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婚后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5:24:22 体裁作文
关于婚后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诗歌的故事

关于诗歌的故事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歌的知识: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民谣:

月亮粑粑, 豆里(里面)坐个嗲嗲(爷爷); 嗲嗲出来买菜 ,豆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 绣个糍粑;糍粑跌得井里, 变杂蛤(ga)蟆;蛤蟆上树 变杂斑鸠(ju)斑鸠:咕咕咕 和尚恰豆腐和尚恰豆腐豆腐一捕(把)渣,和尚恰(吃)粑粑

粑粑一捕(把)壳,和尚恰(吃)菱角菱角溜溜尖,和尚上哒天

天上四个字

和尚犯哒事,是又犯得恶(哦)

抓哒和尚砍脑壳

1: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故事

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情趣生活。两个人在茶余饭后,随手觅得一本书,翻开一页,问着对方某事某人出自何书何句甚至何页,输者,直接泼茶于其胸间,茶香伴着亲昵,雅致而不流俗。(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

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

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

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此典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她丈夫是金石学家。

2: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

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

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

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老夫少妻,生活肯定不和谐。有个年迈的七旬的老宰相,续弦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夫

人,生活很难让年少的妻子满意,这少夫人安耐不住寂寞,暗中与书童勾搭起来。

一个中秋夜,老宰相外出回家,听屋里传出一阵男女调笑之声。他躲在窗下偷听起来。

“看你像面团儿似德!”

“看你像粉团儿样。”

“你那老夫子哩?”

“就像一颗枯焦的老干葱!”

宰相越听越生气,忍了又忍,到别屋睡去了。

第二天,宰相摆上月饼,水果,叫来小夫人和书童,要他们吟诗作对。宰相先吟道:

“八月十五日正东,忽听屋内笑甜声。面团伴着粉团乐,外头亮了老干葱。”

小夫人一听宰相知道了,并不害怕,索性对了一首:

“八月十五月正西,功夫休掉少年妻。活着虽然在一块,死

了还是别人的。”书童见这事露馅了,心头不免有些害怕,忙向主人赔罪,也吟了一首诗:“八

月十五月正圆,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不把小人怪,从今以后不再犯。”

5:宋代文人陈季常有些怕老婆,好友苏东坡为了嘲笑这位自称“龙丘居士”的惧内先生,写了一首有趣的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说空谈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采用了幽默夸张的手法,把陈季常怕老婆的模样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喷饭。把悍老婆称为“河东狮子”也是形象的首创。从此后,“河东狮”便成了“恶老婆”的代名词。

篇二:祝福结婚的诗句

祝福结婚的诗句

相守一生神仙妒, 爱意浓浓每一天。 百年之日再欢庆, 年年岁岁情根

连。 妻慈夫孝人人赞, 照料家人个个欢。 顾全面子听我话, 你心手软乃大贤。 一朝我若得富贵, 生猛海鲜老虎鞭。 爱现裘皮咱买俩, 你若喜欢一起穿。 一旦觉得还寂寞, 世博会场家里搬。

灯下一对幸福侣,洞房两朵爱情花,金屋笙歌偕彩凤,洞房花烛喜乘龙!

金屋笙歌偕彩凤,洞房花烛喜乘龙。祝你们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

(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莲花并蒂开,情心相印;梧枝连理栽,灵犀互通!祝你们百年好合,比翼双飞!

你们本就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而今共偕连理,今后更需彼此宽容、互相照顾,祝福你们!

让这缠绵的诗句,敲响幸福的钟声。愿你俩永浴爱河,白头偕老!

伸出爱的手,接接盈盈的祝福,让幸福绽放灿烂的花朵,迎向你们未来的日子……祝福新婚愉快!

"神仙何足慕,只是羡鸳鸯。祝两位新婚快乐,永寿偕老!愿爱洋溢在你甜蜜的生活中,让以后的每一个日子,都象今日这般辉煌喜悦! 哥们儿,听说你最近春风得意,步步高升。恭喜恭喜!

在你新婚喜庆的日子,没能当面表达我的祝福,特表歉意。祝你和夫人家庭和睦、幸福美满!

相亲相爱好伴侣,同德同心美姻缘。花烛笑迎比翼鸟,洞房喜开并头梅。

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愿你俩情比海深!

"洋溢在喜悦的天堂,披着闪闪月光,堪叹:只羡鸳鸯不羡仙。

愿你俩恩恩爱爱,意笃情深,此生爱情永恒,爱心与日俱增!

