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农业方面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34:24 体裁作文
农业方面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与传统农业有关的古诗词

采桑

【南北朝】民歌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归园田居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刈稻了咏怀

【唐】杜甫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彦谦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

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

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

支公尚有三吴思,更使幽人忆钓矶。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唐】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题农父庐舍

【唐】丘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农家

【唐】颜仁郁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早秋宿田舍

【唐】曹邺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

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 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菑。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 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 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田家即事

【唐】储光羲

桑柘悠悠水蘸堤,晚风晴景不妨犁。

高机犹织卧蚕子,下坂饥逢饷饁妻。

杏色满林羊酪熟,麦凉

农业方面的诗歌

浮垄雉媒低。

生时乐死皆由命,事在皇天志不迷。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插田歌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田家即事

【唐】权德舆

闲卧藜床对落晖,翛然便觉世情非。漠漠稻花资旅食, 青青荷叶制儒衣。山僧相访期中饭,渔父同游或夜归。 待学尚平婚嫁毕,渚烟溪月共忘机。

淇上田园即事

【唐】王维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田家即事

【唐】祖咏

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 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 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所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篇二:诗经中的农业诗

1944 年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明确了《诗经》中农业诗歌的具体篇目:《国风》中的《豳风·七月》,《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中的《噫嘻》、《臣工》、《丰年》、《载芟》、《良耜》 到了《诗经》时代,已发展到木与金属的复合工具阶段,因为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炼铜、铸铜技术和炼铁技术,铁质农具得到了使用。这时期的劳动工具种类很多有耜、犁、斧、锹、镰刀、锄头等。犁是当时常用的一种翻土耕地的农具,其中耜就是犁的一种,上面弯曲的有三尺长,称为耒,用木制。下面用金属制成,形状如锹,用以翻地,称为耜。这种农具在当时被普遍使用,在《诗经》的农祭诗里曾再三提到,如《周颂·载芟》云:“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周颂·大田》:“以我覃耜,俶载南亩。”而《周礼·考工记·将人》

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两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

这里所谓的“伐”,就是把土发掘起来;所谓“畎”,就是田里垄亩间的小沟。这里耜就像铲子一样“伐地起土”并且还能“为沟洫”,可见耜虽然是简单的农具,但可以用于深耕。耜这种农具的运用,可以说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大进步。

农业耕作管理方法

《大雅·生民》:“禾役穟穟”毛《传》说“役,列也,”言禾苗行列整齐,生长茂盛。可见条播的播种方式便于通风排水和日光照射,能提高产量,是播种技术的重大进步。《诗经》时代,人们掌握了耕种管理方法,和以前相比田间管理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如《小雅·楚茨》写到:“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除掉杂草荆棘,开垦荒地,这是农耕的第一步。《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描写了这种民俗事象,如《周颂·载芟》所描述的:“载芟载柞,其耕泽泽。”芟,除草。柞,砍伐树木。这里说播种农作物前首先要除草砍树,耕地松泥土。还有《周颂·良耜》:“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薅,除草;荼蓼,野草。这里指庄家长出来以后,有些野草随之长出,为了保证禾苗生长,要将野草拔出使其腐烂在田里,可以做肥料,使庄稼长的茂盛。

西周春秋时代对于农田的垦耕,普遍采用两人合作的办法,即所谓耦耕。《周礼·考 工记·匠人》说:“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亩。”郑玄注曰:“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其垄中曰<田巛>,<田巛>上曰伐。伐之言发也。<田巛>,畎也。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

学者大多根据这一点,认为二人并二耜而耕,叫做耦耕。也有人认为二人拿两耜相对而耕,叫做耦耕的,如《诗经·小雅·大田》孔颖达正义说:“计耦事者,以耕必二耜相对,共发一尺之地,故计而耦之也。”

也有认为二人一前一后同时垦耕,叫做“耦耕”的,《考工记》贾公彦疏说:“云‘二耜为耦者,二人各执一耜,若长沮、桀溺耦而耕。此两人耕而耦,共一尺,一尺深者,谓之畎。畎上高土谓之伐,伐,发也,以发土于上,故名之伐也。此二人虽共发一尺之地,未必并发。”

也有认为二人合作垦耕,一人耕,一人耰(椎碎土块),叫做“耦耕”的。总之, 各家对于“耦耕”的解释,说法纷纭,但古时称为“耦耕”为“合耦”或“比耦”,是二人运用二耜合作垦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两人是相并而垦耕,还是相对而垦耕,是看需要而进行的,目的无非在通过合作以提高垦耕的工作效率。《噫嘻》云:“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记载了这种垦耕的场面。采用这种耦耕的耕作方式提高垦耕的工作效率,能够合力完成一人无法完成的工作。由于西周统治的主要地区是黄土地带,土壤比较松,容易垦耕。在这种比较先进的耕作方式下,周代的土地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农田的面积较以前扩大了很多,农业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耕作方式上,牛耕使用于农业,是周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特点。从《诗经》记载的祭祀活动看,周代已经不是大批的屠杀耕牛来作为牺牲了。在宰杀牛作为祭品的同时还加之以稻米、高粱等农作物来祭祀。《小雅·大田》云:“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有些祭祀,甚至已经不用牲畜而只用酒食“为酒为醴,大雅·大田》:“大田多稼,即种且戒。”郑《笺》曰:“将稼者必先相地之宜而择其种”即根据土地所宜选择品种。《周颂·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苗,绵绵其麃。”据孔颖达疏义理解

