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红楼梦改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9:40:48 体裁作文
红楼梦改写体裁作文

篇一:英文改写版《红楼梦》

《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400多个人物也让读者一头雾水。陈宝琳决心将其简化改写。

中国人熟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却不为西方所知。原因可能是这部中国古典著作翻译成英文后有2500页,书中涉及到400多个人物,让普通的西方读者望而却步。不过很快,英语世界的读者就要看到一部另类的《红楼梦》了。同名小说7月在美国出版,作者陈宝琳(Pauline Chen)说她并不想忠实于原著。她改写的《红楼梦》主要聚焦于大家族内部财产转移,权力斗争,还有阴谋、背叛和爱情。

陈宝琳早年是一位律师,但是一直热爱文学。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之后,1996年她搬到俄亥俄州,在奥柏林学院教授中文和电影。她的授课内容就包括讲解《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陈宝琳产生了改写小说《红楼梦》的念头。

众所周知,曹雪芹的原著并没完成,流传最广的版本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陈宝琳一直想写出自己的结局。2000年儿子出生后,陈宝琳辞掉工作,每天早晨家人还没醒来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一本儿童书籍,写了一个生活在俄亥俄州的台湾、美国跨文化婚姻家庭的生活。《红楼梦》是陈宝琳第一本写给成人的小说。

在陈宝琳的《红楼梦》中,她简化了情节,着眼于三个年轻女人的内心生活。贾府里运筹帷幄的儿媳妇王熙凤;顺从,理性的薛宝钗,其实她从来没有在意过财产;代表着自由精神的林黛玉,在成为孤儿之后,这位很久没有联系的表亲卷入了一场家族内部的权力和政治斗争之中。

林黛玉在这场宫廷剧中扮演了灰姑娘的角色。她感情真挚,作为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无法融入北京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她对爱情忠贞不渝,勇敢无畏,这让她与她的亲戚们格格不入。不过黛玉与贾府光彩夺目的表兄,未来的家族继承人宝玉相爱了,但是贾家为宝玉指婚宝钗,宝钗为了职责隐藏了自己真正的愿望。同时年轻的王熙凤为了挽救贾家的财政危机而奋斗,而她的丈夫因为她不能生育而遗弃了她。

美国媒体评论说这是中国版《唐顿庄园》。联系三个女人命运的是一块玉,这块神秘的玉石在宝玉诞生时含在他的嘴里。这块石头好像能够预言宝玉和他整个家族那奇异的不平凡的命运。

本书告诉英语读者,欲望、野心和传统如何让一个名门望族出现,又如何让它毁灭。这是英语文学的传统主题之一。

陈宝琳说她发现《飘》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之间有惊人的相似性,不同的地方在于《红楼梦》中没有白瑞德似的人物来让三角恋爱更加复杂。但是两部小说都涉及到上流家族的衰落,两个女主角之间同样非常紧张。在《飘》里,斯嘉丽非常嫉妒韩媚兰,因为她们共同爱着一个男人艾希利,后来,韩媚兰死后,斯嘉丽忽然意识到她与韩媚兰之间的联系比跟艾希利还要强烈。

陈宝琳说,斯嘉丽和韩媚兰之间的关系让她想到了黛玉和宝钗,她们之间有着奇怪的友谊,尽管两人爱着同一个男人。她们之间的关系,启发陈写出了自己版本的《红楼梦》结局,这个结局没有高鹗的结局那么悲惨。而小说的谜底要到最后一页才会揭开。

篇二:从新版《红楼梦》看经典文学作品改编

从新版《红楼梦》看经典文学作品改编

《红楼梦》是幅历久弥新的文化长卷,也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很深的文化情结。

新版《紅楼梦》的上映,将影视剧翻拍的话題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是

四大名著的翻拍,还是各地方电视台对于於成功题材的“未老新拍”,都引起了人们对于翻拍剧盛行的思考。《红楼梦》的再次拍摄,引来无数双眼睛在挑剔中好奇打量。因有被称为永恒经典的老版《红楼梦》珠玉在先,因此该剧从筹拍开始到杀青,就一直遭遇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

