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成语故事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39:39 作文素材
成语故事教案作文素材

篇一: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则成语故事,一起说说是哪三则?

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生一道回顾这个故事讲的内容。(回顾过程中板书:夸口 )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请同学模仿那个人说大话。(要求说出那个人夸口的语气。)

3、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要求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4、出示文中图片,观察那个楚国人的样子,(板书:张口结舌)出示: 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张口结舌”的意思。你能把横线上的词换成自己的话吗?(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吞吞吐吐、瞠目结舌,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等)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那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

5、出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6、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预设:如学生说不出或不愿说,教师可举一例。

7、你从这个成语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我们说话或做事不能前后抵触,互相矛盾。)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说说“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原义指江河水满了,泛滥,这里是“不好、不合格”的意思;竽:古代的一种乐器。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

2、指名读课文。

3、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板书:得俸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回答。)

比较并理解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4、用“总是”造句。

5、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导用“不要??而要??”造句。(对南郭先生来说,齐湣王可比齐宣王难对付了。他可不是胡子眉目一把抓,而是有所选择了。我这儿有两双名牌鞋子,一双是冒牌的,一双是正宗的,你们知道了,肯定不要冒牌的,而要正宗的。现在偏偏有些

不法商贩用些不好的东西冒充好的东西,这也叫滥竽充数。)

6、出示滥竽充数的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

7、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精读《画龙点睛》。

1、“点睛”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思考: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3)“点睛”的结果怎样?

3、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板书: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很是惋惜)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板书:飞走了)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多数是赞叹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如:这一笔可真神奇啊!)

(1)出示故事意思: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举例说说成语意思。

5、指导读课文(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课外积累几个成语故事,准备举行讲成语故事比赛。

4、创编故事,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成语故事夸口 得俸禄画上眼睛张口结舌 逃走了 腾空飞去 6

篇二:《成语故事》教案

8、成语故事

主备:李家大山小学 审核:宝塔路片区五年级语文组课型:阅读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课文《成语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

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

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 学会生字,理解“张口结舌”、“ 惊叹不已”、“点睛之笔”等词的意思,会用“总是”、 “不要??而要”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

4. 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5. 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培养遇事爱思考、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说说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一些成语故事,摘抄一些成语故事的寓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自相矛盾》,,明白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成语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自相矛盾》。

教学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所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资料链接:《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盾

和矛,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

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

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一、预习导学

1、熟读《成语故事》,至少3遍,做到正确、流利。家长评价:

2、比一比,再组词。

矛()买()锐()壁()逼()

茅()卖()悦()臂()副()

3、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自相矛盾:字面意思: 寓意: 张口结舌:字面意思:寓意:

4、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的名称,并写写它们的寓意。

二、课堂研讨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成语接龙”,愿意吗?

2、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成语还真不少呢!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书本上,我们常常要用到成语,到底什么样的词才能称为成语呢?(课件出示,揭示成语特点)

3、有很多成语都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成语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2、指名读3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内容。

3、这些成语故事只是单单的为了讲故事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让我们去感悟体会)

(三)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这是一个写得很精彩的故事,既有人物语言,也有人物动作、神态,刻画得有声

有色,你能和同桌合作,读好这个故事吗?

2、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①“夸口”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而“夸口”?

“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看图指一指。)

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

地读出来。

②正当他说得唾沫四溅之时,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看看插图,此时这个楚国人是表情,周围的人又是什么表情呢?

③课文用了一个词,是“张口结舌”,你能表演出来吗?刚刚还夸夸其谈的的楚国人,此刻

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呢?

④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大声地读寓意)

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或是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谁

愿意说一说。

3、复述《自相矛盾》。

三、当堂训练:

1、楚国人这样夸自己的盾:“。”他又这样夸自己的矛:“。”如果你就在旁边,会想: 。

2、《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张口结舌,这是因为 ,现在人们常常用“自相矛盾“来形容 。

四、巩固练习:

1、完(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成习字册。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口()舌 惊叹()()()牙()爪 电()雷() ()()之笔 自相()()()()充数 ()龙()睛

3、按要求写成语(至少3个)

①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②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③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张口结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重难点:

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资料链接:

《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其中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

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

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上画了四

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

便乘风飞去,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

容更加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寓意: 画龙点睛:字面意思:寓意:

2、用“ ”画出《滥竽充数》中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练习用“不

要??而要??”口头造句。

3、熟读《画龙点睛》,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家长评价:

二、课堂研讨

(一)精读《滥竽充数》

1、谁来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说说“滥”、“竽”“充”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可进行比较:a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练习朗读。

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多..

的傣禄。”

“居然”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同行,你可能会想?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呢?

4、看插图,南郭先生后来又怎么装不下去的呢?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5、如果你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今天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6、出示成语寓意,大声读一读。

(二)学习《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2、“点睛”的结果怎样?

3、“游客们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在想象、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4、张僧繇“点睛”的作用是什么?

5、“点睛之笔”在现实中的运用是什么?

(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

“滥竽充数”)

6、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奇怪——不信——佩服

三、当堂训练。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①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

总是??②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

不要??而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他最后逃走是因为 。你想对他说:“ 。”

②霎时间,只见 , ,被点上眼睛的龙 。游客们 ,无不 张僧繇的 。

四、巩固练习。

1、背诵《画龙点睛》,家长评价:

2、阅读《成语词典》中关于“寸阴尺璧”的解释,回答问题。

【寸阴尺璧cùn yīn chǐ bì】寸阴:日光的阴影移动一寸,指极短的时间;璧:古代一种扁

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一寸光阴比一尺璧玉更可贵。形容时间宝贵。三国·魏·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1)“寸阴尺璧”中“阴”的意思是 。

(2)词典一般对成语的出处、典故都酌情引述,“寸阴尺璧”这个成语出自, 通过画线的这段引述,我们知道古人 。

(3)用“ ”画出这个成语所比喻的意思。

(4)与“寸阴尺璧”意思相近,都是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有 、等。

3、仓皇逃走的南郭先生以后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围绕一定的中心续

写作文“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

4、语文实践活动:和你的好朋友利用双休日时间,编辑一份“成语小报”吧,还可以在班级

互相交流、评比哦! (选做)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总是 装

不要??而要 逃

画龙点睛奇怪——不信——佩服

篇三: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