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厚德载物的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0:46:07 作文素材
厚德载物的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名人故事演讲稿

天才源于勤奋

很多人都读过这样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晋代闻名遐迩的两大家族。王家是以王羲之为代表,是名流千古的一代书圣。“清风入袖,明月入怀”,人们用绝妙的比喻形容王羲之的书法,他作品的笔法、墨气、行款、神韵,无不为后人赞叹景仰。他是一个没有真迹存世的大书法家,然而后人对他的书法作品却是推崇备至,如痴如醉。他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王羲之小的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提到王羲之不得不提到《兰亭序》,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三月三,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作诗。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臵,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就要罚酒三杯。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

集》。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由此而生。

每每提到王羲之,大家都会羡慕他的成就、惊叹他的天赋,但是他成功背后更多的是汗水与勤奋。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充分证明 “天道酬勤”这个自然规律,它决不亏待勤奋的人。一个不愿付出艰苦劳动的人、一个甚至不肯挥洒汗水的人只能虚度年华空白少年头。人类历史创造了两类天才:一类聪明绝顶,一类终生勤奋。而历史对后者格外垂青。因此,你若立志创造一番事业,那么,勤奋之舟则是万万不能弃之不用的。

最后,我想用《周易》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篇二:讲故事《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习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地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中华民族是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小学生熟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就体现了谦让的“礼”字。宋代杨时等人在一个大雪之日,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假睡”,他们就在门外站了半天。门外已经雪深一尺,他们“成了雪人也不离开”。于是有了尊师的故事“程门立雪”;三国刘备想找诸葛亮出山帮他打天下,刘备前两次去,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去诸葛亮在家,但是在睡觉,刘备没有叫人叫醒诸葛亮,一直在门外等诸葛亮醒来。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美德传颂。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统美德的重任。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南开学校是一所国内闻名的先进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校里的课业

负担很中,常有考试,考得不好就被淘汰或留级,而且学费也很贵。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困难,可是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一直却十分顽强。他英文基础比较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每天把全部课余时间都用来学英文。他的国文成绩特别好, 1916年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他的数学成绩也很好,在笔算速赛中,他是48名最快之一。除了课堂学习,他在课外还读了许多书报。所以,他的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那时候,他对学习目的已认识得很清楚。他认为现在努力求学,是为了日后能“作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以其所学,供之于世”, 1917年6月,周恩来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了。他志当存高远,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恒久的精神动力。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是的,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走向新的世界。

“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而奋斗”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拥有才华四溢的青春,这是我们的资本;我们拥有展示我们自己的舞台,这是我们的骄傲。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承担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也是应当恪守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积极借鉴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中的宝贵遗产,启迪今人运用历史智慧推进道德建设。

篇三:“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

清华大学校训 CFP

2010年5月,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对来自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长陈力俊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和校园。两岸清华的校训相同,海外校友会是一家。”“两岸还没统一,但海峡两岸清华校友会早就统一了。”顾秉林的风趣讲话得到了陈力俊的认同,海峡两岸的清华同根同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被传为佳话。

两岸清华同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4年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清华老学长钱耕森教授解读清华校训时提到,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清华校训是世界所有大学最好的校训,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则认为,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曾指出:“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一定是反抗而绝不是屈服,它有一种坚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是比较宽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被中

厚德载物的名人故事

国文化所接纳。”张岱年自身便是践行这一精神的典范。他以“直道而行”的理念追求真理,刚正不阿,同时,继承与发扬了清华国学院“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和“兼和”哲学观——“最高的价值准则曰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古代谓之曰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这里“兼和”“日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张岱年的哲学观影响了清华文科恢复发展理念“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形成。

清华学堂是一所美国为了“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周诒春校长指出:“清华之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贪安好逸;当群策群力,同声同气,以拯救国家。”在他主持下,清华开启了办独立大学之路。1925年清华成立了大学部和国学院,1928年按照“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在罗家伦校长主持下完成了改为大学的任务。在此进程中,清华人一方面为教育独立、学术独立而奋斗不息,另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广纳一切文化之精华,使“会通”成为一些学者所称的“清华学派”的特色,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发展,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不断升华着精神境界,演进着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为国家为人类文明创造着骄人业绩。截至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从这里走出了465位院士、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的14位。由国际著名专家对清华部分学科的评估得出结论:清华本科生培养质量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毫不逊色;清华是国家向创新型转型的重要基地,主持建成了世界最先进的固有安全性核供热堆,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世界大学领先奖”,人脸识别获得国际最佳成就奖,脑机接口系统全球领先,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夺冠,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获“全球IPV6先锋”奖走到美国前面,生物生命学科两次获得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集成了多学科成果的集装箱检测系统,超过发达国家并占领世界主要市场份额;由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攻关,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称赞其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它的成功与中国的科研体制和人文精神传统密切相关。他们自己认为是拼命精神的胜利,是团队协作精神的胜利??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