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诗经劳动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36:49 体裁作文
诗经劳动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305

首诗。诗经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它最初不叫《诗经》,在先

秦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另一个称为《诗三

百》,这是因为《诗经》一共300

余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

)**

术”,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为人们常法,尊它为经。《诗经》即在

此之列。当时设立了“五经博士”的专门官职,确定了《诗经》这个名

称,一直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不下数百人。他们中间有平民,也有士兵,有男子,

也有妇女,有下级官吏,也有达官显宦。时至今日,他们的真实姓名大都

无法考证了。然而这些无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其姓名的

消失而降低。

《诗经》产生的地域,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它覆盖了陕西、

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的北部等地区。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

异的情况下,要把如此广阔地区的诗歌收集起来,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情。

《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 此外,《诗经》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也很大,从公元前

诗经劳动的诗歌

11世纪一

直到公元前6

世纪,前后相去五百年。那么它们究竟是如何汇集起来的

呢?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采诗”,古代帝王为了考察人民的反映、政治的得失,设

立采诗的官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献给太师(乐官),太师配上乐曲,

可能还经过了润色和整理(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

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最后

献给天子。《汉书·艺文志》有述:“诵其言谓之诗,铺其声谓之歌。故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国语·周语》

云:“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蒙

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

第二种是“献诗”,周代有公卿列子向天子献诗的制度。《毛诗·卷

阿·传》中写道:“明王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焉。”这些诗,有的

是公卿自己创作的,还有的可能也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它的内容不外乎

颂美和讽谏。

还有一种是“作诗”。一些祭祀诗以及记述统治者游猎出兵或宫室落

成的诗,可能就出自巫祝、史官之手。

《诗经》之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至今仍不失它

的光彩,是因为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表达上,《诗经》都有自己突出

的优点。韩愈说:“《诗》正而葩。”《进学解》“正”是就思想内容而言

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

男女情爱 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9 :

这就是正。“葩”是就《诗经》的语言表达而言的,和谐的用韵,丰富的

词汇,多样的句式,多种修辞的方式,整齐而多变的章法,使诗的语言生

动活泼,美妙匀称,表达感情细致入微。这就是“葩”。《诗经》做到了

“正”与“葩”的统一,即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以它能够在封建社

会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有的至今读来仍觉得优美感人。

内容精要

《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将作品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

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雅、颂都是乐调名。因此《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墨子·公孟篇》说“弦诗

三百,歌诗三百”。由于古代《诗经》整理编订者们按此标准将诗篇分类,

于是这三种乐调便称为《诗经》中三种不同的体裁。

《诗经》中的“风”之于另两篇“雅”和“颂”,就像现在所谓的“通

俗歌曲”,“国风”即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的土地上流传的民歌。采风之

作,众口相传,简单而真挚。文字间可见上古民间语言的质朴和优雅: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由于它们或多或少

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在今天看来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

值。据有关诗人徐志摩的传记类文章记载,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徽音”

是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后为清朝翰林)为她取的,出自《诗经·大

雅·思齐》的第一节“思齐太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太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太任端庄又严谨,文王父母有美名。周姜

美好有德行,大王贤妻居周京。太姒继承好遗风,多子多男王室兴。“徽

音”是美誉的意思。

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

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

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志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

以及虚夸的赋、颂、铭、诔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另外,《诗经》还有三种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赋、比、兴。有人

将风雅颂赋比兴放在一起,统称为诗之“六义”。赋、比、兴是《诗经》

里常常可以看到的语言表达手法,比、兴的大量运用更是《诗经》语言艺

术的特点。对赋、比、兴的概念朱熹有比较简单明了的说法:“赋者,敷

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词也。”

古代时《诗经》是乐师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按乐调分类。现代

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般将《诗经》按内容分为以下八类: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

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有的表现劳动的愉快,如《 》;有的则表现

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篡改民歌,

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驰》、《良耜》等。它们的政治倾向也不问可

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

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

西。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

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

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像《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嗟叹,也不像《鸱

》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做英勇的

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覃》、《行露》等,就

是它的代表作。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就曾经介绍过《伐檀》,它描述了一群在河边砍

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愤怒仇恨的情绪。第一章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月 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大致的意思是:(我们农民)砍檀树,放在河岸两边,河水清澈起波

纹。(领主们)你不种田不收割,凭什么积聚五谷无数?你不出狩不打

猎,为什么猪獾挂在你家院内?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农民们的两个问题提得如此尖锐!与其说这是提问,不如说这是揭

露。在这慷慨的歌声中,没有诉苦没有乞怜,有的是对寄生虫的蔑视,对

吸血鬼的激愤,对剥削者的仇恨,对统治者的反抗。《毛诗序》在一定程

度上道出了这首诗的内容实质:“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

??”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为

人民所拥护的。春秋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人民所深恶痛绝。《豳风·东

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

士在归途中的歌唱。虽然这次战争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

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

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揭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

