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评说高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43:28 高中作文
评说高考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2014全国高考作文题一句话评说

2014全国高考作文题一句话评说 一、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三大落脚点

1、对各省自身热点的关注;2、对国家改革的关注;3、对人生的思考。

二、各省作文题一句话评说

广州日报:2014广东高考作文题出炉,是材料作文。“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

广东科技感十足,贴近广东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对科技生活的一种冷思考;

四川高考作文题: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四川在思考中体现哲理,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人的转变的期盼;

湖北高考作文题: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话题,作文。

湖北、山东、福建是三胞胎命的题,对社会的包容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关注;

山东高考作文:“从窗户看出去不同人看不同风景,有的看到静, 1

有人吵,有人俗有人雅。有的人说是好的景色,有的说是坏的”,要求自主命题。

北京作文题: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北京眼光回到了传统上,和主流媒体保持了高度一致(还记得央视那个家风的调查吗); 陕西高考作文题目:今年高考陕西作文材料大意:学校开运动会,最后一个项目是"山羊过独木桥",规则是学生从独木桥两边同时上桥,在桥中间时两人相遇会有一个人下桥一个人通过,但在这个项目的预赛时,有一对同学在桥中间抱住转身双双通过,裁判认为这样做有争议。根据此材料写作文。

陕西意在对国人意识中的“竞争”概念进行全新的阐述;

江苏作文题: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江苏很时尚,也很贴近学生生活,对美好的青春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人生;

湖南高考作文题目: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 2

但有一人留下当村支书干了八年,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在接受荣誉时,村支书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

湖南走的是感动中国的路子; 上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网友纷纷吐槽生不由己啊!

上海的题目体现了转型期的上海人心态和这个城市目前的处境; 福建高考作文材料为:“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根据这句话,写一篇话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安徽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百姓和政府的关系,体现了命题人对年青一代寄托的希望;

安徽高考作文题是:演员拿到一个剧本,演员说要进行修改,但编剧说不能改。根据这个内容自选角度来写800字的文章。

浙江在对门和路的哲理思考中引导了学生对人生起点和终点的思考,哲理味浓;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大致如下: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综合上述材料作文,不少于800字。

3

重庆高考作文题:材料作文:一位年轻人想租老人的房子,老人让他 试住。年轻人不小心把屋内玻璃杯打碎了,老人说不要紧。年轻人把碎玻璃混装在垃圾袋里,老人看见后很生气,决定不再租房给他。老人把碎玻璃捡出来放进另一 个垃圾袋,写了纸条:玻璃碎片,危险!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800字作文。

重庆在经过前几年一系列的思想风暴后,做出了思考:怎样对待他人; 吉林作文为给材料作文:2014年吉林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记者从考生处了解到,2014年吉林高考作文题是给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和动物有关,大体上是动物有野性,喂养野生动物会让动物失去觅食能力,请根据此材料写一篇800字文章, 自拟题目。

吉林重在对未来的思考,年青一代缺少磨练,他们未来如何应对; 天津高考作文:假如有一个人发明了智能芯片,植入卖菜大娘脑后可以让她博览古今??任何人无需再学习。请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天津的最失败,和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出一辙;

江西作文:有些人在学习中认为探究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有一些人认为探究流于形式,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探究的理解。不少于700字。

江西的目光看似停在了课堂实际上落在了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上,命题者的愿望似小实大。

4

篇二:专家评说高考作文题:语文命题水平作文最能见高低

专家评说高考作文题:语文命题水平作文最能见高低

温儒敏

和往年一样,今年高考语文刚考完,作文题就引发广泛的讨论。哪个题出得好?哪个比较差?不少人潜意识里也许还会想,若我上考场,能否应对?一年一度的“热议高考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首先,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近几年越来越明显的命题趋向。例如上海卷提供了这么一段话,“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要求就这段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考生必须理解并抓住人心中那些“坚硬”和“柔软”的东西,比如原则、信念、感情等,去展开论说。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需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不是非此即彼,或用名言警句拼凑一下就可以写好的。上海这几年的作文题重思辨,往往还往哲理上引导,除了语言运用能力,还特别注重思维能力,这样的题很难“套题”,平时读书多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更好。

又如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是: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但金代元好问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要求考生写文章阐明自己观点。这样的题也是要求有辩证的思维,而且要有较多的阅读积累。

