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王磊掏空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47:36 体裁作文
王磊掏空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唐代诗歌经典名句别样解读

唐代诗歌经典名句别样解读

作者:王磊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2期

一、床前明月光

李白《静夜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提到“床前明月光”的“床”学生会自然而然把它理解成“睡眠之床”。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太可靠的,现在有两种说法比较可信。一是“井栏”说。已故诗学泰斗吴奔星在他的大作《诗美鉴赏学》里率先提出“床”应作“井栏”解;巴蜀鬼才魏明伦也主动致电媒体支持“井栏说”。此说理由较为充分。

首先,井栏是“床”的引申义。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距今6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水井,凸出地表的是井栏。为《说文解字》做注释的段玉裁解释井栏又叫银床。李白《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写儿童在门前庭院的井边玩耍,不是在屋内床边绕(古时的床至少有一侧靠墙也无法绕)。马未都也认为,如果把?床?解释成睡觉的那个床,屋里一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转来转去,这不是李白的原意。

《静夜思》现在已有人考证出作于金陵的小长干,当年李白寄居金陵,“小长干在瓦棺南巷”,“三井在瓦棺寺后”。 李白当年在深夜走出寺院,在室外久久徘徊,看到了瓦棺寺背后的井栏,立刻勾起了他的乡思情怀。

其次,从民俗意象角度分析,“井”常为家乡的象征。中国早期水井一般分布在居住遗址和手工作坊附近,水井四周由于公众汲水需要而成了公共生活空间,后来水井在村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逐渐成为村庄的象征。古代文学的“井里”、“井屋”、“市井”、“井落”等表示的都是乡村、村庄。成语“背井离乡”的“井”也是故乡的意思。

再次,从思维习惯上看,井以思乡,月以怀人。“井”代表家乡上文已说明,“月”与人联系紧密,而“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学中则是比比皆是。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不写“望月怀人”。

李白“床前明月光”既写思乡兼有写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直奔思乡怀人主题。

二是“马扎”说。根据人称“京城四大玩家”之一的马未都先生的说法,这里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马未都在《百家讲坛》指出:第一,唐代的建筑,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纸或糊上绫

子的时候。第二,我们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我们顶多探个头看看床底下,李白如果是在床上,他是不可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他是在院子里“马扎”上坐着而非大家一直以为的在室内。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唐代八位酒仙。其中有一首是写李白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考证说,在唐代,一斗酒相当于现在的八两。李白的酒瘾是很大的。在给妻子的《寄内》诗中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在《襄阳行》诗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在《将进酒》诗中说:“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些数字虽不免有艺术的夸张,但李白的嗜酒成性却也是事实。传说李白晚年寄居在他从叔李阳冰家,一次酒醉泛舟在采石矶附近的江面上,见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这是插话。我们要说的是,这里的“船”应该指“衣襟”,不是船只。《康熙字典》:“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由此看来,此时的李白已经喝高了,既是醉态,更表现了李白的狂放不羁。如此醉酒失态,李隆基杨贵妃等人虽能容忍,但定生芥蒂。将“船”解释为“衣襟”与“长安市上酒家眠”契合而免节外生“水”之嫌,更能形象地表现李白蔑视权贵。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

此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前句写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于是就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下句写青山碧水,水天相接,一望无际,山光水色浑然一体。

四、朱门酒肉臭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脍炙人口,历来被视为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典型写照。其中“臭”字容易被误解为臭味、发臭,说“酒肉臭”就是酒肉吃不完都发臭了。把“朱门酒肉臭”理解为富贵人家大吃大喝,吃不完剩下的就倒到外面,结果时间长了就变臭了。富人家酒肉变臭与路边冻死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仔细一想这样理解是不太合适的:其一,肉可以发臭,酒发不了臭,酒放得时间越长只会越香;其二,这是对偶句,下句“路有冻死骨”的“骨”是名词,“臭”只能是名词。其三,富人家居室或周围怎能任由酒肉在家臭烘烘的不去理会?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带有“纪行”性质。该诗是杜甫天宝十四载 (755)十一月自京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时,根据自己

路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捕捉的是冬天的特写镜头。那么,试想,在冬季里这酒肉吃不完发臭,那得多长时间啊!

