想还乡,可是北方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阻断了他北归的路,于是只好南下,来到公安、岳阳,最后到了潭州,南下途中又经历了一些变故,当他途经耒阳方田驿时,正逢大水,孤舟难以行进,心力交瘁的诗人,在风雨之中,病逝在破船之上,终年59岁。

杜甫漂泊西南、荆湘的大约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名篇。这个时期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强,思想更有深度。蜀中诗和夔州诗加在一起,占了杜诗的三分之二,说明其数量之多,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最为系念的,总是天下苍生。当自己家庭发生悲剧“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依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同上)。《又呈吴郎》也是一首悲天悯人的仁者之歌: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住在瀼西草堂的时候,邻家有一个寡妇常到他堂前扑枣。杜甫离开草堂,新搬来的吴姓亲戚便插上篱笆,不让扑枣,杜甫写了这首诗劝吴郎。诗里告诉吴郎,这位妇人若不是因为无食无儿和兵荒马乱,穷得没有办法,也不会来打人家的枣,应该对她亲近一些,而不该阻止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黄彻《溪诗话》)的“民胞物与”、“已饥已溺”的精神,千载之下,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地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伸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她昨夜成亲,今晨就面临和丈夫的生离死别。她既勉励丈夫努力作战,又担心丈夫一去不还;她对丈夫表示忠贞之意,又为少年夫妻的聚短别长而伤感。这样的诗,句句都打动读者的心弦。

2、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杜甫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劫掠一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己处在危险之中,想到的却是祖国的命运。并因之而“白头骚更短”。

当他流落荆湘,登上岳阳楼时,眼前“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勾起的是“戎马关山北”的对世局的系念和自己的身世之感,而“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当安史之乱平定的消息传来之时,他是那样由衷地狂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唐军作战失利时,诗人是那样地沉痛,而在沉痛中依然充满了希望:“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在《岁暮》中,他写道:“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腔爱国热情表白无遗。

3、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不加兮辨的愚忠。当他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政治上的挫折之后,他对统治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鲜明地揭示了阶级对立的本质。《丽人行》,是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诗中直笔点出杨氏姐妹的爵位名号,写出他们凭借外戚身份,骄奢淫佚、盛气凌人的生活和作派,讽刺的意味很浓。他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昼梦》中:“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征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4、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杜甫的仁者之心,使他格外珍重亲情、友情。他写有不少赠友人、怀念亲朋的诗。如他对李白真挚的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同情:“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的同情、对李白兄弟般的思念之情,甚至形诸梦寐。无怪前人评曰:“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不能传此至性。”(《杜诗镜铨》五)《月夜》是为妻子写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这首诗时,杜甫为安史叛军所俘,陷于长安,而他的家小当时寄顿在鄜州。他在长安望月的时候,想到鄜州的妻子一定也在月下思念着他,以至雾水沾湿了发髻,手臂因夜深而冰凉。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把杜甫对妻子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浓挚。杜甫虽然屡遭艰难,但对孩子、兄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5、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而在杜甫的本性中,也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他曾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择其要而言之。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

合阳美景诗歌

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痛苦。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羌村三首》中: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回来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