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自然的说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4:50 体裁作文
自然的说明文体裁作文

篇一:说明文阅读(自然现象)

44、

龙 卷 风

盛夏季节,当你收听台风天气预报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台风中心的风力十二级以上”这样的话,似乎“十二级”就是风力之“最”了。自然界中还有比这更大的风吗?有,这就是龙卷风。 龙卷风俗称“龙吸水”,这也许是它漏斗状云柱的外形很像神话中的“龙”从天而降,把水吸到空中而得名的吧。实际上,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龙卷风的风力极大。在龙卷风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一百米以上,极端情况下可达三百米,十二级风的风速相当于每秒三十多米,要和龙卷风相比自然就大为逊色了,如此罕见的巨大的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地面时,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利剑似的把坚固的高楼大厦削掉一角。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四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三四层楼高的一百一十吨的储油罐举到十五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一百多米以外的地方。一九二五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台风中心和它外围空气平均每一百公里气压差二十毫巴(压强单位),而龙卷风中心与外围空气只要相差二十米,气压差就达二十毫巴。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上好多倍了。

龙卷风涉及的范围很小。一九七二年美国北卡罗奇纳州的一次龙卷风,在它经过的十五平方米的范围内,大树被连根拔起,而靠近这股龙卷风的地方则安然无恙。

龙卷风可以事先预报出来,气象雷达就是监视龙卷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

第二段中加点的“这”、“它”、“它”所指代的内容依次是:[ ] A.龙卷风 龙卷风 龙卷风 B.龙卷风 龙吸水 龙卷风

C.龙卷风俗称“龙吸水” 龙卷风 龙卷风 D.龙吸水 龙卷风 龙卷风俗称“龙吸水” 45、第三段的说明结构是:[ ] A.并列 B.总分总 C.总分 D.分总 46、龙卷风的主要特征是: [ ] A.风的破坏力极强、风涉及的范围很小 B.风的外形成漏斗状云柱、风的破坏力极强 C.风力极大、风的外形成漏斗状云柱 D.风力极大、风涉及的范围很小

69、阅读,回答问题。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海宁观潮??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一百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汇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狭到三十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三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必相叠置,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______相连的沙坎,像门栏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

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本来因江面束狭和沙坎的阻拦而抬高的潮水更加汹涌,形成蔚为奇观的钱塘潮。

①联系上下文,“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又有一道______相连的沙坎”一句中,横线上应填。[ ]

A.南北 B.东西 C.左右

②钱塘江潮壮观的形成,除“引潮力”这一因素外,还因为_____[ ]

A.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 B.钱塘江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

C.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有一道沙坎,起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 D.季风的推拥,使潮水和江水叠加。

③为这篇短文选一个确切的题目,应选______。[ ]

A.难忘的钱塘潮 B.钱塘潮的启示 C.钱塘江 D.钱塘潮

7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已高达8848米的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升高了500米,即每年以5厘米的速度上升。人们不禁要问:喜马拉雅山脉会突破万米大关吗?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是不会超过万米的。他们曾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了解释:如果我们用雪白细嫩的豆腐来“叠罗汉”,那么,不需要叠上几层,最底层的豆腐必将由于承受不了其上的压力而最终“垮台”。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山脉的升高。因为山脉的升高也就像是在“叠罗汉”,只不过是用泥土、岩石在不断地堆积而已。在山体不断抬升之际,山底所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应增大,一旦达到极限,偌大的山体就会像豆腐那样散架崩塌。那么,地球上的山脉底座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负荷呢?

