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闽南语朗诵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0:33:53 体裁作文
闽南语朗诵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闽南语与粤语

闽南话的特点: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另外在海外华人中,大多也用闽南话与粤语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语言就是闽南话与粤语。闽南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中国的很多有名诗歌等古诗词,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方能有压韵,节奏之美。

闽南话的来源和历史: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玉环等县市,约有15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三清乡、南山乡(既三清山下闽南人)约有4万人说闽南话;上饶的其他地方的闽南方言岛已经接近消失,论为了老人语,已经被地方语言给基本同化了;上饶市一共说闽南话的不会超过10万。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香港、澳门地区约几十万。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新加坡用闽南话可以通行全国,而当地英语年纪大的则不太会用。中文也是当地重要的辅助语言。

闽南话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说是“福佬话”也有人说是“貉獠话”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话”,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

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把闽南话作为汉语的参照系语言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教授介绍,闽南话里包含着许多古汉语的成分,不管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这方面,有关专家作了比较充分的比较。学习古汉语,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闽南话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区的方言更有优势。比如“鼎”,古汉语中通常是指铁锅,闽南话的发音与古汉语的发音、词义是一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来就没有闽南人这么方便。李教授说,从古汉语演变、进化而来的现代工业汉语,与闽南话也有深刻的关系,如果能抓住闽南话的特点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加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语文教学,通常是从正音入手,然后从普通话联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义、词义。现在这种方法被淡忘甚至抛弃了。很多人以为方言会干扰汉语的学习,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比如你不懂或不讲闽南话,但你的普通话也未必就很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善于进行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对比教学,拒绝了方言辅助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汉语为表达主体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优秀文化特征。他认为,掌握闽南话不仅可以为汉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了解和理解闽南文化

李如龙,全国著名的汉语方言研究专家,曾经参与创建厦门大学方言研究室,会说五六种地方方言。他认为:闽南话最早形成于泉州,然后一直向南流传到漳州、厦门、潮州,雷州、海南,然后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说闽南话的总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闽南话无疑是沟通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华人的一种无形而不朽的桥梁。这是22日下午李如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在访谈时,他还就厦门的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的关系、如何学习闽南话,如何推广闽南文化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闽南话: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

记者:作为方言研究的专家,您能介绍一下闽南话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范围吗?

李如龙:闽南话形成于唐代,是东南部最早的汉语方言之一。吴语应该是形成最早的方言,由于离长江近,受官话的影响大,地方色彩有所淡化。闽南人偏居东南,与中原的交流少,闽南话反而成为保留最多古代汉语成分的方言,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闽南话的形成是多来源多层次的,既有百越族的“语言底层”,也有古吴楚移民的语言,加上古中原的语言,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方言系统。闽南话最早形成于泉州,然后一直向南流传到漳州、厦门、潮州,雷州和

海南,然后又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说闽南话的总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成为保留古汉语最多的强势方言。

闽南话是一种有向心力的方言,不同地方的闽南话大多都能交流,另外,闽南话还有一种“崇正意识”,就是以汉语的正统自居,保留了许多古音古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行”,闽南话就是古代的意思;闽南话把“吃”称为“食”;“锅”称为“鼎”;“家”称为“厝”;“霉”称为“醭”;“人”称为“侬”,都是很古的说法。会说闽南话对学习古汉语很有帮助啊。由于闽南话稳定、保守,注意语言的源流,所以对故土中原文化有浓厚的感情。不同时代说闽南话的人对全国流行的共同语都很尊重。唐宋时科举取士,考试时作诗押韵,用的是《广韵》,其中的反切法被闽南话吸收。形成了闽南话特有的“文白读”,即读书时按官话来读,注解时用闽南话,文白两大传统并存,这在全国方言中是保持得最完整最牢固的。罗常培来厦大期间,写了一本《厦门音系》,称赞道,文白读并存是闽南话的根本特征,在全国方言中属于少有的。闽南话对官话持兼容并蓄的态度。清朝雍正五年,曾下诏书,鉴于闽粤两省进京士子,官话不准,下令两省设立正音书院。这一诏令在广东没有得到重视,福建执行起来非常认真,设立了不少正音书院,编写了不少正音课本。

读书识字用正音,说话时用闽南话,我把这个现象称为“启蒙教育中的双语教育”。我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在今天推广。它的好处表现在:一是使得方言与共同语并存的传统得以“传宗接代”,不使方言断绝;二是使小孩从爹妈那里学来的方言知识得到发掘和利用,由“习得”变“获得”,这样方言就变活了;三是建立在方言系统上的地域文化得到保存和发扬。

厦门和台湾的闽南话沟通无距离

记者:台湾的闽南话有什么特点?

