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唐朝的小说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50:32 体裁作文
唐朝的小说特点体裁作文

篇一:从 《纪闻》 看唐代志怪小说的新特点

从 《纪闻》 看唐代志怪小说的新特点 作者:杨青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9期

摘 ; 要: 《纪闻》是唐代一部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小说集,其中许多志怪故事已经明显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它们不再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小说文学趣味也有所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体现了唐代志怪小说一些新特点: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注重文学趣味。

关键词: 《纪闻》 ; ;志怪小说 ; ;特点

牛肃所撰《纪闻》题材多样,既有志怪作品,也有志人作品,属于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一部小说集,集中志怪性作品明显具有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的一些新特色。前人对于《纪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献价值的整理,很少关注志怪类作品的创作倾向,本文拟以《纪闻》为样本,尝试抉发唐代志怪小说的新变化。

一、淡化教化色彩

《纪闻》所录志怪小说与魏晋志怪小说一样,内容多涉及鬼怪灵异的种种奇闻逸事,但汉魏时期文人对志怪小说大都抱着十分认可的态度,相信志怪题材确有其事,而《纪闻》中志怪小说大都表现出作者对志怪小说赏玩猎奇的心态,甚至怀疑或否认鬼怪灵异的真实性,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志怪小说在主旨上具有“

唐朝的小说特点

无关风教”的特点。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对唐人小说集的评述:“然志怪之书,无关风教,其完否亦不必深考也。”[1]

《纪闻》所载灵异故事并不都是宣扬佛法或验证鬼神,作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鬼神持怀疑甚至否认态度,如《晋阳人妾》讲述晋阳县有人杀妾,此妾死后化虎报仇的故事,文章结尾写道:“舅方为留守判官,得其头,漆之为枕。至今时人以虎为所杀之妾也。”作者在此只提到老虎杀人割头,并没有提到任何其他与妾复仇相关的事迹,只是讲述时人一直以为所杀之虎就是晋人所杀之妾化身的态度。《纪闻》所有故事都是作者对其见闻经历的加工,如果想要借此故事宣扬鬼神论,必然会提到虎和妾的相关联系,但他并没有对该灵异故事添油加醋借以宣扬鬼神的存在,只是在最后讲述了时人的看法,也未判定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可见作者对妾化虎这一观点抱着猎奇甚至是怀疑的态度。再如《张寓言》主要讲述张寓言错将入室偷窃的猕猴当鬼打死,从而为百姓除害的故事。张寓言打死猕猴时,原文如是描述:“因绝声大叫云:?吾擒得鬼也。?”最后提到“及寓言以为鬼而杀之,一里无患矣”,作者指出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误以为鬼”的现象,所谓的鬼神很可能只是一场误会,类似这样的故事明显不利于教化宣传,但作者还是将其选入作品之中。

《纪闻》中许多志怪故事并非完全为宣扬风教,对鬼神的记述许多是出于赏玩好奇的心态,这是大多数唐代志怪小说所共有的特色。如李复言在《续玄怪录·尼妙寂》中自叙写作动

机时谓:“田因话奇事,持以相示,一览而复之。录怪之日,遂纂于此。”[2]沈既济也自称创作《任氏传》时的心态曰:“众君子闻任氏之事,共深叹骇,因请既济传之,以志异云”。[3]皆说明大多数唐代志怪小说没有像魏晋志怪小说那样故意明显地宣扬鬼神存在,反而淡化教化色彩。《纪闻》淡化教化色彩的原因,既有作者个人因素,也深受整个时代环境的影响。魏晋六朝时期生产力较为低下,人们对于自然常有崇拜、恐惧的心理,往往相信鬼神传闻的真实性。干宝在《搜神记》自序中称集录志怪的目的乃“足以明神道之不诬”[4],显然代表了当时的时代风气。唐朝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对于自然不再只是恐惧和崇拜,对鬼怪灵异事件开始有所怀疑甚至否认。《纪闻》虽录有许多宣扬因果报应的故事,但已经不只是简单验证,其中还蕴含一些讽刺或哲理,内容比较丰富。

总之,唐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改变了唐人对鬼神世界的接受态度,唐代文人撰写志怪小说目的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发生了新变化,即多报以尚奇心态,教化色彩并不明显。

二、传递讽刺意味

《纪闻》中许多鬼怪故事并非真正写鬼,而是借鬼讽人,传递一定讽刺意味,其讽刺主要表现在对人心和社会现实的讽刺。

《纪闻》中某些鬼怪故事实际是对人心生鬼的讽刺,如《田氏子》篇讲述一个人在赶路时将一妇女当作狐妖,将她痛打一顿,而妇女也将对方误认为狐精,还苦苦求饶:“扣头野狐,扣头野狐!”明明彼此是人,却将彼此当作妖怪,讽刺意味不言而喻。又如《修武县民》篇讲述一位新娘子在出嫁途中被劫,土匪将其奸污后割了她的舌头,她逃往村里一座小学门口求救,却被当作妖魅而活活打死。因为人心疑鬼,竟将求助的新娘当作妖魅打死,让读者不禁感叹人心生鬼甚至比真正的鬼怪更加恐怖。上述故事明显不是讲述真正的鬼怪,而是讽刺人心生鬼,一定程度上是对鬼神存在的否定。

