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新闻读后感雪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1:19:20 体裁作文
新闻读后感雪崩体裁作文

篇一:《发掘新闻》读后感

发掘新闻读书笔记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是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媒介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所著,整本书从社会媒介学的角度着手深入而详细的考察了美国新闻事业的变迁史,并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解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新闻业的影响。《发掘新闻》开创了美国新闻业研究的一种新的角度,社会媒介学角度,何谓社会媒介学,实质其实就是探讨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发掘新闻》中有所研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于媒介的影响,就是典型的社会媒介学角度的研究。

作者舒德森自己在序言中是这样来简单解释为何这本书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它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某物——美国新闻业的客观性规范如何从无到有的故事”,而他讲述的“客观性”的从无到有是充分融入到美国的新闻史当中去的,美国的新闻史的一路发展也可以说是新闻业客观性的一路发展历程,正因为客观性的产生和发展,美国的新闻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走上了符合现代新闻发展的轨道。舒德森将客观性的发展融入到了美国新闻史中来一起阐述,从19世纪30年代以前的毫不关心客观性问题只为政党服务到之后对于客观性的强调和重视以及到20世纪以后对于客观性的所产生的忧虑和质疑,客观性的发展无一不融进了美国新闻发展史中。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分为五章,五章分别是五个不同时期的报业的发展概述。首先,第一章名为平等主义时代的美国新闻革命:便士报。在这章中着重讲述了便士报的产生和如何发展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以及便士报对于美国报业的历史性革命。19世纪30年代以前,媒体拥有着中产阶级特质、狭隘的地方观念、贪求个人利益等等缺点,大部分报纸报道的主要是政治内容,“政治性报纸侧重于对全国性政治内容的报道,财源主要来自于政党、党内派系或有志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正是因为当时的报纸都是由这些政党或者个人所赞助,因而政党主导了社论的方向,报纸的政治立场鲜明并且煽动性浓重。便士报便是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出现,成为美国新闻业“商业革命”的报业典范。便士报顾名思义就是只卖一便士的报纸,经济独立并且不依靠政党。这在当时改变了只有富人阶级才能买得起报纸的情况,并且开始真正面向社会大众以新闻为主,由于经济独立,便士报依靠的是大发行量来吸引广告。便士报所代表的当时美国的新型报纸极大的改善了报纸的经济结构,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在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推动了报业的迅速发展,报纸数量的剧增呢?在这一章中,舒德森也以便士报的兴起和繁盛引出了这个时期美国报业

发展迅速的原因,其中包含三个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印刷业和造纸术的产生极大的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识字率的提高大大提高了普通民众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第三个则认为“报纸的历史是一种自然史,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渐进演化进程”。

第二章的标题为讲故事:1880年后新闻业成为一种职业。舒德森以新闻史上一起重要事件为引,由此揭示出19世纪90年代新闻业的一大特征——记者有史以来首次在报业世界扮演了主角。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美西战争中,威廉赫斯特主办的《纽约世界报》在检查西班牙警察搜查古巴女乘客一事上出现了与事实相偏颇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西班牙的残暴。从此次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中,美国才真正开始产生了新闻客观的理念,也就是俗称的新闻“客观性”。报纸的报道开始要求事实与观点分开,力求报道的客观与真实,记者也逐渐开始职业化,受过高等大学教育的年轻记者逐渐开始取代思想古板的老一辈记者,频繁出入于记者俱乐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记者的行业标准。然而这时所产生的一个矛盾便是新老两代记者之间对于报道的不同意见。“记者必须像机器一样报道新闻,不许有偏见,不许有色彩,不许有风格。所有的文章千篇一律。”老一辈记者的这些要求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记者来说无疑是刻板的,他们的新闻理想往往是力求生动鲜活的报道新闻,并且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这对于美国新闻业来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进步,客观性的要求开始步入了正规,报业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由一人独自承担所有事务,而是由正式的记者来担任报道的任务。接下来的第三章主要讲的是19世纪90年代的两类新闻,分别是以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为代表的故事化报道以及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信息化报道。其中普利策主办的《世界报》为新闻业带来了历史性的转变,其在娱乐上充分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周日版报纸的出现不仅能够吸引普通读者,并且在女性专版上也起到了先锋作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因此《世界报》在女性专栏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在当时还热衷于报道城市生活来吸引农村读者并且为他们勾画出城市生活的美好蓝图。而与《世界报》相反的则是《纽约时报》,这是一份建立了新闻业标准的报纸,舒德森是这样写的,“1896年后《时报》的崛起有两大原因,首先,《时报》在自我宣传时强调的是‘庄重’,而并非新闻报道、确性或政治立场。其次,奥克斯接掌《时报》两年后,报价从3分降到了1分,发行量有了一次飞跃。”《纽约时报》于《世界报》这两种分别代表着两类不同新闻的报纸,体现了20世纪初高雅与低俗文化的冲突以及精英阶层与底层的冲突,由于这样激烈的冲突,在没有既定标准的新闻业中,客观性更加成为民众和报业所狂热追求的东西。

