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余光中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9:45:58 体裁作文
余光中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余光中诗歌中的古典美

余光中诗歌中的古典美

作者:甘 敏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7期

余光中是新诗中的现代古典派,“上承中国古典和英国浪漫派诗风,与二十年代中国抒情诗相连,并接受美国文学的启发,调和中西文化,纳古典于现代,深广透达,融会了多种文化而不离其宗”。[1]他的诗歌既富时代气息,又洋溢着古典浪漫情怀,给予现代诗歌焕然一新的面貌,字里行间闪烁着灵动的情韵和任侠之风。梁实秋称他:“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优秀作家们严肃探索的、在优秀作品中精心构建的文学格局,其核心内容,正是对古典文明精神的继承和传播。“艺术作品具有一个高于人类精神其他表现形式的巨大优越性,给予我们过去时代完全综合的景象,为我们提供只消看一眼就能把握的知识,把过去再现于生活之中。”[2]曾经走进内容空虚、表现晦涩、形式极端西化误区的余光中,带着迷途知返的忏悔,对现代诗重新作出了认真的审视,提出兼收并蓄的文学主张。他努力寻找着古典与现代之间沟通的桥梁,一面沉醉于古典沉郁瑰丽的氛围,一面潜心作着现代感悟和破译,向复杂躁动的现代觅见一种古典精神。

以《莲的联想》为转折点,诗人进入了他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旨在以古典的中国文学来传递诗人的情绪,来弥补现代的缺憾。《莲的联想》融合古今中外之美,风格平静淡薄,语言清丽悠远,声调铿锵,构建出东方古典空灵澄澈的境界。这时的诗人“既反传统于先,又反西化于后,身历了两次的修正,无论对前者或后者都有了比较客观的安全距离”(《天狼星仍嗥光年外》)。

当然,融铸古典与现代,消化东方和西方,并非如伊格尔顿“历史变化就是系统内固定元素之间逐渐的重新组合和重新排列,没有任何事物的消失,他们仅仅由于改变了与其他元素的关系而改变了形状”[3]那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恒定的继承,而是在“提炼”古典精神的同时“纯化”现代秩序,让古典精神在现代传承中成为继续创新的酵母。余光中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诗。这种诗是中国的,但不是古董。我们志在役古,不在复古;同时它是现代的,但不应该是洋货。我们志在现代化,不在西化。”(《古董店与委托行》)这种融汇交流的结果,不但是对前代固有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更是对后代新传统的创造和暗示。在拥抱传统中,获取现代新的灵感和激情,创造新的语境,让古典为活生生的现代所包容。 余光中的现代诗,加入了对历史沉积的审思,从而使主题得以深化,在意象、语言、韵律等方面,继承的同时进行了积极的选择、建设、剥离和创新。

一、古典的意象

余光中的诗歌,借助对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古老意象的吟咏,抒发远踞灜海鲸波深怀故土的乔木之思,体现难忘诗骚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笼罩着典雅的东方古典氛围。

在余光中的爱情诗中,莲带着不可磨灭的古典东方之美凌波而来,存在于诗人的眼中、心中、梦中。“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凡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冷且热,宛在水中央……对我而言,莲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莲恋莲》)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诱惑下,诗人写尽今生之情,来世之约。以甄甄来唤莲,已生古典情韵,说爱情在唐代,在魏曹,在蓝田,在洛水,在洪荒,在记忆之内在记忆之外,时空之内时空之外,恍如神话传说,雅雅致致,凄凄迷迷。古典之美,被诗人化作形迹可循的古典之莲,与诗人心心相映,世世相约,纵使感伤也凄楚美丽。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诗人那里,长江水黄河浪总在心中诗中风起云涌,翻腾咆哮。通过对长江和黄河铺张的描绘,发出“从河源到海口,奔放了八千里的长流/为何一滴,仅仅一滴黄浆/沾也沾不到我唇边”的苦叹,表现“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楚”,家园意识和故乡憧憬在潮起潮落之间化作笔底波澜,(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对乡音乡情深深呼唤。

提起母亲,诗人就想起江南,江南代表着一切温柔温馨,殷殷母爱,切切关怀,在诗人的想望之中。《春天,遂想起》一诗,燕花春雨、碧柳湖堤、杏花村、圆通寺,似梦似幻的古老意象,写尽诗人对江南的无限深情,无限向往,归之不得的无奈与惆怅跃然纸上。