网友呼吁,翻拍一定要遵循原著。

腾讯大成网发起了“关于四大古典名著翻拍热”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

13.65%的人对新版“四大古典名著”很期待,39.93%的人处观望状态,一半网友反对重拍。

0.17%的网友反对重拍,认为经典无可替代,“没有人能代替当年的陈晓旭和

六小龄童,重拍只是商业行为。”39.93%的网友认为要看拍出来是什么样子才知道,仅有9.90%的网友支持翻拍,认为旧版早该更新了;而“翻拍剧能超越此前的老版本吗?”,55.97%的网友表示一点也不看好,“绝不可能,剧情和拍摄都很无厘头。”6.48%的网友认为可以,“现在先进的拍摄技术,场景特效都比以前炫。”79.52%的网友认为,重拍一定要(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遵循史实,不能随意虚构角色,这样才能传承经典。参与投票的多为80、90后,有65.19%的人对四大古典名著一知半解,32.42%的网友表示“看过多次,熟悉其中每一个章节”。 翻拍比新拍更需要智慧、勇气和承受力。从形式到内容,翻拍者都试图颠覆

一个旧格局,创造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世说新语”。《红楼梦》自开播以来,除了“铜钱头”、“羽毛妆”等演员造型被嘲笑以外,“场景阴森,配乐古怪,像看鬼片”、“文言台词,大量旁白,不伦不类”等质疑不绝于耳。就李少红的功底来看,肯定会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经典原著和老版本成为桎梏创新者的两道羁绊,如何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推

陈出新,就成为考验翻拍者智慧的关键。其实,好不好看,播出了才知道。翻拍的四大古典名著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拍给80后、90后观看的旗号,在这些年轻观众眼中,陈晓旭、徐少华、李雪健、唐国强等已属于上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对经典的时尚解读和崭新传承。

当艺术遭遇商业

与其说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内容存在质疑,倒不如说该剧在强大的商业压力中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予以妥协。

声势浩大的全球选秀、沸沸扬扬的短信投票,从一开始就使这部剧注定与娱

乐和商业无法摆脱干系。“打着艺术的幌子登台,唱的却是一场资本圈利的大戏。”

据了解,新版《红楼梦》计划总投资约5600万元,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剧组对剧目的精益求精及古装片“烧钱”的特性,该剧的关机时间比预计足足晚了一年,预算严重超支。当文学经典遭遇现代商业,李少红团队在艺术上追求

完美的同时,就不得不考虑商业利益,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位业内

人士说,但是,商业并非不能融入经典,国外根据莎士比亚、雨果名著改编的商

业剧不胜枚举,大都很成功。

“必须承认,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市场在经历商业大潮的涤荡后,翻拍历史剧

对经济利益应有所考量。”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但如果过于追求娱乐效

果、观赏性和收视率,肯定会对艺术本身造成巨大伤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普光等专家认为,近年来历史剧重拍潮其实是影