经过推算,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极限负荷是当山脉上升至10000米时的负荷。这一假说同样证明了地球上至今没有万米高山的原因。

然而,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上升,如果上升速度仍保持每年5厘米不变,那么不用25000年,它的高度将超过万米。到那时,喜马拉雅山脉是散架崩塌,还是继续高耸在地球上,可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

(1)加粗的“极限”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极端的 B.极大的限制 C.山脉上升的最高限度 D.山底承受压力的最大限度

(2)对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作诠释 B.列数字 打比方 分类别 作比较 C.打比方 举例子 作诠释 列数字

D.列数字 举例子 下定义 作比较

(3)文中用豆腐“叠罗汉”作比,是为了说明[ ] A.地球上的山脉肯定会超过一万米。 B.地球上的山脉肯定会散架崩塌。 C.山脉的升高也像是在“叠罗汉”,一旦达到极限,偌大的山体就会像豆腐一样散架崩塌。

D.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

(4)文中对“地球上至今没有万米高山”的原因分析最科学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山脉是静止不动的,不会升高。 B.地球上的山脉上升高度是受限制的。

C.山体不断抬升之际,山底承受的压力也相应增大,一旦达到极限,山体就会崩塌。

D.山体不断抬升之际,山底承受的压力也相应增大,一旦达到极限,山体就会崩塌,而这个极限负荷是当山脉上升至10000米时

的负荷。

86、阅读说明文,完成1~3题。

有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刮风时,迎风的平地上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而避风的地方却成了一个临时的垃圾堆。这种现象该怎样解释呢?当风遇到迎风面的阻拦时,接触迎风面的这部分空气就相对压缩,并绕过这个障碍向其两端运动。所以迎风面两端的空气流速就增大了。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理,很容易知道迎风面的压强减小了。由于空气的空吸作用,背风面的一些空气就被带走,因此背风面的空气就稀薄了,周围的空气立刻争着去补充,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漩涡式对流。风小时,这种对流并不蕴藏有很大的力量,而一旦风大了并且是连续刮的时候,这种对流的力量就会很大。所以迎风面周围的一些纸屑和树叶等东西就容易被刮到背风面的下面。

1.本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A.空气的对流。

B.漩涡式对流风形成的原因。

C.流体的空吸作用是造成迎风面周围的一些纸屑和树叶等东西被刮到背风面下面的最主要原因。

D.迎风面周围的一些纸屑和树叶等东西很容易被刮到背风面下面这一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2.为说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________顺序,具体说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

3.“背风面的空气就稀薄了”一句中“稀薄”是针对文章中哪句话说的?

93、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一)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三)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色。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四)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五)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六)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 )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七)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一)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2)第(三)段中与“它们”相照应的一个词是_______。 (3)第(三)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A.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 B.对晕的成因做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4)下面是对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晕是光线经过高空中空气的反射而形成的 B.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而形成的

C.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D.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5)第(五)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B.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D.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6)第(六)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

(7)本文依次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D.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109、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秋分前后,许多人来到宁海观潮??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月亮和太阳对海水的引潮力特别大,水涨得特别高,落得也最低。钱塘江潮如此壮观除上述原因外,还因钱塘江河口有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条件。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即杭州湾。它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最宽处达100公里,从杭州湾口的南江嘴开始,向西大幅度收缩,到澉浦附近狭到3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只有3公里。河口宽,潮水大量涌进,往里,江面突然束狭,潮水必相叠置,水面升高。加之,在钱塘江澉浦附近的河床底部有一道[ ]相连的沙坎,像门槛一样,起着进一步抬高水面的作用。农历七八月正是钱塘江洪季,水量丰富。江水滚滚东流入海,恰受东南季风推拥上溯的海潮顶托,风起潮涌,潮水和江水叠加,使得潮水更加汹涌,形成蔚为奇观的钱塘潮。

(1)文中“[ ]”处应填入适当的词是[ ]

A.东西B.南北C.前后D.左右

(2)这段文字中加线词语“上述原因”指的是

(用

原文回答)。

(3)为什么说杭州湾的喇叭河口是形成钱塘江潮壮观的一个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说明沙坎和它的作用时,使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

