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发生在赣州的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29:40 作文素材
发生在赣州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赣州历史巨变

了解历史,感受巨变

——论赣州历史变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历史的长河跨越千年的时空带着巨变与文化的沉淀倾泻而来。赣州这座质朴的小城有着悠远的历史,自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起,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便应运而生。回顾建立新中国的艰苦年代,一位位的革命战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挥洒热血甚至奉献生命。如今这座城市随着历史的前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高楼挺立,现代化设施林立,我们能感受的到;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与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我们依然能感受的到。赣州在发展,但赣州也在传承。

【关键词】赣州 发展 客家文化 传承 革命精神 变化 印象

【正文】

一、赣州的历史发展

赣州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而赣州博物馆就是赣州几千年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缓缓走在博物馆的展厅,文物、实物、史料展示在眼前,从远古时期到民国,从赣南人民革命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却浓缩了赣州五千多年的历史。赣州素有有江南宋城、客家摇篮、千里赣江第一城等美誉,但参观赣州博物馆之后,独特的客家文化和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又为赣州增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赣州的历史从远古就已经开始,汉高祖六年,汉大将灌婴一路横扫,在赣州西南蟠龙一带设置赣县县治,赣州从此有了自己最早的领地。晋永和五年,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江间筑土城,赣州开始有了城市的概念,有了建设的起步。111随着历史的前性,赣州也在不断的发展着。1958年以后,赣州城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与向南扩建。改革开放后至今,赣州的城市建设从内质到形式,从理念到行为,均有了巨大进步,古典建筑得到保护,新城区建设大展宏图。今天的城市不断由北向南延伸,逐渐有了红旗大道、文明大道、滨江大道,有了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黄金新区、以市政中心为核心的水南新区、以时间集团为核心的水东新区,宛如大鹏展翅,赣州城市建设雄姿初现。

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赣州人民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又为这座小城的历史发展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也让赣州成为了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看着展厅中详尽的历史资料和视频资料,感受着当时那个年代的艰辛与不息的精神,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从博物馆中我了解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支前作战的有55万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7万人,其中赣南籍红军就有近六万人。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总数10.8万余人,占江西省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虽然历史在前进,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以忘记牺牲他们的生命来换取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先辈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有他们的奋战,才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正如我校开展的一二、九大合唱,我们在唱响红歌的同时也在传承着先辈们所创造的精神。那种精神永远保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应该学习它,别将它传承下去。

二、赣州改革开放后的巨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浪潮先在沿海地区掀起,随后全国各地都响应改革开放的这一新举措,赣州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总是懂得描绘自己的未来,时刻把最美好的梦想与最真实的现实结合在一起,时时刻刻给人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地把周围最优秀的人才、最优质的资源、最迷人的景观包融进来,共同把握住现实,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

2003年10月,赣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斥巨资邀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队伍和一流的规划专家对我市中心城区的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目前,已先后完成中心城区概念发展规划、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纲要等几个管长远、打基础的规划,同时还完成了河套老城、章江新城、站北区、站东区、西城区、梅林水东片区、水西湖边片区等操作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三江六岸的城市设计和相关的专项规划。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

城展馆中展示着赣州未来规划的宏图,城展馆引领着赣州未来的发展。在展厅中我看到了仅仅有条的规划、这座城市潜在的巨大希望与潜力,更看到了赣州市政府对这座城市的期望。

为了更好的了解赣州改革开放后的巨变,我从网上找到了一组照片(照片我就不打出来了),希望从新的角、以全新的视角,通过历史与今天的对比来展现这个城市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巨变。从文清路过往的照片中我们不难对比出现在的文清路充斥着现代化城市的气息和时尚都市的元素。改革开放能给一座城市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可见改革开放这条道路所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质的飞跃。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赣州的发展给我带来了震撼。

三、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观“客家摇篮——赣州”这个展厅,看到专门陈列赣州客家农具、族谱、日用品等民俗文物,让我感受到了赣州作为客家摇篮富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

在展厅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客家人的迁徙路线:由北方中原故土首先迁入赣南,在赣南休养生息,调整心态、整合文化,接着再继续向闽西粤东迁入,充分证明了赣州在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上的摇篮地位。