这是选择内含生气的种子播种,故成活率高。因而此诗描绘幼苗接连破土而出,长势整齐茂盛。“同时根据(《国语·周语上》)说周人抓住立春至二月初这段时间进行耕种,这时已采用条播,在农田上按横向每步挖一条小沟,将泥土翻在垄上,在垄上翻耕播种。”

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载芟》)祭祀在古人看来是重大的活动,祭祀时少杀牛或不杀牛,正说明牛在农业生产和农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噫嘻》和《载芟》分别描述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状况,“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这种大规模的劳作仅靠人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在山西浑源出土的周代“牛尊”,穿有鼻孔,说明当时之牛已经被牵引着从事农业生产了。牛耕的运用提高了周人的农业劳动效率,对当时的农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诞后稷之穑, 有相之道。”(《大雅·生民》)周人的另一先祖公刘率领周民自邰远徙, 通过仔细观察, 慎重考虑, 终于选定了既富庶又繁荣的豳作为定居之地:“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 既顺迺宣, 而无永叹。” (《大雅·公刘》)公刘认为此地宜于农业耕作, 大家能够在此获取衣食之源, 然后民将安今之居而无长叹。《鄘风·定之方中》说到卫文公徙迁复国,发展农业生产时也是首先做了一番相土工作:“开彼虚矣, 以望楚矣。望楚与堂, 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朱熹意为:“观之以查其土宜也。”

卫文公又通过占卜验证了他相中的确实是一个适合耕种植桑的好地方:“卜之其吉, 终然见藏。”《小雅·楚茨》告诉我们在已经选好的耕作之处, 要先除掉丛生的蒺藜, 把土地开垦出来:“楚楚者茨, 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周颂·载芟》也是先叙述的除去杂草砍伐树木的垦荒:“载芟载柞, 其耕泽泽”。毛传:“除草曰芟, 除木曰柞。” 有时还需要放火烧荒:“瑟彼柞 或, 民所燎矣。”(《大雅·旱麓》)为了保证播种的顺利进行, 还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要划定田界,“乃疆乃理”(《大雅·绵》)、“我疆我理”(《小雅·信南山》)、“于疆于理”(《大雅·江汉》); 要平整土地,“彻田为粮”(《大

雅·公刘》)、“彻申伯土田”、“彻申伯土疆”(《大雅·菘高》); 要开沟挖渠,“乃宣亩”(《大雅·绵》)。商周时期先民对整地工作相当重视, 从甲骨文中“田”字的形状可以看出当时田间已经整治得很规范, 沟渠纵横, 以防暴雨洪水冲毁农田。《诗经》中常见

“亩”字, 如:“俶载南亩”(《小雅·大田》)、“乃宣乃亩”(《大雅·绵》)、“横从亩”(《齐风·南山》)等等, 亩就是垄, 在田中翻土起垄, 并且根据地形和水流走向, 将垄修成南北向(南亩)或东西向(“南东其亩”的东亩), 这可谓垄作的萌芽。

(《周颂·良耜》)则是把薅除的

荼蓼等杂草沤烂在田间作为绿肥, 使庄稼长得茂盛。此外, 扫除废弃的杂物, 用火烧、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当时常用的肥料。

“刺草殖谷, 多粪肥田, 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除虫是耕种管理的重要环节,《诗经》中多次提到破坏农作物生长的害虫,《大雅·瞻卬》:“蟊贼蟊疾, 靡有夷届。”《大雅·桑柔》:“降此蟊贼, 稼穑卒瘁。”在《小雅·大田》中可以见到人们防治虫害:“去其螟螣, 及其蟊贼, 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 秉畀炎火。”螟食苗心, 螣蛀苗叶, 蟊害苗根, 贼坏苗节, 先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 通过细致的观察, 充分认识了诸多害虫对庄稼的危害, 于这些害虫必须及时清除, 以免幼苗受损, 影响收成。人们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 采用火光来诱杀害虫, 令其自投火中, 自取灭亡。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商周时期已经脱离了原始农业那种不耘不灌, 任之于天的状态。同时, 由于人口的 增加, 对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对土地的利用不再是荒十年八年, 等到草木茂盛再重新开荒播种, 而只要休闲两三年之后就可以继续耕种, 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西周

