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谈美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1:27:41 体裁作文
谈美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高考满分作文谈美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美文欣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师讲解免费下载

高考满分作文谈美

上海卢惟元

大街上,有的人穿着很时髦,但看上去总让人觉得不舒服,而有的人虽然穿得普通,人们却觉得有一种美感。这种情形,跟曹操当年让崔季王圭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很相似,尽管崔季王圭相貌堂堂,华冠丽服,但使者却认为化装为卫士的曹操更英雄。究其根源,是因为前者缺少一种气质,而后者仪表非凡、气质独特。看来,我们必须注重气质。

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内在美,就会表现出气质美。一个人对工作、学习充满自信,百折不挠、奋斗不己,他的气质就不一般。阿累在《一面》中写到的鲁迅先生:?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立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书‘一’字。?就表现了先生那种不妥协的气质美。一个内心丑陋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总使人厌恶,即使穿得再漂亮潇洒,也不会给人美的感觉。

气质美也反映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一个人知识贫乏,他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平庸的,格调不高的,当然也不会有好的气质,更谈不上美了。文化程度的提高,人的气质也随之提高。知识渊博的人,常常在为人处事中表现出非凡的度量,大家的风度,体现出高度的文明,人们就会感到,他具有气质美。曹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学识渊博,诗写得也很棒,这种内在的修养就外化为气质,就算他穿了卫士的服装,依然表现出沉稳刚健的气质。

气质美也可以说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综合效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达到和谐的统一,气质美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她虽然出身低微,不像富家小姐那样典雅、高雅、衣着豪华,但她达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居然使十分傲慢的达西先生对她产生了爱慕之心。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尤其需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需要体现出气质美。

气质美体现一种风格,我们必须注重气质美。

【评析】读了材料,作者的看法是美在于气质,我们必须注重气质。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设计了三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注重气质美的原因。每一分论点的论证,作者都精选了典型的例子,以少胜多,说服力强。全文层次清晰,说理严密,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希望大家高考顺利

篇二:例谈议论文的层深之美

例谈议论文的层深之美

作者:史俊英

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3年第04期

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些区别,记叙文讲究生动,议论文则注重思辨、认识的深刻。所以如若把握了文章的层深性,那就把握住了议论文的真谛。我参加过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依然记得2011年的高考阅卷,有的同学文笔尚可,但在结构和认识上缺乏层进的深度,由于是在一个平面上铺开,使得文章的档次降了一个等级,甚是可惜。例如有位同学将分论点设置为:拒绝平庸,能让自己的个性发扬光大;拒绝平庸,让自己的梦想可以放飞;拒绝平庸,可以让自身的价值服务于社会。这篇文章只得了45分。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议论文层深之美的重要性。

议论文的层深之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结构上的层深,另一种是思想认识上的层深。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这两种层深,希望对议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例文一】

敬畏

①舒婷曾说:“是的,生命不应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思索人心的法则便是康德的道德律,对道德的敬畏如同谨行于海岸线,若是没有,将陷入冰凉海水的黑暗。

②敬畏道德律才可守护人心真切的美丽。犹记得一袭白色长裙的叶蓝秋,因为记者陈若兮对道德律敬畏的丧失,不分青红皂白,恶意攻击。在阳光下诉说想要过好每一分钟,却一跌而下,没有了对道德律的敬畏,美丽破碎的声音令人绝望。若说内心的道德律是人心的大山,那对其敬畏便是向阳山坡上的信仰。只有怀着敬畏去面对内心的道德,才不致有那样多的果决惨裂,也不致有记者陈若兮最后的落寞。