(5)文中加线词“大幅度”用得很准确,简要说明这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5、(一)挪威博多城附近沿海,平静的海面上,每日4次准时出现一股神秘的巨大旋涡棗萨特旋涡:先有海水奔涌的巨响,数里之外即可听见;接着,海水翻卷打转,千百个小旋涡渐次形成,越来越大,越转越快??;最后形成一个直径10多米,深陷亦达10米以上的黝黑的大旋涡。当海水在回旋时,发出一阵阵凄厉的呼啸声。 (二)①萨特旋涡的出现与潮汐(这里指海潮)及这里的特殊地形有关。②挪威沿海因深受第四纪冰川作用,素以曲折深邃的峡江峡湾闻名于世。③萨特旋涡即位于一个长约1.8公里、深约90米的峡湾中,最狭窄处宽仅137米,主水道南北还有许多分支水道。④大潮期间,海流时速超过18公里;每次涨落潮时,流过峡湾的海水超过7500万立方米。⑤巨量的海水流出流进峡湾中深邃狭窄的水道,急如瀑布,形成几道强有力的海流,互相冲撞搏击,就出现了萨特大旋涡。⑥??⑦造成旋涡的水势随月相(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主要的月相有四个,即朔、上弦、望、下弦)而变化,朔望(即农历初一、十五)时水流量最强、上下弦时最弱。

(三)旋涡旋转得最急时,非常危险,大小船只都无法驶过。因此当地在水道两道两端都设有信号站,白天悬一个红球,夜间亮一盏红灯,表示水道不宜航行;若是两个红球或两盏红灯,则表示船只可安全通过。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旋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1)根据说明的对象,确定这是一篇_________说明文。

(2)第一段中描述萨特旋涡出现时情景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能表明这种顺序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综合起来具体说明萨特旋涡出现原因的是第________句话。

(4)第二段省略了原文第⑥句话,因为缺少这句话,所以_________的原因没有解说[ ]

A.萨特旋涡朔望时水流最强,上下弦时最弱 B.数里之外即可听见巨响 C.萨特旋涡巨大

D.萨特旋涡每日4次准时出现

(5)第一、二段联系起来看,说明的顺序是[ ]

A.从整体到部分B.从现象到本质C.从结果到原因

D.从特点到用途E.从主要到次要F.从概括到具体 (6)第三段中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说明了________。

124、

龙卷风造成的破坏异常惊人。当它触及海面,便会翻江倒海卷起巨澜;当它触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开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它可以“倒拔垂杨柳”,摧毁建筑物,甚至像剑似的把坚固的大厦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现过一次龙卷风,它竟然把一个3、4层楼高的110吨的储油罐举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国曾出现过一次强大的龙卷风,造成两千多人伤亡。)为什么龙卷风的风力这么大呢?主要是龙卷风的空气飞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极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引起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其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

(1)文中画括号部分是作者所举的实例,举例子为了说明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这段文字最后的四句话,选择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①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大。

②台风中心和它的外围空气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 ③难怪龙卷风的风力要比台风大好几倍了。

④而龙卷风中心与其外围空气只20米,气压差就达20毫巴。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④①③D.③①②④

(3)文中加点词语“象开玩笑似的”用得好,下列哪一项能准确指出它的表达作用?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描写龙卷风在触及地面时,便将人畜卷到空中,再扔下来,简

直和开玩笑一样,不仅轻而易举,而且富有戏剧性。

B.描写龙卷风把人畜卷到空中再扔下来,如同开个玩笑一样轻而易举、随随便便,生动形象地写出龙卷风风力大。

C.描写龙卷风常常把人畜卷到空中再送回原处,像开玩笑一样轻而易举、随随便便。 D.描写龙卷风只要触及地面,就要和人畜开个玩笑,把人畜卷起,

再扔下来,所以不必惧怕惊恐。

155、

①花粉自花药里散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叫传粉。传粉时,由于柱头上有绒毛或粘液,使花粉可以停留在上面。②传粉有两种方式。

③一种是自花传粉,即花粉从花药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植物多为自花传粉。自花传粉是比较原始的传粉方式,植物如果长期自花传粉,会引起后代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

④一种是异花传粉,即花粉从一朵花的花药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如玉米、桃等植物就是进行异花传粉的。

⑤植物的异花传粉,主要依靠的两种重要媒介是风和昆虫。⑥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美丽,没有香味和花蜜,花被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被,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虫媒花一般较大,常具有鲜艳的花被,并有香味和花蜜,如桃、杏、梨、苹果的花,都是虫媒花。⑦异花传粉是比较进步的传粉方式,它比自花传粉有显著的优越性。异花传粉可产生生活能力较强和产量较高的后代。在农业生产上,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一特点来选育新品种。

