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城南旧事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46:06 体裁作文
城南旧事续写体裁作文

篇一:城南旧事

电子白板研讨课

《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

一、 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一起读了《城》这本书,谁能说出它的作者?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林海音女士各个时期的照片。(白板展示:照片定格,教师深情的介绍)这就是林海音,一个生于日本、长于北京,成就于台湾、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林海音有两个故乡,却只有一个童年,那就是她的《城南旧事》。

[(音乐徐徐想起,一个苍老的声音缓缓想起)(白板 播放:影片片头)师:于是她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默默的想,慢慢的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音乐缓缓停止)]

师:这段时间,我们随着英子走进了她的城南,走进了她的旧事,也一起分享着英子童年时的心情,当我们怀着,一颗沉静、思念的心读完这部作品时,我想问一问,你脑海中久久萦绕的,或者说心头挥之不去的究竟是什么呢?说来听听吧!可以说自己难忘的一个声音,也可以说自己难忘的一个画面,还可以说自己难忘的英子的眼神。

二、走进作品

1、生交流难忘的片断,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城南旧事》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2、我们曾经学过林海音的作品有哪些?还记得其中令人难忘的段落吗?(白板出示:回顾段落 《窃读记》《童年 冬阳 骆驼队》 以及选进初中课本的《迟到》)

3、集体讨论

老师这里选取了几个段落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白板出示a:读《驴打滚》的结尾: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清新的空气里,响得真好听。

联系小说, 谈谈你的感受。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难免都会有坎坷,只有坚持下来,就会成功。虽然宋妈接受了许多痛苦,但她没有打倒。可以看出宋妈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子,只要把痛苦抛掉,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好日子也就会到来。

(白板出示b:)《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文中,作者对爸爸的那句教导铭记在心?还能记得自己父母的教导让你记忆犹新吗?

“爸爸的花儿落了”包含哪两层含义?从此,作者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白板出示c)在《惠安馆》的结尾处,有这么一段话:我仰起头来,望见了青蓝的天空,上面浮着一块白云彩,不,一条船。我记得她说:“那条船,慢慢儿地往天边上挪动,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她现在在船上吗?往天边儿上去了吗?

你读懂了什么?

我读懂了英子很想念妞儿和秀贞,要不然的话英子就不会想起她们。而且还可以看出英子和妞儿、秀珍的友情非常深厚。

4、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

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

《城》中塑造了几个女性形象,她们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英子?为什么要塑造这几个女性的形象呢?

二、 走进作者

(白板出示:)久仰其大名,却一直没有兴趣看。在22岁的今天,已经彻底告别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却不可救药地迷恋起儿童文学,喜欢里面的单纯、质朴与干净。今天看完这本《城南旧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何早先我不知道这是部如此精良的作品?

——叶圣陶

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余光中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练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

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

1994年林海音先生76岁时,在《生活者林海音》一书的“书前小记”中说:“写作认真的我,并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有所疏误,写作的时候用尽心力。”林海音先生一生认真写作,从容生活,热情提携文坛新秀,大方坦诚待人。她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作家而自豪,她的为文、为人当之无愧地受到文学晚辈的尊敬。她的文字可能不会强烈地震撼你的心,却因饱满而质朴的情感和关爱凡俗生命的体贴产生着悠远长

篇二: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

(开头音乐——城南夜) 人生就像是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幅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迷,没必要一定看透,却总也看不完。童年的那些零碎拼图早已埋进了那些内心深处,有些记忆蒙上了一层灰,陈旧的往事只有在回忆中才成就的那么完美。 本书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

本书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音乐1——深深深窗)

本书作家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5岁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度过了难忘

的童年生活,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爸爸英年早逝,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以小说《城南旧事》闻名。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城南旧事的序:《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 。在台期间还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

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厄瓜多尔基多城国际电影节赤道奖,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思想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音乐2——坏孩子的天空,胡同深处)

《城南旧事》序言这样写道: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

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给别人,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一言一行也和秀贞十分接近,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而秀贞与妞儿在飞驰的火车下丧生了。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很伤心,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使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爸爸很难过。英子九岁那年,

篇三: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1960年出版。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想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冬阳·童年·骆驼队》(为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选入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6课)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曾经风靡一时。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系既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程,又是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 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5岁来到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25年后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1948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湾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往北平居住,曾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

城南旧事续写

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 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仿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 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

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她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夏承楹)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 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城南旧事的序:《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苏教版六年级课本,北师大版五年级[迟到]。

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吧。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当时,有人认为她尽写身边琐事,有点小家子气。丈夫何凡不以为然,为其作序。他说:结识林海音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收获,林海音为他生了四个儿女是她的最大成就,林海音以文债抵了儿女债。他认为,女作家写家庭生活,是顺理成章的事,“家齐而后治国”。何凡于幽默中为太太护“短”。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

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现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