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三里湾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1:23:47 体裁作文
三里湾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三里湾》读书有感

婚姻与爱情

——《三里湾》读书有感

到《三里湾》结尾之时,共出现了三对订婚了的男女,分别是王玉生与范灵芝、马有冀与王玉梅、王满喜与袁小俊。他们在一起的过程都颇为有趣,彼此都非对方的第一选择。对于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这几个人来说,支撑他们在一起的并非是爱情。在那个时代,爱情不等同于婚姻。

首先来说说王玉生和范灵芝这一对吧。王玉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无疑是聪明的。被三里湾的群众称为“小万宝全”的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这想法值得并非是政治上的,而是生活上的。他总是能做出一些特别的东西,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像是活柳泥巴挡沙法、碾谷子的磨等。但是他学历不高,沉默寡言,除了工作上的事,对别的都不太上心。还记得原著里他跟袁小俊有一段对话,一个说的是衣服,一个说木板,完全鸡同鸭讲。按袁小俊的话说,他就是有点不懂浪漫。那范灵芝呢?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三里湾惟二的初中毕业的知识分子之一,漂亮、能干,却有些骄傲,认为只有“有文化”的人才配的上她。她看重学历,但是对个人思想又要求很高,所以对马有冀总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她带头主张给她爹“翻得高”“治病”,积极响应入社。这两人思想上挺合拍,但他们有爱情么?至少当时没有,当时灵芝也不过是认为王玉生最合适罢了。

然后是马有冀和王玉梅。马有冀同灵芝一样,是读过初中的,理应是个先进的知识分子,但他生性懦弱,意志不够坚定,而且在一个

封建势力明显强大的家庭里,他明显没有话语权,一直受着封建家长的摆布,他在面对常有理、惹不起和菊英的纠纷时,不敢说真话。面对婚姻时,在灵芝和玉梅中摇摆不定,两面讨好,结果灵芝跟了玉生,玉梅也差点丢了。王玉梅觉悟高、能力强,但是文化水平不高,这也是她心中的一个疙瘩。她心里是有不甘的,尤其是看到灵芝的学历和她受到的重用,更是悔恨当初没有吧书念下去。她喜欢和马有冀在一起,因为可以向他学习一些东西,同时,她又很清楚地知道,马有冀还在那个老古董的家一天,就永远不能自主,所以在答应马有冀的求婚时要求分家。他俩的结合无疑也是因为那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了。

那最后一对呢?袁小俊长得俊俏,家里有个妻管严的父亲,一个彪悍的“能不够”母亲,那她注定是悲剧的。她的样貌改变不了她的思想,而她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不合时宜的。她母亲教育她“对家里人要尖,对外面人要圆......”但如何尖又如何圆?袁小俊太过单纯,单纯得有点不懂事,她任性而刁蛮,很少想到别人。与玉生离了之后,又遭到马有冀的退婚,掉了面子,败了名声,失了底气,才开始后悔,才打上了起先一直看不起的“穷光蛋”王满喜。而“一阵风”王满喜对这婚事也不一定非常满意,当他听到大年嫂子给他和小俊做媒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不是收破烂的!”后来两人订了亲事,王满喜也没有大肆宣扬,只是上户口是草草说了个日子。可见这两人的婚姻也只是将就。

赵树理所写的年代是个特殊的年代,那里更讲究务实,情情爱爱倒显得有些“小资”情调了,生活才是最现实的,而婚姻离不开现实。

那个时代要考虑的东西,现在也同样通用。两个人谈朋友还是你侬我侬,但谈到结婚就必须有车有房。这不一定是虚荣,很多时候是出于现实需要。现在的我们非议着这种价值观,但也不能否认它存在的现实基础,不是吗?

篇二:最原始的力量来自土地—读三里湾有感

最原始的力量来自土地

读《三里湾》有感

赵树理先生的文采,来自于他成长起来的那片土地。山药蛋,本就质朴,粗拙,但写得却是让农民都能看得懂的故事。

自然的朴素田园主义让他的作品,即使带着如此强烈的时代政治气息。在今天看来,却依然有着闪闪发光的感染力。

《三里湾》讲述的是建国后推行合作化运动中,农村社会的进步与落后力量的交织。围绕王宝全,马多寿,袁天成和范登高这四家展开情节,各家人物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的矛盾。

赵树理历来就擅长描写人物,这开篇,就从旗杆院说起。旗杆院的意义在老百姓的口中流传过来又过去,而今它是一个方便开会的地方。大大小小的会议,体现着这个村庄的高度自治。所以说三里湾是华北农村地区的模范村。