(1)对上文段落层次划分正确的是哪一项?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第⑤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 _________ (3)在“花粉自花药里散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叫传粉。”这个句子中,“传粉”的“传”是用哪些词来表现的? 答

究那样。

(5)将下列各组关联词按顺序填入文中的( )把最恰当的一组选出来[ ]

A.因为 可以 因为 B.如果 一定 因而 C.如果 可以 因而 D.假如 一定 所以

(6)文中划线的句子与上文哪句话呼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7) 用简要的文字说出第②段文字的两层意思。

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对内容与写法的说明正确的是哪一项?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文章介绍了传粉的两种方式,重点说明了异花传粉比自花传粉复杂又具有优越性。

B.文章介绍了传粉的两种方式,重点说明了异花传粉和自花传粉的过程及优越性。

C.文章从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写到它们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

D.文章采用了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对传粉的两种方式进行了说明。

156、

①地球周围的行星际空间里布满着无数小而暗的尘粒和物体,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时就形成流星。有时大量的流星刹那间从星空的一点迸发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流星体比较大,突过大气时并没有全部燃烧光,残余的物体落到地面上,这些残余物体称为陨石,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陨石事件150次。

②陨石一般分为三类:(1)铁陨石,一般含铁80%以上,这类陨石占已找到的陨石总数的6%;(2)石陨石,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镁和氧化铁等矿物组成,占已找到的陨石总数的92%;(3)石铁陨石,铁、镍和硅酸盐矿物各一半,占已找到的陨石总数的2%。已知最大的铁陨石是在非洲纳米比亚格鲁特丰坦发现的,重约60吨。其次是在格陵兰发现的,重33吨。我国最大的铁陨石是在新疆发现的,重30吨,名列世界第三。已知最大的石陨石重1770公斤。1976年3月8日降落在我国吉林地区。

③通过陨石内放射性物质及其蜕变物相对含量的测定,( )推算出陨石的年龄,得出陨石母体形成的经历。陨石里粒状体是太阳系形成期间出现的,( )陨石在太阳系演化史的研究上,就象从地下挖掘出来的文物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那样,可以提供重要的资料。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把它选出来[ ] A.陨石的种类 B.陨石

C.石铁陨石D.陨石的形成过程

(2)这篇文章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分析,有一项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

A.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年陨石事件150次(表示还有没有统计的及无法统计的)

B.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时就形成流星(表现尘粒和物体快速进入大气层的情态)

C.已知最大的石陨石重1770公斤(表示现在知道的,不排除还有未知的)

(4)研究陨石的作用主要是[ ]

A.陨石内有放射性物质。

B.陨石里的粒状体是太阳系形成期间出现的。 C.陨石为太阳系演化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D.对陨石的研究就象从地下挖掘出来的文物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7、

①地震是自然______中对人类______最大的______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生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加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到震前2—3天,位移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位置13.6厘米。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1)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2)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相同的两个短句。

①__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__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

(3)第③段文字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6)本文主要说明的是[ ]

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B.预测地震的方法 C.预报地震的方法 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

16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闪电打雷的时候,你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证明

① 。

光的传播速度究竟有多快呢?用普通的方法是很难测出来的。经过科学家的多次测定,光每秒钟大约跑30万千米(更确切地说,光在真空里的速度是每秒钟299792.46千米)。也就是说,只要1秒钟,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100多个来回。光速差不多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90万倍。②光在宇宙万物的运动会上,称得上是赛跑冠军。

光有着直线前进的性格,又有着轻盈敏捷的脚步。对这个不知疲倦的“赛跑冠军”,有的人却抱怨起来,他们说:“光跑得太慢,简直像爬行。”这是为什么呢?

