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讳疾忌医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7:35:36 作文素材
讳疾忌医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讳疾忌医

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神医叫扁鹊。

有一次,扁鹊路过蔡国,见到了蔡桓公。扁鹊呆呆地站了一阵,突然开口说道:“我看大王有重病,这个病在肌理之间。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就会加重。”蔡桓公听到后很不高兴地说:“我没有病。”扁鹊无可奈何地转身走了。等扁鹊一走,蔡桓公就对周围的人说:“医生最爱医那种没有病的人,自己还很得意。”

过了十天,扁鹊又来求见蔡桓公,很恳切地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再不医,很快就会恶化。”而蔡桓公却不理睬扁鹊,他只好又告辞走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了。他忧心忡忡地对蔡桓公说:“大王的病已经到肠胃里了,再不医治,恐怕就危险了。”桓公满心不高兴,又对扁鹊置之不理。

又是十天过去了,扁鹊碰到桓公,望了他一眼,转身就走。桓公莫名其妙,忙叫人去问他。扁鹊说:“当初病在肌理时,我用汤药就可以治好;病到了肌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可以拔火罐;等病到了骨髓,就是人力不能治的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到了骨髓,不要再来找我了。”

几天后,蔡桓公果然病发,一命呜呼。火树银花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可以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篇二:第十五课 讳疾忌医(教案)八年级下册、汉语

第十五课 讳疾忌医

第一课时 讲解词语

上课时间:年 月 日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讳疾忌医、高超、深受、急切、恐怕、惊讶、无能为力、隐瞒、掩饰、恶果”等词语的准确读音和准确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用“讳疾忌医、高超、深受、急切、恐怕、惊讶、无能为力、隐瞒、掩饰、恶果”等词语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让同学们之间有了问题不要怕别人指出来。

教学重点:词语的准确读音的掌握。

教学难点:掌握词语的同,近,反义词。

处理方式:让学生多读词语,多练习词语及给他们多模仿造句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 教材,词典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

(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1.教师活动

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②组织教学。③展示知识与技能。④讲解词语,教学重点词语造句。⑤让学生教学重点词语造句,纠正错误。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

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②朗读词语。③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1. 讳疾忌医;防微杜渐,文过饰非。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讳疾忌医。

2.高超;高明。高超的医术,高超的技艺,见解高超,技术高超,水平高超,高超的能力。

◆他以高超的医术为病人服务。这人见解比较高超。

3.深受;感受,接受。特别受到。常和“爱戴、喜欢、欢迎、喜爱、感动、影响、打击”等词语搭配使用。

◆我的学习方法深受父亲的影响。

4. 急切;急忙、焦急。急切地说,语气急切。

◆他急切地想知道事情的结果。

5. 恐怕;担心、估计、害怕。恐怕不行,恐怕不对。

◆这样做恐怕不行。

6. 惊讶/惊奇;吃惊。感到惊讶,十分惊讶。“惊讶”因感动奇怪而发出叹声和流露出表情,比较具体;“惊奇”突出因特殊、没有见过而感到奇怪的内心情态。

◆听到这个消息,他很惊讶。

我惊奇地发现他常来这里。

7. 无能为力;(近)力不从心、力不能及。指使不上力气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好某个问题。

◆我要帮他有些力不从心。

8. 隐瞒/瞒;欺瞒,瞒哄。隐瞒真相,隐瞒事实。“隐瞒”强调隐藏真情,含有采取某种手段掩盖住的意思,常用于书面语;“瞒”强调有意不让人知道,语意比“隐瞒”轻,常用于口语。

◆有问题不要隐瞒,老师会处理好的。

这件事你不要瞒我了,我已经知道了。

9.掩饰/掩盖;伪装、隐瞒。掩饰错误,掩饰不足。“掩饰”指耍手段使错误、错点等不显示出来。如:掩饰罪过,掩饰错误,掩饰缺点,掩饰缺陷;“掩盖”指遮盖住物体使其不显露。有时也对缺点错误隐藏。如大雪掩盖了脚印,掩盖了错误的思想,掩盖思想矛盾。 ◆你不要掩饰自己的不足。

