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含蓄优美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19:34 体裁作文
含蓄优美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古典诗词含蓄美鉴赏教学例谈

古典诗词含蓄美鉴赏教学例谈

作者:夏如兵

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1期

摘 要:我国古典诗词抒写诗人的情感、抱负、感慨、情思等,惯用含蓄委婉曲折有致张力无限的艺术手法,以此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无尽的审美愉悦。关键词:古典诗词;含蓄美;朦胧美;寄寓美;曲折美;留白美

中国古代诗人在古典诗词创造过程中,向来高度重视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比如,白居易曾言:“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文苑诗格》)司空图也说:诗歌创作必须努力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之艺术境界;(《诗品》)严羽也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上述理论,均在不同层面点明了我国古典诗词具有含蓄美的美学特质。故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蕴含于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含蓄之美。

一、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朦胧美

写景状物抒情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主要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受形式、格律、字数等诸多方面的严格制约,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作品时不可能像小说家创作小说文学艺术作品一般极尽描写之能事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抒发个人感慨等,而是往往采用“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艺术手法,凸显“象外”之旨“景外”之味,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感悟等浓缩在古典诗词的具体形象中,让读者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透过诗中形象,启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之进行合理的推断、加工和补充,并由此体味其“超然象外”的丰富意蕴。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这种“象外”之旨“景外”之味的非确定性审美特质,实为古典诗词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朦胧美。

《诗经·蒹葭》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朦胧诗。这首诗不仅景物描写极具朦胧色彩,其主人公、伊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神情、外貌、体态、情感、心理、故事的结局等也极具朦胧意蕴。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探讨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②请揣摩、体味诗歌主人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外貌、神情、心理、情感等;③请揣摩、体味诗歌中“伊人”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外貌、神情、心理、情感等。④“伊人”到底具备怎样的品格和外貌,才会令主人公如此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⑤诗歌为何不交代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诗经·蒹葭》“不专于一意”的朦胧美。

二、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寄寓美

古典诗词是记载诗人思想情感或远大抱负或人生慨叹或人生阅历等的艺术载体。在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诗人总是通过描摹与刻画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的方式,将自己的主观情思寄寓于其中:托有形之物,喻无形之理;托有形的外在客观之物,言抽象练的内在主观之志。而要在古典诗词艺术作品中表达上述“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清代沈德潜语)的丰富情思,则需要借助诸多高妙的寄寓手法来加以实现。比如,诗人常常会借助以景寓情、想象、比拟、夸张、双关、讽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借以达到情志景物化、景物情感化之“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境界。

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创作的《观沧海》就是一首借助想象、夸张和以景寓情的艺术手法寄寓作者壮美情怀的典范之作。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几个方面鉴赏诗人寄寓于这首具有“吞吐宇宙气象”( 沈德潜在《古诗源》)审美特质的诗歌中的情感美:①诗人在“秋风萧瑟”中“登临碣石,以观沧海”,描绘的是怎样的海岛景象和大海景象?②诗人为何要一反历代文人悲秋的常态极力摹写海岛的勃勃生机和大海澜壮阔的气势?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③被人誉为具有“笼盖吞吐气象”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对大海景象的实写还是对大海景象的丰富想象?上述名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政治抱负和怎样的个体生命存在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曲折美

曲折美就是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在遵循“思与境偕”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和致力达成的“言不尽意”故“立象已尽意”(《易经》)的艺术境界。在我国古代诗评中,有很多与古典诗词曲折美创作法则相关的论述,比如“凡做人贵直,做诗文贵曲”(清人袁枚言),再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清人刘熙载言)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结构由内意和外象两个层面组成。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大都致力于追求诗歌外象贵曲、内意讲究暗示、隐藏、含蓄的艺术境界,致力于启发读者对古典诗词文本的整体直观意会思维,使读者在感知、体味篇中有余味、句中有余意“无言之美”的审美特质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思索、领悟隐藏于古典诗词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杜牧的《泊秦淮》是古典诗词中具有曲折美的典范之作。杜牧生于晚唐,其实国运已衰。诗人深夜泊舟“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秦淮河河畔,隔江飘来歌女《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听着这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诗人心头顿时激起无限的时代兴衰之感,对不以国事为重、醉生梦死、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诗人借写自己对“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的愤慨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对达官贵人的强烈讽刺和对国事的忧念之情。教学时,我们可以如此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歌的曲折美:①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为何连用两个“笼”字?营造了怎样的艺术氛围?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写什么人的活动,实则辛辣讽刺那个阶层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创作表现手法?诗人为何要采用这样的创作手法?

