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论语读后感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53:09 体裁作文
论语读后感仁体裁作文

篇一:论语读后感

论《论语》中值得吸取的思想精华

《论语》记录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生活中的言行。它是由孔子的门人们记录下了孔子生活中的片片断断,然后汇集编纂,最后形成了《论语》。两千多年来,《论语》以及儒家思想无不影响着中华文化。并且它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在社会活的快乐,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的书。它始终都在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朴素的、中庸的生活态度。“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孔夫子哪里去寻找智慧”,也许这句话略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要知道这话是1999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宣言。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快速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社会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尤其是在精神生活建设上。当下很多人缺乏信仰,精神空虚,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金钱至上。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可能会在以后严重的影响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张和运行。我们既需要在现实中找到原因同时也要充分的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有利的部分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匡正人心的迷失与混乱。而《论语》中的积极部分正是人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它的正确理念和观点在理论上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做出指导。

一、培养当代学生的浩然正气

孔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崇高的理想。只有具备了崇高理想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真正做到勇往无前,无畏无惧。屈原的爱国思想让他从容赴死,美名永世传扬;还有现在各大卫视热播的传奇大剧《精忠岳飞》的主人公岳飞,抗击金敌,无谓奸臣秦侩的陷害,依然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气概,让外国列强无不闻风丧胆、胆战心惊。《论语·阳货》中有一段表现孔子“忧国忧民”的抱负:“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认为,假若有人用他治世,他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可见,孔子所考虑的问题是使“天下无道”的社会变成“天下有道”的社会。在《礼记·檀弓下》有一则孔子说“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这深刻地表现着他“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体现着孔子“仁民”的人道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苛政”的批判意识。孔子及其弟子在外游历身处困境时,正是出于对自身理想的坚守,才化险为夷,其大智大勇令人折服。所以,我们学习儒家经典,就是要学习这些圣人们、先哲们的浩然正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坚守理想、无私无畏的思想品质和精神。

二、传播《论语》中的孝道观: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孝悌之道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孔子十分重视孝悌之道。

首先,“孝悌”是指敬爱父母和顺从兄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对父母只知奉养而不知恭敬与养犬马无异。不是孝。孔子讲的孝不只是单纯的对父母的物质奉养,还包括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因素、主观意愿和行为方式。对于孔子的孝悌之道,颜炳罡先生认为,有孝敬父母的爱心和强烈愿望比仅给父母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更为重要,而后者才是孝的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于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不是主要问题,精神层面的要

求倒显得更加紧迫。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出现提醒正当代人的不孝。现在法律条文修改后规定,“不常回家看看”是违法行为。有些子女在外工作,觉得回家麻烦又影响工作,所以就只是把一些生活费寄到家里,而不回家看看。父母在家其实很孤单,总盼着子女能回来看看自己,却也总是失望寂寞。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如果子女身在异地,除了应托人照顾父母,还应理解父母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要加强与父母在电话、电脑上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其次,应培养父母的兴趣爱好,如种花,跳舞,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以子女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

对于孝悌我们不仅是口头上说,还应有时有实际行动。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社会道德建设越来越重要,?孝悌?之道应该被发扬光大。正如孔子所说,仅仅满足父母兄长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还要多加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因素。

三、《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生于乱世,他的思想大多是从“救世”观点出发,孔子的为人之道则更多的体现在他修己与治人的论述中。现如今竞争日益激烈,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如何“为人处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仁”为核心,辅以“直”“礼”“信”等修养是孔子为人的基本要求。就为人来说,孔子特别重视“仁”,认为 “仁”是为人的根本。“仁”追本溯源,是指东夷的一种礼俗,即两人相见,面对面的鞠躬作揖,互相问候。这种礼俗后来扩大到周人,古人称为“相人偶”,自周人开始,“仁”称为一种赞美人的美德。孔子把“仁”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中可以看出,“仁”不仅是为人的根本,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态度。如果连“仁”都做不到,那“礼”“乐”等修养就更不提了。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仁”呢?孔子既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去下定义,也没有像后来的经学家那样训诂,而是针对不同的人和情景。从现实生活指点,让人们体会“仁”的真谛。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认为的“仁”是一种质朴的品质。孔子指出“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也就是说,“仁”是出于自然的,不加以修饰的。“巧言令色”等虚伪外在的表现,是不仁的行为,也是可耻的行为。反观当今社会,人们热衷于通过谄媚、阿谀奉承等途径来获取利益。这类人以为自己收获了很多,殊不知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仁”可修身养性。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曾参提出“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即 “尽”一个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尽己之谓忠”。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宋代名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管此说是否完全真实可信,它也足以说明

《论语》这部书在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的确确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儒家思想任重而道远,未来社会,谁更好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谁就可以更好地立足于世界,而中国的思想精髓就是儒家思想。所以对《论语》的研究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篇二: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孔子的仁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宋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看出论语在政治指导方面的卓越成效。然而,论语如果仅仅说政治,那也便不是传诵至今的论语了。我认为其中所贯穿的知识分子对整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思考,才是其中最闪亮的部分。

初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当今的微博有些类似。然而细看,却发现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不觉引人深思。折服于孔子的人生智慧。

