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台湾光复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33:47 体裁作文
台湾光复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台湾光复观后感600字

台湾光复观后感600字

台湾光复>观后感600字(一)

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人民为洗刷这一耻辱进行了长达5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马关签约、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台湾的那一天起,台湾人民反对日军占领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签约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反割台的浪潮,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当条约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北到南,在5个多月占领台湾全岛的过程中,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共有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800名日军官兵死亡、2.7万人负伤。其伤亡人数比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伤亡人数还要多出近一倍。台湾军民用自己的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顽强意志。

1895年11月,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向日本政府报告'今本岛全归平定'.然而,正是从这时起,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也拉开了序幕。在1895年至1915年前后长达20年的武装抗日运动中,台湾各地的民众先后在林大北、陈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猷、刘德杓、简义、柯铁、黄国镇、林少猫、林添福、简大狮、詹阿瑞、黄茂松、蔡清琳、刘乾、林朝、罗福星、余清芳等爱国志士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与日本军警展开了殊死战。他们的斗争,许多都以恢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为诉求。其中,胡嘉猷的义军公开使用光绪年号,宣称'此次征倭,上报国家,下救生民';柯铁义军的旗帜上写着'奉清征倭'四个大字;罗福星领导的斗争以'驱逐日人'、'光复台湾'为号召;余清芳领导的噍吧起义也提出了'光复台湾'的>口号。武装抗日斗争基本结束之后,非暴-力的民族抵抗运动又在台湾岛内逐步地发展起来。

以林献堂、林呈禄、蔡培火、蔡惠如、蒋渭水、王敏川、连温卿、谢春木、林木顺、谢雪红、简吉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志士,先后分别领导了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共-产-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工友总联盟等,通过他们的组织和宣传,岛内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在以后反对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的斗争中,许多台湾民众以坚持民族气节为荣,不向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淫威屈服,坚持不学日语、不改日本姓名,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937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许多台湾民众纷纷加入到祖国抗战的行列中来。他们或者到重庆,或者去延安,参加抗日工作。他们在祖国大陆先后组织了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同盟会等抗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他们深知,只有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台湾才能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革命同盟会1942年3月就曾经声明:他们'确信台湾必能重返祖国','台湾民众之最大热望,即系重返祖国'.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扩大,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3000多万人牺牲的代价,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收复了宝岛台湾,洗刷了国土被割让的耻辱。台湾回归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和认同。

1943年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告:'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

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申明:'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10月25日,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的举行,就是具体实施《开罗宣言》的步骤之一。而中国政府代表宣布'全权统一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面交给驻台日军代表的命令,就是台湾重归中国的法律文件。

虽然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有50年的时间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但1945年台湾重回中国版图、重新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宝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把台湾和大陆分开。不论'两国论',还是'一边一国论','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都违背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损害中华民族的感情,与13亿中国人民为敌,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台湾光复观后感600字(二)

日本对华扩张、殖民统治、侵略、霸占台湾,应该追溯到120年的甲午战争。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是加害者,中国是受害者。日本自身最后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民族险些灭亡。对于这样一段历史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国年轻一代应该有所了解,应该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应该有达到几个效果:第一,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进一步激发自身热爱祖国、勤奋努力的家国情怀,将来报效祖国,防止战争的悲剧重演;第二,要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去认识目前日本安倍内阁倒行逆施所带来的危险性;对日本整体,仍然应全面客观地去分析。我们在今天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抗战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的今天,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依然在矢口否认日军侵略的野蛮罪行,依然在执意参拜双手沾满鲜血的战犯亡灵,依然在发表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依然在藐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依然在挑战人类良知。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和广大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中国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胸怀,但我们的眼睛里也决容不下沙子。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一切颠倒黑白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自欺欺人。

台湾光复观后感600字(三)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在原清末布政使衙门内成立'总督府'.'总督府'1912年6月开工,耗时6年9个月至1919年3月竣工,总工程费达181万日元。日本殖民当局意图通过它来体现'殖民统治者的绝对权威'.'总督府'外形呈'日'字形,面向自称'太阳国'的日本。

二战末期,美军曾对台湾'总督府'轮番轰炸,轰炸引起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总督府'成为当时台湾岛内单一目标遭攻击次数最多、单位面积中弹量最大的地区。

