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语文书说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4:48 体裁作文
语文书说明文体裁作文

篇一: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的技巧探讨

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的技

巧探讨

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科普说明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但科普说明文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许多教师都困惑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谈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等诸多的功能,因此,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普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习得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按照“什么是克隆→分类举例说明克隆的情形→克隆造福人类→前景诱人”的顺序铺排展开。克隆是全文的中心,神奇是全文的关键。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4.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如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课前教师可布置给学生阅读有关变色龙的资料,从书籍、杂志、报纸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教学时,教师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可以呈现另外一些信息——变色龙的活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色龙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学完这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更多的动物文章,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科普说明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合理之外,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重视读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

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的作品那样有感染力,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会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

(1)读懂科学与知识

科普文章中往往会有许多术语,读起来会很拗口,内容也难以理解。阅读教学时更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的第一小节,围绕“孪生兄弟”展开。正因为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四个“同样”,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读、齐读等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走进文本,读通读顺课文,读懂科学与知识,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出准确与生动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余下的课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它在告诉学生,无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抓

住这些关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读出趣味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在团队教研时,组内成员也一致认为要关注这一点。但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只是“了解”,并不是“理解”!这个词语非常关键!显然了解的要求比较低,理解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

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的技

巧探讨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17 7:27:38

文,就得讲透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和思维发散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这样的课堂,学习缺乏兴趣,文字缺乏魅力,科学缺乏生命??

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说明的方法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生:我是从“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知道的。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比较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

师:也就是说,作者既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金字塔的高度,又和大厦进行了对比,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吧?你知道吗?这两种说明方法,分别叫做列数字和作比较。

在这里,教师不是刻意地去讲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这样的教学立足点在于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朗读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并通过品析词句,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2.巧妙写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单纯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会因为通过文本阅读便可直接获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1)抄

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学生订阅《习字册》,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时,《习字册》上选用了这样一段话供学生抄写:“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教学的同时,不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抄一抄,一边抄,一边做批注,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2)仿

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恐龙》这篇文章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雷龙是个庞然大物。”“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两句话,体会第二个句

篇二: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技巧

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科普说明文都占有一定的比

例。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但科普说明文怎么教学,怎

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许多教师都困惑的问题。本文

将围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谈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

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等诸多的功能,因此,

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普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

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如《人

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

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

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

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奇妙的国

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

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

体、通俗。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

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习得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

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

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心突

出,条理清楚。按照“什么是克隆→分类举例说明克隆的情形→克

隆造福人类→前景诱人”的顺序铺排展开。克隆是全文的中心,神

奇是全文的关键。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

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4.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

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如教学《变色龙》

这篇课文,课前教师可布置给学生阅读有关变色龙的资料,从书籍、

杂志、报纸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教学时,教师在原有

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可以呈现另外一些信息——变色龙的活动

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色龙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

境等。学完这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更多的动物文章,去了解

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

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科普说明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合

理之外,还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

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

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

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重视读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叶老曾经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

美读”,可见“读”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

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

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尽

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的作品那样有感染力,但作

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会包括作者的

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

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

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

(1)读懂科学与知识

(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科普文章中往往会有许多术语,读起来会很拗口,内容也难以理

解。阅读教学时更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

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的第一小节,围绕“孪

生兄弟”展开。正因为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

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

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这四个

“同样”,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读、齐读等

各种各样的读书方式,走进文本,读通读顺课文,读懂科学与知识,

为品读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读出准确与生动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课文第一节引出了本文所要介绍

的中心问题“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的推测。余下的课

文则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第二节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

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它在告诉学生,无

论是推测还是推断都要靠科学事实来证明,仅靠推断是远远不够

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

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

再说一说觉得怎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

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

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

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抓住这些关

键句和关键词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

会到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读出趣味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

说明方法。在团队教研时,组内成员也一致认为要关注这一点。但

仔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只是“了解”,

并不是“理解”!这个词语非常关键!显然了解的要求比较低,理

解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就得讲透说明的

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

课标精神。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和思维发散点的说

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这样的课堂,学习

缺乏兴趣,文字缺乏魅力,科学缺乏生命??

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

渗透了说明的方法教学,效果就比较好。

生:我是从“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句话知道的。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

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比较了

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

师:也就是说,作者既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金字塔的高度,又和

大厦进行了对比,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吧?你知道吗?这两

种说明方法,分别叫做列数字和作比较。

篇三: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楠木冲小学周大凤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说明文 教学 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

一、读出语文味

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但课堂上我们教师对默读的训练却远远不够重视。对于默读,整体感知内容时可以进行。如教学《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课文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用线在文中标出来。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文本的重点信息。默读也可在品词析句时进行。学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默读,思悟同行,才会体会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特色。那种一味的“有感情朗读”,很难保证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到字里行间。如教学《鲸》时,我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鲸生活地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演变过程的。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鲸从“陆地”到“浅海”最后到“海洋”的生活演变,又扣住 “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关键词语体会到了这一过程的无比漫长。

二、品出语文味

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是说明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因为“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1.品遣词造句

1

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如若不点拨,学生往往会忽视。如《秦兵马俑》的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让其画出体现规模宏大的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规模宏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中,教师可将原文中的“近20000米、长230米、宽62米”等,改成“很大、很长、很宽、不可计数”,让学生对比,体会课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不同。还可针对句子中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从中受到启发。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大有好处。 2.品布局谋局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如《恐龙的灭绝》全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中间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如《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秦兵马俑》中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地知道课文是分两大部分来写的。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有条理表达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品文体内容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吗;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通过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 说明文教学的品更多的是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的品。除此,还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像用《百科全书》中的《鲸》与教材中的《鲸》进行品,让学生在品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品。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悟:《太阳》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即太阳升起的)来描述的;《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而《海上日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如将《松鼠》与《鲸》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三、练出语文味

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

1.感悟中鉴赏

说明文也可以进行语言鉴赏,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上。说明文用词非常准确,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的“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慢慢地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的恐龙,以及恐龙的演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原由的欲望,同时也引起学生对准确、严密地表达的关注。二是说明文的趣味性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 2

的指南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那么,抽象的语言就会变得灵动起来,不再是静止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天然向导为迷路孩子指点方向的画面。此时,课堂就成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情智共生的乐园。又如《花钟》一课,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细细品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个性化表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提高了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2.积累中丰厚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厚语言存储。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借鉴、模仿的关键是积累――摘抄与背诵。譬如摘抄或者背诵《太阳》中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段,学生就会在摘抄、背诵中,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抓住典型的语段句子,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几段等,还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进行因人而异的摘抄背诵。这种积累不仅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还能丰厚学生的语言,为语言的运用作准备。

3.迁移中提升

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造运用,即迁移运用。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治理黄河”这一段,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用“一是??二是??”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既是对这段内容把握的一次检测,又是前一段(黄河变化的原因)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语言质量。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按“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迁移介绍自己发明的玻璃。教师若善于开掘文本,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在说明文教学中练出语文味是可拭目以待的。

总之,抓好“读”“品”“练”三字文章,说明文就不难上出语文味。

3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