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将历史典故的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9:39:06 作文素材
将历史典故的书作文素材

篇一:有关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1.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5分

①( 愚公 )的居处--开门见山

②(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③( 诸葛亮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④( 包公 )断案--铁面无私

⑤( 孙悟空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⑥(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⑦(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1.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

2.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3.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4.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5.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6.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7.仓官不识“串”字--中中

8.程咬金上阵--三板斧

9.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

10.东吴杀人--嫁祸于曹

11.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12.关夫子对曹操--饶他三不死

13.关公老子--满面红

14.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

15.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上

16.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7.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18.好汉上梁山--逼出来的

19.黄忠出阵--不服老

20.黄忠上阵--老当益壮

21.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

2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3.姜子牙的坐骑--四不相(像)

24.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25.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26.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27.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8.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29.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30.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31.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32.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33.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34.梁山上的好汉--逼出来的

35.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36.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阵阵出马

37.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

38.潘金莲的脚趾头--一个好的没有

39.骚狐狸见不得关二爷--邪不压正

40.属魏延的--头上有反骨

41.隋炀帝游江南--自坐龙舟人拉纤

42.孙二娘开店--宰客

4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4.唐三藏过火焰山--没咒念了

45.唐僧跑进和尚庙--同吃一碗斋饭

46.唐僧上西天--取经去了

47.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48.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

49.武大郎打虎--没长下那拳头

50.武大郎登梯子--想高出一头

篇二:历史典故

李鸿章吃西餐的趣事:在英国,过去绅士们在餐桌上有很多礼仪。譬如吃烤鸡,先用叉子按住,再用刀一块一块割下来,然后,把刀摁牢了鸡,再把插在鸡身上的叉子抽出来,戳住一块鸡肉送进嘴里。你想想,在光洁雪滑的餐盘上,肢解油汪油汪、滚来滚去的烤鸡,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怕是谁也完成不了这高难度动作的。这恐怕要比刘姥姥用象牙筷夹鸽子蛋还费劲哩。但这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礼仪。

1808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访问英国。李鸿章是清政府洋务派领袖,皇帝的钦差,更是头等出使大臣。到了伦敦,自然是上宾款待,优礼有加,就用最尊贵的烤鸡招待他。李鸿章呢,见这么麻烦,根本不听洋人那一套,毫不客气地用手抓了起来,边撕边吃。主人和陪客见了,都面露愕然,不知所措。出于礼貌和对贵宾的尊重,大家也就照方抓药,仿效李鸿章的方法吃将起来。有了这个先例,英国人从此在餐桌上吃鸡就得到了解放,可以直接动手,而不必拘泥于刀叉。

也是在这次做客期间,一日三餐的西餐使这位钦差大臣没有了胃口。于是,他让随侍的厨师,将用来做西餐的原料和菜蔬,统统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哪知,厨房里飘出去的扑鼻香味,竟使陪同他的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连忙打听做的是什么菜?答说,不过是杂碎而已。然后,李钦差示意,非正式场合,请他们无妨入座,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吃得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名叫“李鸿章杂碎”的一道名菜。

这两则趣闻轶事,且不论其真假。它让人们悟出,民族文化差异是正常的,没有好坏美丑、高低贵贱之分,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不要以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向别人炫耀,也不要以别人好的东西贬低自己。

曾国藩趣事:

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这个小偷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上君子”;而曾国藩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奇才。 “蛇皮癞与蟒蛇精投胎”

曾国藩一生患有皮肤癣病,奇痒难禁,睡床上常有一层癣皮、癣痂。传说曾国藩是蟒蛇投胎,癣皮、癣痂是脱落的“龙甲”。恰好团山下面的一个高台上,也就是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下首,有一棵合抱古枫,一条蟒蛇般大的紫藤盘旋于其上,垂荫一亩多地,曾国藩死后,古枫和紫藤相继枯萎,人们附会说,紫藤是蟒蛇的化身。又说曾国藩出生时,他的曾祖父竟希公梦巨蛇入宅。也有说,曾国藩七岁时,正月母亲带他到外婆家拜年,掉进湄水河,紧紧抓住一根树枝得救。事后,他母亲说:“我明明看见是一条蛇,怎么变成树枝呢?莫不是蛇变成树枝来救宽一的命呀,宽一的确是蟒蛇投胎。”

“断鸡蛋案”

