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选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1:28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选材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作文的选材突破

高考作文的选材突破

覃塘高中 莫有童

考场作文的特点是特别讲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文题的“控制性”极严的临场作文!因此,高考作文是必须学会“控制”的。下面来谈谈对材料的控制——即选什么材料和怎么组织材料的问题。

一、明白选材的标准

1、“主题集中性原则”:即围绕中心选材原则,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条选材原则,是在选材时必须首先考虑的原则。因为如果违背或者说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原则的话,势必导致文章观点和材料的游离,直接导致全文的失去控制!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大量失分。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2、“典型性原则”:即所选材料最好是很典型的、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这样的材料不但人人熟知,而且其本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如上文许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材料就是这样的一则好材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酷暑口渴难当之际,“路人纷纷摘道旁的梨,许衡独不为所动”其原因就是“我心有主”!这个“主”是什么?不就是他心中那坚持洁净的思想么?不就是他心中的那轮洁净的“月亮”么!所以说这则材料很具说服力地证明了观点,对于主题的表达来说是十分典型的材料。

3、“充分性原则”:这主要是指材料必须足够。这究竟使用多少才足够没有硬性的规定。一般而言一篇好的文章总得有两到三个典型材料吧。高考场上那种一事一议的文章,其得分总是不高的。(也是评卷老师所反感的。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本人多次参加高考评卷工作,对此类文章深有感触!)。我想,除了这种文章给人文体不明之感觉而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不充分”-------试想想,你举出一则材料,焉知不是偶然事件?

4、“时代感、社会性原则:即你写的文章应该是关注时代的,要写有时代感的社会热点的问题,当然这个社会热点的问题,不见得都是政治大事件,但是必须有时代感,因为“文章合为时而作”。而不能象有的同学那样总是想到自己或自己身边的琐事,不能联系更为广阔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不能联系更为紧迫的现实内容!思路打不开,他顶多想的就是高考本身,分数排队等等,眼界很狭小,老师不喜欢。

5、“就近原则”:“就近原则”也可叫“熟悉原则”。它适用的范围很广,可以指写自己所熟悉的文体、主题;可以指运用自己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个性特点等。在选材上则指选自己所熟悉的材料!中学生就写中学生自己所熟悉的事,有的同学却去写文化大革命,那你不熟悉,就

可能班门弄斧。还有,有的同学写早恋,早恋可能是有时代感的热点问题,但也是敏感问题,可能有的阅卷老师不能接受。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熟悉就必须细观察、多思考、勤练习。不然,你是永远不会熟悉任何东西的!

6、“以小见大原则”:即所选材料最好应该是具体的,能以小见大的材料,这个实际是更高的选材技巧的问题了。它要求所选的材料或很琐细但反映的问题很重大;或很平常但反映思想不寻常;或很一般但揭示的主题很深刻等等。这对一般考生而言确实是很高的技巧性的要求了,可能一时难以做到。但只要坚持去多思考,多提炼-------总还是可以做到的,你看那高考考场上满分作文,不也大都做到了么?

还有一点,如果要称之为“原则”的话,就是“真、善、美原则” 或者干脆就叫“美好原则”。即选能表现美好的感情,表达美好理想的材料。因为追求“真、善、美”是你也是评卷老师乃至人类共同的天性,故而你要尽量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尽力发现和赞颂生活中的美好,这是最基本的写作技巧。但有的同学就不明白这一点,一到考场不是要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反而在作文时把自己写得灰头灰脑的,当然也是违背了“真、善、美原则”的,老师也当然有理由不喜欢了。

二、认准选材的方向

1、 面向积极的人生

分析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位置和价值”。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将话题置于人生的大背景下,考查着考生的生活态度、生活信念、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因此,高考作文的选材,应该面向积极的人生,展现一个乐观积极、胸怀大局、兼顾大家的“我”。

2、 面向深厚的文化

选材面向“深厚的文化”可使作文一扫稚嫩与单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方面,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作文选材源泉。考生作文如果能较为集中地选取这些经典著作、文化名人、历史掌故,他的文章就往往会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例如:2005年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从开篇的孔子“万古流芳”到写他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再又归结到“至圣”。文中选取引用的古代诗文、历史故事、文史记载非常丰富,时时处处都洋溢