诗人还对古典素材加以借取和运用。《寻李白》写李白之狂、之雄、之豪、之奇,豪情万丈。《夸父》对古典神话加以改造,体现民族精神的坚韧与悲壮。《白玉苦瓜》通过对历史文物的鉴赏和观察,表达诗人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和矛盾复杂的心情。对诗人来说,白玉苦瓜一方面是作为象征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又作为媒介而存在,它联系着诗人对历史、自然、文化、艺术,对苦与乐,灾难与幸存,过去与未来的哲学沉思,既是对艺术的体验又是对人生的体验。 总之,作者对意象的选择体现了作者不甘心落于平面,更不甘心止于古典作品的白话版的精神,从而使古老的东方意象开掘出新的意蕴,既有古典血缘,又展示出现代风貌。

二、典雅的语言

余光中对古典和现代诗歌的语言进行了谨慎而严密的剖析和思考,与文学面对面的相遇,面对面的撞击。他化用文言、欧化语、佛经、旧体诗词及其他诗词,酿就耐人寻味的委婉缜密、典雅回环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对古典汉语进行现代变革和组合,使其表达能力拓深加宽,字词之间,顾盼生情,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如树林之交柯,汁液流转,一叶动而百枝摇,文采闪烁,生机盎然,极富张力和弹性。

诗人总是用古典文学的词汇语式、修辞手法为现代语言增添悠久深远的意蕴。如《幻》中,“坐莲池畔/怔怔看莲,也让莲看/直看到莲也妩媚/人也妩媚,扪心也有香红千瓣”,化用李白“相看两不厌”,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得心应手,起落裕如;《诀》的起篇“何时将你的石榴裙,像孔雀挥扇/在芳草地上,旋开华丽”,从唐诗“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中化用;《烛光》中,诗人接着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弹起了自己“看蜡炬成灰/不久我们亦成灰”的锦瑟;《见桂义斯》中,“偏是落花的季节又逢君/海景纵好非江南

的风景”,化用了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多得数不清的古典诗词被余光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在诗歌中,如盐之溶于水,鱼之相忘于江湖。《风铃》好似现代版《关雎》,《碧潭》恍如李清照《武陵春》的转世,随处可见而又不动声色的暗藏在字里行间的典故,细腻温润得不带一丝烟火气。

真正活生生的语言是优美而奇趣迭出的。余光中仿佛是一个语言的魔法师,兔起鹘落,游刃有余。狷狂之处,似惊涛骇浪不可抑制;平淡之时有如平湖秋月,雅致明净中略带忧伤。《松涛》《坐看云起》语言冲淡平和如晨烟暮霭,《初春》《灵感》语言清丽出尘如晓风修竹,《天狼星》《黄昏》语言孤凄荒寒如西风古道,《五陵少年》《白玉苦瓜》语言汪洋恣肆如惊涛骇浪,诡谲多变,出神入化。

余光中还善于把平凡朴素的词语,安排在意想不到之处,让它陡起突兀奇诡的强烈光芒,闪烁着不可思议的灵光。如他把心跳形容成“高高低低的风铃”(《风铃》),把风拂古松视作弄响“千弦的翡翠琴”(《松涛》),说珍珠是“珍贵的日子”、“晴天的露珠”、“阴天的雨珠”、“牵挂心头的念珠”(《珍珠项链》),说音符“深可没踝”,是“淋漓而又凄迷”的音乐雨,是“不知道伤不伤心的月光”(《音乐会》),说爱情“凄厉而冷”,可以“风化为多孔的怪石/豹立在月光下”(《第七度》),可谓鬼斧神工。在语言魅力的充分浸润之下,他的诗歌左右逢源,举重若轻。

三、节奏化韵律

读余光中的诗,只觉得朗朗上口,气韵生动,这是作者在吸收民歌和古典诗词的格律营养基础上创造出的独特风格。

民歌形式。余光中创作伊始,就十分注意民歌这种表现形式,他的早期作品,如《扬子江船头曲》,每段末尾,都用“嗨哟,嗨哟”的号子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并且在副题上标明要用四川音朗读,可见他对民歌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许多作品,如《民歌》《越洋电话》《乡愁》,都采用民歌的形式,复沓回环,一唱三叹。