曾国藩自幼聪明伶俐,他父亲曾麟书想试一试儿子到底聪明不聪明,就设想了一个审鸡蛋案。于是便叫人煮五个鸡蛋,拿了一个给女佣人吃了,然后说少了一个,命曾国藩出来

审,看是谁偷吃了一个。

那一天,曾国藩从学校放学回来,解下书包,其母就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了?”其父在旁边听到了,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你母亲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分不出来了,看是哪个偷吃了一个,为你母亲查出来。”曾国藩略为思考一下,便端来一个木盆,倒了几杯凉茶,把家里的人都叫拢来,令每人喝一口茶,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看。其结果只有那个女佣人吐出来的茶水里挟有鸡蛋黄粉,断定鸡蛋是她吃掉了。

曾麟书在一旁高兴极了,连连夸奖:“果然不错,将来定有出息。”

老桥妙对

永丰镇老桥,又名定胜桥,始修于宋祥符年间,起初是该镇肖、龚、彭、李、贺、谢、唐七姓集资修建的。这桥并不怎么出名,倒是相传这桥还有一副对联却是有名的。据说当年曾国藩很善对对联,一次他在同行面前夸下海口,讲他家乡(即现今的荷叶乡)三岁孩童都善对对联,同行不信,也就下去“考察”。来到永丰镇定胜桥上,正是冬天,见桥上晒着许多荞麦,于是考察官即兴吟出上联:“定胜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考察官很是得意,望着陪同的曾国藩微微一笑,没想到,曾国藩看到定胜桥河边不远处有一棵桑树,马上触景生情,吟出下联:“河边桑,桑上霜,日晒霜溶桑不溶。”倒让考察官大吃一惊。

打翻神王菩萨

清道光二年(1822),曾国藩12岁时,他家屋场对面有一条小河,河边一个神王庙。每到凉爽天气,国藩带着弟弟到小河里摸鱼捞虾。有时也与邻居小伙伴到河边打水仗,累了就进神王庙憩息。有一次,与伙伴搭神梯,国藩率先爬到神龛上,一不小心,把神王菩萨撞翻在地,吓得伙伴们一溜烟各自回家去了。曾鳞书得知后,当即对国藩一顿训斥,并叫打扫庙宇,出资给神王菩萨重装金身。同时,为了让子城安静求学,将他送至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读书,早出晚归。国藩不服气,每天早上路过神王庙时,将驱赶马的棍子,用绳子系着放在神王爷肩上,并说:“搭帮你,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读书,可今日你要给我看好马,如果我的马儿走了,一定饶-不了你。”以泄怒气。其父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这个成龙,无非是成官的代名词。曾国藩年轻时功名心极盛,后来又为官几十年,却并不像众多父母一样希望儿孙都当官。他多次明确表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曹惟当一竞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多难”,“虽大福大贵亦靠不住”,选择作官并不是个好前程;二是官场险恶,福祸横生,他自己就身怀疑虑,几次欲辞官归里,当然就不希望子孙再走官宦之路。

“讽考官”

曾国藩这条犟牛,由于才学超群,考场中自小一帆风顺,乃至眼中对考官大人也不乏傲慢。

大概是道光7年间,曾国藩参加一次省城府试,试后自己感觉良好,准定要名列前茅的。未料揭晓后,他算是考上了,但排次却不高,只取得了第7名,他大失所望,感到颇不光彩,气得自个咬牙切齿!

那次的主考官本叫张启庚的,国藩早认识,且略知其为人既贪且懒。但却没有去巴结他,

只管一心一意作自个的文章。不料判卷后竟如此。

曾国藩非常怀疑,他的考卷,不知是这张启庚贪财牟利,张冠李戴,弄虚作假去了?还是这“懒鬼”未忠职守,没有认真细阅,牛屎马粪没分好歹呢?反正他的卷阅得不公平,牢骚满腹!

但在旧时的考场中,考取了的学生,不管或高或低,都得要给主考官送礼物,以表示谢恩!这次的曾国藩,离省回家时,给这位主考官,当然不能不送点礼的。但该厚?该薄?他却在再三衡量中。想来想去,实在没有别的礼物可就了,只好从市面上,左挑右挑,挑了一副老而又老的老花眼镜,白纸包来红纸封,郑重地送到张启庚家中。

张启庚笑嘻嘻接下后,当场一看,一非金,二非银,竟是这么副眼镜儿。开头还以为这镜子不是水晶的,也会是黑晶的,乃至鼻上一架,方知和尚捡着套梳篦,全没有用呢?便问起曾国藩:“你没长眼睛,咋不知我啥也不用戴呢。”

“啊,你还不晓得么,再想想吧!”曾国藩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个张启庚当时还没想出来,只把眼镜搁下,对着曾国藩的背影思索了好一阵,才最后明白过来,曾国藩原来是讽刺他:这场考试主考有眼未识泰山,“两目无光”呢,气得要死,也没奈何!