在这春暖花开,群芳吐艳的日子里,你俩永结同心,正所谓天生一对,地生一双!祝愿你俩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祝你们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甜甜蜜蜜!

篇三:弃妇诗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一、弃妇现象

所谓“弃妇”,就是指缔结了婚姻,而又因为种种原因被男方抛弃并离开男方家的女子。可以这么说,中国诗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以哀婉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一个个妇女的悲剧。翻开一部部文学作品,我们总能不期而遇一个个女子的长吁短叹。《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其中弃妇诗尤为人所关注;与先秦时代相隔不是太远的汉代,其反映民风民情的汉乐府中也同样有弃妇诗,这说明,“弃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被压迫的一个群体,她们有着共同的悲惨的命运,但她们在面对不幸时,往往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性格特征。

之所以产生弃妇现象,这应和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后,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式,男子拥有经济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妇女只能处于附属地位。另外,宗法礼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婚姻、家庭伦理观念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手脚。《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史记?外戚世家序》也认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一方面,担负着人类繁衍使命的婚姻受到统治者重视,另一方面,正因为婚姻被作为礼之根本,社会也才会对夫妇双方提出严格的要求——其实这种要求,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大多只会由女子承受。作为女子,婚姻又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女子生活更是悲惨。

本文试着分析汉乐府和《诗经》中遭弃的女子,并作出比较,希望通过这种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女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探究她们不幸命运的根源,发掘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以及独特个性,表达对她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带着玩味的态度去研究她们的苦与痛。

二、《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的判定

弃妇”既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有其相通的共性,亦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要想比较《诗经》与汉乐府这两个诗歌时代的弃妇现象,首先就必须对这两个时代中的哪些诗歌中出现了弃妇形象进行判定。这两个诗歌时代婚恋方面的诗歌很多,有的是反映妇女婚后遭弃的“弃妇诗”,但有的却是反映恋情生变的“情变诗”、婚后遭冷落的“怨妇诗”等,当然还有其它的疑似“弃妇诗”的诗歌。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弃妇诗”与其它诗歌类型区别开来。

、《诗经》中弃妇诗的判定

古往今来,研究《诗经》者不计其数,各种学说比比皆是,对弃妇诗的判定也有不同意见。然而,参考不同的文献,可以得出《诗经》中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大致有11篇,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目前,只有《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3首被确认为是弃妇诗,没有多大异议,其它8首都或多或少存有争议。

笔者认为,《小雅?我行其野》仅是该女子对变心丈夫的哀怨,只是萌生了回到家乡的想法,从“尔不我畜,复我邦家”、“言归思复”等句中可以看出。另外,古代婚姻制度中有“赘婚”形式,即贫困男子入住女方家,入赘的男子在女方家劳动,经受各种考验以证明自己有养家糊口的能力,才能成为赘婿。《汉书?贾谊传》:“秦人家贫子壮则出赘。”郑振铎《中国民俗文学史》亦认为《小雅?我行其野》写赘婿遭遇,实同奴隶。所以,本诗不作弃妇诗论。 《小雅?谷风》与《邶风?谷风》大致相同,诸家多认为《小雅?谷风》为后者的简略本,笔者赞同。故此诗本文不作分析。

《邶风?柏舟》,各家分歧较大。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妇人的怨词,唐莫尧《诗经新

注全译》认为是诗人为群小所欺,作诗抒愤。笔者通过阅读,赞同唐说。

《邶风?终风》,诸家多认为是女子受男子调戏、玩弄,心悲伤之语;《召南?江有汜》、《郑风?遵大路》多认为是女子被心上情人抛弃,没有婚姻的存在,故也不作弃妇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文宜采用的弃妇诗的是:《卫风?氓》、《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小雅?白华》。

然而,《小雅?白华》多被认为是申后被周幽王废黜后所作的怨愤之辞,申后被废当属弃妇,但因其地位高贵,对分析弃妇形象没有普遍意义,故本文不作分析。

、汉乐府中弃妇诗的判定

汉乐府中一般被认为是弃妇诗的有:《上山采蘼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白头吟》。 但笔者认为,《白头吟》一诗尚不能算作弃妇诗。“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这句是说,知道你变了心,我来告诉你分手了,“决绝”表示其决心之坚定。究其分手原因,“男子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是因为该男子重钱财,而不重情义。“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意即今天喝了这绝情酒,明日便各奔东西。很明显,这首诗作于他们分别之前,无法判定该女子是否为弃妇。传说,此诗为卓文君所作,司马相如欲娶茂陵人女为妄,卓文君作此诗以绝情,相如遂回心转意。此说不可信。但种种迹象表明,此诗作于婚姻尚存在之时,算不得弃妇诗。