四、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留白美

清朝王阎运曾言:“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亦不能成诗。”笔者认为,古典诗词之“微妙”即是古典诗词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最显著的特征:诗人运用“留白”的艺术形式赋予诗歌语言高度的凝练性和诗歌意境的无限生发性,也即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如艺术大师绘画,绘画是要“留白”的,因为“留白”可以在方寸之地营造天地之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诗画同源,古典诗词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作品时,也常常在作品中营造“空白”,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在鉴赏古典诗词作品的同时,对作品中的形象、意象、意境、人物情感、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有所想象,有所填补,并在这种想象和填补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古典诗词“留白”艺术的张力。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并列,其间没有一个动词或者形容充当谓语,似乎缺乏古典诗词意境应有的动态之美。然而,读者通过这曲小令勾勒的特定画面去驰骋想象,填补“空白”,就会充分感受到这首小令所营造的意境具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如此引导学生鉴赏这首小令的“留白”美:①这首小令开头列锦的九个名词,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②对于“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理解,大致有下列三种观点,你认同其中的哪一种?理由是什么?A.作者的真实所见;B.作者对家乡美丽景象的记忆;C.作者对美好归属的憧憬?③“断肠人在天涯”,谁是“断肠人”? “断肠人”如何“断肠”?

中国古代诗人因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进行古典诗词艺术创作时,常常有意通过话中有话、话外有音的文学艺术语言,把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等诸多方面的认识、感悟、情感等表达得委婉隐约,欲露还藏,从而形成古典诗词的基本美学特质之一——含蓄性,给读者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的审美体验。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切体味。

参考文献:

[1]王 琳.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2]徐艳春.浅谈古诗词的含蓄美[J].写作,2013(12)

[3]张志峰、孙红瑀.论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的委婉含[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

(8)

篇二:古典诗词含蓄美鉴赏教学例谈

古典诗词含蓄美鉴赏教学例谈

作者:夏如兵

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1期

摘 要:我国古典诗词抒写诗人的情感、抱负、感慨、情思等,惯用含蓄委婉曲折有致张力无限的艺术手法,以此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无尽的审美愉悦。关键词:古典诗词;含蓄美;朦胧美;寄寓美;曲折美;留白美

中国古代诗人在古典诗词创造过程中,向来高度重视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比如,白居易曾言:“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文苑诗格》)司空图也说:诗歌创作必须努力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之艺术境界;(《诗品》)严羽也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上述理论,均在不同层面点明了我国古典诗词具有含蓄美的美学特质。故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蕴含于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含蓄之美。

一、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朦胧美

写景状物抒情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主要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受形式、格律、字数等诸多方面的严格制约,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作品时不可能像小说家创作小说文学艺术作品一般极尽描写之能事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抒发个人感慨等,而是往往采用“用意十分,下语三分”的艺术手法,凸显“象外”之旨“景外”之味,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感悟等浓缩在古典诗词的具体形象中,让读者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透过诗中形象,启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之进行合理的推断、加工和补充,并由此体味其“超然象外”的丰富意蕴。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这种“象外”之旨“景外”之味的非确定性审美特质,实为古典诗词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朦胧美。

