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明末小说延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0:38:39 体裁作文
明末小说延绥体裁作文

篇一:明末清初小说选刊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

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沈阳之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平装压膜本,另已知以普通平装形式出版至第四函,与压膜本绝大多数重复。据主编林辰言,全书计划出60种,以下目录不全,希望藏有该丛书或知情的博雅君子补正。

◎1、后水浒传四十五回,青莲室主人辑,郑公盾校订。1981年11月第1版。书前有“彩虹桥上客题于天花藏”的序,藏大连图书馆。本人另藏1985年第2次印刷本,删绣像。

2、赛红丝十六回,有“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序,吴庆先校点。1981年12月第1版。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3、后西游记四十回,佚名著,“天花才子点评”,于植元校点。1982年2月第1版。据“本衙藏版”本校点。本人另藏1985年第2次印刷本,称1981年11月第1版,与前矛盾,又删去绣像及校记等。

◎4、续西游记一百回,张颖、陈速校点。据张颖、陈速藏同治七年鱼古山房本校点。1986年7月第1版。

◎5、平山冷燕二十回,天花藏主人序,李致忠校点。1982年3月第1版。今存最早为顺治十五年刻本,藏大连图书馆,据校。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6、世无匹四集十六回,古吴娥川主人编次,林辰校点。1983年2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清刊本校点。

7、定情人十六回,序署“素政堂主人题于天花藏”,李落、苗壮校点。1983年8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清初写刻本校点。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8、云仙笑五册,天花主人编次,朱眉叔校点。又名《云仙啸》。1983年9月第1版。

9、春柳莺十回,南北曷鸟冠使者著,石庐拚饮潜夫评,曹惠南校点。1983年9月第1版。

◎10、女才子书十二卷,文言。鸳湖烟水散人著,马蓉校点。1983年9月第1版。又名《闺秀佳话》、《女才子传》、《美人书》、《情史续传》。乾隆十五年新镌之大德堂刻本,藏大连图书馆。本人又藏1990年印本,仅封面更动。

11、金云翘传二十回,青心才人编次,李致忠校点。又名《双合欢》。1983年10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本衙藏版”本校点,有天花藏主人序。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12、玉支矶二十回,天花藏主人述,周有德校点。1983年11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华文堂刊本校点。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13、归莲梦十二回,苏庵主人(素庵主人)编次,马托校点。1984年7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得月楼藏版”本校点。

◎14、锦香亭四卷十六回,古吴素庵主人编次,丁令威校点。1984年9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歧园藏板”本校点,缺卷二之四回,参校鼎翰楼本、经元堂本、本衙藏版本并补入残缺。又名《绫帕记》,石印本改名《睢阳忠毅录》。本人又藏1990年印本,封面有更动。

◎15、白圭志十六回,博陵崔象川撰,徐红岚、韩锡铎校点。1985年6月第1版。据清江左书林刻巾箱本校点,又嘉庆十年绣文堂刻本和上海觉悟社铅印本。

◎16、玉娇梨二十回,荑秋散人编次,韩锡铎校点。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据大连图书馆藏“本衙藏板”本校点。压膜本未见。

17、麟儿报十六回,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卜维义校点。晚出本改名《葛仙翁全传》。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压膜本未见。

◎18、飞花咏十六回,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宋嘉哲校点。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据大连图书馆藏清初刻本校点。压膜本未见。

◎19、两交婚十八回,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王多闻校点。光绪间刊本改名《双飞凤全传》。1985年9月第1版。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20、画图缘十六回,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杨力生、周有德校点。又名《花田金玉缘》。1985年8月第1版。后收入1985年7月出版之《明末清初小说第一函》。

21、林兰香六十四回,随缘下士编辑,于植元校点。1985年9月第1版。据大连图书馆藏道光十八年“本衙藏版”本校点。

◎22、驻春园六卷二十四回,吴航野客编次,李致忠校点。1985年9月第1版。据乾隆四十八年三馀堂巾箱本校点。

23、梁武帝演义四十回,天花藏主任新编,韩锡铎、扬华、卜维义校点。据嘉庆己卯抱青阁梓行本校点。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4、铁花仙史二十六回,封云山人编次,沈锡麟校点。1985年9月第1版。