曾国藩和慈禧的对话

同治七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上任之前,受朝廷召见,举朝上下,面对这位重臣,极表推重。慈禧太后一连三日在紫禁城养心殿召见,极为关心这位重臣,于是向曾国藩发问:“汝夫人在家做何事?”

曾国藩随口回答:“不瞒太后,臣之夫人在家做些七七八八。”慈禧太后听曾国藩的湘乡土语,似懂非懂,又反问道:“七七八八是什么?”曾国藩意识到说话太土,又是湘乡方言,使太后难懂,顺便解释:“七”即指柴、米、油、盐、酱、醋、茶;“八”是指孝梯、忠信、礼义、廉耻。

慈禧太后听了,称赞地点头道:“好个‘臣之夫人’,大事管那么多,小事管那么细。“在旁的诸臣无不称赞曾国藩机智灵敏。

张之洞趣事:

关于张之洞的出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其父张锳仕宦出身,爱书成癖,轻易不准家人和他人进他的书房。他书架上的藏书摆得十分整齐,井然有序,从不乱放。有几次,张锳发现他的书被人翻过,便问家人,都说没有人进过书房。张锳感到奇怪,便留观看。一天,张锳起了个大早,来到书房,只见有一物翻后窗跳入书房,取架上之书翻阅,天将大亮时,又从后窗逃走,因天色朦胧,未看清模样。又有一天,此物又来,因贪看书籍,天大亮还未离去,张锳才看清楚,原来是只全身雪白的猿猴,惊得张锳叫出声来,白猿闻声夺窗而逃。不久,张之洞便降生了。张锳看着胖胖的儿子,联想到六洞桥的美景和藏甲岩下的鬼王洞,就给他取名“之洞”。传说归传说,不过张之洞确也从小聪明过人。他才华出众,吟诗作赋,快速敏捷。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张之洞11岁时,随父到安龙县半山亭赴宴,即席作《半山亭记》,文词绮丽,一挥而就,博得众人赞誉,时人称为神童。

典当皮箱过大年:

张之洞爱讲排场,然而他用钱虽多,但从不贪敛民财。他常对家人说,民众是衣食父母,

作为儿子岂能用父母的血汗钱!因而他每年的俸禄全部花在开销上还不够用,入不敷出之事时常发生。张之洞对上不搞贿赂,对下属一不搞摊派、二不要人孝敬。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之时,就派幕僚暗暗将自己的皮箱等值钱之物,送到当铺里换钱以解燃眉之急。由于年年如此,终于难掩人耳目,于是出现一句歇后语:“张总督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当时成了一大笑柄。久而久之,这话传到光绪皇帝耳中。光绪在召见时问他:“爱卿,是否确有此情?”张之洞不想让皇上为他追加俸禄,一口否定:“此系谣传,绝无此事。” 1890年,张之洞带着随从,自武昌乘轮船到荆州检查堤防,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趁机大办宴席,意欲讨好。可他却在船上食宿,并将那些官员狠狠责骂一顿。张之洞每到一地,不仅自己不敛民财,而且禁止手下人假他之名胡作非为,一旦发现,严惩不饶。一次,一个名叫李元的下属替人办事后,暗中收了人家50两银子,被人告发。张之洞大怒,问明情况,叫人将李元重打40大板,责令退赔原物,然后赶出府门。

左宗棠趣事: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清代中赫赫有名的洋务派人物。但是在对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曾国藩主和,左宗棠却主战。虽然曾国藩位高权重,但左宗棠依旧敢于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维护国家主权,并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抵制洋商垄断。由于政见不合,曾国藩对左宗棠心怀忿恼。有一次,曾国藩出了一比上联,差人送给左宗棠求对。联曰∶“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大相左”。左宗棠字季高,联中嵌上了他的姓字,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指责、攻击,气焰逼人。左宗棠看后嘿然冷笑,立刻挥毫回敬,对云:“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经济”一词是指经纶济(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世,即治理国家的才能。对中也巧妙地嵌入了曾国藩的姓名,讥讽他身为重臣,却没有政治远见,只知屈膝媚外,徒误国误民矣。上联仅从个人意气之争着眼,未免胸怀狭窄,气量不广。下联从国家大事落墨,切中要害,词锋犀利。曾国藩读了,哭笑不得,饱受奚落之余,不得不佩服对手才思敏锐,对答高明。

