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幼时记趣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5:33:43 体裁作文
幼时记趣续写体裁作文

篇一:《幼时记趣》默写

《幼时记趣》默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

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一、解释词语:

1.稚:2.张: 3.日: 4.明: 5.藐: 6.纹理:

7.故:8.时: 9.之: 10.私: 11.拟:12.之:

13.所向: 14.观: 15.之: 16.项:

17.为: 18.之: 19.强: 20.于:

21.素: 22.徐: 23.以: 24.其:25.作??观:

26.唳: 27.怡然:28.快: 29.于:

30.其: 31.以??为: 32.砾:33.邱:

34.壑: 35.神:36.之: 37.拔:

38.而: 39.盖:40.而: 41.为所:

42.方: 43.恐:44.鞭: 45.之:

二、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翻译: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翻译: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翻译:

4.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

5.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翻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翻译:

7.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翻译:

8.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三、文学常识:《幼时记趣》选自 ,作者,苏州人,代作家,著有 。

四、运用:

1.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2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法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的、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合夸张的修辞手法。 D.课文第3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2.有同学根据【甲】段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补写所缺内容。

耳闻□□□□ □□群鹤舞空

3.沈复的《幼时记趣》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心之新向 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B.常蹲其身 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 ....

C.徐喷以烟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D.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五、理解:

1.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答: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吞”两个动词好在何处?请你简析一下。

答:

3.“捉”“鞭”“驱”表现了“我”对蛤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惊恐”等心情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5.蚊子是不招人喜欢的,作者观蚊如鹤,感到很有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答:

6.作者童年时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

的童趣。

六、链接阅读

(一)正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眵①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披眵(chǐ):张开。 ②房敛:花房收敛。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2)何以明之:()(3)正午则如一线耳:() ....

2.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下有一猫 B.其花披眵而色燥 C.常蹲其身D.未知其精粗

3.翻译句子。

(1)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翻译: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翻译:

4.用文中原句填空。

吴丞相判断画上的是正午牡丹,其理由:一是

5.读了《幼时记趣》和《正午牡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幼时记趣》中的原句回答。

(二)妙法插花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选自《浮生六记》)

【注释】①芸:人名,作者之妻陈芸。②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③踯躅(zhízhú):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④作俑(yǒng):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偈象,后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为“作俑”。⑤闺(guī)中: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闺,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⑤③④①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焉能仿效()(2)觅螳螂蝉蝶之属()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宛然如生 如其法行之 B.求之闺中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C.以针刺死 以丛草为林 D.案头瓶花不绝 见者无不称绝 ....

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A.盍仿而效之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觅螳螂蝉蝶之属 D.故时有物外之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翻译:(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翻译:

5.选文中“以针刺死”昆虫与课文中鞭打蛤蟆的做法相似,目的却不同,试对这两种做法做出评价。

七、课外提升

【甲】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

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蜘蛛缚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

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 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似有物制之( ) (2)闻崖上有声甚厉() ..

(3)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4)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 ..

2.找出【甲】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1)2)3)

3.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之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 )③久之,蛇竟死() ...

(2)以①以刺刀握其首( ) ②以首俯地 ( )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翻译: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翻译:

5. 【甲】文寓言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A.不畏困难,以弱胜强B.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C.见异思迁,一事无成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读了【甲】【乙】二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丙)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看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丁)陆绩怀桔

绩⑤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⑥母。”术大奇⑦之。 (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游:玩。 ③子:果实。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⑤绩:即陆绩,三国时吴国学者。 ⑥遗:给。 ⑦奇:认为??与众不同。

1.解释加点词语。

(1)尝与诸小儿游() (2)拜辞堕地( ) ..

2.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B.取之,信然(代树)C.人问之(王戎) D.术大奇之(代陆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翻译: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陆 郎 作 宾 客 而 怀 桔 乎

5.沈复的童年趣事令人神往,而上文中两位古代名人童年的所为却令我们钦佩。请说说我们应向七岁的王戎和

六岁的陆绩学些什么。

(戊)何氏之庐

何晏①七岁,明惠②若神,魏武③奇爱之,因晏在宫中④,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何晏:三国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曾随母被曹操收养,官至尚书、典选举。 ②惠:同“慧”。 ③魏武:即曹操。 ④晏在宫中:据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注引《魏氏春秋》记载,何晏的母亲姓尹,当了魏王曹操的夫人,因此何晏也在王宫中长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因晏在宫中( ) (2)何氏之庐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翻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曹操为什么改变初衷打发何晏出宫?

答:

篇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精读精练(含答案)

《幼时记趣》精读精练

【基础知识多积累】

1.(1)《幼时记趣》选自《_____》 ,作者是_____ ,字_____ ,他是_____ 代作家。

(2)本文作者围绕着____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他儿童时代_____ 、_____、_____ 的种种乐事,极富有生活情趣。

(3)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

(1)_ (2)_____(3)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1)余忆童稚时( ) (2)见藐小微物,比细察其纹理( )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果如鹤唳云端( ) ..