25、警世阴阳梦十卷四十回,长安道人国清编次,卜维义校点。1985年9月第1版。书分《阴梦》和《阳梦》两个部分,崇祯元年刻本。

◎26、五色石八卷,笔炼阁编述,萧欣桥校点。1985年9月第1版。大连图书馆藏原刊本。此书后为书贾析刊为《遍地金》和《补天石》两种小说,各四卷,前者藏大连图书馆,后者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27、鸳鸯针四卷十六回,华阳散人编辑,李昭恂校点。1985年11月第1版。此书后被书贾析刊为《一枕奇》和《双剑雪》两种小说,各两卷八回。

◎28、快心编三集三十二回,天花才子编辑,朱眉叔校点。1985年11月第1版。书分三集,初集十回,二集十回,三集十二回,共演一完整故事。

◎29、鼓掌绝尘四集四十回,金木散人编,李落、苗壮校点。1985年12月第1版。大连图书馆藏崇祯辛末刻本,据校。

30、巧联珠十五回,烟霞逸士编次,王青平校点。1986年10月第1版。

31、英云梦十六回,震泽九容楼主人松云氏撰,邓荫柯校点。1987年6月第1版。 ◎32、双凤奇缘八十回,雪樵主人撰,沈悦苓

明末小说延绥

校点。又名《昭君传》。1987年6月第1版。据兆敬堂本校点,校以忠恕堂本。

33、生绡剪十九回,谷口生、篱隐君、铁舫、浮萍居士、白迂、旧剑堂、肃欠园、一渔翁、不解道人、钝庵、甕庵子、有砚斋、卷石草庵、无无室、抱龙居士等著,李落、苗壮校点。1987年9月第1版。藏大连图书馆,另北图和中国社科院藏有残本。

34、孤山再梦四卷六回,渭滨笠翁编次,楮家伟校点。1987年11月第1版。据抄本校点。与《燕山外史》合刊。

35、燕山外史八卷,文言骈体。陈球(酝斋氏)著,楮家伟校点。1987年11月第1版,与《孤山再梦》合刊。

36、金屋梦六十回,紫阳道人撰,朱眉叔、雷锦校点。1988年4月第1版。民国四年初版铅印本。原署“编辑者梦笔生”。为《续金瓶梅》改写本。

37、幻中真两种,十二回本署“烟霞散人编次,泉石山人评定”,藏巴黎国家图书馆; 十回本署“烟霞散人编次,泉石山人评订,曲枝呆人评录”,藏日本内阁文库。两种版本合刊,司马师校点。1988年12月第1版。

38、金兰筏二十回,惜阴堂主人编辑,绣虎堂主人评阅,苗壮校点。1988年12月第1版。与《引凤箫》、《炎凉岸》合刊,称《金凤箫》。

39、引凤箫十六回,江枫半云友辑,鹤阜芟俗生阅,曹惠南校点。1988年12月第1版。与《金兰筏》、《炎凉岸》合刊,称《金凤箫》。

40、炎凉岸八回,古吴娥川主人编次,青门逸史评点,扬华校点。1988年12月第1版。与《金兰筏》、《引凤箫》合刊,称《金凤箫》。

41、女开科传,新近购入,尚未详细登记。

以下据诸兄发言著录,本人未亲见:

合锦回文传

侠义风月传

醒风流

混唐后传(本人有一春风版,但未列入选刊,存疑)

篇二:春风文艺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书目

春风文艺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书目1、《梁武帝演义》 2、《警世阴阳梦》 3、《女才子书》 4、《女开科传》 5、《鸳鸯针》 6、《生绡剪》 7、《铁花仙史》 8、《驻春园》 9、《快心编》(全3册) 10、《五色石》 11、《画图缘》 12、《英云梦》 13、《两交婚》 14、《定情人》 15、《玉支玑》 16、《玉娇梨》 17、《平山冷燕》 18、《赛红丝》 19、《金云翘》 20、《麟儿报》 21、《飞花咏》 22、《孤山再梦》 23、《燕山外史》(22、23合订一册) 24、《巧联珠》 25、《白圭志》 26、《醒风流》 27、《归莲梦》 28、《后水浒传》 29、《后西游记》 30、《续西游记》 31、《宛如约》 32、《林兰香》 33、《锦香亭》 34、《云仙笑》 35、《双凤奇缘》 36、《欢喜冤家》 37、《春柳莺》 38、《金屋梦》 39、《鼓掌绝尘》 40、《世无匹》