音韵重叠。余光中的诗还往往通过音韵的重复来谋取古典的情调,诗中韵律重重叠叠、反反复复,产生连绵不绝、一音百响的听觉效果。对现代诗来说这种音韵的重叠是一种新颖的创造。《摇摇民歌》中,“摇撼”、“摇船”、“摇回”、“摇篮”、“摇醒”,如水波推动湖面,悠悠扬扬,荡荡漾漾,一浪一浪催送推涌。《布谷》一诗多用仄韵,“咕”、“苦”、“鼓”、“古”散布在每段的结尾,给人以满耳都响着布谷嘀嘀咕咕叫声的错觉,从而让乡愁的愁之极、痛之切,浓得化不开。《梅雨笺》“要将春泥/踏出多少个足印/才能接上/你纤纤的足印”,“多少指纹/接我的指纹”,一反一复,一呼一应,诗句更加圆润,诗意也更加缜密。

当然,余光中诗歌蕴含的古典美,表现出他对一直困惑着新诗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的诗歌还存在着许多缺憾。如他似乎并不十分关心现实社会,缺少对现实世界的参与意识。尽管对生命热烈追寻,对人生认真思考,对自己进行哲理反

思,仍摆脱不了理想与现实脱离的困境。但总的说来,余光中的探求和努力,仍为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范例。

参考文献:

[1]《文学奇人余光中》 伍立扬北岳文学出版社

[2]《科学的生命》 乔治·萨顿(美) 商务印书馆

[3]《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 伊格尔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甘敏,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篇二: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余光中散文和诗歌的特点

“惊这是八月,星在天上,人在人间。七夕已过,中秋未至,夏正可怜”(《幻》),“夜原是立体的,虽然时间在鼠噬”(《幻》),这是余光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细腻婉约,简约而有韵律美,从中,余光中的诗歌特点可见一斑。 从诗歌蕴含的情感来谈:余光中的诗歌不管是题咏爱情、风物还是怀念故土,都充满了感伤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盗梦的惊魂,今夕,回不回去?”、“轮回在莲花的清芬里,超时空地想你,浑然不觉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数语,寂静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除了爱情,“乡愁”是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家国之思亦是若隐若现贯穿“乡愁”的始终。无论是《漂给屈原》,《夜读》,还是《乡愁》,都展现了诗人那伤感而悲壮的情感历程,在诗人的诗歌中,处处蕴含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命运的双重关系。

从表现形式来谈:他的诗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韵,而是情感的互渗,在他的诗歌里可以找到整个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空中有风,风中隐隐,有钟声,自无处来,向无处去,无始无终。背风而立,钟声涌起,如潮生远海,如回忆。钟声沉寂。”(《升》),这首诗多用四言句式,间杂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节奏轻盈,再加上以“忆”、“寂”结尾,不仅押韵有致,而且给人以悠远空灵的虚无之感,从而使得字面意义与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风”、“海”、“钟声”、“回忆”浑然一体,一种落寞却不凄凉的美感萦绕于读者心中,这也是诗人情感的流动与诗句中的表征。再从字面上来看,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文字简洁易懂,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这也是诗人写诗歌的成功之处。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手拈来,在诗人的组织下成了情感丰富,意义深刻的抒情诗歌,这不得不叫人佩服。

关于散文方面,余光中经常用文字的简省, 空白的利用, 停顿的变换来改变语言节奏、语言旋律, 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律动。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 创造各种各样的既能切合物、景、情, 又能充分展示主体的心情意绪和情感激流的艺术节奏, 或跌宕起伏, 或流畅自然, 或宛转缠绵。

先看看《听听那冷雨》中的“雨”:“听听,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闻闻, 那冷雨。舔舔吧, 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 点点滴滴, 涝傍沱沱,浙沥浙沥浙沥, 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这样的语句, 读起来让人觉得似乎是在消受一种雨的淋淋漓漓, 浙浙沥沥, 体会一种雨的形感和质感。作者充分利用了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 将古诗词言语的组合方式化用入文, 写得叠字连绵。雨形, 雨态, 雨声, 雨情, 境界俱出, 简直就是直接用文字的雨珠, 声色光影, 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篇三: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张XX 509030XXXX F0903014班

摘要:提起余光中,作为一个工科生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家喻户晓的诗歌。当然,通过他的平生介绍我了解到,余老不仅仅在诗歌上造诣颇丰,在文学评论和翻译上也有着大师级的地位。然而,我觉得诗歌作为一种文字凝练、抒情性极强的文体,应该是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余老的文学精神和其文学追求的一种形式。所以,我就从余老诗歌的精神和内涵入手,力求通过本文对余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鉴于本人文学功底和能力的浅薄,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还请指正。 关键字:诗歌、意象、文化、乡愁

