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前奏gl小说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52:41 体裁作文
前奏gl小说阅读体裁作文

篇一:导读:有效课外阅读的前奏曲

导读:有效课外阅读的前奏曲

【摘要】导读,就是引导孩子阅读;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和孩子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在课外阅读中如何组织孩子进行整本书的导读呢?本文通过①激发兴趣,引导“我想读”②巧妙切入,引导“读什么”③方法渗透,引导“怎样读”来加强阅读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使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可使孩子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到终身受用的东西。

【关键词】导读 导读课 课外阅读

导读,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孩子阅读,一般在孩子阅读一本书之前进行的。老师向全班孩子隆重推荐这本书,指导孩子开始阅读。当孩子们看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听着老师的娓娓讲述,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了阅读。此时,导读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和孩子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因此,开展课外阅读的导读的意义和作用就显而易见的:第一,可以加强阅读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使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第二,可使孩子逐步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学到终身受用的东西,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深造奠定坚实基础。可以使孩子有选择的阅读,避免某些不良导向的冲击,逐渐增强文化免疫力。第四,可以使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孩子整体的语文素质。那么在课外阅读中如何组织孩子进行整本书的导读呢?

一、激发兴趣,引导“我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前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导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导趣。即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应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孩子读书,激发孩子对读书的兴趣。这不仅体现在求知和学习的层面上,而且还要体现在心理的层面上。也就是说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

1、精选优秀读物,以作品本身的魅力吸引孩子,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在《一百条裙子》的导读中,教师从谈话激趣开始,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在上课伊始问孩子,你拥有多少条裙子呢?有一个小女孩说她拥有一百条裙子,你相信吗?孩子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往往是不敢相信,因为他们会以为那是真正的一百条裙子。就这样,他们的阅读的欲望被激发,深入阅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2、利用媒体资源,激发阅读兴趣。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电视、网络以排山倒海之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年龄、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孩子对直观的、生动的多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孩子们看得前仰后合,都觉得猪八戒很可爱,这时教师可告诉孩子,吴承恩的《西游记》写得可精彩多了,除了猪八戒,唐僧、孙悟空等在作者的笔下更是活灵活现,教师可推荐给孩子少儿版的《西游记》。现在许多的历史剧都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为得只是好看,但对孩子正确看待历史有很大影响。这时教师更要告诉孩子,真正的历史,斗智斗勇的精彩情节都在书里,要慢慢嚼才能品出其中味道来。

3、以成功的典型引路,使孩子心有所动,兴从中来。《一百条裙子》这本书,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于是,教师在课始就跟孩子说,这本书老师已经读了三遍,今天和孩

子们继续读第四遍,第五遍,相信会有更多的感受,更多的收获。

二、巧妙切入,引导“读什么”

根据作品的特点,我们可以有多个切入点:

1、以“情节内容”为切入点

故事情节是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选择精彩的内容情节串讲,以“情节分享”贯穿始终。如《一百条裙子》的导读中,就主要选择了这样几个章节:“旺达为什么被人嘲笑”、“旺达为什么伤心地转学了”和“旺达为什么令同学刮目相看”。使孩子既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对旺达的可怜和可敬有所感知,并能带着这样的情感基调兴趣盎然地去阅读整本书。

2、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人物形象鲜明(众多)的作品,我们可以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的导读设计不仅引发孩子的阅读欲望,而且引导孩子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一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均个性鲜明,性格丰满。导读一开始,教师出示书中描写桑桑的小故事:把家里的橱柜的腿都锯了,改装成鸽笼了,妈妈气得不行。用家里的蚊帐到河里去抓鱼。夏天最热的时候,把棉袄穿在身上,因为他一直感到奇怪,为什么棒冰裹在棉被里不会化,可能夏天穿得越厚越凉爽。有一次,把爸爸最珍贵的荣誉本拆了,装订书本。读着这些小故事,当兴奋和微笑写在孩子的脸上时,教师问孩子: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调皮的孩子是谁呢?他还做了哪些事情呢?既而扬起《草房子》:书中还有许多和桑桑同龄的孩子。他们都在书中等着你们!

3、以“作品语言”为切入点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经由语言的通道,孩子找到了进入作品的途径,在语言的曼妙境界里感受形象,领悟情感,为精神增色。不同作家的作品晖映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导读时,可以从精彩语言、特色语言入手,“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教师可以声情并茂朗读精彩片断,带着孩子初步感知作品语言,也可以和孩子互动,师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朗读中迈入语言的殿堂。有专家评论《草房子》的语言是“诗一般的文字”。导读时教师出示书中“诗一般”的片段描写,轻轻的音乐荡漾在教室里,教师的朗读带着孩子走进了“油麻地”,走进了“草房子”,走进了江南??