台湾光复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在1947年对'总督府'大修,改名'介寿馆'.1949年,蒋介石迁台后,以此为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地。2006年,'介寿馆'正式成为台当局领导人办公室,成为台湾岛内权力象征。

太平洋战争期间,台湾作为日本侵略南洋的前进基地,在台北、高雄、屏东、花莲、白河、金瓜石等地,设置许多战俘营,关押东南亚地区的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战俘,从1942到1945年,先后关押4344名盟军战俘,超过一成战俘因为遭受不人道对待而死亡。

盛产铜矿、金矿的金瓜石,是台湾设立的第一家战俘营。周围老百姓称这座囚牢为'督鼻仔寮'(闽南话,外国人营舍)。有史可查共1135名战俘在金瓜石遭虐待。

加拿大籍的台湾战俘营纪念协会会长何麦克和许多人奔走努力,1997年,金瓜石战俘营举行首次追思仪式。后来,新北市政府在金瓜石旧址兴建战俘营纪念公园。

园区里,旧址只有一根门柱和一小段围墙。一段长数十米的黑色大理石墙矗立,上面写满人名,题写了'献给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人囚禁在台湾的盟军战俘'.另有纪念碑则写:'这座公园将是一个永久的纪念地点,也是对所有二次大战期间曾在此地及岛上其他战俘营受尽苦难的战俘们的永远的致敬。'

台湾光复观后感600字(四)

作为一名台盟的专职干部,我还知道今年还是台湾光复70周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殖民地。在被日本殖民统治的50年间,台湾同胞在大陆同胞的支援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其间有65万人罹难。'台湾光复节'是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政治图腾,70年前的10月25日这一天,中日双方在台北市中山堂(台北公会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日本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归还中国。随后殖民政府各单位编制'移交清册',日方与我方接收官员办理移交,1946年春,近30万日侨及在台16万日军被遣返日本,完成了台湾重返祖国的作业程序。所以,每年的10月25日这一天定为'台湾光复节'.

是时,全台民众欢腾庆祝台湾回归,其原动力就是祖国意识。当时台湾人民强烈的祖国意识,体现了台湾回归祖国的正当性,所以参加'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美国官员与日本前文武官员,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台湾属于中国。

台湾光复昭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在今年纪念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是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的。在台湾,光复纪念日原本还放假、很重视,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就开始刻意的淡化台湾光复,把放假取消了,再后来台湾这些纪念活动的声势和影响都在弱化。现在两岸要一起重新强化这个概念,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英勇抗争、浴血奋斗的结果。

如今,赴日旅游由于汇率的下调,加上只有两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从去年下半年起,微信朋友圈里不断有人晒在日本各处旅游的照片,风景、美食、购物,身边去日本的朋友多了起来,但凡去过回来的都说日本好,哪里都好,感觉洗脑了一样。另一方面,中日关系由于钓鱼岛等事件的发展,如今陷入僵局。我们到底是保持仇恨、继续仇视,还是应该保持反思,积极向前呢?我想,我们应该是理智向前的中国人,更应该做到后者。

篇二:台湾光复观后感

台湾光复观后感

台湾光复>观后感(一)

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人民为洗刷这一耻辱进行了长达5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马关签约、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台湾的那一天起,台湾人民反对日军占领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签约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当条约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北到南,在5个多月占领台湾全岛的过程中,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共有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800名日军官兵死亡、2.7万人负伤。其伤亡人数比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伤亡人数还要多出近一倍。台湾军民用自己的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顽强意志。

1895年11月,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向日本政府报告'今本岛全归平定'.然而,正是从这时起,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也拉开了序幕。在1895年至1915年前后长达20年的武装抗日运动中,台湾各地的民众先后在林大北、陈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猷、刘德杓、简义、柯铁、黄国镇、林少猫、林添福、简大狮、詹阿瑞、黄茂松、蔡清琳、刘乾、林朝、罗福星、余清芳等爱国志士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与日本军警展开了殊死战。