41、《合锦回文传》

42、《人间乐》 43、《炎凉岸》 44、《引凤箫》 45、《金兰筏》(43、44、45合刊称《金凤箫》) 46、《幻中真》 47、《吴江雪》 48、《隔帘花影》 49、《混唐后传》(单独出版) 几大缺本: 1.《人间乐》(印数 2100册) 2.《金凤萧》(印数 9805册) 3.《欢喜冤家》(印数 20805册) 4.《合锦回文传》(印数 11950册) 5.《幻中真》(印数 11500册)

篇三:明末的人祸和天灾 张文木

明末的人祸和天灾

——从张居正改革谈起

张文木

历史是人的自觉奋斗的历史与自然演化的历史的统一,人类历史事件离我们越是久远,它就越接近自然。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既有人祸的内因,也有天灾的外因。张居正的政治浪漫主义改革造成的后果可视为前者,而骤然大幅降温的气象条件,可视为后者。从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几个方面的综合比较分析明亡原因,才较为科学。

一、张居正改革的教训及其历史比较

中国天气暖冷对其北方部落产生的生存空间的压力是巨大的。学界对气候变化对北方游牧部落的生存条件的影响已有规律性的总结,学者程洪认为:

历史上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业文化与牧业文化多次交替的地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研究表明,如平均温度降低1℃,中国各地气候相当于向南推移了200~300km;如降水减少100mm,中国北方农区将向东南退缩100km,在山西和河北则为500km。

[1]

这就是说,“气候变暖变湿,意味着中国农区向北扩张,宜农土地增加;反之,使一些地区变得不宜农作物的生长,农区向南退缩,宜农土地减少。”[2]气温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学者张家诚研究认为: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年平均温度变化1℃或降水量变化100mm,中国粮食亩产将分别有10%的变化。

[3]

天气决定收成,收成好坏决定国柞的长短,这是中国中世纪国运兴衰的基本线索。因此马克思说:

我们在亚洲各国经常可以看到,农业在某一个政府统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个政府统治下又复兴起来。收成的好坏在那里决定于政府的好坏,正象在欧洲决定于天气的好坏一样。

[4]

“15世纪开始,中国气候逐渐转寒,东部海平面又复沉降。”[5]寒冻、雪冻天气大规模、大面积且长时段地铺天盖地袭来。对日益转冷的天气最为敏感是北方的蒙古瓦剌部落,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不断大举南下掠扰明境,1449年明朝军民在土木堡对其进行了最激烈的抵抗且取得胜利,史称“土木之变”。 此后,蒙古瓦剌部衰落,相互混战的蒙古诸部中,以鞑靼的哈喇嗔部勃来和翁牛特部毛里孩最强,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的儿子马古可儿吉思为可汗。成化(1465~1487年)、弘治(1488~1505年)年间,达延汗[6]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1543年(嘉庆二十二年),达延汗死,蒙古又分裂为四十几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强。1548年(嘉庆二十七年)春,俺答乘黄河结冰进入河套。1550年又大举进攻明朝。六月,围攻大同。八月俺答下通州,直逼北京,大肆劫掠后退去。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规模较大的有1511年至1512年间的杨虎、刘六起义,聚众至数十万。他们转战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1512年(正德七年)击败京兵,转战安徽、湖广。年底,起义失败。总体而言,16世纪初的内乱还是可控的。 为了防备蒙古地方统治者的袭扰,明北还加长了北御鞑靼的长城。明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先后设置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在偏关)、固原九个要镇,称为“九边”,派驻重兵。又沿各镇修缮长城。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修筑东起清水营(陕西府谷西北)、西至花马池(宁夏盐池西)长达一千七百多里,嘉庆(1522~1566年)及以后,继续在宣大、蓟东一带修筑偏东一段长城,以固边境。[7]“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战争。”[8](参见图2)

