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有波澜的叙事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8:23:28 体裁作文
有波澜的叙事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训练叙事如何有波澜

作文训练五 怎样让叙事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事情叙述得波澜起伏,把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就要掌握以下这些技巧:

张弛有度——就是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在情节的叙述上有紧张,有舒缓,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镜头组合——这正如电影中若干镜头组合起来表达意思一样,根据题目的要求,截取几个生动,典型的生活片段或情节故事,把他们用共同的中心连缀成文。

卒章显志——“卒”是最终的意思,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把全文的中心和盘托出,让人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悬念迭起——所谓“悬念”,就是通过设置一些情节,使读者产生一种关心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结果的紧张心情和心理活动。恰当运用此法,能让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虚实相生——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等方法进行叙述描写,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巧设抑扬——运用此法,可以是文章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深邃的意蕴。

这些写法,不必在一篇文章中堆砌使用,只要选对了一种写法,就能让你的文章独具特色,脱颖而出。

题目 《感动了我》

【提示语】

在我们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要求:运用本次作文指导的方法,争取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字数不少于600.写记叙文。

【写作指导】

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中心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 一是读书,一是观察生活,一是在活动中:这些都是感动的载体。感动如火花一闪,倏来倏往,稍纵即逝。感动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个冲动,等到心跳减缓之后,便烟消云散。感动只是惊鸿一瞥,朦胧模糊。如果要让感动保持下来,就要有支撑。

一是要抓使你感动的表象,表象是最丰富的,注意这种表象不单是视觉的,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所以要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主动吸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感动表象。

二是要留心观察。你是否在平时对周围的生活有意注意。色、香、味、形,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春花秋月,鸟鸣虫吟,流云晚照??你是否细心地观察一些细节,因为惟有这些细节才更有价值。 三是在观察中联想与想象,把生活经历过的,把书中读过的、听过的,感触过的全部调动起来,参加到整个思维活动中来。

四是在观察中进行推理与思考。一位外国作家说得好:“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

还需要注意,说到让人感动的事,决不是让你去瞎虚构,胡编乱造。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

自然,上述材料在一篇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上述材料写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上述材料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

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感动,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就是成功的作文。

【示例】

1.学会感动

世上不是没有感动,而是缺少感动的心。

你难道真的没感动过?

你真的没经历过感动?

过于理智就会走向冷漠

感动源于悲天悯人的情怀,

感动源于对真善美的爱,

感动源于对假恶丑的恨。

感动源于亲情

感动源于人之初性本善。

一次流泪、一次脸热心跳,一次刻骨铭心的颦笑,一次让自己顿时升华的天光云影,

培养自己健康的精神,健全的人格,让它来滋养自己的感动。

2.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中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塞尚画布上的色泽。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起到诗人里克尔称赞塞尚的画:是法国式的雅致与德国式的热情之平衡。(林清玄(光之四书))

3.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毕淑敏《素面朝天》)

篇二: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叙事要有波澜

一、方法指津

我们在听别人叙述一件事时,为使自己能听明白,首先希望人家能说清楚;在“说清楚”的基础上,为使自己能有一定的印象,希望人家能说得生动;在“生动”的基础上,则希望人家叙述得有点波澜,以使自己产生兴趣。

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忌平铺直叙。虽然平铺直叙有时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但很难使人留下什么印象,更难产生吸引力。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平铺直叙是一种偷懒的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波澜曲折的,那为什么到了笔下却成为平板单调的东西呢?

写记叙文,作者都是在知道事件的全过程和结果的情况下写的,你自己知道了,别人未必知道,你用文字传达给他人时,如果只满足于“说清楚”,这个目标是是很容易达到的,因为只要把事件的过程按先后顺序说清楚也就可以了。但是要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得变化多端,一波三折,奇峰突起,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为什么很多人爱看悬念故事,即使在自己已知道最后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兴致勃勃,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要有波澜,就必须对题材进行全面的认识,在结构安排上要能有点起伏。有篇作文题为《一张生日贺卡》,题材很简单:爸爸送给妈妈一张生日贺卡。如果平铺直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作者却叙述得曲折起伏。妈妈40岁生日就要到了,以前爸爸为工作常常出差,一年中有半年在外地,这一次他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在家里为妈妈举行一次“隆重”的祝寿仪式;全家早就计划好生日那天去郊外游玩,在饭店晚餐,买花和生日蛋糕;我和爸爸说好,除此以外,还要给妈妈一个特别的惊喜;但是临近那一天的时候,爸爸突然接到了紧急出差通知,去很远的地方,等我和妈妈得知消息回到家时,爸爸已经离开家了;我失望极了,妈妈生日那天,将又是冷冷清清的了;我有点看不起爸爸,言而无信,我甚至觉得"这个家没什么意思"了;妈妈生日那天,我比平时格外勤快,想以此让妈妈有点安慰;妈妈倒很平静,说“早就没指望他在家”,“他在外面也很苦,你不该埋怨他”;晚上,当我打开抽屉找生日蜡烛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张生日贺卡,这是爸爸临行的时候留下送给妈妈,上面写的是“我永远爱你”;妈妈看着贺卡,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如果平铺直叙,有些场面和细节就不会被写出来。也许有人认为,就这么一件事,很平常,只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就行了,细部可以忽略,过渡没有必要,“我”的心理活动在文章中多余??按这种不动脑筋、“偷工减料”的主张,写作似乎是一件不需要技巧的事。