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底蕴,读后不能不令人拍案。

3、面向广博的知识

作文的选材应尽可能地展示考生广博的知识,让人能从作文中领略其丰富博学。无论是“理化生”,还是“史地政”,无论是“公检法”,还是“文体卫”??天上地下、历史现在、三教九流皆可成为作文的材料。

三、注意选材的细节

1、注意点面结合

就议论文或议论化散文来说,事例的列举毕竟只是个例,列举的再多也难免给人以“以偏概全”之嫌,怎么办?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这些个例加以阐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例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章在“点”列举之后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扩展阐发“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从而将其铺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文章的论述无懈可击。

2、注意正反结合

作文的材料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如果仅从正面(或反面)去阐述事理,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文章的论述缺乏严密性。这时,最需要做的就是正反结合。

例如:2005年广东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为阐述“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这一中心论点,作者首先从正面选取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然后从反面选取日本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参拜“靖国神社”??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这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使文章的论述十分严密,无懈可击。

3、注意大小结合

作文的话题有大有小,大的话题不一定非要用大的材料,小的话题也不一定非要用小的材料。在作文的选材上,我们有时可以化大为小,有时可以化小为大。

例如:2004年河南省优秀作文《煮咖啡》。作者将“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一个大命题转化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一件小事“煮咖啡”,通过“煮咖啡”来表现自己对“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的意见”认识看法,可说是大的话题与小的材料的完美结合。

4、注意虚实结合

实的材料是指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虚的材料是指通过作者联想想象虚拟出来的人、事、物。有时,作文但从“实”的角度难以写好写深,此时就应该从“虚”的角度入手,从而跳出“实”的束缚,为作文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

例如: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实,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此时,若能从虚的方面入手,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联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联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四、讲究选材的方法

(1)文料交融法

话题作文和传统的供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则材料,然后以材料为触发点,写一篇高考作文。那么,对待这则材料,两种作文形式有什么区别呢?一般而言,传统的供料作文必须使用所给材料,行文的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它的思维方式局限于:概引材料,亮明观点,举例论证,总结回应。而话题作文则不同,它强调的是行文与材料有关,可明扣主旨,也可暗扣主旨;可运用材料,也可完全舍弃。因此,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写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考场上,万一自己的思路打不开,那么在话题作文中怎样巧妙利用这则材料呢?纵观近几年各地的满分作文,将材料交融到作文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放在开头作引子。开篇引出材料后,应用三言两语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中心论点,如2003年高考作文《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的眼》是这样开头的:“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布,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

2、放在句中作论据。论证过程中可随时把材料作为论据和论证使用。如2003年江苏考生的作文《天平和七弦琴》在文中这样引述:“如果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中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都是相同的话,而他却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

3、大胆改写或续写材料。它一般适合于记叙类材料,如2002年高考作文,《丢弃“诚信”

之后》、《“诚信”漂流记》都采用了熟知的记叙文续写方式,围绕“诚信”丢弃后的情形展开充分而合理的想像,从不同的方面,深刻提示了没有诚信就不会快乐这一主旨。2003年作文《一场特殊的审判》同样运用了此法,它以富人被偷后状告邻居为主要情节,借儿子之口道出真相,点明寓意,构思巧妙,别致。

(例文)有这样一则关于选择的故事:一个登山者于探险途中遭遇暴风雪,想努力寻找一个避风口,却不想在寻找的过程中碰到一个冻僵的人,他对自己是否要救这个人作种种思量,最终决定选择救这个人。经过一番努力,他把这个人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看到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相信所有善良的人们都会长舒一口气,为那个选择救人的人,也为那个美好结局的实现。于是我偏偏转念一想:这个故事完全有可能有其他的结局。比如被救的人生还了,救人的人却不幸遇难了,或者更令人心颤的是,两人都因风雪肆虐找不到路口而被暴风雪(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淹没在茫茫雪原之上。一想到此,我的心便不再为故事的结局轻松了,相反却隐隐有一种沉重感。而且,我从这个故事和人们对这个故事的通常反应中清醒地看到,事情的结果往往会掩盖事物本身,好的结局让我们轻易就会忽视选择时的艰难。这种艰难正源自我们对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的不确定,更源于我们承担选择责任的勇气的缺乏。

(2)情感动人法

好的高考作文各种各样,有文采风流的,有气吞山河的,有谈笑风生的,有多愁善感的,有幽默风趣的??但它们打动人心的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赤诚。赤诚就是真诚地掏出你的心,敞开你的灵魂,去掉多余的迎合、表白、面具、空洞的激昂和拔高的表演。“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而辞发”,在高考作文中,情感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获得共鸣。若能让老师溢出眼眶中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那么怎样才能以情动人呢?

