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滕州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2:05 作文素材
滕州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文公问政

滕国是小国,《左传》里记载滕国疆域“绝长补短五十里”,就是说东拼西凑方圆也才有50华里。然而别看滕国小,在历史上却大大地有名,其中一任国君滕文公更是“名垂青史”——沾了“四书五经”中《孟子》的光,有哪个过去的读书人不知道《孟子》里有《滕文公》上、下篇呀!

滕国距今已是两、三千年前的事了,然而滕文公的后人却在时隔几千年后又回了“家”:

2007年11月18日,浙江金华、河北黄骅等地滕姓寻根祭祖考察团一行近30人,专程前来山东滕州古滕国故里文公台寻根访祖,向文公台赠送“滕氏故里”红木金匾,并以鲜花束帛之仪举行了祭祖仪式。

滕姓寻亲团一行在华夏滕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滕荣康、金华滕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滕嗥楠的带领下,分别从浙江金华、东阳,江苏南京,河北黄骅等地组团驱车前来滕州,跨越千里的路途,在时隔两千多年以后,滕氏族人又回到他们最初的故乡。

笔者曾于2006年春天前往浙江金华、东阳、兰溪等地实地采访,拍摄制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天下滕姓出滕州》,在浙江受到了滕氏族人的热情接待,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回到山东滕州古滕国故里去寻根祭祖,看看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缅怀滕氏子孙对家乡、对故国、对先祖祖居地的桑梓情怀。

如今,在离开故国两千多年后,滕姓子孙又自发地组织起来,从全国各地前来山东滕州,寻根问祖,旅游考察,了解“故国”的经济、社会、自然及人文状况……

华夏滕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滕荣康在文公台前宣读祭文: “ 皇皇我祖,赫赫之灵:

我们来自浙江金华等地,是您们的后世裔孙。

岁月悠悠,两千多年了,对于您们——我们伟大的先祖,对于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您们的子孙始终魂牵梦萦,今天,我们终于回到了您温暖的怀抱!

站在这里,遥想两千多年前,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您们——我们伟大的先祖,行仁政,施善教,亲民利民,劳神苦思,创造了和谐灿烂的善国文化,留下了万世传颂的美名!对于这些,我们悠然神往,更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和荣光!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然而,您们遗留在我们身上汩汩流淌着的血液,那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永远缅怀并承继您们的仁德遗风,以这种遗风修身、齐家、待人、报国,在公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使之发扬,并将代代相传!

伟哉我祖!我们永远怀念您们!祭祀您们!尊崇您们! 伏惟尚飨!”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三国五邑

外出采访“天南地北滕州人”时,一直与老乡们探讨滕州以及滕州人千百年来不断进取获得成功的原因,结合当下提出的“滕州精神”,大概与滕地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关吧——

如今滕州所有的介绍文字里都自称是“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那么“三国五邑”是怎么回事呢?

滕州有句俗语谓:“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盖言物不在大小,而在于其重要与否。滕州(古滕县)以一县之域,在古代曾是三个国家、五个封邑(或更多)的疆土。“三国”分别是滕(今市区西姜屯镇一带)、薛(今市区南张汪镇一带)、倪(又称小邾,今市区东羊庄一带);“五邑”分别是昌虑、斗城(又称灵邱)、郁郎(或湖陵)、戚城、欢城,大多是先秦至汉代时的一些重要城镇,作为各分封国的“卫星城”分布在如今滕州市的周边——由此也看出过去古滕县的县域之大。

如今人们都喜欢拥到欧洲去旅游,然而欧洲十国或十五国加起来的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两、三个省。而过去滕县的县官更牛气:一个县令能管辖三个国家的疆域,下去检查一次工作,那就是“周游列国”了……

《滕县志》里收录了滕人王特选《古迹杂咏》诗十四首,其中第五首云:

“灵邱昌虑纷茅土,

欢城湖陵雉堞开。

争似潺爰梁水上,

残垣夕照想犁来。”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泗水捞鼎

水往低处流——咱们国家整体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因此大多数的河流“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也有例外:“邹、滕、峄,水向西”,盖因山东半岛泰沂山脉的阻隔,使鲁南局部区域发生了“水倒流”的现象:泰山南的大汶河、曲阜的泗水、滕州的荆河、薛河等河流,就是从东向西流的,流到哪去了呢?大多注入了南四湖——微山湖。

微山湖的前身是古泗水,与古巨野泽,水泊梁山八百里蓼儿洼,包括如今的东平湖,组成了古泗水流域,刘邦当“泗水亭长”,孔子被封为“泗水侯”,古滕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都是以地命名的。

古泗水流域不但孕育了诸多的名人、圣人,两千多年前还发生了一件“灵异”的事件:

秦始皇灭六国当上“千古一帝”后,听说象征国家权威的宝鼎现身于泗水,遂命人打捞,当宝鼎出水的那一刻,鼎里竟有一个龙头伸出咬断绳索,鼎复沉入水中——这其实是一则政治寓言,谶语般预言了秦王朝的短命——果然秦王朝在短短的十二年后灭亡! 对此

《史记》、《水经注》都有记载。

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几幅图都表现了“泗水捞(升)鼎”的场景:宝鼎出水的那一刻有龙头伸出咬断绳索——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与滕州有关的成语典故——狡兔三窟

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典故中,“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的使用率应该是不低的,当然其含义倾向于贬义,前者说人要多给自己留后路,向兔子学习;后者则是骂人不成器了——农家里的鸡和狗能成多大气候哪!