当人们开始向宇宙空间进军的时候,人们深深地感到宇宙实在太大了。除了太阳以外,距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中的α星(又叫比邻星)。它发出的光要经过4.3年才能到达地球。现代的天文望远镜看到的遥远恒星,它发出的光要经过几十亿年才能到达地球。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光线是它在几十亿年以前发出来的,至于现在这个恒星的面孔如何,要再等几十亿年才能看见,这多么让人着急呀!难怪一些科学家说:“光像蜗牛一样在宇宙中爬行。”可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 ③ (1)在第一段的空白①处写一句恰当的话。

(2)说出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3)第二段中②句的意思是________,该句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修饰、限制成分可以去掉的一项是[ ] A.光每秒钟大约跑30万千米。

B.光速差不多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90万倍。 C.人们深深地感到宇宙实在太大了。

D.闪电打雷的时候,你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5)篇末③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B.比光运动得更快的东西。 C.比α星离地球更近的恒星。 D.比蜗牛更快的东西。

171、

花粉自花药里散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叫传粉。传粉时,由于柱头上有绒毛或粘液,使花粉可以停留在上面。传粉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花传粉,即花粉从花药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植物多为自花传粉。自花传粉是比较原始的传粉方式,植物如果长期自花传粉,会引起后代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

一种是异花传粉,即花粉从一朵花的花药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桃等植物就是进行异花传粉的。

植物的异花传粉,主要依靠的两种重要媒介是风和昆虫。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美丽,没有香味和花蜜,花被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被,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虫媒花一般较大,常具有鲜艳的花被,并有香味和花蜜,如桃、杏、梨、苹果的花,都是虫媒花。异花传粉是比较进步的传粉方式,它比自花传粉有显著的优越性。异花传粉可产生生活能力较强和产量较高的后代。在农业生产上,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一特点来选育新品种。 (1)从说明的内容看,这是一篇________的说明文。 (2)这篇文章使用了4种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相比,哪种方式优越?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

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天空,接着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的雷 声。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而后才听到雷声呢?

光是从一些物体发出来的。例如太阳、电灯等都能发光。这些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从光源发出来,照射到物体,需要时间吗?很早以前,人们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根据日常经验,这种看法似乎是对的。当你打开电灯的时候,整个房间几乎同时都被照亮了。你觉察不出离电灯近的地方比远的地方会早亮一些。

但是,实际上光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只是由于光的速度非常快,通过不太长的距离需要的时间非常短,因此不易觉察到。直到十七世纪后半期,人们才第一次测出了光的速度。现在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声音在15℃空气里的速度是340米/秒。现在就会懂得,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却先看见电后听到雷声的道理了。

(1)下(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面是第4段后面的5句话,请按合理的顺序排列,将它们的字母写在横线处[ ]

A.光在水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里的3/4 B.这个速度相当于1秒钟绕地球赤道七圈半 C.在玻璃里的速度比在水里的还小

D.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千米/秒

E.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在空气中的速度跟在真空中的速度差不多

(2)这段文字所说明事理的本质特征是下列哪一项,在括号内写出它的字母[ ]

A.光是从一些物体发出来的

B.光从光源发出来,照射到物体,需要时间

C.光是以一定速度传播的 D.光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多

(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很早以前,人们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这种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线词“似乎”换成“基本”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19、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湿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

篇二:敬畏自然说明文实录

——《敬畏自然》执教感言

《敬畏自然》这篇课文,编者将其放在了说明文单元,但仔细推敲,它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说明文,也不宜按照一般性说明文的教学思路去组织教学活动。如果这样,教材处理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这大约就是承办方指名要上这篇课文的原因吧?

能否跳出一般性说明文教学的框框,本着尊重文本“个性”的原则,量体裁衣设计教学思路呢?我的“突破常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体裁”的突破

本文体裁当属“非典型性说明文”,作为带有科学普及味道的文章,其“议论”的成分更重一些。同时,它又不是那种论述严谨的议论文,抒情的味道很浓郁。它兼有散文的“形”和议论文的“神”,所以我给它定性为“议论性散文”。

如此一来,教材处理的“两个基本点”(一是议论,一是抒情)就很简明地确立下来了,课堂活动的组织也就有了“抓手”。

为了更明晰文体特征,我在课堂总结的时候,还进行了这样的“知识小讲座”:

“本文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先驳论,后立论,层层递进论证中心论点。

本文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一般议论文语言质朴严谨,本文更富有文学色彩。

反问、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得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明晰文体特征,确保教材定位准确,这也是备课的首要环节。

二.“观点提取”的突破

一般性议论文,中心论点比较鲜明,论证相对集中。而这篇课文论证是不够严密的,作者感性表述观点较多、较散。如何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提取中心论点呢?

