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自然科学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18:37 优秀作文
自然科学论文优秀作文

篇一:自然科学论文

题目的选择很重要,可结合自己特别有兴趣的某门学科的学习、钻研,或者结合学科课外兴趣小组的课题研究活动,或者根据自己平时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研究,选择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适合自己水平、条件的题目。然后参照课文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注意点,去认真搜集并分析材料,提炼出有一定价值的观点,安排好合适的结构,快速起草并细心修改,最后认真誊清。课文后所附例文可供参考;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参读一些报刊上新近发表的科学小论文。

下列题目供参考:

1.沙尘暴的成因与防治

2. 江的污染小议

3.怎样防止土地荒漠化

4.也谈敬畏生命

5.析生物链

篇二:自然科学论文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不反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谈到物理学,有的同学觉得难;谈到物理学究,有的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的同学更觉得他们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所说: 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极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贯的风筝,将 上帝之火 引下凡,由此发明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个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尔察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的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的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之后,阿察尔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研究身边锁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技术成就,无不是建立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锁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我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物理学方面不断进步。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初三:邱卫平

篇三:自然科学论文

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文摘要】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加工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农耕文化上的反映。

【关键词】 中国农耕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农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条件,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

发生、发展于中国境内的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存在着东、西、南、北地域差异。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中国境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结果。对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进行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生态成因,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农耕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拥有960万k㎡,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地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貌类型,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地域差异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烈,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和世界最大的大洋之间。在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同纬度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中国气候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

中国内陆距海遥远,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阔,同时西南青藏高原又阻碍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中国气候又表现出强烈的大陆性,与世界其他同纬度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具有冬季偏冷、夏季偏热,气候年差较大,降水变率大等特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海陆影响差异较大,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从东到西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早等地区;此外,在垂直方向上还出现“山下百花山上雪”的景观。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是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的前提。

(二)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种类齐全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部。既有平均海拔5 000 m的一级阶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有海拔在1 000~2 000 m,由高原和盆地组成的第二阶梯;还有平均海拔在500 m以下,由平原和丘陵组成的第三级阶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种类齐全。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常态地貌,也有山岳冰川、冻土、风沙、流水、喀斯特及红层地貌等非常态地貌。这是平原农耕文化与山地农耕文化差异的基础。

(三)生物、土壤起源古老,类型繁多

生物、土壤的发生和演化受气候和水热条件的制约。气候和水热的时空分布决定了生物、土壤分布的时空分布。中国的生物和土壤起源古老,而且类型繁多。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貌类型,为生物土壤的发生和演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自北而南,植被类型由针叶林逐渐变为针叶落叶阔叶林、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与此相适应,土壤自北而南由漂灰土逐渐变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和砖红壤等。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动物分布也呈现出南、北,东、西差异的特点。纷繁多样的生物和土壤类型,为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中国独特的、差异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创造和演化提供了天然的平台,是中国文化地域差异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原因所在。

二、中国农耕文化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

农耕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环节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完成自然物向文化事物的跃迁和人化,使“自然—人化”律得到集中地体现。受“沉淀—积累”律和“进化—分化”律支配,来源于采集渔猎文化的农耕文化,经过不断地沉淀积累和进化分化之后,不仅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脱颖而出,而且逐渐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文化体系。因此,建立在农业耕作基础之上的农耕文化是人类处于农业社会下所创造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初始阶段。

根据对农耕的认识,可将“农耕文化”分解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农耕思想意识文化;第二层次为农耕器用实物文化;第三层次则是农耕典章制度文化[20]。因此,农耕文化是指人类在农耕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换句话说,农耕文化主要指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内容可以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饮食文化、耕作农具、作物遗存、农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农耕民俗和反映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农耕文化

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文化的内容不同。

在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在当地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花粉,大都属耐旱植物,动物也多属山地森林动物及草原动物”。这说明当时的气候已接近今天的荒漠草原,干旱少雨。这种自然环境显然不利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济活动属于原始狩猎经济文化类型。