最后的四五章从客观性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到客观性与新闻管理和批判文化,从我个人的

角度来看是围绕客观性产生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而进行的阐述。首先谈的是一战之后的新闻业,一战之后“客观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普遍而有效的标准,它建立在事实和价值完全分割的基础上”,而新闻媒体普遍强调报道要事实和价值分开,使得客观性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20世纪30年代,社会在民主和市场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民主方面,人们对于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悲观情绪,其来源主要是20年代公众对于人性、传统价值和知识获取的怀疑;在市场方面,股份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产生了。这个时期的美国,由于公关公司和宣传的兴起,事实开始逐渐在新闻中没落。《纽约世界报》的弗兰克就于1919年评述说:“现在究竟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很多直接的新闻渠道都已被堵死,呈献给公众的信息要通过公关代理的第一手过滤。”正如现在的媒体通稿一样,这些都不是出自记者的手笔因此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单纯吹捧公司或者集团的宣传稿而已。因此民众对此产生了不满和怀疑,在这个基础上,评论和专栏才有机会逐渐兴起,因为评论和专栏相对于普通的新闻来说更能够表达记者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民众也更有可能接触到客观真实的新闻事件并对此进行思考。最后的第五章讲的是客观性、新闻管理与批判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客观性”成为了侮辱性的词汇,专业主义的目标本身受到了质疑,客观报道所营造出的社会现实拒绝审视威权和特权的基本结构,年轻一派的记者希望在报纸上展现热情,抒发个人风格成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对于新闻客观性的追求不再只是要求简单直接的报道新闻,并且要求在真实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伪事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又开始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控制和操控,在“伪事件”之后,记者们开始意识到新闻自由是不能够被束缚的,在这个时期,批判文化兴起了,原有的陈旧的仅仅只是简单报道新闻的模式被打破,调查性报道不断激励着记者们去为真实奋斗。

整本书分成的这五个部分,其实主要概括来说就是美国新闻客观性的一个发展史,从根本不讲究客观只为政党服务到追求客观性,再到之后的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客观性而是在新闻中讲故事,再到最后的主张没有绝对的客观,追求带有主观性的客观。整个过程也可以说是美国新闻史的不断磨合和进步。从美国新闻报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深入一点来思考当下中国新闻界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的新闻传播早已不是仅仅依靠纸质媒体又或者是电视媒体的传播了,自媒体的兴起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新闻的人,因此新闻的客观性更加成为现代传播的一个问题,究竟我们要追求的是怎样的客观性。是像舒德森在《发掘新闻》中所写到的那样追求带有主观性的客观,还是就单纯的客观性,这无疑都是要去思考的命题。而当代中国对于新闻的教育目前为止我接触到的还是大量的强调客观性,对比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对于新闻客观性的质

疑和对调查性报道的追求,当前中国在新闻教育上显然是稍有不足的。我个人来看,仅仅只是强调客观和真实的新闻教育并不是真正成功的新闻教育,如何在这个自媒体流行的时代发掘出对于新闻教育新的突破口,符合这个时代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则是中国的新闻教育真正应该做到的。好的新闻,除了拥有真实的事件和客观的报道,更需要合乎道德和事实的观点作为灵魂。

篇二: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作者:刘刚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3年1月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实到新闻

第三章:采访方法论

第四章: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五章: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六章: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七章:新闻价值的表现

本书读后感:

新闻反映的是“真实”和“新鲜”的事实,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并不一定是新闻,只有当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具有新闻价值时,它才上升为“新闻”。吸引受众、影响舆论是新闻力量的体现,而构成这种力量的核心就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的核心力量。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仿佛是点石成金的催化剂,一些司空见惯了的现象因此具备了新闻报道的基础,产生出吸引受众和影响受众的力量。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初入新闻的大门,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捕捉新闻价值的能力,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受众的目光,只有在吸引受众之后,记者才能传达观点,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舆论。如果你所采写的稿件不具备新闻价值,就不能称得上是新闻作品,即便这些文章在行文结构上如何精巧,但由于缺乏受众的第一需要,也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经验的记者总能从社会各个方面发现层出不穷的有价值的新闻,而经验不足的记者却哀叹无新闻可写。记者自身的素质不同,决定了他的眼界和新闻发现力的差异。我们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把握新闻价值,培养新闻发现力和表现力?

首先,新闻是靠两条腿跑出来的,在香港,记者被称为“跑街的”,许多新闻事实就是在跑动中发现的。“跑出去是记者采访的第一要务,也是寻找新闻的最好突破口。呆在办公室里,接触到的永远是二手资料,新闻记者不是经院式学者,新闻记者一定要接地气,要走出书斋,走向受众,到新闻现场去,才能不带偏见地发现事实真相。

其次,事实真相是新闻的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最重要的是要要注重事实。物质决定意识,没有什么比事实真相更重要的了。受众最关心的是事实,新闻中如果有太多的完形填空,这样会使简单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不少事件总是有意无意留下空白,给民众留下广泛的想象空间,比如说刚开始曝光的微笑局长的手表门,可以是五块、十块,一直往上猜,读《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有感

员工打空姐的罗生门,也有多个说法。新闻工作者要挖掘事实,发现真相,给读者一个最佳答案。

新闻是记者选择的结果,记者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事实,但并不是每一件事实都是新闻,只有经过记者提炼、发现出新闻价值的事实才构成新闻。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对读者来说,记者就是他们的眼睛,这双眼睛的职责就是把事实分出主次,突出新闻价值的所在。新闻工作者要学会选择,善于挖掘,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不仅仅要提高理论素养,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能将知识融会贯通。

最后,新闻业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事业,公众对媒体有着特殊的信任感,有人把它成为社会良心,把记者当成“无冕之王”,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价值观必须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确保新闻事实、导向正确的基础。最近放映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中,叶蓝秋拒绝给车上的一位老大爷让座,陈若兮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将此新闻恶心放大,引发了社会的一场大搜索,使叶蓝秋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中饱受指责。所以记者一定要下笔谨慎。

对新闻价值很好地把握是新闻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逐步培养新闻发现力和新闻表现力。

第二本书

书名《新闻评论》 作者:薛中军

新闻评论在发挥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评论要为人民说话,拉近与人民的距离,要说实话,与时俱进,解决问题,还要“民主”,不仅评论发言要民主,还要通过评论宣传“民主”。新闻评论是“易碎品”,不求不朽,但求及时有效。我觉得新闻评论的难度比新闻报道的难度要大,它不像新闻报道那样就事论事,强调真实性,它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 第三本书

书名:《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跟随作者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苦苦思索,莫高窟、天一阁、西湖等等,每读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亚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喟叹。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第四本书

书名:《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

白岩松从他走出校园开始写起,写了他遇到的一些困境和自己当时的一些处理方法,让我感到他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只是他的机遇和心态等多种因素合在一起才造就了一个白岩松,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品尝白岩松的生命过程,更多的是让我有了面对未来,面对世界的勇气。

篇三:新闻学读后感

关于《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的读后感

书名: 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 作者:刘刚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3.1

本书提纲:

第一章:新闻“度量衡”: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

第二章:新闻价值的发现:从事实到新闻

第三章:采访方法论:发现新闻价值的突破口

第四章:采访领域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五章: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六章:编辑策划中的新闻价值判断

第七章:新闻价值的表现

附录:新闻价值错误提误判种种

本书读后感

《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读后感

内容概要:该书从七个章节进行论述,让我们了解了新闻的核心力量以及对于新闻的发现,采访和编辑的制作和价值判断。该书还从增加对受众吸引力的角度上分析新闻价值理论,让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新闻的许多“窍门”。运用许多举例的方式让我们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变化,怎样顺应潮流努力发现更多新闻的途径和方法。