(5)怡然称快( ) (6)凹者为壑( ) ..

3.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 .

(4)徐喷以烟 _____.

(5)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_____..

4.(1)在丰富的汉语语汇中,很多动物的叫声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犬_____狼_____虎_____猿_____狮_____鸟_____

(2)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果我们能够用好奇的目光去仔细观察这个世界,并展开我们丰富的想像与联想,那么,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真的有很多很多??请从大自然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大胆想像和联想,写出你的感受,与大家共享美好。

【语段阅读精品析】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余捉蟋蟀,汝(作者的妹妹)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太zhà户(开门)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笑(微笑),连呼则则(赞叹的声音),此七月望日(夏历每月十五日)事也。‖逾三年,予披宫锦(中进士)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国都北京,考中进士),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1. 解释加点的字。

(1)余忆童稚时 ()(2)项为之强。 () ..

予九岁憩书斋 () 虽为陈迹( ) ..

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常蹲其身同临其穴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一日不能忘C闻两童子音琅琅....

然 怡然称快 D方出神 适先生太zhà户(开门)入 ....

3. 翻译下面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中作者念念不忘的是儿时的桩桩趣事,而乙文中同样让作者永生铭记的却是琐事背后的浓浓亲情。请概括作者所写的三件小事。(层次已用“‖”在文标明)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5.童年的趣事,历历在目;童年的朋友,如在眼前。请在比较中归纳两文的作者都是在以怎样的心情

幼时记趣续写

再现往事的;你对于自己的童年又是怎样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测试勤练兵】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闻崖上声甚厉__________以尾击树,__________ ..

然审视殊无所见__________ 蛇竟死__________ ..

2.仔细阅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

(1)“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_________,“之”指代_________。

(2)文中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有:

(3)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

(4)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3.《幼时记趣》里也有“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的惊心动魄,但因为观众是“小小的我”,演员是一只癞蛤蟆,所以“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便是结局。那么,你能从观者的角度(姓张的人)为本文的这个故事续一个结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说课文令人心旷神怡,不觉沉醉。那么,选自《聊斋志异》的这一小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题:河南:刘红梅)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1.(1)《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2)记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3)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2.(1)zhì (2)miǎo

(3)jiānɡ (4)lì (5)yí (6)hè 3.(1) 看清(2)所以 (3)同“僵”, 僵硬(4)用 (5)把??当作4.(1)嘶 吠 嗥 啸 啼 吼 鸣(2)这是一个片段写作练习。要求无论动植物,从大自然中任意选择,而后联想、想象,用尽量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即可。示例:不知何时,窗外淅淅沥沥的又下起了雨。我放下手中未读完的书,走到窗前,看窗外的另一个雨世界。雨水叮叮咚咚地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美妙,仿佛一支交响曲,萦绕在我耳际。 我看着,听着,发现雨落在窗上之后就会一颗一颗的顺着玻璃往下滑。 一条、两条、三条…… 一会儿,窗户上爬满了一条一条清晰的雨痕,长长短短,弯弯曲曲。不断有雨向上落,不断有雨向下滑,有的沿袭那些刚刚留下的雨痕,有的则“另辟蹊径”。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划出了数不清的雨痕,隔绝了我和外面的雨世界。这时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发明”的用来打发时间的一种游戏。 先在洗手池里放满水,然后随便拿一张纸放进水里,等纸浸满了水就把它拿出来,快速把它贴到墙上的瓷砖上。这时纸的边缘就会有水珠往下落,我给它们都取上名字,然后一边看它们“赛跑”,一边自己解说: “大家看小明,跑得真快,真不愧是种子选手!”“呀,小刚也不错,后来居上……”然后我还要自顾自的鼓掌,就这样我依然玩得很开心。 语段阅读精品析:1.(1)我 我 (2) 因为 成为2.A 第一个:代词,自己的 第二个:代词,指蟋蟀。B那么,就。 C??的样子 D 正3.(1)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2)大凡这些琐事,虽然成为陈年旧事,但只要我一天不死,就一天不能忘记。4.第一层:一同捉蟋蟀 第二层:一同读诗书 第三层:兄中进士妹观闹 (大意对就行)5.第一问围绕“热爱、留恋”来答即可。第二问不设置标准答案,结合自己的经历答就行。

课外测试勤练兵:1.听见 打 然而,表转折 竟然,居然2.(1)螳螂 蛇(2)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3)觇 审视 视(4)螳螂捕蛇 3.续写一要从旁观者的角度,二要紧紧联系上文。示例:张某大骇:小小的螳螂,居然能把一条大蛇弄死!他于是渔翁得利,现成得了蛇皮而去。 4.答案不拘一格,可自由发挥。但不能脱离“以弱小战胜强大”这一主题。示例:螳螂使我深深地敬佩!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你再渺小,你也是独一无二,不容忽视的,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篇三:写《童年趣事》如何突出“趣”

写《童年趣事》如何突出“趣”