我在初高中也从书本学习了大量的古、现代诗歌,诗歌给我本人的印象一直是凝练甚至略带朦胧的文字下映射的及其丰富的感情,余老的诗歌也不例外。当然,一首好诗需要细细去品,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我在这里仅仅是从自己认识的角度,从余老诗歌的意象、文化两方面浅析他的精神,最后选取他诗歌中最被我们关注的乡愁思想上,从典型的诗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乡愁》这首诗,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

在高中时,语文老师就说一首诗中需要有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感情,比如古诗中“柳”代表留别时的挽留,“月”则寄托思念等等,在余老的诗歌中,也有其特定的意象。

1、典型的传统意象

传统意象,即从古代今诗人们普遍采用的一些表情达意的意象。

我首先选取了余老的诗歌《月光光》里的月。“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在谁的心口上”,诗歌的首句开始,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这一突兀又新奇的意象开始,展开了思绪的表达,无疑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月在中国人传统心目中是温柔、多情、相思的化身,而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做比喻,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今夜/黑猫在瓦上诵经/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作者并没有给出“苍白的美妇人”是谁,

这样一个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刻,作者的心已经跟海平线那边的“苍白的美妇人”紧紧贴在一起了:“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一幅凄惨、淡白的海景月色的图画,诗歌在此刻的画面感达到了深刻的凝固。

除了月,余老还在《莲的联想》里用到了莲这个意象。“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 在诗人委婉、温柔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一朵极为飘逸、富于灵气的“莲”在诗人看来,莲更是美、爱和神的象征物。这样,一幅东方美妙与气质的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2、特定感情的特别意象

余老的诗歌也有那些充满幽默、风趣和俏皮的意象,比如在《小褐斑》中,诗中的“我”——一位有几分傻气的男青年,正在对一位女孩子(即“小褐斑”),絮絮叨叨地倾吐情话。满嘴甜言蜜语,说得天花乱坠——“为了无端端那斑斑点点??天上有一颗星管你脸上那汗斑”。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们,总是喜欢讲一些毫无道理的毫无意义的不合逻辑的可爱的话语。通过特别的意象,这首诗歌可爱而富有情趣的感情立刻体现的淋漓精致。

又如在《蛛网》这首诗里,诗人巧妙的运用蜘蛛网这个意象,“渡海来袭的暮色是一只蜘蛛/复脚暗暗地起落/平静的水面却不见行踪” 渡海采袭、复脚起落、登陆、被擒等等动态,都是无声无息的,照应了暮色的暗暗行踪。这个“蛛网”太大了,笼罩海天。诗人敏感其海天已晚,有不快之意,故有落进灰网之感。可见诗人的心情,总有大自然的景色变幻予以对应。

3、具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意象

上面两点意象,仅仅是余老作为文学大家的一点我们所谓的“雕虫小技”罢了,而具有强烈民族情节的意象才是余老真正为我们所喜爱的一个方面,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所吸引、所打动。事实上,浓厚的中国意识与情结在全体华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是其最深层的心理成因。首先,余光中自开始新诗创作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民族意识,即便是在台湾诗坛被西化得最为厉害的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这可以归结为几点原因:自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留美期间因东西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借用现代派诗歌理

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首先来看《风铃》这首诗,乍一看也许只是一首普通的意象的抒情诗,实则不然。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在风铃这个意象上,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来看《民歌》这首,这首诗题为“民歌”,但显然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歌。在这里,它指的是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文化精神,那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诗歌的意象同样很典型的表达民族灵魂——黄河、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哺育着滋润着中国文化的灵魂。诗文中,即使黄河长江“冻成了冰河”,“我的血也结冰”,还我们广大的同胞,我们的子子孙孙,为之拚搏为之创造。同时,又层层递进。由黄河长江到“我你他”,从自然环境到中国社会。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当然,这首诗还是以其壮美为主。如“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等句子,无不充满了质感、力度和豪迈之气。

二、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

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了一种历史条件下所能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余老诗歌的文化传承与播撒,让我们不论是身在大陆还是台湾的人们,都能产生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下面我主要谈一点余老诗歌中的“家”文化的构建,这里的“家”,自然是指广义的家。