我最欣赏的还是广东卷的题。其提供的材料是:“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要求考生就此自命题写作。这题涉及信息化带来便利,也带来某些新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疏远,人的感受力降低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社会的发展,都是近来的热点问题,考生一般都会有所准备。但这个题写好并不容易,不能只是讲爱护自然,还需要有点哲理的思索。浙江卷和广东卷的两个作文题目都出得有水平。一些需要读书“打底”的命题,将对营造读书氛围发挥引导作用

今年出得比较好的作文题,共同点是往理性靠拢,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升,或者要凝聚为某一观点,去展开论述。这是值得肯定的,也体现改革的趋向。高考作文当然要考查语言表达,但语言能力的根本其实是思维能力。

互联网时代,所谓“自媒体”风行,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改变,许多偏激、片面的语言和思维习惯正在大行其肆。我曾经撰文分析,学生语文能力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维能力低下。片面、偏激、虚无、不着调,往往是因为思维混乱。其实无论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还是目前的应试教育,都不注重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有必要重新强调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把语言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才是正路。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往理性靠拢,既是人才选拔的需要,也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

现今的语文教学还有普遍的“一弊”,就是对读书,特别是对读课外书不够重视。语文课讲得精细、琐碎,学生却缺乏自主阅读,特别是往课外阅读延伸。很多学生高中毕业了,也没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与习惯,甚至没学会如何完整地读一本书。语文教学有必要回归“本义”——就是多读书、养成读书的生活方

式。很欣喜的是,今年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注重考查读书情况的,如上海卷、浙江卷,以及教育部“汉语文卷”的命题,都与读书有关,需要读书来“垫底”。这些命题,对于语文课营造读书风气是能发挥正面“指挥棒”作用的。

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比较贴近社会生活,考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让考生有话说,只要结合各自的经历来谈,又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就各有所得,能考出实际水平。如全国一卷、二卷都出得不错。一卷提供的材料是: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屡劝不改,女儿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其父亲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讨论。命题者要求考生给父亲、女儿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道题材料所揭示的是非常普遍的生活现象,学生肯定都有话说,而且用写信的方式,可以写得有情有理。

当然,贴近现实生活,并不排除发挥想象,而且最好能激发想象,只要这种“想象”是多数学生有兴趣,又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的。如安徽卷关于“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会让考生联想到普通的印象和科学观察之间的不同,从而引发关于科技与人生社会的许多思考。题目的现代感很强,又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想象,考生有很多发挥的空间。

各地命题水平不一,有的缺乏新意,容易被套作,有的题意不清,难以下手 尽管对于作文题,人人都能“说一嘴”,但回到教学和高考的要求来研究,高考作文的命题比人们的议论想象要复杂得多。由于高考担负着人才选拔的功能,作文题的设计和试卷的其他命题一样,要充分考虑难度系数、信度和效度等要求:作文题难易得适中,测试结果(分数)得相对可靠和稳定,还得考出学生

的实际水平。和阅读题、知识题等比起来,作文题设计更麻烦,既要创新又要稳妥,要防止雷同、套题,还要考虑到阅卷评分是否获得足够的区分度等,可谓左右为难、绞尽脑汁,出题绝非易事。

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各省市水平显然参差不齐。有些省市作文题缺少新意,比较“老套”。如江苏的“智慧”,四川的“老实和聪明”,湖北的“喷泉与泉水”,重庆的“残疾母亲”的故事,福建的“路”等,都相对较平,容易被套作。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值得注意的还有北京市的作文题。去年底北京市提出语文学科教学改进的21条意见,其中就建议改进评价方式,高考设置“可选择性”作文题。今年北京卷就实施了这种“可选择性”,命定两个题目。这种改进应当肯定。但是供选择的两道题的难度不一。其一是“和英雄生活一天”,要设想和早已经逝去的某个英雄在一起,这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非常难。第二题要求写出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就相对容易得多,估计绝大多数考生都选作第二题。这样就实现不了“可选择性”的预设效果。

事实上,各省市的语文命题水平,在作文题上可能是最能见出高低的。今年仍然有13个省市是自主命题,据说明年绝大多数省市都将使用全国卷。统一试

卷之后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实施即将到来的高考和招生制度改革?又如何做到既利于选拔,又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产生正面的“指挥棒”作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篇三:——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评说及2014年备考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评说及2014年备考

似曾相识新燕飞

——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评说及2014年备考

赵克明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人们喜欢引用两句古诗来评价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句是晏殊的“似曾相识燕归来”,另一句是欧阳修的“今年花胜去年红”;看到安徽省2013年高考的这道作文题,我想把古人诗句翻新一下——“似曾相识新燕飞”。所谓“似曾相识”是说它守正求稳,所谓“新燕飞”是说它应时创新。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看。