他们的斗争,许多都以恢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为诉求。其中,胡嘉猷的义军公开使用光绪年号,宣称'此次征倭,上报国家,下救生民';柯铁义军的旗帜上写着'奉清征倭'四个大字;罗福星领导的斗争以'驱逐日人'、'光复台湾'为号召;余清芳领导的噍吧起义也提出了'光复台湾'的>口号。武装抗日斗争基本结束之后,非暴-力的民族抵抗运动又在台湾岛内逐步地发展起来。以林献堂、林呈禄、蔡培火、蔡惠如、蒋渭水、王敏川、连温卿、谢春木、林木顺、谢雪红、简吉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志士,先后分别领导了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共-产-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工友总联盟等,通过他们的组织和宣传,岛内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在以后反对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的斗争中,许多台湾民众以坚持民族气节为荣,不向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淫威屈服,坚持不学日语、不改日本姓名,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937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许多台湾民众纷纷加入到祖国抗战的行列中来。他们或者到重庆,或者去延安,参加抗日工作。他们在祖国大陆先后组织了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同盟会等抗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他们深知,只有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台湾才能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革命同盟会1942年3月就曾经声明:他们'确信台湾必能重返祖国','台湾民众之最大热望,即系重返祖国'.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扩大,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3000多万人牺牲的代价,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收复了宝岛台湾,洗刷了国土被割让的耻辱。

台湾回归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和认同。1943年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告:'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

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申明:'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10月25日,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的举行,就是具体实施《开罗宣言》的步骤之一。

而中国政府代表宣布'全权统一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面交给驻台日军代表的命令,就是台湾重归中国的法律文件。

虽然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有50年的时间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但1945年台湾重回中国版图、重新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宝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把台湾和大陆分开。不论'两国论',还是'一边一国论','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都违背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损害中华民族的感情,与13亿中国人民为敌,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台湾光复观后感(二)

由国台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九洲文化传播中心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共同制作的四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光复》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以来,山东威海市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台办系统、广大台属以及常住台胞、台商观看,在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该片再现了台湾被迫割让、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民族抗战胜利终获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台湾光复后的建设、发展状况以及近十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的丰硕成果,揭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映了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团结御侮,共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今年4月26日,《台湾光复》剧组在威海刘公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先后实地拍摄了东泓炮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丁汝昌故居、陈列馆等中日甲午战争有关历史遗迹。

篇三:《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后感

序: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台湾的了解只是有些框架,比如台湾的经济比大陆要发达很对,台湾政党很乱,国会都打群架,抡板凳,都能打得头破血流的;那里有很大的自由直接可以在公开场合褒贬国家党政重要领导人;很多职业不受限制,比如妓女,在那里妓女是持证上岗的;还有很多很多都是通过媒体和网络了解的,了解的都很片面也都是一知半解的。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太在意,在办公桌上放了两个多月我都没动过,同屋的同事也没翻看过。这几天闲着无聊,终于把他捡了起来??

前言:《我们台湾这些年》,副标题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说的是作者所经历的台湾30载,从个体出发谈台湾发展,虽然标题中的?我们?或许会让很多台湾人有一种?被代表? 的感觉,但这本书,对于一个普通的大陆读者来说,是很有阅读价值的,因为我们对台湾的了解,太少太少,而我们对台湾的说东道西,又太多太多。

这本书的由来是因为作者在天涯上的连载,因为反响巨大,就汇集成册出版此书。我是直接看的书,一来还是喜欢看纸质的,二来之前也不清楚在网上有连载。读完此书,对台湾有了一个更立体、更直接的观感,虽然我认定这本书在出版时一定被阉割了很多,很多莫名其妙的双引号也显然是出于大陆尺度原因被硬扣上去的。

给此书打4颗星,推荐。扣去的一颗星,献给被阉割的部分。

我们习惯说,快去朝鲜看看吧,那是我们的活历史。我们又习惯说,通往朝鲜的路上是由每一个沉默的人铺就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怕回到过去,我们也怕领导不敢走向未来。

或许台湾人不会说,快去看看大 陆吧,那是我们的活历史。因为,在经济、贸易、社会生活(尤其是娱乐生活)等很多方面,拜网络所赐,我们已然能做到与世界同步,因为这些领域我们无需翻墙。而那些需要翻墙才能看到,才能说道的,也正是我们的现在与台湾的过去之交融处。