《纪闻》的讽刺意味不仅表现为人心生鬼的讽刺,还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如《屈突仲任》篇讲述屈仲任性好杀,荒饮博戏,一天猝死后到阴间,本来应该要治其杀生罪,但因判官刚好是其姑父,便替他想了办法让他最后得以还生。再如《李思元》篇讲述李思元死后到阴间遇见两吏,与他同召还有两人,文中如是描述:“两吏曰:?能遗我钱五百万,当舍汝。?二人不对,思元独许之。吏喜。”一个“喜”字富有极大讽刺意味,李思远通过贿赂阴间官吏获取特殊待遇,揭露了钱财在阴间亦能够改变命运的黑暗。《纪闻》录有许多类似讲述阴间营私舞弊、人情关系的故事,表面描绘鬼怪世界,实质是讽刺社会黑暗现实,作者笔下的地狱阴间实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并且《纪闻》中许多篇目讲述鬼怪在人间因利益关系而遭受不同待遇,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鬼怪区别对待,有利则留,无利则处死。这些篇目仍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即现实人际关系一切都从利益出发,只要他人对自身有利,都可利用,不利便可处之而后快。

与旨在传递教化的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中许多志怪作品旨在传递一定讽刺意味,或讽刺人心,或讽刺现实,正如王汝涛先生指出:“仔细阅读一下大量的唐代志怪小说,可以从中剔拣出不少被埋没了的、有光彩的作品。借鬼狐神怪以讽世,并不是从《聊斋志异》才开始”。[5]所传递的讽刺意味虽无后世《聊斋志异》、《镜花缘》等小说集中和深刻,但它显然是唐代志怪小说新特点之一。

三、凸显现实内容

《纪闻》中一些鬼怪故事并非完全虚幻而无根据,而是建立于一定现实基础之上,具有一定历史现实(社会历史确有类似情况发生)或理性现实(事件不真却合情合理,富有哲理和寓言意味)。

首先,《纪闻》录有以历史现实为基础的灵异故事,如《怀州民》篇讲述:“开元二十八年,春二月,怀州武德、武陟、修武、三县人,无故食土……乃取其土至家,伴其面为饼。饼甚香。”此篇描述事件看似怪异,实则有一定历史现实为依据。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开元二十八年“其时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滉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6]可见当时确有饥荒发生,百姓饥不择食,文人由此衍生出百姓食土的灵异事件,这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荒诞性明显减少,而现实性增强。其次,《纪闻》中某些鬼神故事富有哲理和寓言性,透露出理性现实。如《午桥民》篇讲述一群盗贼在窃盗杀人之后逃跑,其中一人看见天空有六七团大火,大火直入心中,逼他进入县衙大门,“及入则不见火……於是出门,火又尽在空中。”这则故事虽十分怪异,实则合情合理。盗贼在杀人放火后,潜意识的罪恶感像火一样烧灼着他的内心,而当他被绳之以法时,他的“罪恶之火”便随之消失。再如《洪昉禅师》篇中讲述洪昉为夜叉求情时,南天王说道:“小慈是大慈之贼。”结果放走的夜叉正如南天王所说继续作恶,验证了小慈的危害,虽描述鬼神世界,但故事富有哲理性,颇具寓言意味。

魏晋志怪小说少有现实性或哲理性,主要因为宣扬鬼神存在乃当时文人撰写的重要目的,故事荒诞和离奇性是其主要追求,一旦现实性增强,便会有损于教化宣传效果,故而魏晋志怪小说多远离现实。《纪闻》淡化了教化色彩,所以现实性增强,许多神鬼故事具有一定历史现实或理性现实,可见凸显现实内容也是唐代志怪小说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发生的新变化之一。

四、注重文学趣味

唐代志怪小说在唐传奇以及唐代诗文等影响之下文学趣味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更加注重文学性,许多故事情节曲折、描写富有文采,《纪闻》是代表之一。

《纪闻》录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志怪故事,如《王贾》篇讲述王贾具有非凡之力,所言鬼神之事皆被验证为实。篇中讲其祖母的表妹死后仍在灵帐中发言并处置家事,王贾确定是妖魅而主动要求除去。原文描写王贾在吊唁完要求帐中之人说话,她先不肯说,后在无奈下不得已开口,但说话和原人声音一模一样。随后王贾又要求她伸出手,最后直接抓着她的手将其摔倒在地。王贾抓住狐媚的情节,一步一步紧逼发展,紧凑有力。再如《仪光禅师》篇讲述唐宗