1、亲情感动人心

余老诗里不乏感人的亲情诗,道出了所有读者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回忆。 最典型的恐怕要数余老《母难日》三部曲了。在《今生今世》中,余老开篇“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让我们顿时便一同融入这样一位历经波折的作家的细腻而真实的感情世界。《矛盾世界》中,三句“快乐的世界啊”“悲哀的世界啊”“矛盾的世界啊”,道出了与母亲分别的矛盾、复杂却难以承受的心情,“哭世界始于你一笑/而幸福终于你闭目”,母亲的音容笑貌映衬着余老作为儿女们的悲伤

与快乐。在《天国地府》中,诗文内容更为直白,然而表情达意却更加真挚,“每年到母难日/总握着电话筒/很想拨一个电话/给久别的母亲/只为了再听一次/一次也好/催眠的磁性母音”,这不正是全天下作为儿女的我们对母亲思念不断、永远不愿母亲离去的最直白却最感人的愿望吗?哪怕是一个梦境,能够听到母亲的一句话语也此生无憾了。

三首诗的诗句用词浅显、通俗,却能引起读者对于天下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母爱子哀的共鸣。风格上让我想起李白的《静夜思》。清新的诗风一直是余光中的特色,也是有很多人能读懂能欣赏,喜欢他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生是哭,亡后是哭,在生逢死别之际,子总是哭。一哭尚有母亲的微笑宽解,二哭则天人远隔,只觉天昏地暗,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一句“幸福终于你闭目”点出了二哭的缘由。哭对笑,哭对一生幸福的满足,难道不是矛盾吗?可就在这矛盾中体现了子思母爱的痛楚。

2、漂泊者对家的思念

余光中笔下的飘泊者对家的认同.是以台湾这一中国特定区域为参照射象的。尽管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台湾人也是炎黄子孙,但无可置疑,当几百万大陆人飘泊至台湾时,从一开始,他们却被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视为外来的闯入者加以看待。因而。如果说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诗人、作家,由农村迁往都市时曾满怀着憧憬和希望,那么。余光中诗中的飘泊者由大陆迁往台湾时,一开始就充满着失落和无奈。狭小、封闭的生存空间。陌生、有限的孤岛环境,对这些习惯于广大、辽阔的大陆环境的飘泊者的刺激是致命的,他们的苦恼、不满、抑郁.常常直接源于他们对这种空间的无与伦比的敏感。

在《天狼星》这首诗中,飘泊者就不能不“告别盗版的书和生命/告别台北,这食蚁兽/告别我的雨帽和雨衣”。因为,只有在对现实空间的逃离中,余光中的飘泊者才能在想象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己对更为博大的大陆空间的亲近。

在《与海为邻》中,“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余老与海为邻,海的对面就是自己的故居,然而余老却说无壁可邻,为什么?这是漂泊者的无奈,无奈仅有一海之隔却遥不可及,无奈所有像他一样的人像一片枯黄的秋叶。在历史风暴的裹挟下飘进了茫茫大海,流落到了孤岛台湾。

3、强烈的民族情结与文化气息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老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

《万圣节》《敲打乐》二集是余老两度赴美时所作,此中爱国情感明显地表现在做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在《三棱镜》中,诗人宣称:“骑一匹黑骊马于咸阳古道/听落日的喇叭吹醒汉家陵阙的/五陵少年,是我”,古典的感伤已被诗人“吹醒”,底气十足,又豪情荡漾。而在《我之固体化》中:“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中国人的矜持乃至骄傲溢于言表。《我的年轮》更坚决地表白了诗人的态度:“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行走在异国的土地,“我”却仍是一个现代的“伯夷、叔齐”,无法亦不愿做根本的改变。

而正是这样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激情,让余老不论是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台湾,都心系祖国、心系中华民族。

三、乡愁与祖国民族浅析

在余老的诗作里,可能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要数《乡愁》了,那小小的邮票、矮矮的坟墓所寄托的乡思之情,打动了无数中华子孙。对于余老这方面诗歌的评析和鉴赏更是数不胜数,本人也没有过多新鲜的观点,仅就大众的观点做一简单的总结。、

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乡愁》了,而是着眼另一首乡愁题材的诗作《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本诗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

随后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也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祖国母亲般的感情也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诗作的文法技巧我也不过多赘述,我只是觉得:一首好诗,不应该仅仅有抒情的意象,不仅仅有强烈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的清洁。余老做到了,他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