4、以“感知特点”为线索

对于短篇作品集,像《安房直子幻想小说代表作》、《和树谈心》《新月集》等,就要在以情节吸引孩子的同时,关注作品的风格特点,以感知作品的特点为线索,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几篇进行导读,达到“窥一斑见全貌”的效果。有位老师导读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就选择了《狐狸的窗户》《萤火虫》两篇作品,一篇听教师大声读,一篇由孩子伙伴共读,在直觉感受与比较中,发现安房直子幻想小说奇幻的想象、淡淡的伤感、美丽的色彩等特点,并以随机穿插的“作家自我谈创作”“他人评论”以提升孩子认识。

三、方法渗透,引导“怎样读”

导读课仅仅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还是不够的,还要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指导孩子怎样阅读一本书,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采取讲述和大声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导读,

“讲述”是用精彩的叙述性语言把章节内容经过概括后生动地讲给孩子听,而“大声读”则是有选择地把精彩片段念给孩子听,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了解内容情节,又对语言风格等有所感知。同时,在大声读和讲述的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猜测推想、设置悬念、自主阅读典型片段等让孩子积极参与阅读,真正分享阅读的快乐。导读课上孩子读的参与重在兴趣的激发,读的方法应该是无声的滋润与渗透。导读是一种引领,导读也是一种分享。如导读《一百条裙子》时,教师按照“观察封面——自主阅读——了解提要——猜想目录”的思路,指导孩子阅读这本书的。

1、观察封面。在指导孩子看封面图时让孩子了解小女孩住在荒凉的山坡上的一座简陋的房子里,感受到小女孩的孤单和贫穷。孩子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疑问:这样贫穷的女孩为什么会有一百条裙子呢?这样激发了孩子想看这本书的热情。

2、自主阅读。教师适当地选择几个章节,让孩子自主阅读,以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不要避免像“交流课”那样把主旨内涵都提炼出来,局限了孩子自我阅读时的多元理解与感悟。更不能像课内阅读课那样,要求有深刻的感悟,因为,儿童文学是在快乐中感动孩子的,只要心有所动,情有所感就行了!

导读《一百条裙子》时,让孩子感受主人公旺达的形象,如其中的片段之一:旺达 佩特罗斯基,十三班里的孩子们没人有这么奇怪的名字。星期一,旺达 佩特罗斯基的座位是空着的,没有人注意到她没来上学??老师就带着孩子从字里行间去了解人物、感受人物。孩子感受到旺达是一个贫穷、孤单、在班级里不受关注的、受冷落的一个孩子。这样一个倍受冷落的女孩怎么可能会有一百条漂亮的裙子呢?又一次激起了孩子的阅读期待。这样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地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就是导读课的魅力所在。

3、了解提要。当孩子读着内容提要时,脑海中肯定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如旺达的一百条裙子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找到旺达了吗??这些疑问促使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这本书!

4、猜想目录。可以看目录后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来猜猜故事内容,也许孩子的猜测会跟书中的所写大相径庭,那也没有关系,故事的发展真如孩子们所说的吗?所有的谜团相信在孩子读了整本书后会全部揭开。

导读是一项十分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不能只是放任自流地由孩子自读,如果能巧妙设计,以此为阅读契机,引导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不但可以为孩子打下一个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为他们铺设一条高起点的阅读之路,必然有益于孩子的语文学习,也必然有益于孩子的个人修养。在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践行之路上,虽然迷惘与困惑同在,优秀者与被动观望者同在,但是我们也看到,阅读,正在有效地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孩子的生存状态,使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我们相信,用童书开启童心,以阅读演绎精彩,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拥有这份人生最美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2、王继坤:《现代阅读教程》,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张传宗:《中学阅读教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4、周鹏:《创造性阅读训练》,武汉:武汉大学出(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版社,2001年。

5、朱潜:《初中课外阅读的导读研究》中国教育研究 2004年11月

篇二:wxgl《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M.H.Abrams)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 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①时代原因,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22. 中国梁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列了“时序”篇,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3.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24. 文学定义的五个主要命题:①文化形态;②审美意识形态;③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④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⑤一种语言艺术。

25. 文学的文化意义有以下几点:①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②叩问人的生存意义;③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④憧憬人类的未来;⑤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26. 文学的文化意义分为:①品质阅读,②价值阅读。

27. “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

28. “价值阅读”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29.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义形态。

30. 文学与社会关系: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②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31. 什么是审美: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32. 审美的特点:①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②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33. 审美实现是如下三个层面的协同合作:

①主体心理层,②客观对象层,③中介层。

34.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①广阔的包容性;②思想的深刻性。

35.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1)从性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36.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完整体,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是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

37. 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38. 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性?①情感的诗意化;②意义深刻化;③感受的个性化。

39. 德国美学家、“移情”论的创立者是里普斯。里普斯说明“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臵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

40. 文学创作中的体验,也应该是这种“移情”的体验。

41. 文学文本:一种认为文学文本由言、意两层面构成,另一种则认为由言、象、意三层面构成。

42. 四层面说: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文学文本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43.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和文学意蕴世界。

44. 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45. 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46.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内指性,②音乐性,陌生化。

47.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48.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韵效果的特性。

49. 陌生化: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50.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①艺术世界的有机性;②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51.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①具体可感性;②艺术概括性;③审美理想性;④审美属性。

52. 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可分为:①写实性形象;②抒情性形象;③表意性形象。 其高级形态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构成。

53.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

54.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②丰厚历史意蕴;③艺术魅力。

55. 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文学典型以生命形式呈现出无穷魅力;②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③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56.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6. 自然主义者左拉提出: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

57.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①相互依存的关系;②互相性关系。

58.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①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③生命律动;④韵味无究。

59. 情景交融的三种不同类型:①景中藏情式;②情中见景式;③情景并茂式。

60. 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①表诚挚之情;②状飞动之趣;③传万物之灵趣。

61. 王国维分类法:“有有我之境,有无和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62. “无我之境”并不是 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63. 意象的四种含义:①心理意象;②内心意象;③泛化意象;④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64.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①哲理性;②象征性;③荒诞性;④求解性。

65. 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①寓言式象征意象;②符号式象征意象。

66. 从德国学者黑格尔提出性格是性格是现代艺术的真正中心到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人物性格为中心、以反映社会历史真实为主旨的现实主义叙事理论走向了成熟。

67. 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就是小说。

68. 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电影和电视叙事比小说影响更大。影视文学又成为比小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样式。

69. 叙事的层面:①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②叙事三个层面:(1)故事内容;(2)语言组织;

(3)叙述行为。

70. 叙事的研究借鉴热奈特的三分法,分为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71.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72. 叙述内容:从事件、情节和情景这三个方面对故事进行分析。

73. 人物:①“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②表意型人物:是不具有性格内涵而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③“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④典型人物。

74.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为: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75. 抒情的本质:①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②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76. 抒情的原则:①古典主义的把情原则;②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③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④抒情的一般原则:一是诚挚性原则,二是独特性原则,三是感染性原则。

77. 抒情的策略:①语法策略;②修辞策略:隐喻、典故、悖论是重要的四种。

78.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题例示:(1)伤春与悲秋;(2)离情与别绪;(3)思乡与怀远。

79. 原型意象是: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

80. 抒情作品最主要的样式是抒情诗,抒情诗是抒情作品的典型象态。它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体。

81.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82. 关于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得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83.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

84. 文学风格的特征:①文学风格的独创性;②文学风格的稳定性;③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85. 文学风格的划分:中国的简分法是“刚”、“柔”两类。

86. 艺术直觉:所谓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7. 艺术灵感的特征,特殊的思维状态有如下三大特征:①突发性;②迷狂性;③创造性。

88.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①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②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③与前面两点相关,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有一定的稳定性。

89. 英语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讲到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是诗人创作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创作。二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对原有情感的回忆,而且还创造新的情感。三是说情感的再度体验是一种作家或诗人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无论这种被回忆起来的情感原来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对它的再度体验都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90. 苏珊〃朗格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

91. 艺术想象的类型: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92. 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一是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家对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选择。二是创作动机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内容。三是创作动机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93. 艺术构想:所谓艺术构想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94. 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1)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文学消费则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

(2)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都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而文学消费则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内蕴的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传播与接受而减损。

(3)在消费实现上,一般物质产品以被使用和主体的享受为消费实现,非艺术、文学的精神产品一般也以某种知识、观念的汲取与引用为消费过程的终结,它们都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

95. 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文学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96. 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

篇三:小说

小说(文学体裁)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

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环境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特点要素

六个特点

(1) 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 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4) 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5)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6) 虚构写实,相辅相成

三个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

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写作技巧

一、联合描写

有了环境,才能有人,有了人,才能有生活,有了生活,才能从中产生情感,所以环境、人、生活、情感,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描述时,将这四个方面联合起来描述,不要遗漏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徽摺?/p>

环境的描写:时间、地点、景物、天气。

人的描写:长相和体型描写、穿着描写、身份描写、言语描写、行为描写、表情描写。

二、表现过程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是情感,但是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人物、生活中才能清楚的表现出来,作者先考虑要表达什么情感,再设计能清楚表达这个情感的环境、人物、生活。