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时,应当想到,可不可以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能不能“卖个关子”?,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总之,竭力避免平铺直叙,想方设法吸引读者.就一个题材多练习几次,试着用两种以上的结构方法反复琢磨,以期“找到感觉”,不愁克服不了下笔无神的毛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合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拨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倒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

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再看一篇短文:

照相

她一向聪明,可这回给难住了。几个外国人要给她拍照,并要她保持刚才的姿势:肩挑菜箩,弯腰拣地上的菜皮,烂叶。

菜是自家的,挑来卖完了,拣回人家剩下的菜边菜叶喂猪,这有什么新鲜?不给照?咱们农家妇女不懂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别得罪了人家。给照?咱们又不缺吃少穿,照了去,岂不丢人现丑?

有了。她将身子一转,换了个角度,迅速作出了刚才的姿势。可那几个外国人一看,几乎同时耸动了肩膀,挤出了围观的人群。

原来,她巧妙地利用了身后的标语牌——“公共场所,自觉注意卫生”。

(二)、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扣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巧合法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抑扬法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虚实法

正面直接地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地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

开头三小节作者不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现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描写,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于情趣。

(六)、相错法

“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力避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考试》,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领初试时十分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而第13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壹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灾、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势态。

(七)、张弛法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又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京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八)、离合法

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个院子的人事沧桑、古迹遗存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起来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的文章。但是,就在作者尽情勾画出院子的黑暗、生活的孤寂之后,笔锋一转,文章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中,“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进行了全面地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正是写出马缨花的“影”。如果不表现“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九)、蓄放法

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积蓄到一定程度,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叙述了“儿子”参加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要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现实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拿到金牌,妈妈问他为什么想得金牌到日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蓄放”的

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则是开闸放水。

(十)、突转法

突转法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记叙文在“尺水”中“兴波”的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而且一篇文章中往往也不止用到一种方法。但是我们既要避免平铺直叙,又不能故弄玄虚,否则,过犹不及,甚至会弄巧成拙。

二、例文赏析

例文1

黑土地上的忏悔

爷爷去了,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期待,带着我的忏悔,走进了自己耕耘了一辈子的黑土地。 窗外,下着淫雨。风直灌进我的脖子,我一哆嗦,蓦地一抬头,看见屋檐下的燕巢在冷风中微微摇动。

??

“爷爷,这鸟儿叫啥名字呢?”我曾经这样问爷爷。

“噢,它是燕儿呀!”

“燕儿?”

“是呀,你可记得‘燕子归来寻旧垒’么,它是吉祥的鸟儿啊!”

唉!怎么能忘呢?小时候,我常常偎依在爷爷身旁,听爷爷讲“九死而不悔”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燕子归来寻旧垒”这句诗了。每当讲到这里,爷爷总是深情地对我说:“孩子,这就是我们祖国啊!人,不能忘了本土啊!”

屋内,悲悲切切,我木然地望着门外的小河,蒙蒙细雨飘落在河面上。

??水乡的夜,是那么美,黑黝黝的山峰像屏障,萤火虫一闪一闪,满月在河面上撒下了一把银波。

“这么晚了,您老还在打鱼?”

“噢,孙女咳嗽,打些鲫鱼治嗓子。”

第二天,我刚起床,爷爷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鲫鱼汤走进来,“喝了吧!”

鱼汤真鲜啊!干渴的嗓子仿佛一下子就好了。

“爷爷,真好喝!”当我抬起头来,才看见爷爷眼里布满了血丝。

“爷爷,您的眼睛??”

“噢,没事,歇歇就行了。”回答得很轻松。

为了我,爷爷通宵未眠??

在爷爷身边,我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该上初中了。一天,爸爸从城里来了,要接我回去读书。我急哭了,我怎么舍得离开这曾给我无穷乐趣的故土?