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较强。如《邶风·新台》,它揭露了春秋

时代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卫宣公劫夺儿媳的丑恶行径。《

风·墙有茨》

则表现了人民对卫公子顽同庶母私通的鄙弃。老百姓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

出来都会污嘴,故而诗歌的表述比较含蓄。

《诗经》里还有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罪行的诗,例如《秦风·黄鸟》,它

是秦国人民反抗残酷的用人殉葬制度的歌唱。《左传》、《史记》对此都

有记载。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风诗里的情诗特别多,它真实地反映了《诗经》时代的男女关系,写 出了他们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感受,恋爱、结婚与礼法制度的矛 盾和妇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中一部分恋歌,很明显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恋爱、婚姻是比 较自由的。这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统治者为了蕃育人口,规定每年春天 二月作为开放月,让青年男女自由选择对象,自由同居。如:《郑风·野 有蔓草》可能就是一位男子在他仲春之月遇见一位倾心女子的诗。古老 情歌中所展现出的爱情之天真自然,在儒家经典中可堂皇陈列的,只是 惟一一部《诗经》,其余的只能散落在各朝各代的民歌之中。还有《

风·桑中》、《郑风·子衿》等也是反映恋爱的诗歌;反映家庭和睦的最好 例子是《郑风·出其东门》;而像《氓》这样的诗则反映了当时娶妻的情况 和弃妇的悲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的。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西周在文、武、成、康时代,史称盛世。传至厉王,暴虐无道,导致 上下离心,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激起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产生了一些政治讽刺诗。“二雅”里包括了大部分 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作者多半是统治阶级内部受压抑的人物。有 的是反映贵族间争田夺民的事实,如《大雅·瞻昂》、《小雅·十月之交》 等;有的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激烈争斗,如《大 雅·桑柔》等。

七、周族史诗

《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 史诗性质。它们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歌颂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带有极其浓烈的神话色彩。《公刘》 通过具体事实,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徙到豳(今 陕西彬县一带)的英雄事迹,刻画了公刘的英雄形象。《绵》是歌颂文王 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族再次长途迁岐(今陕西岐山县)的事迹。《皇 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描 述了武王伐纣的战绩。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是周王

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它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 平的工具。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而且大都缺乏描写的生动性,艺术价值也 很低。当然,其中也保存了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宝贵的神话、史实。

专家点评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 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 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

苦。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 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 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 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 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 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 的。《诗经》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具有的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它启发和 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这样,他们的创作可以得到更 新的血液,更新的进展。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 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 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 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由于《诗经》内容十分复 杂,加之从汉代以来被定为儒家经典,历代经学家并做了种种歪曲的解 释,掩盖了《诗经》的真正面目,几乎完全沦为统治阶级“厚人伦”、 “美教化”的说教工具。但人民和历代的进步文人并没有完全被统治阶级 散布的烟雾所迷惑,他们能够了解《诗经》的真正价值,继承并发扬它 的传统,使诗歌成为自己的战斗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诗经》 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 辉!

妙语佳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

篇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一、《诗经》作品的搜集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颂美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3,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

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稚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

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一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销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3.铺写人物的性格、行为。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关汉卿作自我画像的[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节录):“「黄钟尾」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圈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牡丹,借指出众的女色),扳的是章台柳(妓女的代称)。我也会吟诗,会篆榴(写古体字);会弹丝(弦乐),会品竹(管乐);我也会唱鸣鹤(《鸣鹤天》等曲调)、舞垂手(舞蹈名);会打围(围猎)、会激鞠(踢球);会围棋治双陆(类似下棋的博戏)。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阴间)。天啊,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指勾栏妓院)走。”这段曲子以铺排的手法突显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举止,寄寓着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执着于文艺事业的决心。

由此可见,铺排与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艺术手法。铺排的主要美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篇三:《诗经》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

张雯琦

《诗经》中的“风”,大多是爱情诗,共有八十多首,这些爱情诗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时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这些爱情诗多伴着劳动之景。《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就表现一个女子在采摘卷耳菜,采来采去,就是不满筐。为什么呢?原来她心不在此啊!心里挂念的人在哪呢?他在远方是否安好?想到此处,女子不禁叹叹气,再没心情采摘,便把竹筐放在路旁,眺望远方。由此可见,采摘是当时一项重要的劳动,采摘者也多为女子,是女子的主要劳动项目。《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不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也是一位女子在采摘中挂念心上人;《诗经》中有大量的采摘诗,是写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所思所想,她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咏心中的喜怒哀乐,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朴素的生活面貌。

从《诗经》的诗中可以看出,古时的人们除了劳动,也有休息娱乐的时候。比如上巳日,就是古人临水祓禊,去除宿垢的节日,也是人们休闲娱乐谈情说爱的专门时间。《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阑兮”“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写的是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

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他们边走边相互调笑,并互赠芍药以定情。从这首诗不但可以看出这个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而且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节日里休闲游玩的热闹场景。

《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很多首诗是写约会谈情说爱甚至失恋爱情受阻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

《周南〃关雎》是讲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郑风〃野有蔓草》是写邂逅相遇的两人一见钟情。“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郑风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首讲的是对情人的埋怨与不满,女主人公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脱身,只能在某处等待男子,但对方久久不来,烦躁焦急而埋怨对方不捎来音信,不主动前来相会。这些诗内容丰富,恋爱时的种种情形都涉及到,不管是通过男子还是通过女子来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都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对于爱情同样都有着美好期盼和追求。

《诗经》中反映战争劳役分离思念的诗也不少,保家卫国和为公家服务是当时男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就出现许多独守空房的思妇,分离之苦,思念之痛。《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就是妻子想念丈夫无心干活;《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这是妻子既为丈夫骄傲,又想念丈夫无心梳洗打扮的一首情诗,因为打扮得再美也无人欣赏。

总之,《诗经》是我国先民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璀璨的文化遗产,它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们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