李如龙:台湾的闽南话和厦门的闽南话最相像。厦门的闽南话是漳泉两腔的混合体,台湾的闽南话也是“漳泉滥”,厦门的闽南话和台湾的闽南话沟通起来没有什么障碍,与诏安和龙岩的闽南话沟通起来反而费劲,就是语言的来源不同所致。我去过台湾,我们家族是李光前二房分出来的,台湾嘉义县元长乡则是从李氏家族的长房分出去的,我和那里的乡亲用闽南话交流,毫无困难,他们真的是“乡音无改”啊!闽南话真是很有生命力的语言,台湾曾经被日本统治50年,国民党也统治了50年,当政者都要求公共场合禁止说闽南话,大家只在家里和小范围内偷偷地说,就是这样,仍然“乡音无改”,很神奇啊。所以,我说闽南话是沟通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华人的一座无形而不朽的桥梁。

台湾当局现在有点反其道而行,提倡用“闽南话”当“国语”,这就像鲁迅所批评过的“一个人站在地球上,却想揪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不必说台湾还有几百万不说闽南话的人,真要把普通话取消,那好,你把所有的中文报纸都停办,不准大家说普通话,这行得通吗?这只是居心不良者的政治炒作,是发泄情绪的一种做法,容易导致族群之间的分离。台湾的“国语”和闽南话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例如:她=伊

我=挖

什么=xia(第二声) mi(第四声,要读轻快些)

没=mo2

抓=lia(第三声,读快点)

是=西

红=ang2

绿=俩(没有声次,须压低声些读)

吃=夹

电脑=点ne(第二声)

猪=低(或“第一”读快点)

湖=哦......(第二声)

你好=李1贺

抱歉=拍(第二声)sei(第四声)

一= 因(读快点)

二=利

三=撒

四=系

五=哦

六=似lang的读音但没有鼻音(无声次,读快点)

七=琴(第四声,读快点)

八=bowei(第四声);波为(这俩字反切读,读快点)

九=告(第二声,读快点)

十=zaom(无声次,读快点)

(不管用中文或者拼音都没办法表达清楚,除非有另外一套标音方法)白菜第二次来修改

我与五的标音,与实际有所差,但不好表达,这里特此说明.

粤语的特点:

粤语,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等省份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还有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注1。中国学者多数主张将粤语归为一种汉语方言,而西方学者多数则主张将它跟官话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并列划分为独立的一种语言。

目前全世界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这个数目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于第三位(第一位是官话汉语,约8亿;其次为吴语,约8千万),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虽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并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为中心的璀璨而强势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粤语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主要的语言之一。

广州话口音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随着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城市出现外来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口的现象胫喟榈氖瞧胀ɑ笆褂萌巳捍笤觯ㄖ饕峭饫慈丝冢欢吓偶吩劣锏氖褂每占洌由瞎愣≌栽劣锖捅就廖幕还恢厥樱劣镂幕闹行某鞘惺率瞪弦丫ソビ晒阒萸ㄒ频搅讼愀邸A硗猓?949年以后,广州地区的广州话与普通话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而香港粤语受普通话影响较少,保存有较多1949年前的用词和习惯,跟原来的语言更为相近。这使香港粤语成为另一个公认度较高的标准。但是总体上香港粤语跟广州话差别还是很小的。

粤语的主要特点

[编辑]保留着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我」和「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方言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等。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语法方面,修饰成分后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等等,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编辑]保留较多古南越语底层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人与「南越族」土着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语成分,正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边」表示「哪」等等。这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古越语底层在粤语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则粤语会严重「残废」,无法正常实现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功能。

[编辑]吸收了较多的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这些外来词很多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士多」,普通话中说「商

篇二:方言朗诵渗入中学诗歌教学的研究

方言朗诵渗入中学诗歌教学的研究

作者:邹恒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4期

摘 要: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地”,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诗歌的魅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努力的方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方言朗诵教学的尝试,发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增加对诗歌的印象,提升对诗歌的兴趣。根据班上的实验成果和数据分析,可以明确:诗歌创作来源地的方言,以及能够恰好符合诗歌发音规律的方言,都能够提升诗歌朗诵的品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魅力。