其实这里的“臭”读xiù,亦可写作“嗅”,气味的意思。

古汉语中,“臭”的本义正是“气味”而不是发臭。“臭”是会意字,从犬,从自(鼻),因为狗的鼻子非常灵敏,因此从狗的鼻子会意而创造了这个字。《易经》有:“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名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如果咱俩同心,那咱俩说出的话的气味就像兰花那样馥郁芳香。

如果要强调对比,那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展示的是,一方面富贵人家豪宅中飘出酒肉的香味弥漫空中,另一方面饥肠辘辘、衣着单薄的路人啼饥号寒,抛尸荒野。这酒肉飘香与荒野饿殍不正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吗?

故此,“朱门酒肉臭”的“臭”当做气味解释。

五、“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枫桥夜泊》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中的“乌啼”与“江枫”等词的意思,历时几百余年争论不休。

一般把这两句理解为:月落霜起乌鸦啼叫已近天晓,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咱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①这样的时间顺序与情理不符。哪能先写天亮,再写初夜,后写午夜。②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明,乌鸦怎么会啼叫呢?③也有人考证枫树怕湿喜干,河边是不会生长枫树的,而且据有关资料,唐代这一带根本就没有枫树,枫树是后人因为张继写了这首诗,为了名副其实才在河流两岸栽种的。

其实,“乌啼”应是桥名,即乌啼桥,距寒山寺西三百米。很多游人来到寒山寺都听过寒山寺住持的介绍,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乌啼”或指寒山寺西南方向的“乌啼镇”。“月落乌啼”,是言月亮落的方向。诗中的“江枫”实指寒山寺附近的“江村桥”和“枫桥”。“对愁眠”的“愁眠”指寒山寺东面的一座山,此山就叫“愁眠山”。两句联系起来,上句说霜一般的皎洁月光洒落桥上,布满天地之间;下句写江村桥、枫桥在夜晚点点渔火中与愁眠山遥望相对。两句交代特定的地点环境,描写了霜月满天、渔火点点的夜晚景象。

责任编辑:刘 艳

篇二:古典诗歌之美

类别:教学论文

题目:古典诗歌审美方法初探

作者单位:临清逸夫实验小学

姓名:王磊

古典诗歌审美方法初探

我撰此论文旨在与广大同行交流,作为语文教师,个人认为文学修养是必然的,特别是对文艺理论应该有所涉猎,对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摘要:在具体的诗歌解读过程中,首先要对中国古典诗中的语法灵活性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解读过程中不滞于文字的表面结构,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诗歌意蕴。

关键词:传释学,具体经验,原初世界

正文:

在《秩序的生长》一书中,叶维廉对诗人写诗(传意)与读者(释意)均倾向寻找“意义”的问题——即意义之伏魔,对传统的“诗言志”观进行了重新诠释:“‘志’是吾人对世界事物所引发的的心感反应之全体”。所以读者应该关注思想或情感在作品中生长、变化的过程,而非仅仅拘囿于挖掘存在于作品之外的思想。这就使叶维廉尽管注重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与新批评派强调的文学作品自律本体论有一致性,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即叶氏对语言应该呈现具体经验的强调。

成功的诗歌语言应具备“迫真性”,能够表现真实世界的“具体经验”。只有如此,才能“骗取”读者情感,要他们跟着主角去直接感受。

中国古典诗中语法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超越时空的限制性;其二,词的复用;最后,物象或纯粹行为与状态的同时并置,直接呈现式的诗句结构与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还原了事物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从理论背景看,叶氏对中国文言语法的分析,依循的主要是庄子与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在叶氏看来,两者都认识到语言对真实世界既遮蔽又敞开的双重性。道家美学的直观感应、离合引生的语言策略、物我通明的语言呈示,都趋近于“指义前”的真实世界。

为了突出不同语言表现的潜能及限制,容我在本文里用少量的英文字句,作为比较或对比。

王磊掏空诗歌

先,我们试从生活中一瞬所现出的实境出发。譬如说,眼前出现下列几个元素:stream(溪涧)house(房屋)silent(宁静)no one(无人迹)。在我们注意到这些事物之“前”,在我们能决定“房屋”和“溪涧”的位置之“前”(房屋是在溪涧之旁?在溪涧上方?俯视溪涧???),在“宁静”起自可能是潺潺、滴滴、淙淙的溪涧之“前”,在我们觉察到“无人迹”之“前”,【按:所谓“无人迹”,是似是而非的对立,因为我们的“出现”(出席)而知人的“无迹”(缺席);但要保持“无人迹”的真象,我们应该马上退隐,或者我们假定我们可以不出现,才可以保持“无人迹”(存在的否面)合理。】在注意及决定事物的状态和关系之“前”的一瞬亦即“指义前”的一瞬,是属于原来的、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超乎人的接触、超乎概念、超乎语言的;“指义”的行为,则是属于以语义运思的我们(观感的主体),居中调度和裁定事物的状态、关系和意义。指义行为,是从原来没有关系决定性的存在事物里,决定一种关系,指出一种说明。原来的存在事物,在我们做了选择与决定之前,是无所谓“关系”的,也可以这样说,它们的关系是多重的;观者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它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空间关系,多种不同的理解与说明。换言之,指义行为亦包括和事物接触后所引发出来的思考行为。这种行为基本上是对直现事物的一种否定,一种减缩,一种变异。所以,当黑格尔说:“思维是一种否定的行为。”亦即此意。