虽然此诗不在弃妇诗之列,但它和汉乐府《有所思》等一样,对于研究汉代女性形象有着一定的意义,即她们在婚姻或恋情生变之时,是敢爱敢恨的,在悲愤之中会采取主动行动,性格是有别于先秦女性的。这对于我们研究汉乐府中弃妇诗及弃妇形象也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囿于本文的主题,故笔者只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山采蘼芜》这两首弃妇诗。

三、《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和弃妇形象的分析及比较

(一)《诗经》中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弃妇诗”首开了诗歌中描写弃妇形象的先河,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体分为三类,即怨恨、决绝型,以《卫风?氓》为代表;哀婉、柔弱型,以《邶风?谷风》、《邶风?日月》为代表;独自哀伤型,以《王风?中谷有蓷》为代表。下面我们逐一进行文本分析。

、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以《卫风?氓》为典型。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细细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其实她所嫁的这名男子“二三其德”的本性在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并贯穿婚姻始终。首先他用“抱布贸丝”的手段靠近她博取她的欢心;几次三番逼问女主人公婚期,却因“子无良媒”而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子无良媒”说明他品质恶劣,无人愿作媒成其好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说明女主人公在犹豫不决时,该男子发怒了,气急败坏,这促使女主人公下定了决心许下秋天的婚期。此处必须指出的是,女主人公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大胆而危险的,也为她以后面临被弃的命运埋下了祸根。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属于私订终身,即自由恋爱,是得不到双方家庭及社会的普遍承认的。而在遭弃前的整个过程中,女主人公一直是表现得温顺多情的。婚前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沉浸在爱情的欢乐中,天天盼着心上人来约会,或者说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则喜,不见则泣,爱情使然也。然而好景不长,婚后仅三年该男子就把所有的劣性暴露了出来,虽

然女主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却遭到非打即骂的对待,“言之遂矣,至于暴矣。”因为她已经人老色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最终被抛弃。

女主人公是敢爱敢恨的,一旦发现丈夫无情无意,便不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希望。“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淇水见证了她所有的爱与恨,悲与欢,憧憬与后悔。当她再次经过淇水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飞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帷幔,她的忧伤与悲愤也就顷泻而下!女主人公对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所省悟,她对自己说,也对所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子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就是说,女人啊,不要见着男子就迷恋,男人迷恋女人,可以说甩脱就甩脱,女人迷恋男子,只能无法自拔。这里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决绝之心。

、哀婉、柔弱型,乞求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这种类型突出表现在《邶风?谷风》、《邶风?日月》中。

《邶风?谷风》这首诗以女主人公自诉的口吻,诉说丈夫喜新厌旧,而自己含辛茹苦却受尽虐待,终被抛弃,感情凄凉、哀怨。

女主人公是温柔多情的,并极力劝说丈夫回心转意。诗的开头就说丈夫对她冷脸相待,想要抛弃她的时候,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并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时,只是委婉地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并没有直接正面指责丈夫。丈夫喜新厌旧,怪她年长色衰,她就泾浊渭清作比,泾水浊,是因为和渭水的清相比,如果泾水停止不流,也会是清的;自己和新妇相比才显得不再美丽,想当初自己也差不到哪儿去,意即丈夫只是迷恋新婚宴尔的美人罢了。其实女主人公认为的美,不只是颜色之美,更以勤劳、善良的“德”为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也就是说,我的好,是藏在心里的,你哪里知道啊?这点与《邶风?氓》中的女主公稍有不同,不似她那般直接指责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全诗似乎语无伦次、杂乱无章:时而规劝丈夫,时而自怨自艾;时而对丈夫依依不舍,时而指责他薄情寡义;时而回忆新婚生活,时而自诉操劳之功……忽怨忽怒,乍忧乍悲,然而正是这种絮絮不休、语无伦次的反复申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心绪,表现了她善良温顺、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

