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评剧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0:36:06 作文素材
评剧手抄报作文素材

篇一:评剧手抄报

评剧大舞台

评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除京剧外,中国评剧院是全国唯一一个带国字头的地方戏曲剧院。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各省市(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及东北三省流传最广,其他一些地区也比较流行,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篇二:戏曲天地1957A3戏曲艺术京剧电子小报评戏越剧曲艺相声简报,戏曲电脑手抄报模板,小学生曲艺板报剪报,海报

黄梅戏、京剧、评剧、越剧、豫剧

苏州地方戏——苏剧简介

苏剧是苏州地方戏,前身是一种戏曲清唱体的曲艺——苏州滩簧,简称苏滩。原名“对白南词”,南词是发源和盛行于苏州的一种声腔。始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苏剧音乐唱腔的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昆曲曲牌,二是南词,三是滩簧曲调。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有歌曲脸谱和电视剧脸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据史书记载,皮影 戏始于战国,兴于 汉朝,盛于宋代, 元代时期传至西亚 和欧洲,可谓历史 悠久,源远流长。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 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 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 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 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 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手段。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 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 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 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 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

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三市一盟。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学校班级 姓名

篇三:戏曲艺术393A4戏曲艺术京剧电子小报,评戏越剧曲艺相声简报,戏曲电脑手抄报模板小学生曲艺板报剪报,海报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