谎言掩饰不了事实真相。

10.恶果/后果;善果,后果。自食恶果。恶果是贬义词,指坏结果、

坏下场,语意比“后果”重;“后果”是中性词,指事情发展最后产生的结果,多数指坏的结果,前面带有贬义形容词,如恶劣的后果,不良后果。

◆你知道会有今天的恶果的。

他不计后果就这样做了。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课27个词语,希望同学们下来多用。

掩饰

布置作业:抄写词语,预习新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让同学们之间有了问题不要怕别人指出来。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及掌握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的新词和句型。

处理方式:让学生多读课文,给他们多示范来解决。

教学与学习手段: 教材,词典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习方式:探求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1.教师活动

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②组织教学。③展示知识与技能,板书课题。④讲解课文,讲解文中的新词和句型。⑤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错误。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

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②朗读课文。③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扁鹊为什么深受人们的爱戴?

2.扁鹊第一次见蔡恒侯时,对他说了什么?

3.后来扁鹊为什么一见蔡恒侯转身就走?

4. 扁鹊为什么要逃到秦国去?

5.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串讲课文

(第1自然段)导语。

(第2~8自然段)病情变化。

(第9自然段)总结全文,点名主题。

课堂小结:通过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

二、回答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深学课文

上课时间:年 月 日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掌握教学重点词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用“虽然……但……;……然而”等重点句型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让同学们之间有了问题不要怕别人指出来。

教学重点:掌握教学重点句型的正确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处理方式:给学生多造句来处理。

教学与学习手段: 教材,词典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示范法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1.教师活动

①前提测评与导入新课。②组织教学。③展示知识与技能,板书课题。④讲解词语,造句。

⑤让学生造句,纠正错误。⑥布置布置作业。

2. 学生活动

①回答老师提的问题。②用教学重点词语造句。

1.“不过”是转折复句的关联词。

1)我来学校了,不过没有进教室。

2)钱丢了,不过不要紧,只要人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2.“如果??将??”是假设关系复句的关联词。表示假设条件存在会产生什么结果。

1)如果不抓紧时间,你将写不完作业。

2)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将会有不良后果的。

篇三:论扁鹊“四见”与“讳疾忌医”

论扁鹊“四见”与“讳疾忌医”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语文课文。现已选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它的主题思想,它同“讳疾忌医”这个成语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看来大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一是不少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把故事的主题说成讳疾忌医。有的认为故事“阐明了讳疾忌医终必丧生的道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有的在课文分析时把蔡桓公三次拒绝扁鹊的忠告,分别解释为“讳疾之一”、“讳疾之二”、“讳疾之三”,等等,从而得出蔡桓公的确是个“讳疾忌医”的典型的结论(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学古文评注》)。一是有的文章或成语故事、古代寓言故事的集子,甚至把这个故事说成是成语“讳疾忌医”的出处,或者给这个经过改写或翻译了的故事冠以“讳疾忌医”的标题。例如有的认为:“《扁鹊见蔡桓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讳疾忌医’成语的出处。”(见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中学语文教学》所载《初中二册文言文单元教学体会》一文);有的则认为:“‘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喻老》”,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或概括成为“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用以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害怕别人的批评。(见贵州人民出版社《成语典故选集》、文字改革出版社《成语故事选读》和少儿出版社《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等书)。个人认为弄清“扁鹊四见”这个故事同“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的关系,包括故事的思想意义在内,是颇有必要的。一则关系到如何准确找出成语典故的出处,以利于对祖国语汇的正确解释和使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则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思想意义,提高赏析能力和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水平问题。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扁鹊见蔡桓公》是不是成语“讳疾忌医”的出处。答案是否定的。原来“讳疾忌医”一语出自《周子通书·过》,一作“护疾忌医”。原句是:“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这本来是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批评时弊的几句话。意思很清楚,他是用自己有病却不肯说出来,害怕医治,来比喻那种隐瞒缺点错误,不愿接受别人批评帮助及时改正,以致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的行为。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喜欢文过饰非的人来说的。其实,许多辞书和文章对“讳疾忌医”的出处和含义,都有正确的解释或阐述,前者如近年来重新修订出版的《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和《汉语成语辞典》等;后者如《说“讳疾”》(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人民文学》)等。另外,也有不少寓言故事选集,同样收入了扁鹊“四见”的故事,但都没有使用“讳疾忌医”的题目,或者加上“讳疾忌医”的主题。例如魏金枝的《中国古代寓言》(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沈起炜的《先秦寓言选择》(上海古籍出版社)都是用“扁鹊治病”作为故事的篇名。《史记故事选择》(中华书局)的篇名则是“神医扁鹊”。无疑这都是恰切的。基于上述,显然把《扁鹊见蔡桓公》作为“讳疾忌医”的出处,未免失之疏略,不足为训。那么,能不能因为“四见”的故事似乎含有“讳疾忌医”的意思在内,也可以“引申”或“活用”一下,作为这个成语的出处呢?回答也是否定的:不能!这里就关系到如何理解“四见”这个故事的思想意义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从《扁鹊见蔡桓公》的出处来看

