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成语故事朗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3:09:18 作文素材
成语故事朗读作文素材

篇一:8 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 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养成训练点:

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深入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讲授相关知识

1.板书课题,指名朗读。

2.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多出自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名家名言,还有一部分源自民间口语。他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讲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 3)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理解词语。

夸口 腮帮 俸禄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3)说说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读出楚国人“夸口”的语气和“张口结舌”的神态,还要读出围观的人带有

嘲笑讽刺的语气。)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因为别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5.讲讲“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后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 理解后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复述成语《自相矛盾》

二、学习《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

么也得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南郭先生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8.指导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指生说出《自相矛盾》与《滥竽充数》所包含的意思。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所以人们觉得怎样?(缺少神韵)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游客不信,以为唬人)

(3)“点睛”的结果怎样?(腾空飞去)

篇二:成语故事 杜庆英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

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5、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则成语故事,一起说说是哪三则?

2、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师生一道回顾这个故事讲的内容。(回顾过程中板书:夸口 )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请同学模仿那个人说大话。(要求说出那个人夸口的语气。)

3、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要求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说说“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原义指江河水满了,泛滥,这里是“不好、不合格”的意思;竽:古代的一种乐器。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

2、指名读课文。

3、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板书:得俸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回答。)

比较并理解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4、用“总是”造句。

5、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四、精读《画龙点睛》。

1、“点睛”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思考: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3)“点睛”的结果怎样?

3、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板书: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很是惋惜)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板书:飞走了)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课外积累几个成语故事,准备举行讲成语故事比赛。

4、创编故事,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成语故事朗读

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授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2)师生点评(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2)组合展示(3)师生点评

7.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2)师生点评(3)提出更高的要求(4)师生评价

三、布置作业

1.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篇三:8、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幻灯片

矛卖 盾戳得穿戳不穿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师生交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一、导入新授

二、学习生

字新词

三、学习第一篇

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三则”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思吗?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

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 楚国 锐利 墙壁 逼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僧人 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的?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

“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

出来,就更好了 。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

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

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流。

学生读生

字新词

学生练读

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平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矛 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卖 盾 戳不穿

有问题吗?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师生交流

指名读,再指名读

四、布置作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近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

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

《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

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

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

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

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

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