对实境与语言之间作这样的考虑,就马上面临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即:我们用语言写诗,能不能一成不变地把“指义前直现的实境”完全呈示?比如我们借用英文作为一种语言示例,可不可以直书:stream house silent no one?只要对英文稍有认识的读者都会说:不

可以。因为这样做违反了英文法则。但用中文可以直书:涧户寂无人。却不觉得不自然。我们该如何去了解由同一实境出发的两种语言现象?是什么哲学或美学的立场使然?为什么用英文依事物的直现直书会引起不正常的感觉,中文就不会?这里牵扯到的,不只是美学或哲学的问题,这里还牵涉到意识发展的历史问题。

同一个实境,中英文的指义行为竟有如此的差别,“涧户寂无人”,在一般西方语言的法则下,常常会得到这几个存在现象的元素用下列的方式表达出来(加线部分是英文多加的):

Silent is the hut beside the stream: There is no one at home.(涧边的草庐是寂静的:没有人在家)。英文把时空关系原是自由的事物定时、定位,成为只有一种看法,只有一种解释。现在再列出一些例子(均出于该句的英译)

The valley house deserted , no one there.——G.W.Robinson

(谷中的屋荒废:里面无人)

Hidden in a gorge , unnoticed.——H.C.Chang

(隐在峡谷中,无人注意)

Families no longer live in this deserted valley.——Chang Yin-nan and Lewis C.Walinsley (没有任何人家住在此荒谷中)

这些表达与原来的实境大异,是显而易见的。这些表达方式或其他可能的表达方式,都没有为直现事物作为直现事物的真质指证,它们只是真实事物的“译述”、“说明”、“解释”,把真实的事物减缩、改变、限制。人用了定位定义的藉口,把事物原有的自由,具有多重时空关系的自由剥削了。

可是,我们一旦察觉到这些指义的行为,这些概念化和语言表义的结果,和存在事物原来的状态、原来的诉诸力是不相对应的;这时我们便可以把我们了解的据点换位:首先,承认“概念化的理性”之缺憾,承认语言本身之不足,无法与原来的世界质样不改地存在;其次,要认识到“指义前直现的事物”既然是宇宙现象整体不断推移成化的一部分,欲保存它们的真样,必须让他们既是“直现的具体”,也是“未加名义的空纯”,让他们涵孕在融汇不分的浑一里。

“保持未加名义的浑一”这个认知真实世界的观物态度很早便为道家所重视,所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一章)庄子在《齐物论》中说: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矣,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集解》74页)最完整的天机是“未始有物”的浑然;人置身宇宙万物而觉物在,在“以为有物”而“未始有封”之际,仍可以保存天机的完整;一旦有封(概念化、类分),一旦有是非之分(判定、批判),天机的完整便开始分化破碎为片断的单元。老庄认为,语言既然是分封的一种活动,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五十六章);语言既无法包孕宇宙现象生成的全部【“意随之不可言传”(《庄子集释》488——489页),亦无法参透肉眼看不见的物之精微(《庄子集释》572页)】。

说语言文字无法尽表直现事物,这一个根本的认识含有另一个更根本的体验,那便是认定:人是万物中一体,是有限的,不应该被视为万物的主宰者,更不应该被视为宇宙秩序的赋予者。

当我们在前面把中文“涧户寂无人”提出来,说它比英文句子更接近真实世界直现的原貌,并不是说中文从头到尾可以超脱这些元素;事实上中文也有限指、限义、定时、定位的元素。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道家美学把真实世界的原貌放在我们感认的主位,所以能把限指、限义、定位、定时的元素消除或减灭到最低的程度而不觉得不自然。下面庄子的这段话即是例证: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彀音,亦有辨乎?其无辨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浮辩、华辩),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集释》63页)