展出的实物当中,分为历史文物和民史文物。历史文物中充分证明了客家人从东晋以来就开始迁入并定居赣南、在赣南开疆辟土进行生产劳动的历史过程,比如赣州城郊出土的一块墓志铭,就说明了陈氏家族是在第一(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次客家大移民过程中首先由中原的河南迁入到长江中下游的安徽芜湖,然后在第二次客家大移民过程中,由芜湖迁入到赣南的历史。由于赣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客家移民首先进入的是赣南,所以赣州与中原文化的接触较闽西、粤东较早,这在展出的文物中也得到了证明。

如今的赣州依然生活着客家人。熟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赣南的水土依旧保留着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如今的客家文化不仅得到了传承同时也在传承中发展。我从网上了解到备受客家人瞩目的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在赣县客家文化城拉开帷幕,作为活动重头戏的“客家摇篮——赣州展”、“客家谱牒展”、“客家民俗文物展”等系列展览,因再现赣南客家人的辉煌历史而引人瞩目。

四、前人眼中的赣州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两过赣州,被赣州秀丽的山水所吸引,留下了许多诗文佳句;南宋时,隆佑太后避金兵曾至赣州,因士兵肆虐残害百姓,激起民变,太后下旨令岳飞屠城,岳飞于心不忍,经恳求,始使全城百姓幸免于难;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任赣州知府,组织新军,举起了抗元大旗;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游赣州后,写下了壮志难酬的千古绝词《菩萨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抗金忧国的心情;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曾率太平军围攻赣州月余,因城高墙坚,攻而不下;1927年初,蒋介石准备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捣毁了赣州总工会,枪杀了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赣州惨案”,陈遇害后,南昌工人罢工三天表示抗议,3月18日,南昌各界数万人举行追悼大会,声讨蒋介石的叛

变行为;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曾六次围攻赣州,也因城固池深攻而不下。1932年2月4日,彭德怀率红军攻打赣州,因城墙坚固,四次爆破均未成功,据说当时的红军敢死队员把炸药装在棺材里,从水里潜送到城墙下,也没把城墙炸开。红军久攻不下,至3月7日,蒋介石的援军赶到,内外夹攻,红军伤亡甚重,几千红军战士的鲜血洒在了赣州城外,最后被迫撤离。抗日战争时期,蒋经国曾主政赣南,推行“建设新赣南三年计划”,创立了中外闻名的“中华儿童新村”;1945年2月,日寇攻陷赣州,赣州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直到1949年赣州解放,赣州的历史才翻开了新的一页。

五、我的赣州印象

赣州是客家人的摇篮,热情好客。这里的民风也淳朴。到处都是一副怡然自得、太平盛 世的景象,觉得这里是一块宜居的土地。赣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宋城古韵,至今残存,据说宋朝的地下排水系统,现今还在发挥作用,真是泽披今世;那风雨浸蚀过的宋城墙,确是优久历史的见证;尤其当代,瑞金,成为红色故都,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就从这里一路走来。赣州,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我也为赣州感到遗憾,革命从这里开始,盛产了33万红军,却没有走出一个元帅、大将。

赣州又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城,有位于城北郊12公里处的通天岩,是赣州最为著名的风景名胜点。 闻名遐尔的赣州八景台就坐落在市区三角形的顶角沿着古城墙,漫步登上八景台,赣州市区尽收眼底还有郁孤台,宝葫芦山庄等等??

赣州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早在初一学地理,就知道大余的钨矿世界第一;到后来才知道:赣州还是稀土之乡,储量究然占中国的百分之七十;赣州也是脐橙之乡,有一次,我去了安远,只见满山遍野都是黄。这些都已成为赣州的一张世界名片。

赣州曾经因为交通闭塞而落伍,现在随着京九铁路的穿过,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它已成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的枢纽,经济也在快速的跟进,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一跃成为江西的老二。赣州,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城区正在迅速膨胀。值得高兴的是,它不是盲目扩张,它的环境卫生、园林生态都在齐头并进,正在演变成一座美丽舒适的大花园。 赣州在进步,但是教育还落后,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土地,五份之一的人口,可它近几年的高考升学率却只占江西的八分之一(13%),人才已成为抢占经济发展的至高点,要想飞跃,教育在先。

赣州,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对它产生了感情!我从心底里祝愿它:明天更美好!