“爷爷,我不去,不去嘛!”我几乎是在哀求。

“孩子,在城里能学到更多东西,若真想爷爷,放假时回来看看,不也挺好么?” 就这样,在一个清晨,我告别了老屋,告别了爷爷,告别了蜻蜓、蚂蚱。

“上学堂要认真,莫惦记着爷爷。”我倏地发现,爷爷眼里也含着眼泪。走了很远,还依稀看见爷爷站在门口。

噢,爷爷??

时间,像飞梭,编织着日月星华。我离开老屋已整整三年了,带着久别后重逢的喜悦和激动,回到了爷爷身边。

可是,当我风尘仆仆踏上这片黑土地时,却失望了,满腔的喜悦顿时被莫名的压抑代替了。在我的记忆里,故土的一切都是那么有吸引力。现在,却觉得那么狭小。村庄的南北两端相隔不过两百米,几个小孩在跑着玩风筝,脚下扬起一阵尘土。

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土么?

蜻蜓、蚂蚱我已失去了兴趣,小河已没有往日的光彩,老屋,长出了枯草,爷爷——老了。

现实与想象相差太远了。

我第一次怀念城里的一切,柏油马路,高大的楼房,以及永远被妈妈拖得干干净净的棕色地板。

“渴了吧?喝一口井水吧!甜着哩。爷爷从水桶里舀了一杯井水,递给我。

我接过杯子,抿着嘴喝了一口。

随即,又吐了出来。

“怎么了?你!小时候不是很爱喝吗?”爷爷吃惊地望着

“谁爱喝啦?土腥味!”

“??”爷爷手中的杯子失落了,水汩汩流进了黑土地的缝隙里。

“爷爷,您——”我拾起了杯子。

“爷爷很累,去歇会,一个人玩吧!”

我分明望见,爷爷深深地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从那以后,爷爷总是从商店里买汽水给我解渴。

人们的悲哭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后院,有一口井,我叹了口气,走过去,按住摇把,向下压了几下,没有水涌上来,而我的手却沾满了灰尘,好久没人使用这口井了。几经周折,我终于望见了井水从井口涌出,舀出一杯,清明透亮的,杯中似乎又出现了爷爷吃惊的样子。心一酸,仰起脖子,一口气喝下,是那么清甜。唉,三年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我对这片黑土的眷恋之情。

此时,我明白失去的太多,太多。

爷爷,你若在天有灵,能原谅我么?

黑土地,曾哺育过我的土地,能饶恕忘了本土的子孙么?

那天,我刚进门,爷爷就怒气冲冲地问我:“这本书是哪儿买来的?”我一愣。

“《霹雳舞入门》,是你看的么?”不等我回答,爷爷又说了第二句。

几天别扭的生活,已使我觉得不适,今天忽然被爷爷说一顿,我不禁反问了一句:“凭什么不能看?娱乐有什么不可以?”

“你会耽误正业的!”

争论的结果,那本书锁进了爷爷的柜子,我也负气离开了故土。

现在想起来,太后悔了。要是我登上火车一刹那间看看黑土地,一定会回到爷爷身旁;要是我好好的,设身处地为爷爷想一想,我也许不会离开爷爷。

留给爷爷的是怎样的痛苦啊!

晚上,躺在床上,想了很多。我难道忘了本土?

“人,不能忘了本土啊!”爷爷的话,在我耳边响起,犹如一声霹雳,把我震醒了。 在爷爷遗像面前,我陷入了沉沉的反思中。相片上的爷爷那么削瘦,但精神矍铄,我仿佛听见爷爷正在对我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莫过于热爱国土了!”

“姐,这是爷爷给你的。”堂弟递过一个包。我颤抖着揭开外面包着的报纸,里面是《霹雳舞入门》这本书。扉页上,有爷爷用毛笔写的一句诗:“燕子归来寻旧垒。”

我禁不住热泪长流。

点评:情动于中而言溢于外。显然,习作者面对爷爷的永远离去有说不尽的遗憾,有无

篇三:作文训练写事有波澜

作文训练: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本资料使用建议:由于我们没有连堂课,所以可以早读读一些,上课用一些,范文点评、分析用一段时间,写作专门安排时间,400字即可,先分析人家文字如何优秀的,再自己模仿、创作。也就作文的“死去活来”之法。)

一、兴波掀澜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堂堂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短短两三百字,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二、兴波掀澜之原因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A.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B.“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

A.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前提)

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B.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读者的心理以后,很好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安排波澜的技巧。例如,事情本来都是从前向后发展的,如果事情本身的结果出人意料,用顺叙就有波澜,用倒叙就会索然无味了;如果事情的起因更让读者关注,像重大案件,用倒叙,造成悬念,就比顺叙的效果更好。