语言当然无法和风吹一样自然,它当然与鸟鸣相异。语言虽然不能自然如“风吹”“鸟鸣”,但如果能对真秩序有通明的了悟,语言的性能可以藉被解放了的观感活动,调整到迹近“风吹”“鸟鸣”的自然。

所谓“以物观物”的态度,在我们有了通明的了悟之际,应该包含后面的一些情况:即,不把“我”放在主位——物不因“我”始得存在,物各自有其内在的生命活动和旋律来肯定它们为“物”之真;“真”不是来自“我”,物在我们命名之前便拥有其“存在”其“美”其“真”(我们不一定要知道某花的名字才可以说它真的美)。所以主客之分是虚假的;物既客亦主,我既主亦客。彼此自由换位,主客(意识与世界)互相交参、补衬、映照,同时出现,物我相应,物物相应,贯彻万象;我既可以由这个角度看去,同时也可以由那个角度看回来,亦即是说,可以“此时”由“此地”看,同时也可以“彼时”由“彼地”看,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皆不必用因果律而串连。所谓距离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定向走入物象,但也可以背向从物象走出来;在这个我们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里,距离方向都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像中国画那样,后山不比前山小(如范宽的《谿山行旅》),就是避免了单线透视而获知的活动角度活动距离的空间。

“以物观物”,诗人在发声用语之前,仿佛已经变成各个独立的物象和它们认同,依着它们各自内在的机枢、内在的生命明澈地显现;认同万物也可以说是怀抱万物,所以有一种独特的和谐与亲切,使它们保持本来的姿势、势态、形现、演化。在这种物我通明里,自然不分封,不作抽象思维定位定义的隐藏,不强加是非,不浮辩,不华辩;在这种通明里,作为反应观感思维形迹的语言,很轻易地可以避过限指、限义、定位、定时的元素,不把“自我”所发明、所决定的意义结构与系统硬投射入素朴的万物里。即是说,不使万物只为“自我反映”服役。语言文字应该用来点兴、逗发万物自真世界形现演化的气韵气象。而所谓气韵气象,常常是可感而不可见的东西,所以更不应该落入语言的桎梏里。因此道家美学的语言还体现在重视语言的空白(写下的字是“实”,未写下的是“虚”)。空白(虚、无言)是具体(实、有言)的不可或缺的合作者。语言全面的活动,应该像中国画中的虚实,必须使读者同时接受“言”(写下的字句)所指向的“无言”(不着一字的风流),使负面的空间(在画中是空白,在诗中是弦外的颤动)成为重要、积极、我们要做美感凝注的东西。语言文字仿佛一种指示,一种符号,指向无言独化的真世界。语言,像“道”字一样,说出来便应该忘记,“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庄子集释》944页);或化作一支水银灯,把某一瞬的物象突然照得通明透亮。

在具体诗歌解读过程中,首先要对中国古典诗中的语法灵活性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解读过程中不滞于文字的表面结构,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诗歌意蕴。现行的中国古典诗歌大都以“悟”“感”为主,要具体分析解读必须有扎实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之所以要以叶氏的传释学为理论背景,主要是他的理论能使得作为读者的释意者做到尽量的去芜存真。从而在解读过程中向人们展示出诗歌艺术的精髓。

叶氏关于中国诗歌批评的模子归纳起来有四点:(1)中国文学批评方式。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即传统的中国文论以意境再造的方式评说诗文:画龙点睛,点到即止。使你瞥见境界之门,逼你自己跨过门槛去领略境界之美,去参与去再造境界;不分析、辩证、归纳及演绎,“不涉理路”,只用感觉的意象去捕捉诗文的特色,去点出诗文的机心,“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泛言社会、道德功用,虚说历史、现实意义,重在美感、哲学(儒释道玄)观念的表达。(2)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传释方式,即汉语文言在诗歌艺术中的表现方式:超