《诗经·蒹葭》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朦胧诗。这首诗不仅景物描写极具朦胧色彩,其主人公、伊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神情、外貌、体态、情感、心理、故事的结局等也极具朦胧意蕴。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探讨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②请揣摩、体味诗歌主人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外貌、神情、心理、情感等;③请揣摩、体味诗歌中“伊人”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外貌、神情、心理、情感等。④“伊人”到底具备怎样的品格和外貌,才会令主人公如此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⑤诗歌为何不交代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如此,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诗经·蒹葭》“不专于一意”的朦胧美。

二、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寄寓美

古典诗词是记载诗人思想情感或远大抱负或人生慨叹或人生阅历等的艺术载体。在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诗人总是通过描摹与刻画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的方式,将自己的主观情思寄寓于其中:托有形之物,喻无形之理;托有形的外在客观之物,言抽象练的内在主观之志。而要在古典诗词艺术作品中表达上述“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清代沈德潜语)的丰富情思,则需要借助诸多高妙的寄寓手法来加以实现。比如,诗人常常会借助以景寓情、想象、比拟、夸张、双关、讽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借以达到情志景物化、景物情感化之“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境界。

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创作的《观沧海》就是一首借助想象、夸张和以景寓情的艺术手法寄寓作者壮美情怀的典范之作。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几个方面鉴赏诗人寄寓于这首具有“吞吐宇宙气象”( 沈德潜在《古诗源》)审美特质的诗歌中的情感美:①诗人在“秋风萧瑟”中“登临碣石,以观沧海”,描绘的是怎样的海岛景象和大海景象?②诗人为何要一反历代文人悲秋的常态极力摹写海岛的勃勃生机和大海澜壮阔的气势?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③被人誉为具有“笼盖吞吐气象”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对大海景象的实写还是对大海景象的丰富想象?上述名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政治抱负和怎样的个体生命存在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曲折美

曲折美就是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在遵循“思与境偕”的前提下,努力追求和致力达成的“言不尽意”故“立象已尽意”(《易经》)的艺术境界。在我国古代诗评中,有很多与古典诗词曲折美创作法则相关的论述,比如“凡做人贵直,做诗文贵曲”(清人袁枚言),再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清人刘熙载言)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结构由内意和外象两个层面组成。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大都致力于追求诗歌外象贵曲、内意讲究暗示、隐藏、含蓄的艺术境界,致力于启发读者对古典诗词文本的整体直观意会思维,使读者在感知、体味篇中有余味、句中有余意“无言之美”的审美特质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思索、领悟隐藏于古典诗词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杜牧的《泊秦淮》是古典诗词中具有曲折美的典范之作。杜牧生于晚唐,其实国运已衰。诗人深夜泊舟“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秦淮河河畔,隔江飘来歌女《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听着这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诗人心头顿时激起无限的时代兴衰之感,对不以国事为重、醉生梦死、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诗人借写自己对“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的愤慨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对达官贵人的强烈讽刺和对国事的忧念之情。教学时,我们可以如此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歌的曲折美:①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为何连用两个“笼”字?营造了怎样的艺术氛围?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写什么人的活动,实则辛辣讽刺那个阶层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创作表现手法?诗人为何要采用这样的创作手法?

四、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留白美

清朝王阎运曾言:“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亦不能成诗。”笔者认为,古典诗词之“微妙”即是古典诗词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最显著的特征:诗人运用“留白”的艺术形式赋予诗歌语言高度的凝练性和诗歌意境的无限生发性,也即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如艺术大师绘画,绘画是要“留白”的,因为“留白”可以在方寸之地营造天地之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诗画同源,古典诗词诗人在创作古典诗词作品时,也常常在作品中营造“空白”,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在鉴赏古典诗词作品的同时,对作品中的形象、意象、意境、人物情感、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有所想象,有所填补,并在这种想象和填补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古典诗词“留白”艺术的张力。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曲小令开头三句九个名词并列,其间没有一个动词或者形容充当谓语,似乎缺乏古典诗词意境应有的动态之美。然而,读者通过这曲小令勾勒的特定画面去驰骋想象,填补“空白”,就会充分感受到这首小令所营造的意境具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教学时,我(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们可以如此引导学生鉴赏这首小令的“留白”美:①这首小令开头列锦的九个名词,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②对于“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理解,大致有下列三种观点,你认同其中的哪一种?理由是什么?A.作者的真实所见;B.作者对家乡美丽景象的记忆;C.作者对美好归属的憧憬?③“断肠人在天涯”,谁是“断肠人”? “断肠人”如何“断肠”?