我常常感到 悲哀的是,我们翻墙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能上一些世界上最最平常的网站,比如twitter,比如Facebook。

墙的到来无非使愚者更愚,愤者更愤。没有墙的时候,twitter上有生活琐事,有娱乐八卦,也有草泥马;被墙以后,twitter上就只剩下草泥马奔腾在马勒戈壁上,凌虐雅克蜥与河蟹。

我们在娱乐生活上,经历过差不多的发展历程。我们都曾对例如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进行“低俗”的批 判;我们都曾迷恋过“小虎队”的青春洋溢(其实少男组合“小虎队”之前还有一个少女组合“小猫队”,只是一直没有走红);我们也都迷恋过四大天王、琼瑶剧、港匪片??

然而在政治生活上,很遗憾,我们只能与20多年前的台湾比肩。

我们曾有机会同步迈 进的,历史也曾提供了这样的机缘巧合。可惜,伴随着20年前的风波,我们走入了另一方向, 并似乎,越走越远。

1975年,蒋介石逝世;1976年,毛泽东逝世;1978年,蒋经国力排众议提出“台湾十大建设”,直接推动台湾经济腾飞;同年,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 使中国创造了经济上的世界奇迹。

80年代中期,“十大建设”给台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让台湾走上正轨,全社会焕发出新貌,这与同期的大陆几乎一致。与此同时,要求政治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对于“党即一切”时代的终结充满了热盼。台湾做到了,并且已经实现了平稳过渡,民主初期的过 分狂热也伴随着陈水扁的愚蠢8年已趋于冷静和客观。作为一个旁观者,除了欣慰,是不是有更多的遗憾。只想问,我们呢?

前不久,网络上出了这么一件事,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新浪微博网名为:伍家有女初长成)在微博上 说要把云南省打造成“美丽省”,而其创意来源是因为台湾的“美丽岛”。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美丽岛是什么,对于台湾又意味着什么,各位可以在维基百科中查阅,在此我只引用作者在书中的描述。彼时的台湾约等于彼时的大陆,却也约等于此时的大陆。

?在民进党成立以前,台湾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对党。除了国民党外,名义上还有青年 党、民社党等,每次选举他们也都会派候选人出来,但根本威胁不了国民党,或者说,这些党只是国民党包养着的,有点儿用来宣传‘看!我们还是有其他政党!’的意义而存在。所以,台湾当时基本上还是国民党以党领政、国民党压倒一切的情况。

?当 时有个词:党外。国民党一党独大的统治时期,台湾社会没有组党的自由。在早期反威权和自由主义的组织或个人,是以杂志等文宣来表达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选举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串联和组织工作。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白色恐怖。不解释词义,请大家自己去查。这个词对于台湾的意 义,大部分就是指国民党自统治台湾以来对异议分子或嫌疑者的肃清及迫害。台湾人民长期处在这种环境里,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不敢表达。表面上,法律赋予大家有集会结社自由,但解释权完全操纵在国民党手中。

??

?1979年,一本叫《美丽岛》的杂志出版了,这是由一群来自各地的党外人士所创办的,一时精英聚集,大有政团之势。在一言堂的时代出版了这样一本异议杂志,大家都看得爽,心里出了一口气,自然和喜欢。《美丽岛》的模式是到处设分社,每设一处分社就在当地办演讲,大受民众欢迎,但不容见于官方。

?《美丽岛》高雄分社在当年12月10号 国际人权日举办游行活动,不料却引发严重的警民大暴走,冲突规模之大,可说是台湾史上首见。

?直到现在,发生冲突的原因还是众说纷纭,有很多人说是当局派人在民众里当托,故意攻击警察,但到现在为止,还是没人敢证实。

?在这次事件中,活跃于党外阵营的主要任务几乎全数被逮捕,当时台湾的反动运动受到严 重打击。很多人说,蒋经国被这件事震撼到了,所以加快了开放的脚步。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的结果,以及后来的审批,的确让很多政治冷感的台湾人开始思考一 些政治及台湾前途的问题,成为一个启蒙的起点。?