当然,女主人公也能清楚地认识到,丈夫是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之人,在新婚不久,生活极端困难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而且她还有一颗无私的心,在邻家有困难时,她也能够不遗余力地帮助,“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自己辛辛苦苦地操持家务,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宴尔新昏,以我御穷。”当一切覆水难收时,她一方面“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另一方面,“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柔弱中透露出些许坚强和自信:离开你,我也一样能够生存,“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但这点坚强和自信,应是在看到丈夫无法回心转意后给予自己的一点自我安慰罢了。

《邶风?日月》这首诗写一位妇女被丈夫遗弃,痛苦不堪,幽愤难忍,长吁短叹,谴责丈夫的薄情寡义,并希望他回心转意,一如既往地和自己和睦相处。诗以日月起兴,以日月的照临下土,反衬自己的相弃,以乐景写哀景,更增其哀。

诗中没有直接写出该女子为什么被抛弃,但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这是由于男子的“德音无良”,另寻他欢所致。她面临被抛弃的命运而不知所措,一方面凄凄切切,满腔悲愤,另一方面还对丈夫心存幻想,希望丈夫能够顾惜昔日的夫妻恩情,再续前缘。可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于是又担心回到娘家后自己不能和父母长久地住在一起,“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由此可见,这位女主人公平日里是极温顺的,温顺到逆来顺受,又极重夫妻感情,只是真的被抛弃时,才发出一些哀怨之声。这正是,纵使平日千般好,一朝被抛奈若何?

、独自哀伤型,不乞求丈夫回心转意,只是感慨遇人不淑。

以《王风?中谷有蓷》为例。本诗以蓷草干枯起兴,女主人公悲叹自己婚姻不幸,遇人之不淑。也许女主人公被弃后已痛苦得无心思前想后了,哀怨得欲诉无语,使得她感情缠绵绯恻,声调凄婉动人。“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至于如何被弃,丈夫如何不良,则没有提及。“慨其叹矣”、“条其歗矣”、“啜其泣矣”,由嗟叹而呼号而哭泣,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女主人公那悔恨交加的怨怼之情,想必也是痛之深,爱之切。

通过上面几种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弃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勤劳、善良,尤为重要的是把爱情看得很重,所以有了爱情便会冲破一切阻力缔结婚姻,并把所有的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爱情上,寄托在男子身上。但这种对爱情的认识还处于早期状态,即她们在维持爱情的过程当中,只能是被动的。由于当时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她们也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所以,虽然她们对待爱情始终如一,但并不能得到什么回报,面对男子的“二三其德”,面对遭弃的命运,也只能哀伤罢了。《诗经》中的女子尚不具备完全独立的人格,但她们至少能够认识到造成她们婚姻不幸的是由于男子的薄情寡义,并能够痛定思痛,或者哀婉埋怨,或决绝反抗,有了维护自尊的意识萌芽――只是这种自尊是已经被伤害了的。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婚姻并没有受到双方家庭的太大的阻碍,爱情相对是自由的。所以,具有完全的反抗封建家庭专制的妇女典型只能在后来的汉乐府里才有所体现。

(二)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诗及弃妇形象比较

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这些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写实精神上承《诗经?国风》,代表汉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虽在乐府采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过乐工的加工、润色,但它基本上保存了民间的本色,充分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情感。其中的弃妇诗与《诗经》中的弃妇诗相比,有了几方面的变化。

、题材的扩大

与《诗经》相比,汉乐府中出现了维护爱情、婚姻的弃妇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山采蘼芜》中的刘兰芝及采蘼芜女子形象。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遭弃的主要因素不是由于爱情,不是由于男子,而是由于封建家庭中家长的逼迫。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遭弃的直接因素是焦母,她认为刘兰芝“无礼节”、“行动自专由”,到底为何“无礼节”、“自专由”了?决定权不在刘兰芝手上,也不在焦仲卿手上,而在焦母手上。在被弃的过程中,刘兰芝表现出了一个传统女子应有的美德,当她感到自己辛辛苦苦而又不免于被遣时,便向仲卿申诉,自愿遣归:“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刘兰芝是善良懂礼的,婆母对她如此凶狠,而她告别之时,却说出这样的话:“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你对我如此不义,我对你却不能如此无情。这是何等的温顺,又是何等的淳厚!试想,中国古代女子有哪一个备受摧残和虐待,还能如此善良地对待摧残自己的人呢?临别前一一告别,当然还有那个平日里与自己一起玩耍而感情甚笃的小姑子:“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事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真是让人为之动容,其情也深,其情也真,与焦母的苦苦相逼相比,确有天壤之别。

