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议论文谈骨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44:13 体裁作文
议论文谈骨气体裁作文

篇一:谈骨气之议论文

⑧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谈 骨 气吴晗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⑦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⑨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⑩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补充注释】富贵不能淫:诱惑。贫贱不能移:改变。威武不能屈:屈服。 ...

【学习步骤】

一、回顾议论文常识,欣赏诗歌导入。

二、解题,明确“骨气”含义;本文的论题是。 三、自由朗读文章,读出正气,画出中心论点。

四、指名朗读论点句和结论句,注意重音的把握,体味句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 五、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中为了论证中心论点,用了哪些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它们是怎样印证孟子的话? 2、归纳结构:提出论点—— ——总结归纳。

3、文中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4、每个事例采用 叙述的方式,叙述后要有 和 。这说明议论文中的叙述要求、,它是议论的和。事例的选择要有 和。 5、论证方法:本文采用了论证、论证和 论证。 6、从文章中举例说说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六、知识迁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 七、课堂练习。

第 1 页 共 2 页

【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一)阅读1——4段,回答问题。

1.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2.引用孟子的话的作用是(1)__ ___(2)___ __ __。 3.“此之谓大丈夫”加点的“此”指的是______。 4.第3段的主要意思是()

A.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B.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C.我们就是这样有骨气的人的子孙。 D.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5.“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这一点”指_______ __ 6.文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是从 的角度展开论述的。 (二)阅读9——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概括第9段中的事例:。 是从的角度举例的。

2、第9段中引用了毛主席文章中的话作用是 ;这属于论证。 3、第10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画线的句子有何表达作用: 。

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1、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答: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和 。 3、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内容?

答: 4、第②段提到的“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读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你的内容,请写出任意两部书的名称。

答: 5、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100字以内) 答:

(教学设计:纸厂河中学 王晓花)

八、【中考链接】议论文阅读考点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论点:(1)提取中心论点;(2)明确论题。 2、论据:(1)指出材料类型;(2)补充论据材料。 3、论证:(1)判断论证方式;(2)说明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语言:(1)掌握语言特点;(2)理解关键词句。 5、结构:(1)把握结构特点;(2)理清行文思路。 6、考查阅读文章后的感悟启示。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答题。

小议传统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

第 2 页 共 2 页

篇二:议论文范文《谈骨气》等

{一}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例,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择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古诗是古代

议论文谈骨气

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二)嫉妒之心不可有

据说,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便有了嫉妒之心,它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有些人看到人家的才能比自己强,名义比自己好,或者地位、境遇比自己高,而心怀怨恨。这种“怨恨”实际就是嫉妒之心。有人为嫉妒之心辩解,说它是一种强烈的羡慕,一种进取的动力,这真有点像给强盗修陵园了。不能给强盗修陵园,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样的道理,在人的品格修养这座高尚圣洁的殿堂里不该有嫉妒之心的立足之地。 为什么不能有嫉妒之心?因为嫉妒之心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就是“利己”,一切以我的利益为中心。你的才能不能比我好,你的地位不能比我高,你的境遇不能比我优越。总之,你的一切都不能比我强。你如果比我强,我便怨恨你,诽谤你,讽刺挖苦你,甚至造谣打击你。你的一切比我差了,我便心安理得了,试想,如果允许嫉妒之心存在,谁还敢做好事,谁还敢争上游,谁还敢当先进?大家都不求上进了,在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社会,还有什么正气可言,还有什么进步可讲?所以说,嫉妒之心是一种腐蚀剂,它腐蚀我们的机体,破坏我们的团结,阻碍我们的进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每一个品德高尚、思想纯洁的人,都不应该有嫉妒之心。

嫉妒之心,不但害人,而且害己。现实生活中,因嫉妒抢劫者有之,因嫉妒杀人者有之,因嫉妒自杀者有之。司汤达曾说过:“嫉妒是诸恶里面最大的恶德。”一个人如果妒火燃烧,失去控制,那妒火就有可能成为吞噬一切的大怪兽。历史上的周瑜虽然英才盖世,但因嫉妒之心严重,最后反被孔明活活气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竟丧尽天良地刑断孙膑双足,但最终还是落得个兵败马陵的可悲结局;上官大夫因为嫉妒屈原的才华而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不辨是非忠奸的楚王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报国无门,最后只能含冤投江自尽。强大的楚国也因此断送在内奸外贼手里。可见,嫉妒之心害国害民,害人害己,国人千万不能有之。

既然嫉妒之心不可有,那么应当怎样克服嫉妒之心呢?要去掉这种丑恶的心理,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和心灵的净化工作。要去掉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一切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就不会嫉妒别人的才能和成绩了。廉颇之所以能去掉嫉妒之心,“肉袒负斧质,至蔺相如门谢罪”,主要就在于他也和蔺相如一样认识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因而不再嫉妒蔺相如的地位高于自己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如果大家都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四化建设为重,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那么嫉妒必然会被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亲密关系所代替。