这两个成语,还有“焚券市义”、“山呼万岁”等典故,都出自于如今埋葬在滕州的孟尝君,因为战国时代作为“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的封地就在今滕州市官桥镇境内的古薛国,也是他精心营造的“三窟”之一,当年修筑了庞大的城池,史书记载“城中人口盖六万余家”——是当时很繁华的大都市了!过了六百年之后大史学家司马迁为写《史记》亲身来到古薛国时,还见到这里民风强悍,仍留有昔日“食客三千”的遗风……

“焚券市义”说的是孟尝君门客冯谖为主子收买人心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发牢骚所写“无车弹铗怨冯谖”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食无鱼出无车”的典故,冯谖向主子要求物质待遇得到了满足,柳亚子则受到老人家“牢骚太盛防肠断”的

篇二:五上《成语故事》滕州羊庄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8、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读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知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表演、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故事从而明白成语的比喻义,明白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3、通过阅读,让学生复述故事,明白道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思考,训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老师:

1、 教师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头脑里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出示课件)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实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出示课件:学生预习单)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书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多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笔顺、笔画和间架结构。

重点指导“楚、壁、戳、腮”的写法。注意: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笔画较多,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第十六笔为斜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腮”字要注意“左窄右宽”。第十一笔为卧钩,要书写漂亮)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学生对新词的识读和理解

矛盾 楚国 锐利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3、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读一个成语故事,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仔细倾听生字发音是否正确。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分别写了哪三个故事,简单概括一下。

2、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明白成语说明的道理。

3、评价三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学生谈谈三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深化理解

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分角色朗读。评议朗读中的优、缺点。

4、学生复述故事《自相矛盾》。

5、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6、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联系实际谈一谈。

7、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

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深化理解

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1)坏的;(2)不加选择的:;(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习。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出示两个句子:(出示课件)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出示课件)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 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学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篇三:五年级《成语故事》

方法指导课《8成语故事》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成语所蕴含的道理。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 点: 品读人物言行,体会其特点,感受故事的寓言。

难 点: 感受《自相矛盾》寓言成语故事的寓意,受到教育。

三、前置学习活动

自主熟读成语故事,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1.同学们的知识还真不少,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听课文录音,试着按照“时间 人物、事情经过 结果”简单讲讲课文内容。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精读成语故事,深刻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成语意思

1.你知道寓言是怎样构成的吗?

寓言一般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有的故事直接说出寓意,有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中。

2.你猜猜看懂寓言故事的方法是什么?

3.教师小结:就是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读懂了故事也就明白了寓意。

4.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语:本课三个成语故事有三个人物,(楚国人、南郭先生、张僧繇)他们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故事,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轻声自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想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生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揣摩寓言蕴含的道理。

(3)请读读文中楚国人的两处语言描写:出示课件

句1.

句2:

在这两句话中,红色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4)生讨论后回答。

(5

)从“随你”“都”几个字你能体会出楚国人的意思吗?

(6)当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时,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7)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7)有感情的朗读。

?同学们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的特点,能不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他的语言、神态、动作呢?

?学生练读,指名读,读不到位时教师指导。

5.理解成语意思。

(1)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

(2)教师可以补充故事。

(3)理解成语的意思。

6.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怎样感悟出人物特点的呢?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理解成语的意思呢?

7.教师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知道了如何体会人物的形象,如何理解成语的意思。课下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自学《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吧!

方法实践课《8成语故事》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并尝试背诵《画龙点睛》。

2.运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蕴含的道理”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人物言行,体会其形象,感受故事的寓言。

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并在理解寓言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三、前置学习活动

1.自主读懂成语故事,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

2.搜集并阅读一些成语故事。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一)回顾学法,引导学习《滥竽充数》

1.通过学习《自相矛盾》,我们知道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蕴含的道理。现在我们再运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滥竽充数》。

2.有个同学写课题时是这样写的,你看对不对。

课件出示:滥竿充数

3.同学们纠正“竽”的写法。理解“滥竽”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小组讨论后汇报。

预设一、南郭先生的动作、神态。

体会到南郭先生的特点是不懂装懂,装腔作势。

体会出此时的南郭先生很无奈、沮丧的窘相。

预设三、在我们生活中也有滥竽充数的例子。

6.

师生总结成语的意思。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把南郭先生的特点读出来。

(二 )回顾学法,引导学习《画龙点睛》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在故事

滕州成语故事

中读懂了寓意,现在你能自己读懂《画龙点睛》吗?试试看。课件提示:自学寓言,体会寓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

4.你归纳的寓意准确吗?用《成语词典》来查查,纠正一下吧。

课件出示寓意。

环节二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语言积累

1.指导背诵《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熟读点睛前龙的形态如何。

(2)引导学生熟读点睛后的语句。

(4)引导学生熟读点睛后游客的态度。

2.通过对比点睛前后龙的不同形态,游客的不同态度,练习背诵。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