《上山采蘼芜》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被弃的女子在山上采蘼芜下山的途中遇到前夫的感伤场面。历来诸家都认为这一问一答之辞是因为丈夫的喜新厌旧,在相遇时被逼才说出新人并不比旧人好的话来。其实细细品味这首诗能够发现,两人在问答之中都隐含着很深的无奈,即她们都在回忆着往日里爱情的美好,而这种美好是被某种外力生生地剥夺了的――这种外力,不大可能来自其它方面,只能来自男子的父母。蘼芜,余冠英《乐府诗选》注:香草之一种,叶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这位遭弃的女子应是采蘼芜治病以

求子。

采蘼芜的女主人公偶然遇到前夫时,“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长跪”说明她对前夫一往情深,曾经的婚姻生活也很融洽。但为什么被抛弃了呢?这首诗写得很隐晦,而且下面的对话中,也看不出丈夫喜新厌旧的表现来,“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古时民间习惯从针织方面去衡量妇女是否手巧。这里只是用缣、素来比新妇与弃妇,并不是比谁的产量比谁的高。女主人公长得不比新人差,手又比新人巧,男子有什么理由抛弃她呢?如果说这是他娶了新人才忆起旧人的好,我看未必。我倒觉得,他的这种悔意是一直郁积于心中的,今日遇到旧人,于是历数家珍,说起旧人的诸多好处来,“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女主人公并没有责怪前夫,只是心中充满着哀怨,当然也有悲愤,然而只是化作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就是说,新人从你的正门娶进去了,我却从旁门离开了……这是多么曲折的情感表达,那种哀怨中又夹杂着多少凄苦与无奈呢!女主人公非常柔顺、谦卑,“长跪问故夫”,都已经成为弃妇,纵然往日万般情谊,那也已成为过去了啊,她对前夫恭敬有余,让我们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不能不深深地叹息。这说明,她平日里对丈夫,对公婆都是极尽夫道与孝道的,即使公婆与丈夫对她颐指气使,她也会逆来顺受的,以致她遭到抛弃后还会有如此表现。

、新的弃妇形象的出现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刘兰芝,在她和焦仲卿的爱情被逼到无法再忍耐的地步时,便具有了反抗精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她知道,她只是为婆母所不容罢了。她为了爱情以死以示清白,其实是在向那个社会示威,既有她的婆母,也有她的兄长,还有县令、太守,等等,以及她看不见的束缚于她的精神枷锁:礼教。

女子嫁后被弃,是妇女最大的不幸。刘兰芝心中应是十分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的,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她只有忍着巨大的悲痛,正视这一命运的安排。及至被遣归家的路上,仲卿安慰她说:“卿但暂还家”,“还必相迎娶”。兰芝是清醒的,知道这不可能,她说:“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 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兰芝不相信事态可以扭转,其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

刘兰芝对爱情是忠贞不渝的。当仲卿对她发誓“不相负”时,她心中涌出无限的柔情:“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当她回到娘家时,县令首次遣媒来,兰芝坚守誓约,对母亲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但当太守遣媒再来,其兄逼嫁时,兰芝表面答应,内心已下了必死之心。面对闻讯而来的仲卿的责问,兰芝冷静而坚定地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兰芝与仲卿诀别之后,投水自尽,仲卿亦赴死于庭院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对殉情的夫妇,是以刘兰芝的求死在先的,她自感与仲卿复合无望,便绝尘而去,就是说,不管仲卿是否也随她一同死去,她都会主动地兑现当初的生死与共的誓言的。

、对爱情、婚姻的认识有了提高

汉乐府时代的女性,对爱情、婚姻有了新的认识,在婚姻生变之时,也能够采取主动,这一点与《诗经》中的遭弃女子的被动有很大不同。如刘兰芝,在不为焦母所容被遣时,是抱着“徒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的态度离开的。她也知道回到娘家后没有好日子过,以致娘家逼嫁以死抗争,“不自由,毋宁死”,这是汉乐府时代女子为了捍卫爱情发出的最强烈的抗争的声音!与《诗经》中的女子相同的是,都把爱情看得很纯洁、神圣,不同的是,汉乐府中的女子以爱情非钱刀所为,高于生命的姿态作出了反抗,而《诗经》中的女子只选择了忍气吞声。相比较而言,汉乐府中的女子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四、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遭弃的若干深层因素比较

(一)从被弃后的态度上比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