旗杆院象征着解放者的权威,而马家院是牢牢锁着大门的顽固派。

这两股力量在三里湾对峙着,首先最令人不齿的就是这种农村社会的寄生虫—范登高

范登高,是人前君子,干部形象。他是村长,是党员,却处处为自己谋私利:自己不想入社,却辩解说等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菊英分家的观点上也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缺点。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认为自己是官就没有错,根本没有全心全意地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

而与之相对立的光辉形象是书记王金生及其家庭,既参与着生产,又热切关心着时代的走向。将自家的小命运与时代的大命运相结合,关心集体的发展。

但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让人称奇,当然带有赵树理标志性的取外号。简单绰号的背后却是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形象。

所以马多寿一家尤为传神。马多寿和他老婆、大儿子、大儿媳都住在一起,这四个人的外号:马多寿叫“糊涂涂”,他老婆叫“常有理”,他的儿子马有余叫“铁算盘”,大儿媳叫“惹不起”。这四个人的外号连起来念,好像农村里的俗语——“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

马多寿代表着落后自私的个体农民,妄图在新时期维持旧社会的封建秩序。比如怕儿子马有翼学他哥哥走掉,不等他中学毕业就留他在家里;又或者担心家里有人背叛封建秩序,坚决不同意自由恋爱,逼着有翼和小俊结婚

特别是“惹不起”和满喜吵架、撒泼那一场面的描写,将“惹不起”这个愚昧自私、蛮狠撒泼的农村妇女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

袁天成是老党员,不热衷于个人的发财致富,在合作化潮流中属于墙头草一样的人物,立场不坚定。虽然在党内受了教育之后,参加了农业社。但他个人也是属于那种维护个人利益的人。

因此,在这个村子里,古老的农民在新社会也有着不同爱情观的碰撞:范灵芝一开始认为只有马有翼才配得上爱她,但对比玉生的劳动人民的品质,她又更看好玉生。于是改变了看法,敢于向玉生提出自己的愿望。同样玉梅也是在马有翼决心实行家庭革命,愿意参加公社后才答应了。而袁小俊,为了一件衣服 ,小俊的固执和无理取闹弄得不得不和玉生闹离婚。把这种人物放在家庭中的琐碎小事中去 塑造,揭露了旧思想对人民的残害。这个受母亲“能不够”的唆使而离婚的人,只有自己下田劳动,参加了生产后才和满喜结合。共同劳动成为青年男女结合的基础。

农村千千万万的农民,在合作化运动中,被(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赵树理浓缩在了如此精炼的三里湾社会。

赵树理他带着深厚的民间情结,只想用民间的方式叙述民间的故事。所以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三里湾》也存在着隐藏的线,在最为耀眼的外壳之下,作者有着不自觉透露出来的深层次情感倾向。

解放了千千万农民的共产党,正确地发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可是在时代的大潮下,真的是所有农民都自愿参加吗。他们对生产方式的选择,在权力机器的压抑下,有没有完全尊重他们的意愿。而这些矛盾和迷茫都是被赵树理感知到了的。就算是在平等的开会中,也暗含着农民阶层里同样存在的权力等级关系。

赵树理没有直面这些当时放不出来的疑问,而是坚持描绘着土地上这片又可爱又可气的人们。记录他们的行为言语动作表情,写出了农民独特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这些落后人物形象的描述,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艰辛和路途遥远。因为在时代的洪流下,农村合作社的改革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的改革,更大的意义是一场与旧思想旧观念艰难“战斗”的斗争。

人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是何其地难,无法预知自己命运的农民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参与到国家的大改革呢?这些难道不才是文学真正应该刻画的意义所在吗? 赵树理先生也因此在整体唱赞歌的明线下,坚守住了真正流长深远的民间精髓。

《三里湾》的艺术魅力来自力量最为坚实的土地和它上面生存繁衍不息的人们,时间的流逝,只能更加证明它的经典之处!