其一,既关注生活常态又关注现实热点

不管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与形式有怎样的变化,但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基本主题始终是不变的。安徽自高考自主命题以来,一直本着这一基本思想,而从历年的作文题看,命题者似乎更关注生活的常态、人生的常理,例如2006年的话题作文“读”,2007年的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的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2009年的材料作文“弯道超越”的联想或感悟,2010年的材料作文“吴兴杂诗”的思考或感悟,2011年的命题作文“时间在流逝”,2012年的材料作文“梯子的横放与竖放”,这些题目基本上都不直接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而是要求考生写自己对常态、常理的体验与认识。

2013年安徽卷作文题,一以贯之地体现“关注生活常态与人生常理”的思想。追问“已经发生的事情”,反思过往,以历史的镜子反观现实,这是人之常情常态;追问“从未有过的事情”,相信它会成为现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常态。只要是生活的有心人,都会时时从这两个方面来感悟生活,认识生活,从而获得人生的智慧与生命的自信。与往年不同的是,命题者有意选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杰出戏剧家萧伯纳的一句名言为材料,这不仅因为它会使得命题颇具文化内涵,而且因为它有一个热词——“梦想”,它的后一句暗合了当今社会一大热点——“中国梦”。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说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此言与萧伯纳的话具有高度一致的内涵。如此看来,这道题又引发考生对现实热点的思考。 其二,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

考场作文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限制性是其必然的要求,否者就会让仿套、宿构与抄袭大行其道,就会失去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而新课程积极倡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又要求高考作文命题尽量给学生松绑,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2013年安徽卷的这道作文题,限制性还是比较强的,这首先体现在所选的材料上。萧伯纳的名言有两句话:一句是说“有的人”的思考,一句是“我”的思考;“有的人”的思考是关于已知现实的思考,“我”的思考是关于对未知事物的思考。二者思考的角度、方式和时间维度完全不一样,前者从“已知”出发,直面现实,对已经发生的或大或小或好或坏或成或败的事情进行追问,

试图找出事情发生的因过关系;后者是对“未知”领域进行想像(包括设想、假想、梦想、幻想),并进行逻辑性思考。很明显,写作的角度有三个:一是前者,二是后者,三是前者与后者的比较。这样,写作基本的立意也有三个:第一,面对已然事物,我们应该由果溯因,由现象探索原因,由已知到未知,从而懂得生活中的道理;第二,面对未知的事物,要驰骋想象,敢于大胆假设,并相信梦想能够成为现实,这是创新的动力之源;第三,既要脚踏实地,研究现实问题,又要仰望星空,驰骋想象,探索未知,二者结合起来,社会才不断进步,人类才不断发展。若从名言中“却”字来看,材料还是有倾向性的,即重心在后者。这样看来,题目还是划定了写作的框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是,材料毕竟给考生提供了较多的立意角度,除了以上三个之外,还有像大胆合理质疑探索,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视角不同等等,可见材料还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

再从写作要求上看,明确提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要“明确文体”, 这就提醒考生认真仔细深入的研读所给材料的本质内涵,告诫考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具备基本文体的写作能力,不管是写哪种文体的作文,必须符合文体规范,不能写成“四不像”的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所立的这些规矩也都体现了命题的限制性。但是可以由自己“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可以“自拟标题”,这就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淀与认知视角来确定自己的写作角度与内容,也就给了考生一定的自由写作的空间。

其三,既降低难度又具有区分度

近年来,安徽自主命制的高考材料作文题屡遭非议。像2010年以《吴兴杂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材料命题,不少考生都被搞懵了,写“水的好处”、“水的作用”、“水的奉献精神”的有之,写“荷花的精神”、“生活需要磨砺”、“自然的和谐之美”、“存在即合理”、“人依赖大自然”的有之。2012年以“梯子横放与竖放”材料命题,更是引起嘘声一片,在新浪高考官方微博@高考快讯发起的“2012年哪个地区的高考作文最难写?”投票中高票当选,被称作最“坑爹”作文题。

较之这两道作文题,2013年高考的命题降低了不少难度。首先,提供的材料比较短小,信息相对集中,几乎没有什么背景信息的干扰。其次,材料传达的信息是明确的,“有的人”“我”“已经发生的事情”“梦想”“从未有过的事情”等没有任何潜台词,“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追问暗含一种思考与探究,后者还含有一种信念,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再次,材料的两层意思也比较明确地提示了写作立意的角度,或前者,或后者,或二者对比。因此,考生在审题时遇到的困难并不会很大。