三、兴波掀澜之技巧

1.运用抑扬法2.设悬解悬法3.设计巧合法4.欲擒故纵法

5.伏笔照应法6.误会掀澜法7.情节突转法8.情感起伏法

这里重点谈谈几种重要写作技巧的运用。

1、悬念。按照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的说法,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人有一种好奇和“求知”的本能,越是迷惑不解的事物,越想探究出个究竟。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运用这一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读者的关切和阅读期待;二是要对悬念加以必要的强化,以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消释悬念要巧妙,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萧乾的散文《枣核》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动身访美之前,身在美国的旧时同窗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用途蹊跷。文章主体部分对悬念加以强化:相见之后,我把枣核交给他,她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枣核的用途,他却故弄玄虚不肯明说。文章后半部分消释悬念:他领我去踏访他带有家乡味道的后花园,并对我说虽然自己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却思乡心切,最近老是想北京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等长成枣树,在异乡看到它就仿佛看到自己的祖国。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无感慨地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抑扬。欲扬先抑的“扬”,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

印象,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就成功地使用了这一方法。文章先讲述自家门前一块黑黝黝的石头无人理会,大家都叫它丑石。它不规则,没棱角,没平面儿,既不能刻字雕花,也不能浣纱捶布,人们咒骂它,嫌弃它。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个天文学家,他说这丑石是一块陨石,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后来又用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我不禁感到自己的可耻,同时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赞美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3、对比。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可能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例证: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子早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 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

4、巧合。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偶然性的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比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吉姆和德拉是一对贫贱夫妻,但引以为豪的是,丈夫有一只祖传三代的金表,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圣诞节前夕,他们都想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妻子偷偷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的金表配了一条白金表链;丈夫则背着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精美的发梳。双方都牺牲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期待着换来对方意外惊喜的时刻,最后出现的却是与期待完全相反的结局。虽然彼此的好意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因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

5、意外。让事情的发展和结局超出读者按一般经验或推理所可以做出的估计和料想。也就是说,读者由前面的情节看到的故事只应向某一方向发展或了结,但到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或变化,竟然向读者未曾想到或估计到的另一方向发展,出现的是出人意料的另一个结局。比如,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住着一群穷画家。苏艾和琼珊也住在这里。琼珊得了肺炎,医生说她唯一的希望是自己要活下去的念头,但她却对生活及自己都绝望了,她躺在床上数着窗户对面院墙一株常青藤的叶子,她对苏艾说:“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苏艾无法让她打消这个念头,于是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住在楼下的老贝尔门。老贝尔门六十开外,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第二天早晨,琼珊发现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然有一片叶子傲然挂在

藤枝上。又经过一夜的风雨,那片叶子仍在墙上,琼珊从这片不落的叶子上找到了生命的希望。苏艾告诉她,老贝尔门因肺炎去世了,生病前他顶风冒雪出去作画,对面墙上那片不落的藤叶就是他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四、兴波掀澜之例文

威胁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写法探讨:(1)欲抑先扬法(补:欲扬先抑法 )(2)制造悬念法

《水浒传》节选 施耐庵

话说当时薛霸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了。”

写法探讨:(3)设计巧合法 (4)欲擒故纵法

情节突转法:例文《谁烧了阿房宫》

设悬解悬法:例文《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误会掀澜法:例文《?!》

赵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进来,以后要注意。”赵老师接着又说了起来:“今天早上我从咱们班的信箱里看到这样一封信,是给孟云同学写的,寄信人地址是‘本班’。像这样的信我已经看到四封,没盖邮戳。这前三封信一直扣留在我这,没交给孟云同学。这四封信笔迹相同,显然是出自一人之手。这想大家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信。同学们呀,考上这所重点中学不容易呀,家长对你们抱有多大的希望啊,你们可不能这么小就……现在请这个人自觉站起来。”接着下面一阵窃窃私语。

“老师,你这样做是不礼貌的,是违法行为!”王宇站起来。“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办?”“把信还给孟云。”“坐下!”赵老师没有再和他讲下去。“一定是王宇干的!”有一个人小声嘀咕道。 “好了,总之我希望那个人自觉站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承认错误,我就不追究了。孟云一向成绩拔尖,若是发生那样的事情,会影响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请那个人自觉地站起来。”“不要侮辱别人!”孟云哭着站了起来,“请把信还给我!”“孟云,老师知道你是个好学生,不要难为情,这--你也不知道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我写的!”一个响亮的声音盖住了窃窃私语。大家迅速把目光都投向了他--秦锐。“请把信还给孟云,你没有权利扣留别人的信件,这是极不道德的!”老师被这几句话惊呆了。他茫然若失地看着秦锐,秦锐像一头被激怒了的狮子,眼睛中似乎还含着泪花。

秦锐一个箭步跨过去,夺过老师手中的信,用力拆开其中的一封大声读道:“谢谢你的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