篇三:读书有感

读书,圆了我的作家梦

——写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

于凌云

我的小说散文集《喜临门》,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

全书十五万六千字,大三十二开本。书中收入了二十篇小说,四十篇散文,均取材于多彩的农村生活和如歌的黑土风情。由著名评论家、作家黄益庸先生作序。黄老以其独到的见解,从美学的角度,对集子中的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的评价。

看着一本本装帧设计精美、大气的作品集,我一时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多少往事,又闪电般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大概是有文学细胞的缘故吧!我从小就爱听母亲讲“闲话儿”,爱听《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许多故事。而且,听完之后,还能讲下来。

我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优异,作文尤其突出。那时,农村的孩子,偶尔进趟县城,便一头扎进新华书店。看到书架上摆放那么多厚厚的长篇小说、作家文选? 羡慕极了!简直舍不得离开。我想,要是自己也会写书多好呀!于是,从那时开始,在心灵深处,便萌发了当作家的理想。

母亲看我学习用功,成绩优秀,自然心里高兴!可有时她却叹气:唉,咱家若是好成份多好??

升初中,按成绩我是“保送”的对象。可是,因家庭地主成份,我这被称之为“黑五类”的“地主崽子”,不仅不能保送,还不准考入全日制的普通中学。无奈,我只好到公社办的“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继续求学。

当时的农业中学,虽然念书不花钱,可办学条件差。种地、夏锄、秋收,要干许多农活,占去不少学习时间。为了多学些知识,我立志发奋读书。利用课余和劳动之余,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当时流行的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

特别是赵树理的作品,对我影响最大,印象最深。那独特的语言,那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那曲折的情节,那引人入胜的故事,犹如蒙蒙细雨,滋润着我那渴求知识的心田!曾有多少个夜晚,我激动得不能入睡。我打开日记本,用颤抖的笔,歪歪扭扭地写道:“我要立志做一名赵树理式的‘乡土作家’!”

从此,我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在通往文学殿堂的崎岖小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农业中学学习期满,我不满二十岁。为了学到更多知识,我毅然走上了自学之路。我用二年时间,学完了高中的语文课程。因为家庭成份,我无法走进高等教育的大门。于是,我决心通过函授的途径,又用了三年时间,学完了大学汉语言文学的专科课程。其中的艰苦困难就不用说了??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我的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一篇篇稿子终于在《黑龙

江青年报》、《黑龙江农村报》、省电台发表和播出了。我的写作劲头,越来越足了。

我几乎把业余时间,全用在文学创作上。曾有多少个夜晚,我不顾劳累,伏案埋头写作。那时,生活困难,夜晚照明是煤油灯。灯光昏暗,油烟缭绕,连鼻孔里都熏得漆黑。在那种条件下,写起来相当有劲。常常是为了第二天的工作,才不得不停下笔来。一向本分、节俭的父亲,时常为我浪费灯油而发脾气。可我,只能默默忍受!

为了读书和写作,我曾蒙受过不白之冤。

那是一九六六年一月。县广播站举办“春节赛诗”节目。我写的一首短诗《爷爷越活越年轻》,被选中并播出。事隔不久,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席卷了全国。我因家庭地主成份,加上广播里播放了这首小诗,竟给我加上“看黄色书”、“想变天”、“阶级报复”等罪名。又是挂黑牌子游街,又是批斗,弄得我实在不知所措???

在那学“最高指示”,搞斗批改,阶级斗争天天讲的特殊年月,读书,被说成“无用”了,交“白卷”却得到大肆宣扬。那时写稿子,报刊编辑部拟采用,发表之前,要通过书信形式,向基层党组织搞政审。作者家庭出身清白,方可发表。

既然写东西受限制,读书总可以吧!当时,我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闲暇时间和阴雨天,是我读书时间最集中的时候。我不声不响的躲在家里,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四大名著,就是那时读完的。有书相伴,我感到生活充实多了!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取消了成份,使我如释千斤重负,欣喜若狂!政治上平等,生活上顺心,无忧无虑的新生活,激发了我读书写作的热情。我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了!

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使我产生创作的灵感。我坚持读书,坚持文学创作。热情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歌颂新的生活,歌颂幸福的爱情!

由于我辛勤笔耕,不懈努力,在读书和写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三十多年来,在《北方文学》、《散文选刊》、《黑龙江作家》、《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台》等报刊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题材的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我曾荣获“行走天下·全国首届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三等奖;荣获“纪念建党90周年·共和国脊梁大型系列活动”优秀文学作品报告文学银奖的殊荣。我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颁奖盛典。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何建明,把金光闪闪的获奖证书,送到我的手上。那一刻,我终生难忘!??

回望曲折的人生路,是读书伴随我走过来的。虽然历尽了坎坷和风雨,可值得我欣慰的是,知识武装了我的头脑,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由衷的感到,是党的好政策,把我从厄运中解救出来。

读书,圆了我的作家梦!

联系地址:黑龙江省兰西县远大乡胜利村

邮 编:151566

手 机:13836491412

二0一三年四月一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