左宗棠,位居前清的钦差大臣,西征大军大元帅,手握年俸白银两万余两。像他这样的大富大贵之人,即使每天吃山珍海味也不为过,可是在1875年的冬天,左宗棠忽然喜欢吃红薯了。直到第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人们终于才明白左宗棠吃红薯的秘密。西征途中,左宗棠下令让每一个将士随身携带三十斤红薯。手下的文武百官见他不发给出征将士粮米而发红薯,个个都觉得纳闷儿。于是,左宗棠向大家解释着说:“从肃州到新疆,一路上干风呼啸,黄沙滚滚,没有人烟,没有水源。军队要在这种地方行走八天,水就是将士的生命呀!如果我们不解决将士喝水的问题,军队就会伤失战斗力。但是如果既带干粮又带水,将士负担太重了,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才选择这种最合适的东西红薯。”众官员听后,恍然大悟,没有一个不佩服左宗棠的足智多谋。

篇三:历史上的那些典故(1)

历史上的那些典故(1)

编著 独孤三策

《历史上的那些典故》,是一位笔名独孤三策的作者写得一本历史典故大全,在本书里,作者介绍了历史上各朝各代最为经典的成语典故,以及他背后发生的真实故事,并以独特的现代视角,挖掘出一些现代主流历史学家和书本中所没有的观点。

本书原为作者专门为中小学生所写,作为一本横跨历史与语文的知识读本,但后来成年人的喜爱超过了他当初的设想。独孤三策的一句口头禅是,历史的上半部可以看正史,历史的下半部要看野史。历史学家们有义务告诉后人真实的上半部历史和下半部历史。 《历史上的那些典故》序言。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历史典故吗?你知道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成语来源于什么朝代什么人吗?《历史上的那些典故》,让你看到中国经典历史的原汁原味,偶尔翻之,获益匪浅,回之有味,既可了解历史重大事件,又可领略典故的深邃,是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的普及读本,也是普及历史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学涵养的工具之书。回望十九朝,八千年历史精髓尽在此。

《历史上的那些典故》,是历史的快餐,更是文学的精髓。

历史引导我们思考,而不是让我们去高考。历史给我们知识,而不是仅仅是娱乐素材。历史激活了我们无限想象力。

看《历史上的那些典故》,可以看到历史的真相,看到历史呈给你的知识。

《历史上的那些典故》,上下八千年,前后十九朝,典中历史,史中名典,透过典故去看到一个真正的历史,历史可以很简单,历史可以很精炼。

一部八千年历史典故的百科全书。

一部以成语典故方式述书十九朝历史的书。

一部以社会历史事件和文学典故进行有效结合的书。

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泛滥的时代,因为有太多以历史的名义写小说的古装剧,有太多以小说的名义写历史的小说,《历史上的那些典故》让你重温历史上那些真实的、最富戏剧元性的经典画面,佛置身于事件现场,历历在目。

黄帝之前能者兴,夏商之时德者兴,西周之时礼兴之,春秋之时仁义起,战国之时兵者兴。然而,名臣、名帝,其晚年都是凄凉的,这是我们在正规的历史书上很难看得到的,所

以,要了解真正的历史,一定在历史的上半部看史书,历史的下半部看野史,带着典故看历史,带着思考破直相,粉饰的历史误人子弟,那么我们就在历史的真相中去学到经验。

在《历史上的那些典故》中,作者还详细列附了《各重要时代中国分界地图》、《诸子百家起源分析》《春秋战国名剑录》《春秋战国能工巧技传奇》《中国名将排行分析》《古代语言习惯变迁史》《古代服装与生活习惯的变迁》等有着作者独特观点的文章,看完之后让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从今天开始,我将在本博客连载《历史上的那些典故》,从历史传说开始,按朝代,说说历史上那些最为经典、最为精彩、最为有趣、也最为留连的故事。

古史有云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盛极而衰

衰极而变《三国演义》开篇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一个周期中,一般也是到了非常强盛后而开始衰亡,衰亡到底谷后开始变革。 《太古和远古》

天地元始起

世界本无极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无极者

道也易也

古代,人们把盘古也称为元始天尊,而道家则把盘古称为道的化身,道也被认为是无极。

无极,就是没有中心,没有边界,没有方向,是世界最原始的状态;后来经过碰撞运动,有了太空中心,就成为了太极;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泛指天和地,或阴和阳;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关于宇宙的演变,清代也有五阶段说法:“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太极两仪、道生一”最早源自《易经》的解说书籍,即《易传·系词》。《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专门解说《易经》的论文集,其书源于孔子学说,具体成书于孔子后的学子之手。