在珠江-闽江流域则,年降水量约为1700~2000 mm,属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气候。茂密的常绿阔叶林,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丰富的食物难以形成逼使原始人类发展农耕文化的压力。考古发现的“工具中有较多的骨、角、蚌、牙制品,大都磨制精细,但多为镖、镞、矛、刀、匕、锥、针、鱼钩、凿等小型器具”,同时还有“大量鱼骨、蛎、蚌、螺、蜗牛等贝壳的存留”,不仅反映了使用这些工具的环境并不十分艰苦,也反映了水生动物如海生软体动物、淡水软体动物及鱼虾是他们的主要食源之一,但这里的经济仍属摄取性的而非生产性的经济。

在黄河流域,第四纪黄土高原已开始形成,全新世冰后期黄土高原干旱少雨,气候温暖。用于采集的植物、果实逐渐减少,可猎取的动物数量由于人口的增加、猎手的日增以及捕猎手段的提高也逐渐减少,从而逼使原始先民不得不驯化野生植物,于是适于食用、耐干旱、生长期短的野生粟类首先得到驯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另外,黄河及其支流又为初步驯化的作物提供了灌溉条件,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原始农业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耕文化开始了。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

君毅先生曾说过:“希腊文化始于商业殖民,而中国文化则始于农业安土”。众所周知,自古以来,由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民都以从事农耕为主,因此,中国的农耕文化主要在此萌芽。可以说,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因此,中原地区不仅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且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仅以河南为例,通过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对其农耕文化的影

响。

河南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和黄河下游的中段,自古中天而立,东有辽阔无垠的豫东冲积平原;西依巍峨连绵的伏牛、熊耳山脉;南有蜿蜒起伏的桐柏、大别山脉、南阳盆地;北有太行山脉、华北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河南自远古起就成为黄河流域古老文化的一颗明珠。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由于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同时,河南境内的淮河、伊洛河、漳河等河沿河的台地和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适合狩猎采果、种植五谷,又能躲避水灾,为古代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人类长期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对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观念,进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文化。如生活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民族因长期处在四周环海的环境当中,创造的是颇具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而长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先民们,创造的是求稳敦实的大陆文化。因此,先秦中原农耕文化的特质正是由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可见,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自然地理环境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地理要素是农耕文化的加工对象,影响农耕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农耕文化地域差异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赵 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69.

[2]江 帆. 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35.

[3]王亚明,崔同,孙德中.农耕文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N].河南日报,2007(16).

[4]唐君毅.中国文化精神[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111.

[5]徐昌义.有关农耕文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综合性思想理论),1999(02).

[6]杨东升.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的影响[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篇四:自然科学论文

xx学校

《基础生命科学》选修课程论文

题目: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类健康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选 修 班 级 :

201x年 xx月xx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类健康

作者:xxx

【摘要】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参加了人体基因作图,测定人体23对染色体由3×109核苷酸组成的全部DNA序列,并于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在2001年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创建计算机分析管理系统,检验相关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进而通过转录物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相关技术对基因表达谱、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可获得与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1]。

我们启动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把基因组的科学成果用到生物学其他领域里,用到人的健康上,最后到社会的应用,融入到对人类社会的福祉里面[2]。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 基因疾病 人类健康 不利因素

基因的重要性

生命信息的储存单位,就是我们说的基因。基因作为掌控人类自身性状、特征和遗传的根本因子,以其简单的双螺旋结构、复杂的排列方式,使全世界范围内的每一个人类都有着相同的本质和不同的特质。基因的轰动范围极为广泛,我们身上的每一处体态特征几乎都由基因所决定,大到一个人的身高、外貌,小到一颗牙形的状,甚至是一根头发的直径都与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基因由五种碱基对以庞大的数量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而成,其本质是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在一个活跃的细胞内,特定的基因通过解旋、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RNA、蛋白质等相应物质的合成,这些数以万计的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RNA、蛋白质在细胞内外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作用,从而达到控制人类机体、完善结构功能、协调组织器官运作的神奇效果[3]。由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解开人类自身的秘密,就要从破解基因的密码做起。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

为了破解基因的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应运而生。我国于1999年9月参加到这项研究计划中,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并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4]。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采用的DNA序列的分析方法是以凝胶电泳为主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手工运作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测序技术产生了就是毛细管电泳仪技术。这使得测序的速度大大加快,一天就可以有100万个碱基对的的序列被测