首先,作者必须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对人事景物淡然漠然,漫不经心的人或说不热爱生活的人,对事物形象不可能有这种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写好文章,必须关心时代,投身社会,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同时,要注意调动起多种心理功能,观察外物时,要注意体验;深入感受时,要展开联想,进入想像,把情感充分激发起来。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其二,情感既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又要高度提炼浓缩。只有生活味的情感才能打动人,但决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态的情感一定能打动人。一篇只是表达肤浅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无法打动人的。情感生活味应是对生活的提炼,是富有表现力和艺术张力的情感。它恪守“三

篇二:高考作文选材的四项基本原则

高考作文选材的四项基本原则

1、现实生活性原则

“文章合为时而著”。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此,选材也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例如:2003年河南省满分作文《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文章选取房东大娘在“非典”的日子里,对“我”一片关爱,为“我”开窗这一材料,就有很强生活性、时代感。

当然,遵循现实生活性原则并不是意味着不可以使用历史材料。使用历史材料关键在于给它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从现实的意义来重新解读。

例如:2005年广东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选取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苏联斯大林格勒、中国东北某个村庄三个历史画面作为材料,其意义就在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2、准确典型性原则

作文的选材需要的是慧眼识珠,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所选取的材料应该紧扣文章中心,准确无误的表现主题,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不能搞同类材料的堆砌,坚决去除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从而使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表现力、感染力、震撼力,能以一当

十、以少胜多,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2004年江苏满分作文《稳中求胜》。作者选取宋江和刘备的“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来论述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可说是选材准确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独特新颖性原则

“文贵于新”,这“新”不仅指立意,也指选材。这里,新颖的材料并不是仅就时间而言,它有三层含义:①当今时代刚刚出现的材料;②一些鲜为人知的旧材料;③溶进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所共知的材料。选取新颖的材料能使文章增色、引人入胜。

例如:2005年福建一考生的作文《人生的斗士》。选取当代科学界的泰斗史蒂芬·霍金与命运抗争的材料,就显得非常新颖独特。

4、文体特征性原则

不同的文体对选用材料有不同的要求。议论文要求列举引用材料简明扼要,不纠缠于个别事例,不陷入对具体人事的叙述和描写;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在表象和过程上多做详细刻画。需要指明的是,目前高考作文淡化了文体要求,但淡化不等于可以无视文体的区别,相反,我们还应加强文体特征。

例如:2004年四川省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作者在列举刘备的事例从反面论述时,就没有纠缠于个别事例,而是用一句话“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作高度概括,体现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篇三:高考作文的选材教案

向“生活化”进军

——试看高考作文的选材(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自己的经历中取材,让作文中有“我”。

2、为了高考,从现在开始就要积累素材、积淀思想和情感。

教 时: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认识:阅读下面的三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年上海卷)

上海考生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

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简评】

据说,这是一篇连升三级(20—43—64)的文章,我以为还可以更高,直至满分70分。

文章中的“这道坎”,明是山间农家的门坎,实是山村亘古不变的保守落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坎,明写的门坎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是为农村文明进展道路上的坎作铺垫作比衬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道坎。这种表现手法,是作者匠心所运,是文章的一大亮点。文章表意含蓄却并不晦涩,许多地方都有点画:当了解到孩子们多不上学时,“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回头看倚在门上的“小脚”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文章看似用笔散淡,实则略无虚笔,处处有用;语言也如水彩画用笔,平实省净,虚实有度。

这样有生活、有个性、有蕴涵的文章实在难得,远比那些吃别人嚼过的馍,炒现成的饭,缝百衲衣的文章要好,高考作文应该让这样的文章得高分。

启示:

让现实生活入驻高考作文,写出个性,写出真我。

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卷)

江苏考生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写景简洁,突现神彩!]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起笔先点出“烈日”两次,重复得好!]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说得多么本分!]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此处喊“口号”了,但听来很顺耳,很入耳。前两节,均说“我们”、“他们”,请品味。]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白描。父亲的言语,平淡中见“浓”!]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就是当农民的父亲,在田野上,在烈日下,对“后天”高考的孩子进行的“临考告诫”!苍天和大地都在倾听??]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不愧是农民的孩子!没有考前烦躁,没有“营养品”,没有父母高招“安慰”,只有本本色色的“劳动”!]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与前文呼应,真是累得瘫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凉快”二字,极为重要,很沉重!]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之中??]