三、真实感

1.人生是冷暖并存,美好与悲惨并存,安稳与动荡并存,快乐与忧伤并存,矛盾的两方面都要深刻的塑造,而且形成强烈的对比。

2.人的强大是相对的,而脆弱才是绝对的。有些强大的角色,描述了脆弱的一面,更有真实感。

3.世俗与脱俗并存,一些方面世俗,一些方面脱俗,而且世俗和脱俗可以转变,有些世俗的人,经过感化,使一些世俗的方面向脱俗转变。

4.有些情感不可以没有经过积累就达到很深的程度,有些情感不可以跳跃式的突变。

5.细腻、生动的描写。

四、描写角度

1.正面描写:作者直接描写。

2.侧面描写:故事中,人物对人物的描述。

五、叙述顺序

1.顺叙:先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顺序叙述。

2.分叙:同时(并列)发生的事件,逐个叙述。

3.倒叙:例如以回忆的方式来解释现状的原因。

4.插叙:例如插入支线剧情,用于辅助主线剧情。

六、故事发展

1.矛盾:

矛盾通过制造起伏跌宕的剧情,推动故事发展。

矛盾分为两种,第一种,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实现欲望的过程是剧情“起伏”的阶段,既上升阶段,第二种,拥有与失去的矛盾,失去的过程是剧情“跌宕”的阶段,既下降阶段。

2.生活规律:

一些方面按矛盾发展,还有一些方面按生活规律发展,例如:上学,放学。

七、前奏

前奏用于交代故事的背景。前奏属于支线剧情,前奏中出现的是配角,前奏结束后,主人公才登场。

八、伏笔与巧合

伏笔为以后的剧情做铺垫,制造一个“原因”,目的是为了产生以后的“结果”。巧合多了,会让读者觉得故事很假,所以尽量少用巧合,应该让故事按照因果关系发展,形成一条合理的因果链,而关键就是用伏笔,伏笔为原因,伏笔产生的剧情为结果。巧合多了,说明伏笔埋的少了,因为当初忘埋伏笔,所以有些特定的剧情不能以因果的方式出现,只能以巧合的方式出现。

技巧:巧合如果是伏笔,读者就不会看作是巧合,那么伏笔产生的结果虽然是由巧合引起的,但是读者感觉不到是巧合,而感觉的是伏笔产生的因果关系。这样多个巧合以伏笔的形式存在,而不以结果的形式存在,就感觉故事中的巧合少了很多。

九、修辞

1.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象征)。

2.借代:用一个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来代替这个事物。

3.拟人:用人的特征来表现物。

4.拟物:用物的特征来表现人。

5.夸张:扩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

6.呼应:写了一个事物,后面又出现这个事物。

7.对比。

8.衬托: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9.粘连:描写甲事物的词也用于描写乙事物。例如:别看我耳朵聋,可是心不聋(“聋”从耳朵转移到心)。

10.移就:本来描写甲事物的词,转移到乙事物上,而不用在甲事物上。例如:张三向李四伸出善意的手(“善意的”本来要修饰张三)。

11.排比。结构一致,语气一致,意思相关。

12.对偶。结构一致,意思相对或相反。

13.顶针。前一句话的结尾词作为后一句话的开头词。

14.委婉。不想直说的话,委婉的说。

15.欲扬先抑。要说一个事物好,先说这个事物不好的方面。

16.用典。引用名言名句。

十、抒情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1)把情感渗透在一件事中,其实是借这件事表达另一件事。

(2)话中含话。

(3)口是心非。

十一、体现深情

1.危难中体现深情:

主角的情有多深,在平凡的生活难以清楚的体现出来,危难的考验下,能很清楚的体现出来。

2.诱惑中体现深情:

主角的情有多深,除了在危难中体现之外,还可以在诱惑中体现,主角在诱惑中情感坚定、不动摇,就体现了情感的深。

3.对比中体现深情:

通过人物的善与恶的对比,更能把善体现出来。好比一个明亮的手电筒,在白天感觉不是很亮,而夜晚则感觉很亮。

4.语言直接描述深情。

十二、句子关系

1.因果关系

意义:原因产生结果。

关键词:因为、所以、因此。

2.前提条件关系

意义:实现事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只要、就可以、才能。

3.目的关系

意义:做事都有目的。

关键词:为了、使。

4.顺序关系(承接关系)

意义: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关键词:然后、之后。

5.并列关系

意义: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

关键词:同时。

6.选择关系

意义: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关键词: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

7.递进关系

意义:一步步的加强或增加性质。

关键词:不仅...而且、不但...还。

8.转折关系。

意义: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