视剧创意枯竭和匮乏的象征,它们中大多没摆脱被市场逻辑改造的命运。在票房

和收视率的重压下,艺术作品被当作逐利工具,一些创作者绞尽脑汁“戏谑经

典”“颠覆经典”,靠经典恶俗化、挖掘人性的负面因素来吸引眼球,文化传统

的重建被忽略了,影视产业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对经典请怀敬畏之心

经典历史剧重拍并非没有成功先例,日前热播的电视剧《茶馆》就颇受好评,

被誉为“牢牢抓住原著的魂”“泡出一壶纯正的老北京大碗茶”,收视率自然不

错。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重拍历史剧,首先脉络不能差别太大,观众对名

著都有所了解,因此创作者在人物性格、角色塑造等方面一定要有“度”。无论

是投资方还是制片方,若过度迎合市场,则风险巨大,无法控制,一旦投拍的作

品与社会价值观相抵触,则会引起政策、公众等多方反弹,欲速则不达;其次,

必须用创新以吸引年轻人关注经典。对史书中没有相关记载的内容,应允许导演

有合理的自由发挥空间。

还有专家指出,在艺术与商业结合前一定要做足功课。87版《红楼梦》历

经拍摄谋划、召开多次改编会议、成立筹备组和顾问委员会、演员遴选与培训等

多个阶段,前后花了近6年时间,我们应该学习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敬业精神。

经典历史剧重拍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制片人四处筹钱也是不争的事

实,这突显国内电视剧融资方式的单一。如何完善资本运作模式、扩大盈利渠道,

是解决艺术与商业悖论的根本途径。

快餐文化创意缺乏,影视圈大环境陷怪圈

虽然《红楼梦》变成“红雷梦”,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收视率确实还不错,

网上的热烈挑刺、质疑等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部新《红楼梦》是个热剧。有业内人

士指出,现在的电视剧制作陷进了怪圈,不雷就没人看。之前的《杨贵妃秘史》、

《神话》和《三国》都是很好的例子,从情节到台词都把观众雷得里嫩外焦,但

架不住收视率也高得雷人。因为浅显,因为直白,符合大众的快餐文化需求,满

足了大家的浮躁心态,不用动脑筋就是看个热闹,于是雷剧有了广阔天地。但从

另一方面来说,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资本”涌向影视圈这个大染缸,各方利益驱

动电视剧的制作速成、速卖、速播、速赚钱,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专业人

士”能够精雕细琢拍出有诚意、有深度的作品呢?观众在没得选择的情况下,也

只能从“雷声阵阵”中寻找乐子了。于是乎电视剧市场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观

众最近“快餐”吃得欢,电视台就挑这个卖,而制作方就顺应电视台的要求大量

生产。

只要翻拍就有噱头、有话题,电视剧就不愁卖。电视台现在竞争激烈,只要

前期炒热的电视剧都会遭到疯抢,价格也会随之哄抬,这样电视剧保证不会亏本。

现在电视剧市场创意不足,好的剧本不多,制作方为了保险起见走翻拍经典的道

路,这是一个保证不亏本的做法。演员涨价了,导演、编剧也涨价了,要买好点

子不容易,制作方翻拍经典省心省力,吸引电视台买片,而电视台看到有收视保

障,顶多在翻拍经典的时候要求颠覆一下剧情,让观众雷一下就可以博得收视,

这就是电视剧的拍摄现状。

影视剧虽有娱乐因素,但它仍是一门学问,尤其在表现历史、名著时,更应

基于历史原貌进行改编,绝不能一味媚俗。

(完)

2013级数字创意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策划)二班

李若雅 1329082213

篇三:霍译《红楼梦》中改写因素论文

浅谈霍译《红楼梦》中的改写因素

摘 要:传统译论反对改写原文,但翻译实践中改写是经常出现、有时是非常必须的。《红楼梦》的英译本中同样存在着改写现象。本文结合例证分析,探讨霍克斯先生在翻译《红楼梦》的过程中进行改写的四种主要因素。

关键词:改写 意识形态 诗学形态 可读性

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andre lefevere提出了“改写”理论(the theory of rewritings)。他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的前言中指出,“翻译当然是对原作的改写(translation is, of course, a rewriting of an original text.)”。(lefevere 2004:ⅶ) 勒菲弗尔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改写,那么它可能在出版后的数年甚至数月后便埋葬在历史的烟尘中。”(lefevere 2006:14)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它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这种观点和传统的翻译理论截然不同。在传统译论中,“忠实”是其核心。因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反对改写原文。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忠实”。相反,在文学翻译中,改写是经常出现的,而且有时是非常必须的。本文以霍译《红楼梦》为例,从版本、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可读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霍译《红楼梦》中的改写因素。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古典长篇小说。它以其宏大精致的小说结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出色的语言艺术,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顶峰。对于翻译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宏篇巨著,霍克斯先生在其译本的序言中指出,“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我一贯遵循的指导原则是把一切都译出来,连双关语也要翻译。)”(vol.1,p.46)尽管如此,霍克斯先生在其译本的很多地方还是进行了改写,并不是完全忠实于原文的一字一句。造成其改写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所选版本的因素