篇二:赣州历史文化

市内的章贡区为赣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许多宋代和民国时期文化景点,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蒋经国先生故居等.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

赣州也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从瑞金和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因此,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南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其中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陈毅的梅岭三章即是描绘抗战时的大余梅岭。

赣南——客家人的大本营

提起客家,不能不提及赣南。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其“客家人”占总人口比例之大,绝对的人数之多,历史之悠久和活动之频繁,自非闽西和粤东可比。赣南现辖2区2市15县,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

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

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

第四次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

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赣县、于都北部、上犹东部、信丰、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

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属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

第七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迁出地发生战

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一块生活的土壤,一个可以繁衍生息的空间,如同物理学上的“总量平衡”定律。

“客家”作为一个民系,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的规范。赣南客家最为突出的特点,除地域等外,就是它的语言——客家方言。赣南的客家方言与其主体的来源及长久繁衍生存有着原本关系。总体上说,它来自北方,有着明显的唐宋古音特点,过程上它又有许多迁自长江流域的客家先民,又带有江西等地方言的熏染,南部由于近邻闽粤,受闽粤客家话影响;因此,赣南客家土话基调、基音、基本词汇大体相同,但由于个体各别,各县、市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常常是相互之间能“听得懂”,能“对话”,但“不和谐”。

赣南客家人的另一个共有的突出特点是心理上的进取精神、乡土意识和淳朴务实精神。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曾多有称道。苏轼曾以“亢志厉节”概括,李太初用“劲健尚义”赞叹;而文天祥则形容得更为深刻具体:“山川之稠缪,人物之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诲,不可以形威慑,而可以礼义动。”赣南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不少英才,他们是赣南客家人的代表,赣南客家人的骄傲。如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盛唐诗人綦毋潜、北宋名医陈恕、宋代诗人曾几、散文家魏禧、书画家徐思庄和罗牧、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勰以及近代经济学家郭大力等。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赣南客家人民为争取翻身解放,献出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也产生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将军,如古柏、肖华等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产生了54名将军的兴国县,素有“将军之乡”的称谓。

红色故都

共和国摇篮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赣州的瑞金以及周边几个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因此,赣州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赣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活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的。当年赣南参加红军的有33万人,参战的有近60万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0.8万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5%,江西的43.4%,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市内保存的革命史迹众多,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达203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解放后,1955—1965年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将军,赣州籍的有132名,其中上将3名、中将10名、少将119名.其中在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将军县”。

篇三:赣州经典历史文化回眸1

赣州经典历史文化回眸

-----赣州博物馆观后感

班级:电科111 姓名:章宇盟 学号:07120111117 指导老师:刘翼慈

【内容提要】:

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计划,我选择了实践项目三:红色文化教育,此实践项目的目的是:

1.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信念,不畏牺牲的精神。

2.了解掌握苏区革命精神的内涵,激励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3.了解客家历史,弘扬客家文化,教育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统。 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了赣州历史博物馆。此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对赣州的人文历史、革命历史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 客家文化苏区革命精神 继承弘扬

【正文】:

赣州市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兴国路,我和我的室友乘车于4月14日到达了赣州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在里面我看到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它们分别是、出行图和谒拜图绳纹墓砖、七里窑褐釉柳斗纹乳钉罐、永乐铜钟、法花人物梅瓶与青花松竹人物梅瓶 、玉虹塔镇塔元宝、粉彩百鸟朝凤螭耳瓶、青花松鹤牡丹箭筒,还有镇馆之宝——全国最大的铁元宝。 在赣州市历史文化博物馆里面,我们了解到了客家文化。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15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波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

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博物馆里面有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受到革命的波澜壮阔。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后属庐陵郡。三国东吴时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赣州从此开始设立地区一级领导机构,治所在于都。西晋太康三年改为南康郡,治所迁至章贡区。隋朝开皇九年改为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改赣州府。民国时置赣南道,分为赣南、宁都两专区。 民国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赣州大片土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西南行政区。 1951年6月17日撤销西南行政区,赣州各县分属赣州专区、宁都专区。1952年8月29日,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 1978年7月5日改设为赣州地区行政区,其管辖范围除广昌县于1983年7月划给本省抚州地区之外,基本未变。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赣州市改为章贡区,管辖范围不变。1999年7月 1日,举行了隆重的撤地设市庆典大会,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让苏区精神在赣南扎下了根,无数红军后代正在继承着苏区精神,为建设革命老区贡献力量。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之际,许多红军后代抚今追昔,深情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热议弘扬苏区精神。一直以来,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老区人民,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更是让广大革命后代受用终身。

有5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在近现代,表现党领导民主革命历程的,除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外,还有苏区精神。宣传和弘扬苏区精神是宣传和弘扬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次,赣州文化之旅让我们懂得不但要弘扬客家精神和苏区精神,更要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统。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