关键词:方言;诗歌;语文;朗诵

一、方言朗诵与诗歌教学的关系

方言是人出生后随即掌握的第一门语言,就好像植物生于大地一般,一个人的方言扎根于出生的地域,带有当地特有的味道,谓之“乡音”。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上大学之前,日常使用得最多的还是方言,只有到了异乡上大学或工作,才会普遍使用普通话,所以说,一个人前半生的十几年,都是在方言和方言文化的浸润之下,进行表达和交流,这种几乎一生下来就会的表达方式相对于后期有意学习而成的普通话,显得更加自然和质朴。

何休在《公羊传解诂》中提到:“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的早期起源,就是这样直接进行情感表达的民歌民谣:带着直露的抒发欲望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而《毛诗序》一开始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歌的灵魂在于情感,而这种浓缩在文字中的情感,必须通过嗟叹朗诵和歌咏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为人所体会。

所以,诗歌的灵魂在于情感,而诗歌教学的重点则在于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有所感悟。嗟叹(朗诵)是诗歌教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朗诵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常规的普通话朗诵,将质朴自然的方言朗诵放进诗歌教学,正是笔者正在尝试的方法。

二、方言朗诵渗入诗歌教学的课例探讨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雪》和九年级下册的《关雎》为例。笔者所在的中学地处深圳,班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语言集聚了我国的各大语系,既包括北方方言,又有南方的闽南语、西南官话、湘语、赣语,以及广东本地的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其中以后六种语言居多——广泛的语言体系为方言朗诵的诗歌教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班共有54个学生,其中有26个学生已经不能使用方言,其余学生中,有8个能够使用粤语,6个使用西南官话,5个人会客家话,4个人会潮汕话,2个人会湘语,2个人会赣语,1

个人会陕西话。在进行方言朗诵教学之前,笔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沁园春·雪》进行了背景介绍、词句疏通和诗文赏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做好一定的情感铺垫后,现场挑选6位能够使用方言且朗诵水平相当的学生,加上另外一位只会使用普通话的学生,一共7位学生,当堂使用各自的语言进行朗诵。

在7个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后,笔者进行了“你最喜欢哪种语言朗诵《沁园春·雪》?”的调查,其中得票最高的前三位是“湘语,西南官话,普通话”。课后我对投票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在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登高望远所作。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他一生走南闯北,口音在离开湖南后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从已知的录音中可以知道,毛泽东始终使用的是湖南韶山话。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必定要用自己最常使用的语言推敲再三,所以可以推想1936年毛泽东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反复用韶山话吟咏,斟酌一番最后定稿,因此学生用最接近诗人写作时的语言湘语来朗诵,可以很好地领悟到要旨,迅捷地找到情感隐藏在字句中的脉络,朗读出来就会语音流畅,感情充沛。

闽南语朗诵诗歌

(二)《沁园春·雪》词境豪迈,上阕描写了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普通话行腔要求正、饱满,这首词中多数凝聚情感的字,如“望”“大”“娇”“骄”“朝”这些均属于开口呼,而开口呼在普通话中发出来是饱满圆润的,于是读出来能够很好契合词境的豪放。

(三)西南官话介于普通话与湘语之间,音韵既有北方话中铿锵的语调,也兼有南方话变化突兀的语调,所以学生用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朗诵《沁园春·雪》也很有意趣。以九年级下册的《关雎》为例:和《沁园春·雪》的教学步骤一样,6位学生使用各自的方言朗诵《关雎》,另一名学生使用普通话来朗诵。根据班上学生的投票加上老师的投票,其中得票最高的前三位是“粤语,陕西话,潮汕话”。结合《关雎》的创作来源和文本的语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关雎》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周南”就是周公统治的陕西地区及南方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据资料显示,《关雎》一诗的产生地大概在今陕西渭北,所以用陕西关中话读出来会更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感情。另外,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联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优美。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而粤语和潮汕话保留了很多上古音韵,在双声叠韵词的诵读上朗朗上口,音韵和美,能非常贴切地展示这首诗的古朴自然之美。

三、恰当的方言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一)能帮助实现诗歌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二)增强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一般来说,诗歌教学以朗读和赏析为主,利用方言朗诵进行教学,这种有异于普通话的个性化朗诵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语言朗诵诗歌的趣味性,并且有益于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三)让学生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汇聚于此,人们之间的沟通普遍以普通话为主,很多人的后代已几乎不能使用父辈的方言,长此以往,深圳或许会成为一个没有方言的城市。通过方言朗诵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可以加强人们对方言的重视。

综上所述,方言朗诵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是一种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尉珊.初中诗歌教学内容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05.