题目的难度有所降低,但是区分度还是有的。一方面,立意角度的选择有讲究。揣摩材料中的两个问和一个“却”字,可以认为最佳的立意是“敢于梦想,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成就精彩人生”,因为 这个立意应该是既比较符合说话人萧伯纳的原意——他的作品就以富有理想主义而著称,也比较符合命题人的引导意图——当今社会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梦想和创新都是比较缺乏而又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作文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萧伯纳的话富于哲理性,有一定的思维强度,“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材料中的这两个追问就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逆向思维;“为什么会这样”的反思与探究,“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追究与信念,它们对我们追逐梦想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些层面都能考查得出写作者思维品质和认识分析能力的高下。

安徽省2013年高考作文题所传达的信息,对2014年作文备考有怎样的启示呢?

一要“备生活”。古人谈写作就有“为时”“为事”之说,当今的新课程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是写作的基本思想,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想,安徽卷作文题如此,全国其他省份的作文题也如此,像全国课标卷的“切钻石”,全国课标卷的“同学关系”,全国大纲卷的“丢手机”,山东卷的“给名家作品纠错”,江西卷的“校园流行语”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作文备考

要从“备生活”开始。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尽可能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关注人们对社会热点的不同评说,并在体验、感悟中作出科学合理而有个性的价值判断。比如“莫言热”,我们可以从莫言让中国人多年来的诺贝尔情结有了一个很温馨的归宿,看出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从别人“热”而莫言却很平静,看出一个人成熟后的淡定;从莫言对记者所说的关于“站稳脚跟”的话,看出一个成功者的秘诀;从莫言获奖引发的阅读热,看出名人效应,名人带来的正能量;从一些人像买青菜萝卜样的抢购莫言的作品,看出国人的盲目跟风与社会的浮躁;从人们纷纷去参观莫言小院,拔萝卜、抠墙皮以沾“灵气”,看出当今社会的灵类崇拜;从当地政府计划修莫言老宅、种植万亩红高粱,看出社会的功利化。坚持这样做下去,不仅会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生活积淀,而且可提升思维品质和认识分析能力。有了对常态与热点生活的体验、感悟与探究的准备,什么样的作文题不能应对呢?

二要“备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怎么写”固然重要,“写什么”更为关键,一些考生之所以说假话、空话、大话和套话,甚至连800字的文章也拼凑不成,主要是因为缺乏材料的积累,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写。前些年,有人传授“几个名人包打天下”的考场作文秘籍,现如今这一秘籍已很难派到用场了,安徽今年的作文题就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作文备考的关键或重中之重在于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于储备写作材料,并经常整理写作材料。要做有心人,多留意书本上的经典素材,多关注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一有所得就用一个随记本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当然,今天的媒体传播速度很快,我们获得素材的途径更多,还有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作文素材图书,但是这些素材是别人提供的,是经别人的大脑过滤的,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开自己的眼光去“拿来”,用自己的认识与思想加以整理,把它归类入档,经常进行盘点,对一些经典的新颖独特的材料一旦有新发现、新认识,就用一两个词句作旁批,还可以做些转述素材、组合素材、变式表述素材等“语言体操”“思维体操”式的小训练。假如我们平时对萧伯纳其人其作品有较多的了解,对“中国梦”的热点素材有较多的积蓄,应该说应对今年高考安徽作文题就比较从容。 三要“备范本”。文无定法,但毕竟有规律可循。名家的作品,对我们的示范作用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同龄伙伴的优秀作文,更能让我们以零距离的心态去接近它,去取其所长,来完善自己自己的作文。其实,像今年高考安徽作文题,就其“反思”“探究”“梦想”“信念”等含意来看,也是有很多“范本”可供参考的。所以,我们要每天坚持研读一两篇千字美文,悉心琢磨考场范本,借鉴其中妙法,更汲取其中神韵,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训练中去。假以时日,我们的笔头便可开放出智慧的花朵,自然会在考场作文时有精彩的表现。 四要“备内功”。作文是练出来,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正如一位研究家所言,阅卷场上拿到一篇作文,一看就知道平时是练过作文的还是没有练过。平时围绕常态生活与热点生活话题扎扎实实地练,练好审题,练好立意,练好取材,练好构思,练好拟题,练好开头,练好结尾,做足了这些写作的真功夫,自然就会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