——读沈复的《幼时记趣》有感

一、 要选材典型

要突出“趣”这一中心,就要选有“趣”的材料。什么叫有趣呢?其实就是觉得好玩,有意思,当时玩得津津有味,感觉身心愉快,过后又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例《幼时记趣》一课,作者选了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这些典型的材料,让读者也觉得饶有趣味。

二、 观察要仔细。

《幼时记趣》一文,作者能“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观察仔细为叙述描写打下了基础。

三、 描写要具体,用词要准确、生动。

《幼时记趣》中在写到蛤蟆见到虫子时“拔山倒树而来”,形象的写出了蛤蟆扑来时的气势、力量。写蛤蟆吃虫子时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其中“吐”和“吞”表现了蛤蟆在用舌头捕捉小虫时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我”看到后“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其中“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惩罚蛤蟆驱除强暴的急切心情。

四、 展开想象和联想

作者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成森林,把虫蚁想象成野兽,把土砾想象成丘谷,想象奇特。这些是以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富有情趣。

五、 写出趣的心理体验

作者观蚊如鹤时“怡然称快”,见到蛤蟆捕虫时“呀然惊恐”,把觉得“趣”的心理刻画出来了。例有个学生写到听说用手指月亮会被割掉耳朵时写到:“我总是有点怀疑,难道月亮真那样神?连指一下都不行?”当看到成年人在月亮下面谈天说地,甚至指着月亮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时,作者写道:“我真为他们捏一把汗呢!嘿,他们怎么没掉耳朵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写出了心理体验,反映了童趣。

六、 适当的议论抒情

适当的议论抒情,不仅能突出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还能深化主题。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每当想起,我还是暗暗发笑。”“现在我已经长成大孩子了,但每当想起小时候的事,还觉得趣味无穷。我终于知道盐不能洗的原因。原来盐遇水是要化的。”

例文一:

童年趣事

河南省社旗县第二初级中学 七四班 张鑫淼

童年的趣事很多,但是我最忘不了的一件事就是压价。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跟妈妈去市场买菜,看着妈妈与小贩讨价还价的样子,心里痒痒的,也想试一试。这不,机会来了,有个叔叔来收废品,我再三央求妈妈让我单独与他完成“交易”,妈妈只好答应了。

我高兴地提着废品让叔叔称一称,二斤。他开价说:“两毛五一斤吧。”我心想:有些贵,跟他压价,压到两毛吧。就对叔叔说:“每斤两毛吧。”我本以为他会不答应,正想着下一步的对策呢,没想到叔叔爽快的答应了:“两毛就两毛。”我想:大概他没想到我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压价。这么一想,我更得意了,同时又想:干脆一压到底。我说:“叔叔,每斤一毛吧。“收废品的叔叔脸上露出惊奇的神情,忽而,他似乎明白了什么,想笑又忍住了,对我点点头,掏出两角钱放在我手上就骑着三轮车匆匆地走了。

我乐得一蹦三尺高,赶紧跑回家,把压价的过程详细地给妈妈说了一遍,等着妈妈夸奖我。我没曾想到妈妈一下子笑了起来,笑后才对我说:“他是买主你是卖主,哪有卖主嫌价钱低的?傻丫头,搞错了!”这么一想,的确,我亏了三角钱啊!

以后每次想起这件事,我就忍不住大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傻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我可笑吗?

例文二

童年趣事

河南省社旗县第二初级中学 七四班 杨寒星

童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捉蛐蛐、逮蚂蚱的事却永远忘不了。

夏日的夜晚,路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小昆虫都被吸引来了:蚂蚱、蛐蛐,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其中数蚂蚱最多。我约了表哥和其他几个小伙伴到路灯下逮它们。

白天我也逮过蚂蚱,可它们非常机灵,还没等靠近它呢,它就像个跳远运动员,一下子跳出老远,翅膀一扇就飞走了。逮了半天也逮不住一只,扫兴得很。

夜晚就不同了,在路灯的照射下,一只只蚂蚱蹲在草丛里,像呆子似的一动不动,好像根本意识不到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它。我看见前面有一只蚂蚱,就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然后突然张开双手猛地扑过去用手一捂,就把蚂蚱给逮住了。“我逮住蚂蚱了!”我得意洋洋地举着战利品让伙伴们看,他们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蛐蛐,蛐蛐??”是谁叫得这么好听?表哥说:“你知道吗?这是蛐蛐,也称蟋蟀,这估计是雄虫,因为雄虫好斗善鸣,两翅摩擦能发声。”我拍了拍胸脯说:“哼,你们等着,我把它捉来。”我轻轻的走到一只蛐蛐的旁边,瞄准它的位置,猛地一扑,结果扑了个空,蛐蛐逃跑了。“蛐蛐,蛐蛐??”它在我前面又叫起来,好像在说:“你真笨,捉不到我。”我的嘴撅得老长,生气的说:“切,我就不信捉不到你。”我猛地一扑,它逃不了了。

几年过去,很多事情都记不起了,唯有捉蚂蚱、逮蛐蛐的事儿,我仍记忆犹新,想想还觉得有趣。

《幼时记趣》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