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方仲永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28:37 体裁作文
方仲永续写体裁作文

篇一:方仲永

第5课《伤仲永》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哀伤、叹息。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

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词语解释: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异..

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收族:和

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稍稍:...

渐渐 称:相当邑人:同县的人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乞之: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

诗 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环谒:四处拜访泯然:消失。.........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 众人:常人通悟:通达智慧受之天: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贤于材..................

人 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 书诗 书:写 邑...

人奇之(奇:以??为奇)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还自扬州(自:从)复到舅家问焉(复:.....

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 )卒之为众人(最终)固众人(固:本来) ..

三、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

五、各种词类活用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对??感到惊奇“父异焉”之中的“异”:对??感到诧异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把??看做有利可图

名词作意动词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把??当作宾客”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于:1贤于材(比 ) 2.受于人 (被)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

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

⑵从“十二三矣 ”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对

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

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

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

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

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

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

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

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

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 人来看,“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

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本文的主旨句是: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

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

命运的家庭背景。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对??感到惊奇”的 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

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指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

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2、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即使是天赋很

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

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

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

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因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第10课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作者: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字词

1、词语解释(见课下注解)3、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4、成语

三、句段

1、课文理解

①课文内容链接

(1)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表现木兰有很大功劳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地准备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写木兰经历持久、出生入死、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表现木兰为父亲出征的事忧虑的句子: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8)描写木兰回家后还原女儿本色的句子: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9)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文的哪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本文的描写手法

(1)互文: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正确解释: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正确解释: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正确解释: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不同: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正确解释: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2)复沓(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篇二:方仲永有关资料

伤仲永 (宋代)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方仲永

金溪有个老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还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便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 (仲永) 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同

方仲永续写

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严格、积极、刻苦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严格、积极、刻苦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 整个事件,源起于方仲永五岁那第一首诗。此前的一切,恐怕就只有方仲永的父亲知道真相了。他是如何偷偷教孩子读书写字的,大家不得而知,或者大家都没想过要注意,只是他突然拿出一首诗来说是方仲永写的,并传给一乡秀才们看的时候,人们才仅凭他的介绍知道:这孩子原本是不认字的。――古往今来,奇闻从来都有放大效应,人们不断地传播出去,全是添油加醋,就像前几年揭穿的那个气功把手指头变长了的“奇迹”一样,谁也不肯从心理上去怀疑这孩子原本是不是读过书。再到一乡秀才们都认可的时候,又都象皇帝的新装一样谁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疑问了。方仲永之父“推星”之第一推手就此成功。

儿子走出“星光大道”,自然“星光灿烂”,方老伯第二推手就是蓄势待发,再加上心里可能总也是没底,尽管这孩子确实聪明绝顶,一点就透,但“推星”之初,也别像周老虎那样惹上那么多反伪科学斗士的攻击才好。那么,神童就不是谁都能看的,诗也不是给谁都给写的。短期内,方仲永这个神童被其父雪藏了。以致于你再想看,就得给出场费了。这完全像我们的超女、快男、红楼梦中人

,炒作炒作,全都炒出金豆银豆来,推手推星,最后得来的全然是银子。

推上天的星,总不会亮很久。日日不使学,他就是神童,也总有一天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值,加上人们的新奇感逐渐淡去,亦或乡里出现了别的新鲜事:有个白云婆婆说她家的公鸡下了个蛋,再有个正龙居士说他在林中看到了真的老虎云云,人们转而去别处喷口水,没人再追捧方老伯的臭脚,人气指数一下降,神童便再“不能称前时之闻”了。再糊弄得久了,仲永二十多岁了,什么新的本事也没有,只好拾起他父亲的锄头去锄地了。

同今天广泛兴起的网络推手、超女、快男、梦中人等炒作相比,方仲永的故事是个悲剧。方老伯炒作的成就,是给了儿子一个绝佳的出场机会,但炒作的结果,却因违背事物规律而断送了一个天才的正常道路。或许不炒作的话,方仲永更会埋没,但那种埋没隐藏在规律之中,不会激荡其心志,待他老去时不会扶锄而叹。老庄的无为思想,人们说他们不进步,但没有人能真正证明,老子说的是错的。如今这么多的超女、快男、好男儿,谁知道他们的将来,是苦的还是甜的……

本文是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做渔灯,他对天才的认

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放眼古今,有许多天资聪颖的人,但最终能成材的人却不多。方仲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追根究底,方仲永最终沦落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父亲的惟利是图,目光短浅。如果不是他父亲贪图仲永的才学给他带来的一时利益,不让仲永学习,仲永会变成这样吗? 不仅在古代如此,即使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也有许多目光短浅的人。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上学的权利,他们或者因为家境贫穷,或者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等原因不能上学。但当国家要求恢复孩子上学的权利时,他们的家长却还振振有辞地说:“上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还不如待在家里帮我干活,赚口饭吃!”他们的理直气壮让人又气愤又可笑。但他们不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和方仲永还有这些被迫辍学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已经够幸运的了。整天只需要上学,吃饭,睡觉,根本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但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努力学习,还整天想着玩。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王安石对大家的训诫: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我们要相信勤能补拙,多看书,多学习,不做第二个方仲永!

篇三: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伤仲永》 课型:新授课 序号:520 编写:代慧 审核人:领导签字: ____班____组____号 姓名: 使用时间: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包括重要的文言虚词,如“于”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能力目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重点:

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 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作者介绍: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

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关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苏洵苏轼 苏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为.

其名( ) 邑.人奇之( )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泯.然众人矣(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世隶.耕____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父异.焉______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_____ 即书.诗四句___________自为.其名___________ 作诗立就. ___________ 邑人奇.之___________ 稍稍宾客..__________ 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 日扳.仲永___________ 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 不能称.前时__________ 泯然..众人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语句: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二、具体研讨 合作探究:

1、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4、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6、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二、拓展迁移:

1.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2.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3.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罗曼·罗兰 4.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三、课后作业: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4.天才就是…… 5.天才就是…… 学后反思: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