读完此段,有没有一些事件在你的脑中浮现,有没有一连串的人名从 你的脑中闪过,他们如今移居海外,或者成了宅男,有的要宅11年,有的要宅5年,还有的走失了,去了所谓他该去的地方??

台湾的这些过去,是不是我们的现在?

美丽岛事件造就了很多人,一群年轻而不畏强权压力的律师涌现,他们成为了辩护律师,也成为了后来台湾的风云人物,他们中有陈水扁、谢长廷、苏贞昌??

如今,蓝绿阵营总是充满分歧,但在美丽岛事件是台湾加速开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问题上却是完全一致 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一事件的重要历史地位。

所以,当伍皓同志联想到美丽岛的时候,莫非他也在期盼着一场美丽岛事件在大陆发生?

我们都有过和谐的时代,但凡大事件到来,我们就必须和谐,否则就是不顾大局的政治错误。

?每逢十月,整个社会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多么美好的十月,当初号 称‘光辉十月’,现在好像很少有人提了。十月接连着有‘双十节’、‘台湾光复节’,以及蒋介石诞辰纪念日等值得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个月到处都是旗海飘扬, 电视上也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总之,十月就‘尽量’没有天灾人祸,也‘尽量’没有社会事件。?

如今的我们,依然生活在亚克西时代。

我们也都有过滤敏感词的共通性。《射 雕英雄传》当初在台湾叫《大漠英雄传》。为什么?因为“射雕”两字出自于毛泽东的诗词啊。马克·吐温的书也会遭殃,因为无知的警总(跟大陆的国保类似)怀 疑他是马克思的弟弟。至于马克思·韦伯这种名字的作者,更不在考虑之列了。还比如法国作家佐拉,虽然身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翘楚,但可惜他的名字偏“左”,成了左派,成了禁书。

如今的我们,依然生活在敏感词时代。

我们也都有“被”时代。1984年,台湾报社驻美特派记者,写了一本揭露很多当局争权斗争历史的《蒋经国传》,被认为是污蔑了蒋家, 而之后就有了江南被暗杀。“江南案”的调查结果直指当局政府原来与黑社会挂钩甚秘,蒋经国到底知不知情,至今众说纷纭。那几年,“他被江南了??”成了流 行语。

如今的我们,依然生活在被时代。

我们也都有我们之外的人都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的时代。

?1987年以前,学校都会有些‘反共爱国’教育课程。在这类课程里,比如说作文课,就要写一些 关于政治的题目。当然,不管什么类型的作为题目,文末都会来一句‘拯救水深火热大陆同胞’这类的制式结尾。?

如今的我们,依然生活在《新闻联播》时代。

我们也都有过影帝的时代。

?蒋 经国上台后,给人一种特别亲民的形象,常常穿着夹克便装走访‘民间’,结交许多‘民间友人’,给人的印象越来越良好,也让许多民众对这位原来的‘蒋太子’ 印象不错,开始对蒋家的印象改观。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是‘民间友人’,那相对的,蒋经国应该就是在‘宫廷’,高高在上的喽?那个时候,报纸就常常会看到‘民间’这类字眼,可见过去封建的思想余孽仍然占据着人们的思想阵地而不自知,简单地说,就是奴性。当局施点儿小惠就叫‘德政’,其

实,这些还不都是当局 本来就应该做的吗?奴性。当局施点儿小惠就叫‘德政’,其实,这些还不都是当局本来就应该做的吗??

此例或许并不合适,因为蒋经国的贡献斐然,不只是表面工作做得好。而作者对马英九的描述则更有意味一些。

?我自己觉得他做得还可以,形象也够亲民,但就是感觉他没做过什么。? 如今的我们,噢,都活在影帝的时代,难怪会惺惺相惜吧?

我们也都有过不敢正视历史的年代。

?禁忌了几十年的‘二〃二八事件’话题,也在这一年(1989)突然浮上了台面,被当做显学来研究,因为《悲情城市》,这部电影得到了威尼斯影展金 狮奖的殊荣。

?一般认为,本片的导演侯孝贤预料到直接在台湾发行这部片是行不通的,因此带着它到 威尼斯影展上赌一把,没想到这部影片真的成为在世界级三大影展上第一次荣获首奖的台湾电影。这下‘新闻局’不得不认可了,还很形式地给侯孝贤祝贺一下。于是,这部直接挑战台湾政治史上最禁忌话题的影片,得以一刀未剪而上映。?