感悟:其实刚进入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对于新闻学的许多知识都是属于囫囵吞枣的程度。《新闻价值判断与表现》这本属于新闻入门丛书系列之一的文本,让我对于新闻这个领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老师在课堂上说新闻价值有五大特性,即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时效性,和趣味性(人情性)。在这本书里我们对于这五个构成因素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这里当然有新的收获,除了受众需求之外,还提及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知识价值和宣传价值。实用价值还与新闻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比如在中国旅游之气盛行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动向,报道一些人民币与韩元,日元等之间的汇价。至于审美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深度报道。他所依靠的主线是发现富有情感色彩的新闻事实。这就要我们先不要考虑怎样表现问题,把重点还是放在新闻事实的深度采访上,在积累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在精神世界里发现新闻价值。知识价值很简单的说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做一个什么都涉及的杂家。

再者,我们来说说,宣传价值吧!宣传价值,通俗的讲就是我们所说的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亦或是宣传先进的典型、模范和“超前”思想。这里我觉得其实蕴含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的素养,就是要做到正确导向作用。宣传方面,新闻工作者就是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的角色。

或许,我们现在应该谈谈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俗话说,每个人做事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标尺。作为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即记者都要有一个新闻底线。现在很多的新闻记者人员存在着收受贿赂的情况,从而掩盖带一些事实。或者被一些表现所迷惑。比如现在的许

新闻读后感雪崩

多记者去考察政府工作情况,就是去一些地方跑跑,拍几张照片回来就算是交差了,或者就是一些明显就是“专职招待户”的,记者还去和他们“采访”。其次,记者要有记者的底线。现在我们所接触的两个舆论场,迥然不同。政府舆论场前景是一片大好,而民间舆论场,却是黑暗龌龊的。比如什么艳照门啊等等如云。这样更多的是一种一味的迎合受众的需求,而忘记了自己的底线和职责。

有人说,现在网络如此的发达,作为记者又什么用呢?

这本书叫做《新闻价值的判断和表现》,那么如果没有新闻记者,那我们所接触的新闻是不是良莠不齐了呢?这里记者记扮演了一个“守门”的角色。帮助我们筛选新闻,判断新闻的

价值。这里除了要求记者又扎实的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对事实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培养,就要有政治鉴别力和理论素养。当然有价值的新闻不是随处可以采撷的。这就要我们去跑,关注动态事件以及善于利用新闻源,并且处处留心,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为什么同样是高速公路乱收费问题,你就觉得没有什么好做的,而央视就可以把它做得成功呢?这就要你去走访,要处处留心,抓住机遇。当然,有些新闻就像是棉里针一样,你要善于抓住新闻源,从三个方面着手:权威人士与重要机构、目击者与当事人、理性的旁观者。这里我觉得与判断新闻价值的“小三角理论”有些相似。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我还是受益良多的。在后面的四个章节里我更加有框架的了解到采访、编辑领域中以及特殊形态的新闻价值判断。同时对于新闻价值的表现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于之后的新闻价值判断增加了筹码。

附录:

1、《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表现》的附录里也列举了一些我们互犯错的地方,对于初学者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2、《有话好好说》作者:王郁洁 现代出版社自2005年1月出版

读后感:这本书我觉得就是一本入门的交际方面的书籍,开篇较书面的向我们介绍了说话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接下来的进一步说明应该怎么去说话,为什么去说话,他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有些人有舞台恐惧症,该怎么把这种紧张感转变为动力,以及留心身边的事物,即“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应用新闻学》作者:任白涛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自2011年11月出版

读后感:这本书我觉得真正做到了新闻学的概括,不仅将中国的报纸起源以及新闻的各个步骤都进行了阐述。同时还介绍了西方的,以及一些报纸的编辑部组织。最后还介绍了世界新闻史。

4、《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特色的皇帝》作者:庄练 百花文艺出版社自2008年1月出版 读后感:这本书比较系统化的将数千年头绪纷繁的中国历史整理出来。他抽样列举了历朝以来最好、最坏、最勤政、最节俭、最荒唐·······等25个各具特色的皇帝。并且以说故事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他们的思想行为及实际影响。对于想要较为条理的了解中国历史的同学,可以说是一部不错的入门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