这篇寓言最早见于《韩非子》的《喻老》篇,再见于《史记》的《扁鹊列传》、三见于刘向《新序》的《杂事第二》。

首先,让我们看看它出现于《喻老》中的含义是什么。《喻老》和《解老》一样,是韩非发展老子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一篇哲学论文。由于《老子》的文义深奥,不易理解,韩非便写了《喻老》等篇,选取《老子》中的许多重要论点,用自己的见解加以解释和阐述。为了使文字生动易懂,文中引用了不少寓言故事,“扁鹊四见”在《喻老》这篇论文里,就是作为这样一个例证给提出来的。下面不妨看看同这个故事相连接的两段原文: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隄

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隄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紧接着这段议论就是故事,故事叙述完了,又接上如下的一段话: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扁鹊“四见”的故事是虚构的。因为蔡桓侯是春秋时人,与鲁隐公同时,而扁鹊是战国时人,两人根本碰不到一起。因此司马迁在《扁鹊列传》中引用这个故事时,把蔡桓侯改为齐桓侯,让情节合理一些。显然韩非利用历史人物来编造这个故事,是同引用“千里之隄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两个例证一样,完全是为了集中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个论点的。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看,是采用一种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明“慎易以避难”这个道理。也就是说,韩非希望通过扁鹊“四见”的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这在当时,主要在于告诫统治者,应从历史故事中吸取教训,注意听取正确的意见,慎易避难,治理好国家。

其次,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扁鹊传部分里,这个故事的原文跟《喻老》中的原文相比,除将蔡桓侯改为齐桓侯,“四见”相隔的时间由十日改为五日外,文字大致相同。只是司马迁引用这个故事是为了表彰扁鹊这位历史上的名医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的医学思想:预防重于治疗,早治重于晚治。《扁鹊传》在叙述“四见”的故事之后,紧接着点明故事的主旨: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意思是说:假如聪明的人预先就觉察到一些症状的细微征象,能够使高明的医生得以尽早的防治,那么疾病就可以消除,人就可以活下去了。

再次,在《新序·杂事第二》中,不仅“四见”故事的内容和文字跟前两文大同小异,就连故事后面的一段议论也几乎同《喻老》中的完全一样。议论原文如下:

故良医之治疾也,攻之于腠理,此事皆治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矣。

综观上面有关的几篇文章,不论是《喻老》中的“慎易以避难”也好,《扁鹊列传》中的“预知微,早从事”也好,还是《新序·杂事》中的“治之于小”也好,尽管三文的作者引用故事的角度不尽一致,但他们都共同强调一点:“蚤从事”。也就是说都主张把祸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显而易见《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从它的出处来说,它的主旨只是阐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丝毫没含有“讳疾忌医”的意思。

第二,从《扁鹊见蔡桓公》故事本身的意义来看

诚然,也有这样的情况:不少古籍里所引用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明多种问题,即当它作为作者所要阐明的某个观点的论据时,是一种意思,而当它被后人从原作中摘引出来,独立成篇时,又可以是另外一种意思。这样的例子在先秦典籍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作者本来的意思是,借庖丁的善于养刀来说明善于养生的道理。因为“养生主”就是养生的主要关键的意思。原文的本意在于宣扬庄子消极遁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文章先提出养生的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意即顺应自然的中道)的观点,然后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加以论证,说明人处世间,只有象庖丁那样善于养刀,“以无厚入有间”,回避一切矛盾冲突,才能顺应自然,保全自己。但是,独立地来看《庖丁解牛》,它要说明的却是另一重要道理:要办好事情,就得掌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这就跟庄子原来赋给它的意义完全两样了。那么,是不是可以据此推出,“四见”的故事在脱离原作,独立成篇时可以含有“讳疾忌医”的意思呢?看来也不是。