?誗编辑 董慧红

篇三:长江商报消息中古汉语朗诵版

长江商报消息中古汉语朗诵版《唐诗三百首》试图还原唐代人读诗

所谓“诗歌之美,在于音韵”,最近,网上流行起了《唐诗三百首》的中古汉语朗诵版,推出该版本的出版商试图呈现出原滋原味的朗诵版唐诗。

然而,该朗诵版一经推出,就广受网友的争议。听过该朗诵版的网友表示,“听起来怎么那么像粤语。”更有网友表示,“叽里呱啦呜里哇啦的,完全听不懂,唐朝人说话真的是这样么?”本报记者危凯

一些方言确实保留了古音

中古汉语朗诵版《唐诗三百首》由电子书出版机构字节社在移动设备上推出,据字节社介绍,该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由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严实根据对韵书《切韵》的考据,以中古汉语(三国至宋朝时期)朗诵而成。

隋文帝年间由陆法言主编的《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卢烈红表示,《切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读书音,之前只是学者因学术需要,为《唐诗三百首》在纸上注音,很少有人特地朗诵出来,从学术上讲,对唐朝时候的音韵还原是有可行性的,但是朗诵出来有多像,就无从知晓了。

针对很多网友认为这中古汉语读出来像粤语的疑问,卢烈红表示,一些方言的确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尤其是粤语和闽南语。

老一辈学者好用古音吟诵诗歌

字节社表示,之所以推出这个中古汉语朗诵版本是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享受唐诗之美。“诗歌之美,在于音韵。在过去,技术限制令我们不能无障碍地接触唐诗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然而对于其必要性,有网友表示:“古音作为专门的研究以及在特定的专业范围内使用是有价值的,但涉及民众极其没有必要。好比木乃伊摆放在博物馆有展示价值,对考古学家有研究意义,但放到大众家里当摆设就恐怖了。”

然而,事实上,用中古汉语朗诵唐诗并不仅仅只有严实在做,卢烈红表示:“原来老一辈的学者喜欢这么做,当做自己的业余爱好来吟诵,还原其韵味,去更加原滋原味地体会诗

歌的感染力。然而,中古汉语朗诵版是否有必要,那就要打个问号了,民众听听可以,但是去学则很难,中古汉语的音韵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

◇对话

中古汉语朗诵者严实

语言学家仍需要寻找证据以更接近历史

长江商报:很多网友好奇:为什么中古汉语版《唐诗三百首》听起来像粤语?

严实:因为现代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一些特性,最主要的是韵尾(包括-m韵尾以及-p,-t,-k三个入声韵尾)在粤语里基本被完整保留(除“凡、梵、乏、法”等少数字从-m,-p变为-n,-t),因此音节的节律也就近似粤语。

其次,诗和口语不同,诗缺少口语里常见的弱读字,如“的、了、么、子”之类,基本每个字都是重读,这也接近粤语的特征。

长江商报:有网友质疑,“古音作为专门的研究以及在特定的专业范围内使用是有价值的,但涉及民众极其没有必要。”您如何看待,以及您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严实:其实是唐茶的李如一先生主动来找我联系的。我原先只是随便在网上玩玩,没有出版的计划。

另外,我也想让更多人通过了解古音对自己和他人的方言有更客观的认识。唐茶为这样的科普目的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有声书的互动性比视频更好,能更有效地实现科普的目的,因此我和李如一先生一拍即合。

长江商报:针对这个朗诵版,有专家认为“这种构拟是难以证伪也难以证实的”,您是如何认为的呢?

严实:古音构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科学研究,虽然利用的材料不完全和自然科学相同,但其研究思路和自然科学是一致的。被大量研究结果支持而不能被证伪的,就会逐渐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

诚然,古汉语的语音没有录音资料,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韵书直接考证出古汉语音系确定声、韵、调的类别,需要构拟每类音的音值时,能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然后通过大量现

代方言资料、域外方音和对音资料、古代对具体音的描述,还有人类语音演变的基本规律来支持或反对某一个构拟的音值。

如我在教程的视频里所说,我们不能保证现在的构拟是完全正确的,语言学家们仍需要寻找各种证据来使构拟更加接近历史。但这不能成为全盘否定古音构拟的理由。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