脱时空限制,文法、句法灵活,关系不定或多义,使读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解读空间。(3)中国传统美学中诗人的审美方式和读者接受方式。前者是叶氏从中国古典山水诗美感意识角度讨论的:以物观物,以物示物,让现象中的景物原原本本地呈现它们物各自然地共存于万物中的状态。后者是叶氏从“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的阅读示例谈起的:秘响旁通——见象外之象;听弦外之音;品韵外之致。(4)道家知识论及易学感知方式。叶氏认为,此二者是中国传统美学诗学的主要哲学思维根基。所谓道家知识论就是道家对人、宇宙万物和语言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叶氏表达为:宇宙万物浑然不封,可最完整地保存天机;而有了封(概念、分类),有了是非(分析、判定),有了语言(理解和解释),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破碎。因此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真实、完整地物象;而作为万物物象之一的人的认识亦是有限的,“他不应该被视为万物的主宰者,更不可视为能给宇宙万物赋予秩序的动因”。所谓易学的感知方式,叶氏归纳为阴阳旁通、互体变爻、四象派生。他的研究显示出,易学的感知方式正是传统美学中秘响旁通、义生文外等美感结构方式的滥觞。

笔者认为解读作品的基本要求便是传释出诗歌的美,如果读过之后却没有感受到经典文本的经典之处,这便是没有真正地读懂。为了剖析出经典文本的独有的美,也即个性,一个最方便的方法:拿同类经典做比较。此即叶氏的比较文学理论提供给我的一个思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语法的灵活性之所以能够直接把握千变万化的现象本身,表现具体经验,是由于它力图避免三种人为的限制——(一)语言的限制(二)感受性的限制(三)时间的限制。中国优秀的古典诗人也大都从这三个方面不断突破常规去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写出独具个性的诗篇。以杜牧的《山行》为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出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的独特之处在最后一句:诗人认为叶比花好,想象异于前人;秋天比春天好,也是独特之处。这说明一个诗人不囿于常规的特性。此外,最后一句所用比喻是“远取譬”。所谓“远取譬”,是从空间距离来说的,为了求新,不在人近处,而在人身的远处,在人的想象遥远的为流行的传统的想象所忽略的空间展开。实际上,从诗的角度去看,这并非空间概念,而是心理作用。有时从空间角度而言并不远,但从心理来说,却处于被遗忘的地位。杜牧把秋天的叶子比作春天的花就是一例。从秋天想到春天,从时间角度来说,是远取譬,但是从叶子想到花却是进取。我们只所以觉得新异,是从心理、想象和联系的角度来说的,这是被忽略了的,因而是出奇制胜的,是突破性的,是有创造性的。

杜牧的这首诗只所以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样一句为读者赞叹了千年的比喻,还因为诗的结构很有层次,并且这种层次性恰恰暗合了诗人发现诗意的思维过程。诗人并没有把这个出色的比喻直接放在第一层的前景位置上,而是把它安排在第二层次的位置上。在第一层次上,他先引诱读者和他一起欣赏寒冷山坡上的石路。一个“斜”字便蕴含了许多信息,不但写出了山势之陡,也表现了人家所居之高,从而引发读者做进一步的想象:在如此之高的山上竟也有一户人家,其飘渺的环境使诗意倍增,那是在“白云生出”,就更加显得求之不得,就似海市蜃楼,引发读者超越世俗的神往。

诗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美景,而且这两句诗并未显示出独特之处。在唐诗中,不知有多少类似于这两句的好诗,就因为缺乏心灵微妙的感兴,只能流于一般。这首诗的杰出之处在于,用目光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诗人情绪上突然来了一个转折。寒山石径,白云人家固然是美好的,但诗人的车子一直行进着,后来他却突然把车子停下来,为什么呢?只因枫叶之美,让诗人停下车来,细细品味,让视觉充分享受。这突然一停,就是诗人心灵惊讶的一个外在表现。诗人抓住这突如其来的、无声的、只有自己才能体验到的欣喜,并把它用最具诗意的句子表达出来,兴感神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正是这种对美丽的你顿悟让读者更加感动。由此可以想见,读者关注思想或感情在作品中生长、变化的过程,进入作者之体

篇三:中古小学 王磊瑜汇总 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

1、江南 6、凉州词 汉乐府 【唐】王之涣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黄河远上白云间,鱼戏莲叶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羌笛何须怨杨柳,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北京版第一册北师大版一年级上

4、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不度玉门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北京版第十一册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北京版第五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

8.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 10.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备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5.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

1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北京版第九册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

18.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北京版第七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北京版第十一册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北京版第六册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2.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3.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北京版第六册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

2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_____北京版第四册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27.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北京版第九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

28.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北京版第四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

29.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北京版第九册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

30.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

【唐】卢纶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32.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33.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34.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35.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北京版第八册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

37.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8.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39.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北京版第五册

40.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42.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3.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44.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45.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4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北京版第三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

47.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三年级上

48.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北京版第十一册

49.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唐】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