北境及内地的短暂稳定与16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变化有关。“1500年后,中国气候进入了一个相对暖湿阶段,长城以内的北边农垦再度兴成起来。”[9]庆隆年间(1567~1572年),中国东部气温略有上扬,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湿润指数大幅上升,从相对干燥转入相对湿润区间。(参见图1)其间北方屯田也大规模增加。从永乐后的原额屯田至万历初年(1573年)新屯田,北直隶各卫所新增3361420亩。陕西都司并行都司新增屯田12594732亩,辽东都司新增屯田1667266亩。

[10]

外患内忧,

迫使明王朝利用北方战事稍缓的间歇期起用张居正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张居正(1525~1582年)因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与万历帝之母李太后的支持,取代了高拱。穆宗死前遗命张居正等三大臣辅政。穆宗死后,太子朱翊钧即位,这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张居正在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为了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特别是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试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危局。改革——除其严重的负面作用外——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11],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1582年6月(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聚集,指责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改革失败。

与汉、宋两朝的王莽、王安石的改革比,张居正的改革还是比较幸运的,他的改革适逢中原气温和北边湿润度的上升时期,这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较好的自然环境,也使其改革避免了与国家双双败落的“王莽式”结局[12]。

史书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不谓干济才”

[13],但改革毕竟还是失败了,此后明祚已近尾声。

关于张居正改革的正面意义,史家论述较多,其负面后果,则多是些“功高震主”

[14]之类的泛论,也有人认为他败于财税改革[15]。笔者认为导致张居正改革失败从而明朝衰落的关键点不是财税改革,而是以财税改革为起点的金融改革:将已与生产资料形成稳定结合关系农民转绑在货币上,用与货币的关系取代农民与国家的关系,这是张居正改革失败的致命原因。书载:

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又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把嘉庆初年已在福建、江浙等地施行的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推广和实施。实施一条鞭法的显了均平赋役,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或丁六粮四,或粮六丁四,或丁粮各半,然后再与夏秋两税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无论税粮、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俱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

[16]

以土地为中介的农民与国家的直接关系转变为以货币为中介的国家农民的间接

关系,国家和农民同时只对货币负责,这样的好处在“客观上促进了明中叶后商品货币经济的继续发展,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比以前又有一定的松弛了”[17],用现在一些人的话说就是打破了所谓“国家垄断体制”、“进一步扩大民间融资平台”,但问题是,在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没有或尚未充分形成之前,将分散无组织的小农与国家分离并转交给手握大量货币、以放息为生的高利贷者,就无异于将农民交给吸血魔鬼。因为“一条鞭法”的改革中,“小生产者需要货币,却首先是为了支付(对地主和国家交纳的实物租和实物贡赋转化为货币租和货币税,在这里具有重要的作用)”[18],而不主要是为了生产;土地所有者“由于特殊的或急迫的需要,而一时又别无有效办法来获得急需的货币时,只有把土地卖掉,以换取货币”[19]而“高利贷者除了货币需要者的负担能力或抵抗能力外,再也不知道别的限制”。[20]中世纪欧洲受高利贷祸害至深[21],身为犹太人的马克思对更也有深刻的研究,他说:

商人资本和生息资本是最古老的资本形式。[22]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象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在它身上,使它虚弱堪。高利贷吮吸着它的脂膏,使它精疲力竭,并迫使再生产在每况愈下的条件下进行。[23]对小农民来说,只要死一头母牛,他就不能按照原有的规模来重新开始他的再生产,这样,他就坠入高利贷者的摆布之中,而一旦落到这种地步,他就永远不能翻身。

[24]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此句出自明初诗人高启(1336~1374年)的《牧牛词》,其意是长年放牛无忧的农民最怕因交不起租而卖掉家里的牛。到了明中期,于谦(1398~1457年)眼里出现的就是“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25]即老人去当雇工是为了挣钱还债,卖幼子是为了缴纳租粮的现实。张居正改革后,在灾变面前,江浙一带的农民已有了“易子而食”[26]的无奈。明亡前夕,“走入他乡亦饿死,朝廷加派犹不止”[27],除了造反,农民已无路可走。 事后看来,张居正改革与其说解放了农民,不如说解放了长期在重农抑商政策中受到压制的金融力量。让金融摆脱对社会生产依赖并反客为主,它就会成为奴役农民和瓦解国家的力量。张居正用于“解放”农民的货币并不是近代工业资本而是比工业资本更古老的“商业资本”退而“生息资本”,由此可以解释,被货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