据科学家的测算,地球开成于46亿前年,而地球生物则是在20亿年前产生的,6000万年前,地球上产生了哺乳动物,4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250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很多远古传说,都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夏朝以前,史学家一般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类诞生以前,叫做太古,人类诞生之后到五氏末期即炎帝时,称为远古,黄帝王朝即五帝之时,称为上古。

夏朝以后,受各个朝代史学家的影响,划分各有不同,古代史学家一般把夏商周三代分为中古,近现代史学家则把夏商周秦汉晋南北朝皆分为中古,而把隋唐宋元明朝称为下古,清后称为近现代。

虽然神话和传说的真实性都不高,但神话感觉明显是不可能,而传说却是有迹可循。因此,一般有远古神话和上古传说之说法区别,说明上古的传说虽不一定是史实,却也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盘古挥斧

开天辟地

女娲抟土

造化为人

天地人皇

三皇开泰

天皇安部落

地皇定星辰

人皇分九州

世界的初始,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褐色的,宇宙处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盘古开天,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约公元前276万年(本年代是神话传说,不代表真实历史),传说盘古大帝生在黑暗团中,因不能忍受黑暗,手持盘古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他为不使天地重新合并,继续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1.8万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尚没有人类,此后经过若干万年,女娲觉得世界缺少人气,就抟捏黄土造了人,但一个个抟土造人太累了,于是就拿绳子把泥浆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女娲造人之后又过了很长很长时间,到了三皇统治的原始社会中后时期,大约在公元前8万年—公元前1万年之间,甚至更前,基本处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关于三皇流传有很多版本,因为是传说,有人把女娲wā、伏羲xi、神农列为三皇,也有人倾向于把三皇类比于盘古一样的人物:天皇、地皇、人皇。传说中每一皇统治了一万八千年,每一个皇都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天皇安定了各个部落,地皇确定了日月星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皇把世界划分了九个大州。

有巢氏出

构木为巢

燧人氏起

钻木取火

伏羲八卦

结网猎渔

经过三皇的5万4千年后,中国进入了原始社会中后期,即远古的氏族时代,也即是新石器时代,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000年开始。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分别是前后五个著名氏族首领。关于三皇五帝有很多版本,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定为三皇,并补充到《史记》中,成了古代史学家比较主流的版本,然而,现代学者考究,连史祖司马迁都未能给三皇记传,可见三皇确实是一种传说。

氏族时代从公元前150世纪开始,到公元前30世纪左右,在这一万二千多年间,我估计至少有几十个朝代几百个氏族部落存在,但其中最有名的,却是五氏,其它的人物在浩瀚的历史大流中因无重大事件留传下来,以至于没人记得。而五氏中的帝王,也是多如牛毛,而

其中的开朝帝王,才得以扬名历史。

关于五氏的传说是这样的。

公元前1万年前时,出了个有巢氏,有巢氏学着鸟儿的样子,在树上造小屋,这样住人就安全了,人们把这叫做构木为巢,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

到了公元前90世纪左右,人们不知道用火,东西都是生吃,茹毛饮血,后来,燧人氏发明了用尖锐的木头与石头钻出火星,这就是钻木取火;

公元前78世纪左右,伏羲氏发明了八卦,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传说伏羲和女娲原来是兄妹,后来结成了夫妻。

伏羲氏之后,女娲氏一族继承了伏羲王朝,建立了女娲氏王朝。伏羲女娲王朝、炎帝王朝是目前传说中最长寿的二个王朝,每个王朝大约都有2000年。

神农氏出

号为炎帝

遍尝百草

农耕药经

到公元前大约30世纪时,氏族时代最后一位首领是神农氏,号为炎帝,传说神农氏发明了用耒耜lěi sì耕地,种植五谷,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教人们农耕,编写药经,传说是神农第一次发现了茶叶。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关于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约在公元前50世纪左右,首先炎帝魁隗氏kuí wěi继女娲氏之后创建了一个朝代,其继任者世称炎帝,炎帝魁隗氏王朝经过六七代后慢慢衰落,这时,同宗的另外一个部落神农氏起,经过战争的此消彼长,逐渐取代了炎帝魁隗氏王朝,并继承了炎帝称号,建立了炎帝神农氏王朝。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那个神农氏,应该就是炎帝神农氏王朝末期的一位。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