的耕作制度是种植一年休耕两年的休闲制, 土地利用率已达三分之一, 比起原始农业的抛荒制大大提高了。《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中有不易之地、一易之地和再易之地 , 这就是为了合理的保持土地的肥力,根据田地整治程度确定休耕轮作制度。所谓不易之田就是无需休耕的上等好田, 一易之田即耕作一年休耕一年的一般田地, 易之田即耕作一年休耕两年的生荒田。《诗经》中有一套专门的术语言称不同生熟程度的田地,《小雅·采芑》:“薄言采芑, 于彼新田, 于此田亩。”《周颂·臣工》:“亦又何求, 如何新畲。”《尔雅·释地》解释为:“田一岁曰葘, 二岁曰新田, 三岁曰畲。”即初垦的生荒田称为“葘”或“葘亩”, 耕作了两年的是“新田”,三年以上的熟田就称作“畲”。这种由荒地逐步整治成为熟田是耕作技术进步的表现。到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深耕易耨”、“多粪肥田”等耕作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使地力得到恢复和提高, 有一部分较好的土地就不需要休闲几年再种植, 而是每年都可以种植, 这种土地利用制度叫连年种植制,这一部分土地的利用率是百分之百, 比休闲制提高了两倍, 这在我国耕作制度上是个巨大的进步, 从此以后, 我国就走上了连年种植制的道路。有的地方由于人口密集, 土壤肥沃, 加之善于耕作, 精心管理, 则可“四种而五获, 甚至“岁而再获”.

经过诸般劳作, 人们期盼的丰收如期而至“丰年多黍多禾余”(《周颂·丰年》), 忙碌而喜悦成了收获季节的主旋律:“恒之禾巨禾丕 , 是获是亩。恒之糜芑, 是任是负。”(《大雅·生民》)“载获济济, 有实其积。”(《周颂·载芟》)“获之挃挃, 积之栗栗。”(《周颂·良耜》)我们的先民是勤劳的, 又是非常善良的,“彼有遗秉, 此有, 伊寡妇之利。”(《小雅·大田》)收割后遗漏的麦穗不再去拾取了, 就留给那孤苦无助的寡妇吧, 也许会稍助其生计。《诗经》形象地描绘了收获之丰,《小雅·甫田》:“曾孙之稼, 如茨如梁。”《周颂·良耜》言所获黍稷:“其崇如墉, 其比如栉。”“九月筑场圃”(《豳风·七月》)早早准备好晒谷场, 等庄稼收割完毕运至此打场晾晒。人们期待着丰收, 为丰收后的仓储作充分的准备:“乃求千斯仓, 乃求万斯箱。”(《小雅·甫田》) “乃积乃仓”(《大雅·公刘》)。待收粮入仓, 一年的生活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篇三: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

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国之所以是历史悠久、有着璀璨文化的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这神州大地上能生存、繁衍、发展、进取,也是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绵延。中国诚所谓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苦难中始终蕴育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咏农诗歌更是时刻在记录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农业发展。当然,从某种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不仅中国的咏农诗歌记录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咏农诗歌的发展,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咏农诗歌既有贴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产生亲切的生命共感,达到与自然间的主客交融、物我为一的真实古代务农者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有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剥削劳动者的黑暗的社会情况的描写;既有对农夫们创造农业具械的智慧和好丁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出的集体精神的高度赞扬,也有对农民世世代代担负沉重的租税,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政治局面所表达出愤慨不平之情,中国古代咏农诗歌出呈现出的画面无不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是中国农业历史的另一种体现与记录。

从《伐檀》与《硕鼠》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古代劳动者们的反剥削、反压迫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剥夺、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可耻现象;从《七月》、《大田》以及《良耜》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从《桓帝初小麦童谣》和《蚕谷行》中,我们不仅可感受到战争及政治腐败对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也体会得到人民在与统治者抗争的勇气和战斗力;从《岁晏行》与《观刈麦》中反映了当时赋税的繁重和农民的辛苦;从《归园田居五首》即《渭川田家》中,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纯净幽美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赋贫民田》中,我们既体会到了作者认为农业应该敦本重农,平均、限制产业,减少兼并的卓越识见也看到一幅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画面;在《田家》与《后元丰行》更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风调雨顺,富足,祥和的乡村图画。

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是牢不可分的,在阅读阅读着这些真实的诗词歌赋,的同时我们也在进一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更可以真切的了解到中国在历史各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停滞,以及遭受天人灾害时农民的劳作、生活、社会地位、苦乐、命运等情况,受到感染、激发;从而能够继承古农先民们在农业劳动、社会活动中与自然斗争、与统治剥削者斗争的经验与智慧,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弃其历史的局限性,芟旧创新,奋发进取,从而自觉培养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所需要的、能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又能精湛掌握运用新科技、全面发展、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