《红楼梦》成书后最初是以手抄本形式传世的,因而版本极多,异文情况非常复杂。因此,对于译者来说,选取版本是一个非常费心的问题。关于译文所参照的底本,霍克斯先生在其译本序言中指出,“in translating this novel i have felt unable to stick faithfully to any single text.i have mainly followed gao e’s vers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but i have frequently followed a manuscript reading in subsequent chapters, and in a few, rare instances i have made small emendations of my own.(vol.1, p.45-46)由此可见,其译本参照的是他参考众多资料经过重构而产生的一个他认为理想的底本。这样一来,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改写。请看下例:

宝玉见他来了,忙把脸遮着,摇手叫他出去,不肯叫他看。——

知道他的癖性喜洁,见不得这些东西。林黛玉自己也知道自己也有这件癖性,知道宝玉的心内怕他嫌脏,因笑道:“我瞧瞧烫了那里了,有什么遮着藏着的。”一面说,一面就凑上来,强搬着脖子瞧了一瞧。问他疼的怎么样,宝玉道:“也不很疼,养一两日就好了。”(第25回,686页)

霍译: but when she approached him to look closer, he averted his head and waved her away. he knew how squeamish she was, and feared that the sight of it would upset her. dai-yu for her part was sufficiently aware of her own weakness not to insist on looking. she merely asked him ‘whether it hurt very badly’.

‘not so bad as all that,’said bao-yu.‘a couple of days and it will probably be all right again.’(vol.1,ch.25,p.492)

这段“黛玉探伤”的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展现人物的心理,塑造人物的形象,很好地体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但是如果把霍译与原文(戚蓼生序本)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译文内容由于参照的版本不同而缺失了对黛玉的细节描写(见黑体)。这样不但使译文的内容显得单薄,而且改变了原意,变成了黛玉虽是来探看宝玉的伤势,但由于自己癖性喜洁,最终还是没看,只是问了句疼的怎么样,从而使译文难以体现出黛玉对宝玉的那份关切和情意。

(二)便于读者理解

己故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说,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王佐良1989:34)在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内容,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对一种文化的读者一目了然的内容,对另一种文化的读者却显得难于理解。因此,为帮助读者理解,译者有时会对原文进行改写。

1.(探春)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37回,1016页)

霍译:?she told the others.‘when the emperor shun died, his two queens are supposed to have gone along the banks of the river xiang looking for him. according to the legend, the two queens turned into river goddesses and their tears became the spots you find on the bamboos that grow along the banks of the river. that’s why there’s a kind of bamboo called “naiad’s tears”. well now, cousin dai lives in the naiad’s house, and she cries so much that i shouldn’t be at all surprised if one of these days the bamboos in her courtyard all turned out to have spots on them; so i think the best pen-name for her would be “river queen”.’ (vol.2, ch.37, p.217)

在《红楼梦》中,“潇湘馆”和“潇湘妃子”的别号是与林黛玉的形象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潇湘馆”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其间泪痕斑斑的湘妃竹,不仅影射舜帝与其妃子娥皇、女英之间凄美的爱情神话,同时也预示着林黛玉的秉性和她与宝玉之间的悲剧结局。显然,这两个词在中国读者的头脑中所引发的联想极大地提高和加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在译文中霍克斯先生分别使用了

naiad’s house和river queen来对译。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naiad是希腊神话中的水泉女神,住在河流、湖泊和泉水中,是美丽、快活和仁慈的人物,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寿命极长。显然,性格忧郁且早亡的“潇湘妃子”与快活长寿的水泉女神的形象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改写,尽管使西方读者理解起来毫不费力,但却使中国典故中的文化形象损失殆尽。

另外,在宗教问题上,原作人物口语中的佛教用语,在霍克斯先生的译文中也被加以改写。例如:

2.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巧死了人!??”(第7回,192页)

霍译:‘god bless my soul!’zhou rui’ s wife exclaimed.‘you would certainly need some patience!?’(vol.1, ch.7, p.169) “阿弥陀佛”是《红楼梦》中经常出现的感叹词,说话人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它反映了文化对人的深层次的影响,也说明了佛教在汉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霍克斯先生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将“阿弥陀佛”替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常用的具有基督教色彩的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