(注:文中点评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所作。)

【简评】

原载点评: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最大的亮点在最后:“考场很凉快”,与麦地很热对比;“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做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

这篇文章附点评载于《中国青年报》,据另载:“最先碰到它的阅卷老师给了36分,刚及格;二评的老师判给了42分;三评老师判给39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综合判定为37分的《怀想天空》,反复读了3篇,何永康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从阅卷程序上看,这属于“终审”,比原先高了17分。”“何老师说:‘推荐它是一种导向’。”“实际上,这篇被打捞出来的《怀想天空》,只是为久违的质朴文风开了一扇窗,还不是评价当前优秀高考作文的唯一标准。” 启示:

作为导向,不是说大气磅礴、文采飞扬、轻灵婉约等其它风格的文章不能写,而是现在考场作文中这种本色当行的文字太少了。

怀想天空(2007年江苏卷)

心情纠结地漫步在街道,偶一抬头,看见那块无暇的蓝玉,顿时释然。空中飘然而过的白云,宛如历史长河缓缓流动,提醒着我有多少位失意之人共享过这片天空。

王勃吟唱着“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发出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感慨,但是头顶地天空也让他有“穷且益艰(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气节。有多少位失意之人同王勃一样,仰望天空,追寻到了自己心中的苍穹。

李白,古代诗坛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从小就开始仰望天空,追寻自己的梦想,如拼图般,心中的天空被一块块地拼接而出。官场受排挤,仕途多舛,那又怎样!我还有头顶一片天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官场无友,我以明月为伴,以天空为伴,酒和诗成了他心中的天空。从此,这片天空撑起了一个豪放不羁的李太白。最终,一次醉酒后,行至湖畔,他终于看见了心中的天空,看见了空中的圆盘,抱着它,与自己人生的指点一起走向人生的支点。

百年飞逝,同一片天空朗照了一位。美食是他心中的天空,看见了心中的天空,这片天空拒绝了“乌台诗案”的乌云,撑起了一段潇洒的人生。苏轼被贬黄州,这位旷达的文人首创了“东坡肉”,甚至写下了一首诙谐的打油诗“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闷猪肉。”反对改革派而被贬谪,反对保守派而被排挤,那又怎样?我依然吃我的笋,煮我的肉,写我的诗。于是,苏轼连他的诗也浸透着美食的天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一位急于品尝美味、全无失意情绪的“饕餮”者。 逝者如斯夫!古往今来,有多少失意的人同站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品尝着痛苦与寂寞。然而,历史记住了我们的名字,因为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尽管每个人心中的天空都不尽相同。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此时,我望着天空,喃喃自语:我寻一片自己的天空,我可以撑起一段潇洒而美丽的人生。

【简评】

得分:20+23+3=46分

本文从内容比较集中、行文流畅洒脱、结尾处的化用可见灵动的思维。

美中不足之处:写古人如何如何,在这几年考场作文中几乎已成“套话”,容易与其他考生“撞车”,难以获得阅卷组的肯定,所以这样选材(或者说此种写法)并不可取。

讨论、小结三篇高考作文给我们的启示:

①高考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作文,所以务必牢记阅卷者的评判标准。 ②不要太含蓄委婉,关键地方要明白直露,不要碧螺春要二锅头。

③不要写一些假大空的东西,要立足现实,写一些生活化的东西。

二、总结高考作文的方向:

1、留心身边的事,观察别人的行,倾听精彩的话,体悟独特的理。(亲切、质朴)

作文不可无“我”! 自我、亲情、友情、乡土情等类题材都可以。真情缘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附典型范文: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2005年江苏卷)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你。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的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

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简评】

“情者文之经”。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具有良好的情志。本文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自己“凤头”人生备受母亲的翼护而幸福成长的经历。的确,一个人的成长要靠亲情的关爱来充实人生。作者仔细观察生活,尤其是“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