如今的我们,这一步还做不到,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禁片呢。比如关于那段历史,也比如关于那场地震。

后来的台湾,开始了民主之路,大陆与之已毫无交集,那我们能否从中汲取些什么呢?

1986年9月28日,各个党外组织联合成立了民进党,成立之初无疑只是各小党派为了对抗国民党而进行的大整合,好似众 好汉集会水泊梁山。当时党禁尚未开放,法律不允许组党,那民进党的高调成立无疑是赤裸裸的颠覆罪,判个11年简直都能算皇恩浩大了,甚至都不一定有国外一小撮敌对势力来声援,可能也不会有群众自发的H丝带活动。

那么,此时的蒋经国做了什么?

?据说民主进步党一成立,当局情治部门立即呈上‘反动分子’名单,蒋经国未批,说道:‘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后来,蒋经国在‘双十节’指示修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国家安全法’,开启台湾民主‘宪政’之门。国民党要人则纷纷质疑,有人说:‘这样可能会使我们的党将来失去政权!’蒋经国说:‘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能说出这样的话,那是怎样的远见和胸怀。

1987年,台湾解严,38年号称全世界最长的戒严令终于进入了历史。

1988年年初,报禁解除,这又是一次大跨越,而解禁隔天后的1月13日,蒋经国去世。所有电视画面全部终止,蒋经国遗像赫然出现。次日,学校降半旗,全社会沉浸在肃穆之中。此情此景,对于我这样一个80后来说,很容易想起小平去世时的情景。

本书作者对蒋家王朝是这样评价的:

?在蒋中正的时代,台湾上下都是为了‘反攻大陆’而作准备,所以,对于台湾本地的开发 并不积极。蒋经国掌握权力后,也许是深知‘反攻大陆’已遥遥无期,进而才将注意力转到延续台湾发展的各项重大经济建设之上。

?他在‘行政院长’任内,虽然内外局势剧烈变化,但他带领的一批技术官僚,却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完成十大建设,使台湾经济有了更飞快的增长。而到了20世 纪80年代,在这个新旧交替、激荡不断的时代,虽然是专制当局,也总算看清了时势,能采取宜时的决策,为台湾民主及经济的发展奠下重要的基石。?

1988年的5月20日,一场由农民北上请命甫上任的李登辉的抗议事件,最后竟演变为台湾史上最大的警民大混战。场面也似 乎一点不亚于1年后的大陆。

?20世纪80年 代末的街头运动不断,令人眼花缭乱。这段时间当局刚从威权转型,重新学习如何执政。而习惯当顺民的民众,也开始懂得争取自己该有的权益,但又常常有点儿过 火。总之,这段时间是一个磨合期。不过,这几年间,大家体会到原来当局对待抗议事件还是很宽松的。?

1996年3月第一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直接民选。

2000年,国民党第一次从执政党的位置上走下来。

2008年,国民党再次成为执政党。

书中关于陈水扁与马英九的几次正面交锋也写得相当精彩。1998年的台北市市长选举,当年的陈水扁是时任台北市长,市政上的政绩有目共睹,甚至被称为“陈水扁热 潮”。而马英九在那一年直到最后一刻确认参选,哀兵之势参选却意外获得成功,接过了陈水扁的市长职位。而又有谁曾想到,还是这两个人,十年之后,完成了另 一次交接。

以前我一直认为台湾的民主之路走得过快造成了一团糟的现状,后来我意识我显然错了,因为我的感触很多 来自于《海峡两岸》之类的节目和报道,怎能客观。

作者是这么说台湾的现状的:

?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到现在,大多数群众虽然心里有政治取向,但并没有多深。只要公民 们觉得哪一个政党或候选人能给他们好处或前景,就支持他们。当然,这也是他们二十几年来不断自我学习的结果。?

而至于台湾发展民主的基础是否牢固,我以前也认识不够,当看到作者说当时“初中生的确是有一些初步的 政治思考”,我只能汗颜于自己即使到了大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