室琅琊王的儿子八岁时逃避武后的追捕,流浪民间,在佛的指引下出家为僧,之后仪光说出了自己的身世,继而被刺史逼婚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纪闻》不仅在情节上注重文学性,某些志怪故事描写还颇具文采,如《巴峡人》篇讲述有人行于巴峡时听到有人吟诗,后来发现在吟诗处有一具人骨,篇中“秋径填黄叶,寒摧露草根。猿声一叫断,客泪数重痕”诗句,以及“空山石泉,溪谷幽绝”的环境描写,使得本来极为短小的志怪故事,文采动人。

当然,《纪闻》中文学趣味浓厚的志怪故事为数不多,但上述篇章足以表明唐代志怪小说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更加注重文学趣味。唐代文人开始有意提高志怪小说的文学色彩,注重小说的审美性,这种审美不仅只是《纪闻》所表现的情节和文采,还表现在想象浪漫、描写富有情致等。《四库全书总目》对含有大量志怪内容的唐人小说集《杜阳杂编》作出文采赞赏:“然铺陈缛艳,词赋恒所取材,固小说家之以文采胜者。读者挹其葩藻,遂亦忘其夸饰,至今沿用,殆以是欤”,[7]指出唐代志怪小说注重文学趣味的特点并予以肯定。

《纪闻》是唐代存有大量志怪小说的一部小说集,虽然集中录有较多纯粹宣扬鬼神、旨在教化的作品,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和魏晋志怪小说明显不同的作品,它们主旨不在教化而在猎奇,借鬼怪故事以讽刺现实,情节较为曲折,文采较为动人。对《纪闻》所录志怪作品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唐代志怪小说与魏晋小说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和注重文学趣味。关于唐代志怪小说特点研究,本文在此仅以《纪闻》为例略作探讨,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四).中华书局,1965:1227.

[2]牛僧孺,李复言.玄怪录·续玄怪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1.

[3]卞孝萱,周群.唐宋传奇经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23.

[4]干宝.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2.

[5]王汝涛.唐代志怪小说选译.齐鲁书社,1985:5.

[6]刘昫.旧唐书·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213.

[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中华书局,1965:1209.

篇二:论唐代艺术的特色

唐朝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赋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树。另外在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总结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建筑方面: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其代表建筑为:永宁寺塔,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佛光寺

(二)服饰方面:

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

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其代表作品为:

1、慢束罗裙半露胸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2、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腰的里面。从传世的壁画,陶佣来看,穿著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衬内衣(如短襦),而不能单独使用。

(三)绘画和书法方面

唐代仕女画的作者大都对宫廷贵族妇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对族妇人及侍女的 气质神态把握精确,通过对人动作细节的描写刻画,体现也唐代人物画最重的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用墨,设色都体现出唐代人物画的精髓,用笔纤细,而又不却弹性,设色清丽艳明对质感的描绘把握非常贴切到,细纱衣轻薄透明,肌肤丰韵、白皙,头饰闪亮,多层烘然、罩染、分染相结合和以色代线的手法都开启唐代工笔人物的新风,最重要的一点是唐人比较突出侍女体态的丰腴,因为那时胖为美。唐代书法艺术也有较高的成就,唐代书家林立,众派纷呈,这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活跃有一定的联系,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真草更彻底的摆脱了王家的书派的束缚,形成自己的新风格。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著名的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书坛,虽未见超出古人之上,但颇有一些名家。晚唐时随着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唐兴盛,但也出现了一些书法家杜牧、高闲、裴休等。

(四)雕塑方面 唐代雕塑,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底蕴的文化遗产,有大足石刻艺术,西安菩萨立像,龙门石窟,昭陵六骏,水陆庵等精美代表性雕塑。

唐代雕塑艺术整体发展,并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顶峰。因此,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中,唐代雕塑占有精彩的篇章。唐代国富民强,对墓俑、造像等雕塑品的需求量很高。唐代雕塑大量使用传统的铲地、镂雕与圆雕,大量使用阴刻细线,用阴刻表现细部与绘画线描一样,用繁密的细线与短阴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等等。动物丰满健壮,活泼和谐,生活气息浓郁,与金银器、瓷器、铜器等鸟纹一致。人物形象善歌善舞、吹拉弹奏各种乐器,场面欢快;构图新颖,刀法娴熟。总之雕刻工艺精巧,注重整体造型的准确,又在细部刻划上下功夫,大中显精神,细中见灵气,具有丰满健壮,雍容大度,浪漫豪放的时代气息。

(五)诗词方面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唐抄本 《唐诗卷》(24张)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

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代表作家是:初唐时期:“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李贺,刘禹锡。晚唐时期的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代表作品有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篇三: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

1、初盛唐边塞诗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2、盛唐边塞诗

——四个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盛唐边塞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4、晚唐边塞诗

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

如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还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一时回向月明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