我分三步走:1.采取提取主句的形式,概括各个小节的主要内容;2.合成课文浓缩文,提取该文段主句;

3.根据主句的上下文语境,推理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有一些老师以为课文的标题“敬畏自然”就是作者的中心论点,在听完我的课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中心论点是“人类应该爱护自然,了解自然,敬畏自然。”这样的观点提取,避免了习惯上的思维定势。 “提取主句”,这个思路来源于我研读文本的收获。我发现每个小节都有“主句”存在,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罢了。“提取主句”的活动,不仅对全文的论述思路进行了梳理,而且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学习”的突破

这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涉及到的概念有“论点”、“论证”、“立论”、“驳论”等。以往我们的做法是,先讲知识,然后用知识去学课文。这一次,我尝试了对知识的“随文而教”。 对生字词的学习,放在了具体的课文语言环境中了解其大意,这是词语学习的“随文而教”。

对“论点”的认识,通过“寻找主句”的活动来渗透,再通过课文浓缩文的讲析来明确,这是概念学习的“随文而教”。

结合课文作者提出观点的方式,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引出“立论”和“驳论”,这是论证形式的“随文而教”。

“敬畏”,既是观点,又是情感的基调,抓住表达“敬畏”的句式,进行分类和解说,这是修辞作用和论证风格的“随文而教”。

我认为,“知识”是三维目标的基础,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忽略“知识”的学习、积累和运用,“随文而学”应该是知识学习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四.“句子赏析”的突破

以往,我们在赏析句子的时候,往往做的是“定点赏析”,就某一个知识点对句子进行品味欣赏。这篇课文美句众多,欣赏点也多,如果只选几个句子进行赏析,并不能达到“以点盖面”的效果。如果组织“多点散开”式欣赏句子,又会显得杂乱无序。我想,应该想办法别具一格地赏析句子:

先“放”:哪些句子给你的感觉,“敬畏”的味道更足一些?

后“收”:把“敬畏之情”较浓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分为四类。

然后再“放”:学生找课文中一句话,用修辞改写,以突出“敬畏”之情。

最后一“收”:以“议论文的文学色彩”作结,干净而利索,鲜明而深刻。

可见,面对“难啃”的文本,教师没有“敬畏”之意,而有“突破”之心,课,就有了奔头。

《敬畏自然》课堂实录

背景:2013年4月,赴湖北麻城讲学,执教《敬畏自然》,授课对象为麻城思源实验学校初二(1)班全体学生。据录像整理。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敬畏自然》(屏幕投影),我想请一位同学帮我把课题写到黑板上。你来帮我写一下,好吗?

(生板书课题)

师:谢谢你,字写得很清楚。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大家看,屏幕上有三句话,其中有三个加粗词语,你能说一说这三个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吗?

屏幕显示: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师:请你来说说。

生:“相形见绌”的意思就是“自然的智慧和人的智慧可以进行比较”。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

生:比较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智慧远远不及大自然的智慧”。

师:你说得真好,请坐。“相形见绌”的意思就是“同类的事物相比较,要相差得很远”。“形”就是“对照、比较”的意思,“绌”就是“不足”的意思。

(生记录)

同学们学习的习惯真好。我再请两个同学来说说,还有两个词语,你选一个回答。

生:我选“精巧绝伦”,它的意思是说“大自然制作的这些事物都是十分美妙,十分精巧的”。

师:如果说是“十分精巧”,那么就是说,大自然中有很多都是十分精巧的艺术品。想一想,你这样理解对不对?

生: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师:这就对了,请坐。“绝伦”是指在同类事物当中只有它一个,是独一无二的,精巧得独一无二。还有一个词,我找一位男生来答。

生:“狼藉”的意思就是“杂乱不堪的样子”。

师:请坐。有一个成语叫——?