③我们之所以对道德律怀有敬重,甚至畏惧,原因是若失去敬畏,人心不再有重量,人生也不再有重量。美国环法选手阿姆特朗,曾拥有环法八连冠的辉煌,因失去对人心法则的敬畏,而失去荣耀跌入谷底。当他落寞地承认为了成功服用兴奋剂时,八座奖杯因人心的不再敬重而被全部收回。此时,他不敬重的,除了内心法则,还有法律。本一个沉甸甸的荣誉,一个众人听来都赞不绝口的名字,因为没有常怀着对内I心道德律的敬畏,从而也失去对法律的敬畏,剩下的便只有落寞和惩罚。

④由此可见,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怀揣对道德律的深深敬畏,只有让对言行的审视因敬畏而有质量,道德律才可真正规范我们的内心与外在。郭沫若曾说:“一个人最悲伤的或莫过于良心的泯灭。”泯灭是因失去了敬畏,敬畏便是压在人心道德律上的无可替代的碑石。

⑤由此,不禁疑惑,对于横亘于心却怎么也摸不住的道德律,我们该怎么去敬畏?

⑥其实,对将故出的每一个行为都扪心自问是否合法合情合理,对每一个内心的想法都斟酌它是否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简而言之,对道德律的敬畏只在自己,或许我们的一言一行并没有如此大的影响,但心中的敬畏依旧不可缺失。穷其根本,对道德律的敬畏就是无愧于心,无愧于他人。它存在于生活点滴中,存在于众人监督的目光中。

⑦对道德律这样的敬畏,我们无法说得清楚、看得真切,但我们一定得保持严肃认真的敬畏,就如同帕斯卡告诉我们的:“失去对人心根本的敬畏。那都是我们的堕落。”

[分析]

下面以《敬畏》为例谈谈议论文结构上的层深。

议论文若想有深度,一般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构思,行文思路亦是如此。这也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写议论文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而且这种思想认识有着鲜明的结构体现,所以也就成了结构上的一个特点。

例文《敬畏》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构思特点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而且这篇文章把这种结构加以灵活运用,没有斧凿生硬的痕迹,加之作者漂亮的文笔,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上乘之文。

文章第一段便用精短的段落鲜明地提出本文要义:敬畏是对道德律的敬畏,对敬畏进行了明确的限定,从而使得文章的主题范围更加明确,从而对敬畏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

既然对敬畏有了自己一定的思想认识,接下来作者深入分析问题,进入“为什么”层面,对道德律的敬畏是如此重要,到底重要在哪里,为什么重要,作者很自然地进入到为什么要对道德律敬畏的层面,较之前面的认识深了一层,而且这一层面成为文章的重点。文章在这一层面从敬畏道德律的作用、不敬畏道德律的危害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强调其“为什么”层面的意义,作者第二、三、四段的笔墨都是集中于对这方面的分析。作者在原因意义层面的分析并没有流于冷冰冰的论说,而是运用生动的比喻论证,“若说内心的道德律是人心的大山,那对其的敬畏便是向阳山坡上的信仰。”使得文章增色不少,且多了些许灵动。

行文至此,作者的思维进一步延伸,结构的层深进一步得到体现,既然“对道德律的敬畏”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践行“对道德律的敬畏”,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认识,而没有方法体现,由此第五段的“由此,不禁疑惑,对于横亘于心却怎么也摸不住的道德律,我们该怎么去敬畏”的“怎么样层面”应运而出,且深化了文章主旨。

所以这篇文章作者的层深结构运用得非常成功,而且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令人读之有风行水上的感觉,加之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形象的比喻论证以及成功的引证,让这篇文章光彩夺目。

【例文二】

位置

①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形如脚下一米见方的土地,无形如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地位;具象如工作中的一职半位,抽象如心中为最珍贵的人保留的柔软角落。

②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践行位置所赋予我们的使命,恰恰便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彰显,也是未来人生道路的暗示。