嫉妒之心不可有。

(三)心系一处

我的书房里悬挂着一个条幅,上面是我自己书写的四个字——“心系一处”。 最初知道这句话,是在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一个和尚曾给我传授过成就大事的秘诀:心系一处,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单取“心系一处”为座右铭,是因为我觉得,对我而言:“守口如瓶”并不重要,能做到“心系一处”才难能可贵。 做到“心系一处”需要有坚持的毅力、持久的韧性。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仅用五年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40 岁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但几十年来他仅参加过三次咨询会议,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科学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他的专心致志使得他的实验获得成功。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丁先生说:“绝对不是,我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专心。”

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容易。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那么。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愚公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参禅,石壁为之感化。在这里,“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何艰难困苦,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是的,当你处在一种人生低谷,“心系一处”会让你学会坚持,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巅峰,“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辉煌的动力。

(四)学需多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努力,下苦功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这方法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知有也。”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应当多问善问。

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他就是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问清楚了,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研讨,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的资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问同学,问明了思路,就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郑板桥说:“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钝汗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是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在我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索,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上像懂了不少,但真正吸收的却了了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就要谦虚,态度要诚恳,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工作休息。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遇到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志。”他的这种谦虚求教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当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主持祭祀的人,还向老聃问礼,向苌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世界知识每隔七至十年就要翻一番,而最新的科学技术有的只要五到十年就要更新了,因此,更需要让自己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之一,就是多问善问。

篇三:高二议论文范例(《谈骨气》等)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在风云变幻的商战中,有许多企业采取优势互补的策略,比如甲企业缺资金有技术,乙企业财力雄厚,技术不足。甲乙企业合作研发某一项目,彼此抵消劣势,赢得高额利润,双方皆大欢喜。此谓之“双赢”。

弱肉强食的大自然里,有许多动物共同生活,比如大豆与根瘤菌,大豆给根瘤菌供给食物,根瘤菌给大豆提供氮素营养,双方愉悦地生活,谓之“互利共生”。不尽的事例向我们展示着互借互利的优越之处。不但物如此,人亦如此。

人无完人,这是铁定的事实。但我们只要能悉心学习,将别人的优点“借”一点回来,完善自我,将自己的“优点”借一点出去,完善他人,那么,彼此都会“双赢”。

沈从文借家乡凤凰县的美景,写出《边城》而扬名,凤凰县也因出了沈从文才得以天下皆知;数学家欧拉易凭直觉研究数学,有点沉稳不足,而拉格朗日以逻辑严密著称,灵动稍显不足,到两位巨人碰面时,耀眼的火花得以出现,二人互补劣势,对二人后期的数学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恩格斯和马克思也在密切接触中互补优劣,得以永垂青史。

然而人的自私心是很重的,往往不乐意将自己的优点或经验传授给别人,生怕别人会超过自己。人也很死要面子,不肯坦认自己的缺点,就更谈不上去改正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懂的事不要装懂,要诚心学习,将它弄懂。要面子的人都假装懂,因此死要面子的人多不会出成就,而孔子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却换来了一生的光辉业绩。

人只有改正自己认识上的先天缺陷,主动地暴露缺点,向他人学习来改正缺点,不吝惜自己的微薄经验、优点,将其传授给别人,那么彼此才会出现前面所说的“双赢”境地。因此说,会合作,会互补优势的人终将会因“双赢”而获得成功。

自私、死要面子的人只会在成功的路上徘徊不前,就算看见成功,也抓不住它。希望你的生命由“双赢”来填充,你的人生由“双赢”来铸就辉煌。

点评: 本文从实现“双赢”的重大意义,到如何才能达到“双赢”,中间还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准确充分,条清缕晰,逻辑严密,是一篇十分突出的议论文章。

人生就是一条路

人与路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了人,路也是不复存在,没有了路,人也就寸步难行,人与路既和谐又统一。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人需要思考。伯克曾说“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可能创造伟业”。创造是人的必备素质,而思考是创造的基本条件。人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才能不断地前进;人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才能让人生之路更加精彩!

在这条路上,人需要奉献。当年侯赛因国王和蓝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就是因为他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爱是人间最美的语言,而奉献是它的支撑点。“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的,我们每个人只有用真心才能换来真情。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只有奉献,才会收获。人生之路需要付出,需要奉献,才会缤纷多彩!在这条路上,人必经失败,而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把上千次失败当作收

一堑,长一智,人生之路是在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一步步走向辉煌!

在这条路上,人时时有收获。年轻时,收获青春与活力;成年时,收获成熟与魅力;老年时,收获经验与睿智;暮年时,收获平静与安详。失败时,收获悲伤与教训;成功时,收获喜悦与欢乐。人生之路,时时有收获,相信在不同的季节会收获不同的果实。面对成功,学会了平和;面对失败,学会了淡然处之,内心因丰盈而宽容,这就是人生路途中最大的收获!