生:一片狼藉。

师:“一片狼藉”不是成语。你们家请客吃饭,吃完饭客人都走了,你妈妈又不收拾桌子。桌子上杯子、餐盘放了一桌子,乱七八糟的,这种情景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杯盘狼藉。

师:叫“杯盘狼藉”。当然,“狼藉”的意思除了“杂乱”,还有另一个意思是“名声很坏”,有个词叫什么?你说说。

生:声名狼藉。

师:很好,同学们的预习很到位。你能不能从这三个词语中选一个来造句?这边同学来。

生:我选第一个——“相形见绌”。我的学问 和老师您的学问比,那真是相形见绌。

(生笑,鼓掌)

师:现在是“你和我相形见绌”,十年二十年后是“我和你相形见绌”了。再来。这位男同学和我有了目光的交流,你来。

生:老师讲的课真是精巧绝伦。

师:你都没有听完我的课就说我的课“精巧绝伦”了,那就是拍马屁,请坐。(生笑)你还可以更偷懒,说老师请我们用“精巧绝伦”这个词造句。咱们造句要造出美感来,你来试试看好不好?

生:我用“狼藉”造句。当女士回到家中的时候,发现家中遍地都是衣裳,一片狼藉。

师:她们家遭小偷了,请坐。好,我们把学到的词用起来了。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课文。第一项学习的要求是:提取主句。听说过主句吗?这位同学说是中心句,他说对了一部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屏幕显示:

提取主句:

所谓主句就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

主句支撑着整个段落或者整篇文章。

提取主句就能提纲挈领地理解全段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师:“提纲挈领”(正音:qiè)。什么叫“提纲挈领”呢?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衣服乱了以后,把衣服领子一提或者一抖,就顺啦!主句就有这样的效果。比如说,我发现课文第五段,它的主句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整个小节是不是都围绕这一句来说的?那么这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主句。接下来我们就自由地读课文,选取一段或者两段、三段,把它们的主句划出来,好吗?不一定从头开始,可以自由选择几个段落,把它们的主句找一找。

(生读文,找主句,师巡视)

师:咱们都找了一些,先不着急回答,把你找的主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

(生交流,师巡视)

师:先举手回答的同学肯定更容易些,你们愿意先举手回答吗?啊,真不少,靠我最近的这位同学,你先来。

生:我认为第二段的主句是: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师:有不同看法吗?这边一位同学有疑义。

生:我觉得第二段的中心句应该是第一句话。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般都是一句话或者是最后一句话,没有哪个是中间的。而且第一句话说: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它下面写人类的作品飞上太空后,又写打开这个微观的世界,在大自然看来只不过是咫尺之间,这样就诠释了“窃笑”。

师:请坐。你刚才这段话,我同意百分之八十,你知道哪百分之二十是我不同意的吗?你说,主句都是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中间一般没有。不能这么说,等会我们看,有的段落的主句就在中间。她的其他理由都对,第二段的主句可以是她说的那一句。其实,这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可以作为主句,刚才这边有同学举手了,有没有同学愿意说?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师:你能不能把这一句改为一个陈述句或者判断句来表达观点?

生: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师:请坐,和刚才一句是不是相同的意思?好,我们继续来。

生:第四段是: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第五段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

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第六段是: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师:请坐。前面两点我们都同意,她最后说的这一点对不对呢?请这位女同学来回答。

生:我认为第六段的主句应该是: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师:这是第二种观点了,请坐。对第六段的主句还有不同看法吗?请这位同学来说。

生:我认为是第一句: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后面就围绕“深意”来解释了。

师:后面的哪一句话具体地解释了“深意”呢?

生: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师:请坐。如果站在大自然的角度来看,这是对的。但是在这段中,更多的要看我们人类的智慧创造了什么,是不是?这样看的话,哪一句更妥当呢?这一段中,用了一个词表示因果关系,哪个词?

生:因此。

师:还有哪个词?

生:所以。

师:你判断一下,是“所以”这句好,还是“因此”这句好?你先请坐,后面的这位同学你来判断一下。 生: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师:请坐。大家看,“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是不是和前面的一句“宇宙创造智慧生物的深意”对应起来了?它解释了“深意”的具体内容,相比较而言,它的指向更加明确,所以把它作为主句更合适,你们说对不对?接下来请这位女同学来说。

生:我认为第七段的主句是: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第八段的主句是: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第九段的主句是: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第十一段的主句是: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我想再问一问:你刚才说的第七段的主句是什么?