③在我看来,若要为人生寻一个明朗的方向,求一个恰当的注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国好声音》中吴莫愁横空出世,她的特立独行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却也无疑为她赢得了极高的人气。在其他歌手还在试图模仿他人时,吴莫愁却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她的另类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她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④不只是个人,对一个企业而言,准确的定位便是发展的基石。在一段时间内,诺基亚公司曾在智能机领域落后于其他公司,但它迅速意识到问题,并明确了产品的位置,即“不跟随”,终于以良好的势头迎头赶上。同样,进入“后劳动力时代”的中国,也应学学诺基亚的成功,提高自身的定位,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只有明白自己的位置在何处,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⑤找到位置也许还尚算容易,可坚守自己的位置却绝非易事。北宋诗人林逋坚守淡泊的位置,拒绝了权位的诱惑,梅妻鹤子终了一生,在对位置的坚守中,才有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钱钟书坚守学者的位置,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不做与学术无关之事,成就了大师之名;梅贻琦坚守清正的位置,即便生活窘困也不动庚子赔款的一分一毫。由此可见,古往今来,那些受人尊敬的大师往往都能坚守自己的位置,从一而终。反观当今社会,本该专心做学问的人却似乎忘了自己的位置,进入娱乐圈投入于“串门游戏”;本该踏实“为人民服务”的人也忘了位置上应承担的责任,公权私用挣得盆盈钵满。我们的位置,需要我们的坚守,否则便会造成错位的时代悲剧。

⑥坚守位置并不代表陷入故步自封的原地,我们不能在位置上僵化固守,也要适时地突破位置,去寻找下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⑦就从现在,认识自己的位置,未来已经虚位以待了。

[分析]

对例文一的分析体现在鲜明结构上的层深,对例文二的分析将主要体现在关于论题本身思想认识上的层深。有的文章是对论题某个层面认识上的递进,比如说有的同学在写“停与行”作文的时候在对停的认识上:“停,不仅仅是为了消除行走的疲惫,更是为了审视走过的路,为以后的路作好准备。”在这里作者对停的认识有了深刻性,这体现了“是什么”层面的层深。有

的同学的分论点则是“停,是为了明确行的目标。停,更是为了积蓄行的力量。”这个同学的层深聚焦在“为什么”层面。有的同学的“怎么样”层面也是层层深入,分析得很深刻。

在《位置》中我们通过“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又如何践行位置所赋予我们的使命,恰恰便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彰显,也是未来人生道路的暗示”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思想认识: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和如何坚守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如何践行位置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章第三段用《中国好声音》中吴莫愁的事例为“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人生的意义做了有力的论证。文章第四段作者在“找到自己的位置”对象上由个人上升到企业,又深入到了一个国家这个层面,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惊叹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三四段的层深体现在“如何选择自己的位置”这一思想认识层面上。

作者的思维深度并没有停留于此,选择好自己的位置之后,接下来做什么,选择好位置是不是就万事大吉,大功告成了呢。作者的笔触应继续向深处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择好自己的位置上,如何坚守或践行自己的位置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文章第五段把文章的思想认识深入到坚守位置的层面,作者列举名人事例以及正反论证的方法有力论证了坚守位置的重要意义。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便是思想认识上的深度,而且思路非常清晰,认识由浅入深,给人以渐入佳境、不胜回味的感觉。

可见不管是懂得结构上的层深美,还是领悟思想认识上的层深美,都会增加在议论文写作方面获得高分的筹码。

篇三:谈美读后感600字

谈美读后感600字(一)

美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略带神秘的色彩,我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作者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人的品质思想,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书中说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计较”。正如所说的这样,美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体评价的最美的人物。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观当下,现在仍是有不断地事件是为了利益的争夺。

之前,不断受关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中央加大对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数不胜数的官员落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盖了国家的所有部门。贪腐现象只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个产物。所以归根结底,腐败是由社会个人贪图利益的不正之风所引起的,这些正是与朱先生所说的人性美相对立的。书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欲而不断贪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充满真能量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谈美读后感600字(二)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

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读后感600字(三)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着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着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着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

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

谈美议论文

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