在这路上,每个人都如夸父般时刻追逐着心中的太阳,苦苦地追赶着。在苦苦追寻中,挥汗如雨的你,或许没能追到理想中的太阳,但你驱赶了懒散和空虚,锻炼了身体,充实了人生,尝到了不断攀登的乐趣,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增添了色彩!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其实,人与路,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人在哪,哪儿就有路!人生就是一条路,需要思考,需要奉献,有失败,有成功,也有收获!点评: 这是一篇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议论佳作,开篇点出中心论点“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继而指出“人需要思考”“人需要奉献”“人必经失败,而后成功”“人时时有收获”“苦苦地追赶着”,从各个方面去论证。故事典型,引用恰当,大量对比、排比句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缤纷成就和谐

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 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 《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泽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 “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

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 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

点评 就这道作文试题,不少考生只满足于演绎试题材料中的某种 “滋味”,未能对材料进行深一步的开掘、拓展,立意显得一般化,缺乏深刻,缺少思辨。本文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体“味”且辨“味”,在不同之中看到相同之处,“和而不同方为和谐”的观点掷地有声。 在作文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见他人之所未见,言他人之所未言,积极思考,善于思辨,是该文脱颖而出的秘诀。

渠清如许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人生的轨迹并非总如预设一般,朝心仪的方向驰往,你需要一颗清静如渠的心来从容淡定地面对未知的境况。

文革期间,画家黄永玉与作家表叔沈从文于下放途中擦肩而过。沈从文淡淡地告诉黄永玉:“要从容。”十年动乱过去,黄永玉说那三个字总会在其心头不经意地浮现。

的确,这是多么淡定豁达的一种生活态度啊!如水一般清澈,却如水一般坚定,永不止息。那是向他人展示了一种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定!

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水也是一种衡量标准,而且是很高的标准。

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贵。庄子曰:“不为冠冕而肆志,不为穷约而趋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如水之交,不需要铜臭来污染它,更不要因彼此苟同而搅混它。与人交往,先哲已给我们树立榜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人李杜以诗会友互表敬意,等等。与人的交往,也与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谐,一般温润。和谐以共生共荣。

清水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面对江山社稷,面对黎民苍生,老子说:“上善若水”;杜甫说:“润物细无声”。

5月地震,四川震区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默默地为灾区人民祈福,默默地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救援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有爱,对生命的敬重,对国家的赤诚!大爱无痕,大爱如水,滋润却无声。

渠清如许,这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更是为国家民族奉献的最高境界!

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静默,那,却是一种对生活的最高敬意!点评: 收放自如、潇洒行文、紧扣中心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开篇以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引入,然后从沈从文的“要从容”到对 “君子之交淡如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另类解读,最后归结到“清水”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文章以水的清淡贯穿全文,同时又赋予了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材料

地纳入到“水”的范畴,表现出作者对材料较高的驾驭能力。

“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拥有的方式

自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丢了苞谷去摘西瓜,结果却一无所获,年幼的我们都对那只可爱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间我们都已长大,奔忙于晨夕之间,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在上演一幕幕小猴摘果子的现代剧。有人忙碌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认为失去的才最珍贵;有人怀揣着许多的获得,却身心疲惫,不敢放弃。静心去想,其实我们并不快乐。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情而幸福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文不值。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用对举的语言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证"拥有"和"珍惜"的关系和表现。)

饥饿者视粮食贵于金钱,寒冷者视衣帛重于珠玉,只因他们真正体会到衣食的重要。成功的人珍惜自己的成功,失败的人珍惜自己的付出,因为他们知道成功的不易,付出的辛劳。而智者,居陋室而自娱,无得失而自乐,他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现在的拥有才最值得珍惜,失去的和将来的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虽美却虚幻。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古风悠悠中陶渊明吟唱于田园菊下,坦然恬然笑嘲一切务幻望虚之子。(使用古诗,便于说理。)

也有哲人说,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冀的未来。当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用名人名言证明观点,有说服力。)

有登山者不幸将腿夹于两石间,呼唤、推石都不得救,他竟勇敢地用刀剪将腿卸下,血流殷红,浸润石土,他忍痛爬行找人帮助。后来他得救了,虽丢失了健壮的肢体却保住了完整的生命。

面对强权富贵的逼迫诱惑,职位荣耀都成了陷阱上的屏障。李白愤然甩袖而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超凡于名利之上,慨然摆脱拥有的羁绊,名垂千古。

壁虎能断尾,所以弱小的它们勇敢地长存于世;蜗牛不舍壳,所以只能缓慢地爬于尺寸之地。(连续用事例证明,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舍弃,不是浪费。当前进的步伐因行囊而蹒跚,舍掉偌重的负荷,脚步才会更坚实。甚至舍弃比拥有需要更多的勇气,拥有是我们曾经辛苦的汗水、心爱的珍品,弃之,几许依依之情丝痛心呵!(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论点。)

许多的选择与行为都令人难以左右,处于昨日与明朝,总会有几多惆怅几多憧憬。人生就似乘车,于一站站的聚合离别而或喜或悲,成熟就在选择中成就。珍惜自己的拥有,学会割舍自己的拥有,才能真正拥有自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