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师:第七段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你先请坐,这位同学来说说你的观点。

生:我认为第七段的主句是最后一句: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解释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呼吁我们要保护自然。

师:就是这个意思。它的重心、落脚点就在这里,而不在于说“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它想说的是,我们应该要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请坐。你刚才也举手了,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好,现在,剩下来的有些段落可能有点难度了,有同学愿意再来说说吗?

生:我认为第八段的主句应该是: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师:可以不可以?刚才的同学说一般是在开头和结尾的,你找的是在中间。中间的话可不可以?也可以。我觉得这段很奇怪,这段当中,好几个句子都可以作为主句,它们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对不对?所以你的观点也是对的,请坐。这位同学,你的意见呢?

生:我觉得第八段和第九段的总结应该是第十段,因为它上面说了“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而第八段几乎都是问句和答语,第九段说明了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说人类并不孤独,就算是没有生命的物质也可以当它是有生命的。

师:非常好,请坐!这位同学没有孤立地看某一段的主句,她居然发现了有几个段落是可以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层次的。刚才她发现了八、九、十段可以作为一个层次,其中第十段又是这个层次的主句。对吗?或者单独地讲,第十段就是一个主句,是吧?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好,请你接着说。

生: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一样,六、七自然段也可以有一个共同的主句,就是: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吧!

师: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触发了你的思考,请坐。非常好,你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能互相地触发思考。第一小节还没有人说吧?请你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第一小节的主句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师:是这样吗?请坐。你同不同意她的观点?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这一段的主句应该是: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都写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

师:请坐。其实第一小节的主句我也认为是第一句,因为这段的重心就是表现了人类种种自不量力的行为。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要敬畏自然的观点,但是他没有先说我们要敬畏自然,而是先把人类的不正确的观点、做法拿出来,批判一通,这种方法叫什么?批驳别人不对,就叫驳论。而如果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述自己的观点,就叫立论(师板书)。比如,我们说现在要倡导节约的精神,这就叫立论。驳论呢,比如,有同学吃完中饭把两个馒头扔到河里,我们说这是错误的行为,那就叫驳论。好,我们几乎把每个小节的主句都提出来了,然后我们就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把这么多主句组合起来,它居然就是一篇小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课文浓缩文”,它浓缩了文章的精华。现在,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浓缩文读一读。 屏幕显示:

人们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况且,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更何况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而且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生读)

师:有意思吧?全文的主句集中起来就是一篇小文章。我现在问一下同学们:这篇小文章的主句是哪一句?你告诉我。

生:这段文章的主句是: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师:请坐,其他同学都同意吗?哦,这边有不同看法,请你说说看。

生:应该就是最后一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师:你觉得他说得多了,是吗?请坐。我认为在这里,前面的句子“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这个“它们”指代不是很明确,我们说指代不是很明确的话,作为一个论点不大妥当,这个“它们”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生:指代的应该是自然。

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们”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宇宙中我们的弟兄。

师:请坐。所以这篇小短文的主句是什么,我们很清楚了吧?一起读一读这个主句,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这篇浓缩文的主句,如果把它放到全文来看,是不是全文的主句?全文的主句我们把它叫什么呢?

生:中心句。

师:中心论点(师板书)。“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语的两个字分开解释,“敬”就是“敬重”的意思,“畏”就是“畏惧”的意思。 师:真是聪明的同学,请坐。既敬重又畏惧,是这个意思吧?那么我们再来读课文,请你挑选课文中敬畏情感特别浓郁的句子,也就是说哪些句子更多地体现了“敬畏”的味道呢?

屏幕显示:

哪些句子或语段中“敬畏”的味道更浓一些?

师:我建议大家不要默读,你只要发现这个句子了,就用敬畏的情感去读它,读起来吧。

(生读)

篇三: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故宫博物院》。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画图表、引资料 (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依靠父母双方....有性繁殖。”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六、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