世人将孔子的思想总结为仁、礼、中庸。“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与标准。中庸则是运用礼与贯彻仁德方式方法。三者互为支撑,形成了孔子的思想支架。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并不是丧失原则的无条件宽宥他人,而是以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我以为仁的前提是爱自己,只有先爱自己才能真正的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真正的做到仁。从小爱到大爱,从小我到大我,因为爱自己所以要修身做君子,因为爱他人爱社会,所以要治国平天下。到此便想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他力图恢复礼乐制度,在那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突然让我觉得很感动。这是一条遥远而不知归期的道路,一条通往自己内心的朝圣路。路上艰难而坎坷,但我却于渺远中看到他的微笑。他的心中始终有爱,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对整个社会的大爱。因为心中有仁,所以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能报之以歌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恕,所谓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门弟子多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简言之,忠恕之道就是尽心对待自己,然后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的需要恕,学会设身处地与他人相处,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体现了仁的思想。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称自己并不是圣与仁,只是在这条漫长道路上努力前进的旅人之一。不可否认,孔子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逐渐的被神圣化。被推上圣人舞台的孔子,成为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然而,在论语中,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个敢哭敢笑、真性情、洒脱而睿智的知识分子。颜渊死,子恸哭称天丧予;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称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自嘲自己为丧家之犬。此间种种,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真性情与大悲悯。李零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在那个纷繁的乱世,或许孔子就是那独行的丧家犬。

孔子与其思想在历史上起起落落,曾被供上神坛,也曾被打落深渊。在当今的社会,人们不断的呼吁道德的回归。正是因为如今道德的滑坡,激发了人们于传统之中寻找道德回归的途径。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正是照亮我们前进的明珠。

王田田

1319130327

篇三:《论语》读后感-李保增

真理,永远是朴素的

——《论语》读后感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 李保增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广州

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

——《论语》读后感

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 李保增2012-12-20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

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

人间”的先哲——孔子。《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

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

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

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

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

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

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

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

《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

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

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

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

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

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

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

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

常语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孔

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甚至

影响了全世界。在联合国评选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 孔子名列榜首。而《论语》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在我们今天看来仍具有指导意义。大至到治国,

小至齐家,外至为人处世,内至修 身养性,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真理。

一、朴素的真理

如果我们整篇将《论语》读过一遍的话,我们会发现孔老夫子并不是遥不可

及的。他通常都是简略易懂的语言给我们点出一个人生哲

论语读后感仁

理。就像于丹教授在谈

她读论语得到的三点体会一样:“其一、 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

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

族的灵魂;其二、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

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其三 、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

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

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读过《论语》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离圣

人其实并不遥远,甚至我们可以看见他脸上熠熠闪光的笑容。《论语》仿佛就是我

们人生海洋中的一支锚,它深深地扎在海洋之底的泥土里。它告诉我们根在哪里,

何以“不忧不惧”,何以成为真正的君子。学生问孔子君子道德是什么,孔子说: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第十

四》)也就说只有我们的更仁厚、更清醒智慧、更勇敢,我们的忧惑惧自然就会少

一些。这也是孔夫子给我们讲的一个修身之道,也就说我们只有从得悟自知到修

身齐家而至于治国平天下。每个人都想成为君子,那么如何成为君子?孔圣人也

给我们指明了道路。子曰:“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论语·里仁第四》)要想

成为君子就要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且说话的时候要谨慎。子曰“君子先行其

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第二》)君子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也可以先把

自己要做到的说出来,以其为目标,言出必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论语·里仁第四》)君子见到好的事情就要和他看齐,而见到不好的事

情就要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过错。很多道理都是朴素的、浅显的,

但是确实要做起来确实艰难的。我们可能达不到圣人所要求的,但是我们还要以

一个高目标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才能一直往高出走。孔子曰:“侍

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

瞽。”《论语·季氏第十六》在君子旁边做事有三点是要注意的,没有轮到你的时

候不可随意乱说一气,而轮到你的时候却三缄其口,不看别人的脸色而胡说一通。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君子能看到大义,而小

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小利。在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直将“仁”做为儒家思想

的核心思想。孔子告诉我们要从内心之中去叩问自己,是否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仁

者。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

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

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连尧舜这样的贤君明

主都不能做到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兼济,我们又怎能做到呢?所以我们要做的需要

做的绝不是那么大的,仅仅可能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就可

以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孟子》)如果我

们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那每一个人就都是圣贤。我们一直认为“仁”离我们很

遥远,但是从孔子的言行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人均可做到的。孔子

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不难看出其实孔子眼中的“仁”其实就一个字,那就是“爱”。 爱我们的父母,

爱我们的兄弟姐妹,爱我们的亲朋好友,爱一切我们能爱的人。

二、人是要有骨气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论语》中极负盛名的一句箴言,

也是我最心仪的一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

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

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

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

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

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

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

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

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 ,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狂沙吹尽始见金”,大风大浪之后依然屹立的身影方是可以撑起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栋梁之材。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永远在生活中的

挫折面前保持不屈不挠的斗志。孔子这句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箴言,跨越千年,拥

有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

的感叹,融进了他对于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慨。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

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

都在这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生命是短暂的,可我们有时总

觉得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挥霍,于是,时间在默默中从指缝中溜去,没

有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激起一点涟漪。痴长到20、30、40岁,发现自己竟是一事

无成!惭愧!我读《论语》这部书,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

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

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

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

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

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

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

是有必要一读的。

三、孝是为人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的意思:一个做

人非常讲究孝悌的,则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欢作乱那是从来都

没有的。要成为君子,则要从根本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修来。孝悌是什

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这个‘弟’是‘悌’。从字眼上理解,孝讲的是

对长辈的感情(不单单是父母),悌是兄弟间的感情。这句话虽然容易理解,但是

要读懂这句话就必须深究。有子(孔子的学生)称‘孝弟’是‘为人之本’。就是

说,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实上中国人在几千前年的潜移默化当中也确实把他

作为自身修养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们现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这个

人孝顺不孝顺吗?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大概也没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连和自

己最亲近的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更别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个人“孝悌”

了,那么“本”就立了,这个人在外就不会乱惹事了,不会乱惹事的人就不会做

出谋反叛乱、投敌卖国的勾当,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我认为,这句话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