我们知道,分析小说、故事一类作品的思想意义,主要在于分析其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

节。只要我们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先入为主,而是仔细推敲,深入体察的话,无论从《扁鹊见蔡桓公》的人物形象上或故事情节上,都推导不出蔡桓公是个“讳疾忌医”的典型的结论。

先从桓侯的言行来看,故事写扁鹊头三次见桓侯时,每次都直言不讳地指出三点:有病的事实;患疾的程度;不治的危害。可是桓侯却一再拒绝接受忠告,置之不理。一见时,他不仅当面否认,声言“寡人无疾”。而且背后还倒打一耙,给扁鹊扣上个“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帽子。在三十多天、四次会见的过程中,在“言”的方面,桓侯仅仅只说这么两句话,也正是这仅有的两句揭示了桓侯的性格特点:前一句重在说明他的主观,后一句重在说明他的猜忌。在“行”的方面,当二见三见时,桓侯病情日益加深,可他对扁鹊的忠告,仍是无动于中:当面总是“不应”(照应“寡人无疾”),背后总是“不悦”(照应“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满肚子不高兴。这几处的“不应”、“又不应”、“又不悦”的潜台词无非是一见时的那两句话:我根本没有病;你们这些做医生的就是想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捞油水。这就充分表明桓侯对一位良医的好心劝告毫不虚心考虑,实在过于盲目自信和主观猜忌了。特别是第四次见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异常行动和他对桓侯病情发展的一番话,可以说是下了“病危通知”,即使是一个讳疾忌医的人也会为之震惊,可是桓侯却依然置之不理。这种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严重程度,就可以想见了。所谓讳疾,是明知自己有病而有意隐瞒,不愿承认。可是桓侯却是不知道自己有病,主要的是不相信自己有病,因而不肯承认,这当然不能用“讳疾”来解释。再看五天之后,桓侯感到“体痛”,才知道,也是才相信自己真的有病,于是马上“使人索扁鹊”。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他既不“讳疾”,也不“忌医”。须知从“故使人问”到“使人索”,这是桓侯从怀疑到相信的一次认识上的根本转变。一个“索”字,就充分反映出他在醒悟之后主动求医的急迫心情,足见他不是象周敦颐所批评的那种“宁死而无悟”的“讳疾忌医”者,而是“临死而有悟”的主观主义者。

再从扁鹊这个人物的言行来看,这位良医不仅具有“预知微”的医疗水平和“早从事”的医疗思想,而且还具有认真负责的医疗道德。他在一个月之内,就四次去见桓侯,前三次反复提醒他“有病”,并且不断指出病情发展的程度和不治的危害。尽管屡次遭到拒绝,仍不灰心,继续进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扁鹊相信桓侯不接受忠告,其症结不是他存心要隐瞒自己有病这个事实,而是他没有发觉自己有病这个现象,所以不怕碰壁,每隔十天,去提醒他一次,希望他明白过来,及早治疗,特别是在第四次见面,发现桓侯已经无可救药之后,还对病情发展各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作了一番耐心的解释,其中阐明了有病就该早治这个防微杜渐的道理。只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才不得不逃往秦国。这一点适足以说明扁鹊已充分估计到,桓侯一旦发觉自己有病,是一定要请他这位“预知微”的良医去抢救的。事实也恰恰是如此。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桓侯之死,不是死于隐瞒疾病,害怕治疗,而是死于主观固执,拒绝忠告。因此,“四见”的故事也就丝毫没有“讳疾忌医”的意思在内了。退一步说,把桓侯盲目自信,拒绝及时治病的行动(主要是指前三次)也视为“忌医”的话,那也不过是着眼于客观现象,其实,它与那种明明有病而故意隐瞒“忌医”,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至于认为桓侯也是“讳疾”,已如上述,从人物本身的言行上的确找不到任何事实根据。看来把《扁鹊见蔡桓公》和“讳疾忌医”之所以混为一谈,忽略区分不同事物的实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认为《扁鹊见蔡桓公》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一个完整的故事来看,其思想意义,首先也是主要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因此,它与批判那种文过饰非的“讳疾忌医”是毫不相干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