中国古代诗人因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进行古典诗词艺术创作时,常常有意通过话中有话、话外有音的文学艺术语言,把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等诸多方面的认识、感悟、情感等表达得委婉隐约,欲露还藏,从而形成古典诗词的基本美学特质之一——含蓄性,给读者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的审美体验。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切体味。

参考文献:

[1]王 琳.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2]徐艳春.浅谈古诗词的含蓄美[J].写作,2013(12)

[3]张志峰、孙红瑀.论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的委婉含[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

(8)

篇三:解读诗歌含蓄之美

解读诗歌含蓄之美

公共基础部张文英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历史悠久。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浩如烟海的、富有民族性精华古典诗词作品,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也在广泛流传,表现出新的生命力,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古典诗词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一)日常生活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主持人大赛,青歌赛。

学诗就是学历史,学历史就是学人生,“诗”这座殿堂展示了各个朝代的风俗、民情。学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

读诗还能提高我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才看得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能够引发人们的同感。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书抵万金”, 如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高我们的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言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二)旅游:岳阳楼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待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悌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及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4个知识)

(三)流行歌词:《包青天》的主题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似漂流. 毛宁;《涛声依旧》:化用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琼瑶《在水一方》化用诗经<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青青河边草》主题曲化用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一个梦想在自由地飞翔!昨天以往!风干了忧伤!我和你重逢在那苍茫的路上!生命已被牵引,潮落潮涨;有你的地方,就是天堂!

《诗经·神曲风·月亮之上》:予遥望兮,蟾宫之上,有绮梦兮,烁烁飞扬。昨已往兮,忧怀之曝尽;与子见兮,在野之陌青。牵绕兮我怀,河升波涨;美人兮相伴,斯是阙堂。 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儿子的头大手儿小,爸爸的头小手儿很大。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走呀走呀走走走走,转眼儿子就长大。

《诗经·儿歌颂》:子首甚巨兮,父首则微。长幼良朋兮,和乐且湛。子手甚小兮,父手则巨。大小和合兮,泞陌劬搀。天地契阔兮,与子偕行。子刻高长兮,加慰父心

<忐忑]>

《诗经·神曲风·忐忑》:今夕何夕兮,且唱且吟。昆弟悌睦兮,今却持刃。今辰何辰兮,且歌且行。昆弟笃爱兮,今却甲兵。

<爱情买卖》:出卖我的爱,逼着我离开;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出卖我的爱,你背了良心债;就算付出再多的爱也再买不回来。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让我挣开让我离开放手你的爱。

《诗经·神曲风》:质我之爱兮,迫我别离;明汝之诡辞兮,泫而泪泣。质我之爱兮,汝心责负;假汝之多情兮,徵而不及。汝别汝去,我自告离;汝言汝情,实劳我心。情难质剂,汝本多情;弃子之手,以晌我心。

二、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第一步:通过筛选意象初步感知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

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1.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离别愁苦、告慰亲友

4. 唐· 薛莹《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怀古伤今

5..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

7.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8.现代诗歌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

小结: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3、南浦――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

4、酒――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

3、青鸟――因此青鸟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是“传书的信使”的代名词。

4、莼羹鲈脍――指思乡之情。

5、双鲤――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6、羌笛(羌管、芦管、笛)、胡笳――代表思乡、乡愁、幽怨。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这种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

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表示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5、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凄凉或心情的惆怅。

6、杜鹃(子规、杜宇)――凄凉、哀伤的象征。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抒怀类意象

梅兰竹菊―――高洁的品质、抒发感慨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杨花―――飘零、离散。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2、莲子――表达爱情

3、连理枝、比翼鸟――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