出。到2006年,随着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的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书写玩啦最后一个章节。在2008年,我国成功绘制完成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称为“炎黄一号”)[5]。基因测序的最终目标就是测定每一个人的基因组并降低测试的成本,从而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张独一无二的基因身份证。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医学的贡献

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把它应用到生物学等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与治疗疾病服务。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药物与疫苗的开发及预防与治疗疾病,另外一个方面是疾病的检测与诊断。

在中国,基因药物和疫苗的发展中明显有两个阶段,它们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分界线。第一个阶段是我们还没有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二个阶段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之后。统计数据表明,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新的生物药物以及疫苗等的开发与上市的增长速度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转变。其增长速度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所产生的基因组数据增长速度成正相关性。近来,我国的药物研发也有了新的突破,研制并生产了全球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我们知道,生物产业与生物经济的发展有这样一条必由之路的,即将生物资源转化成生物信息,进而形成知识产权,然后才能形成生物产业,最后才有生物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一个路线已经基本上打通了,需要的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以及它们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融合。例如:在未来,我们有可能研制出“生物导弹”,直接把药物运送到需要治疗的细胞里,与基因结合,杀死细胞[6]。

人类基因组计划除了在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方面得到应用以外,还被运用到了个体化健康的诊断上。我们能够发现目前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它是涉及到全国1.45亿人的慢性疾病。而且它还在悄悄的撒网,危险还在继续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患高血压的人群中,有70%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患病,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医院。即便是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也仅有一小部分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而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7]。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基因序列,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并通过改变环境与生活习惯来降低它的发生率。其它一些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如肿瘤、冠心病等同样严重威胁着国人的健康,当我们拥有基因身份证以后,就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到自己[8]。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事实也告诉我们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这样慢性疾病的死亡率增长的时期。近三十年来,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脏的死亡率下降了非常多。这说明这些慢性疾病是可以治的,可以预防的。对于疾病的预防,基因诊断与基因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千余种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发现或诊断。其中很多已经用在临床上或处于实验室应用阶段。

对于成年人遗传疾病的诊断和筛选,有很多著名的例子,比方说乳腺癌,遗传性糖尿病,这些疾病都可以检测出来。检测出疾病之后,可以针对这些疾病进行非常有效的治疗[9]。在基因检测方面,它的分类也是非常的详细,比如说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等等。为什么要做这些产前诊断呢?就孕妇的年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她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的频率很高。所以大龄孕妇的产前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以后有时可以实施很好的胎儿手术治疗。此外,就健康人群来说,生活方式以及运动对健康影响很大。哈佛大学做了几十年的对健康人群的跟踪研究,如每天走的英里数和降低死亡率的关系非常明确:每周走30到35英里的人死亡率可以降50%。可见运动对于人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10]。

另外,基因技术还被运用到DNA鉴定方面。DNA鉴定已经给法医科学和犯罪司法系统带来了一场革命。DNA已经成为无数审判中的关键证据,帮助警察和法庭鉴别暴力犯罪中的罪犯,而且可信度非常高。它能够确定犯罪的人,同时也能够证明误判的人无罪。不仅如此,DNA鉴定还可以用于帮助寻找失踪的人、谋杀或事故中的受害者;还可以用于证明或否认父子关系等等[1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利因素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否认人类基因组计划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积极意义,但是我们同时无法回避有人企图利用该计划的成果去从事一些对人类有破坏的活动。下面我将详细的叙述一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利因素:

1、基因歧视。 我们知道基因信息能揭示个人的身体、智力状况和性格特征等情况,这些资料对升学、就业、婚姻、投保等都起决定性作用,一旦向他人和社会披露,就可能会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甚至形成新的社会歧视浪潮。基因歧视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的不平等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并是原本奠基于个体之上的社会关系和人性观念遭到空前的挑战。有些基因决定论者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天才现象,像爱因斯坦的科学才能、梵高的绘画技艺等,都是基因决定的结果;甚至认为基因科技能使人们能按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并能将各种生命体优势都集中到某个人身上,这就是基因优生,并将人类分为两级——“基因优生人”、“基因自然人”。在他们的观点中,基因决定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注定人是不平等的,人天生就有等级,有优有劣。我们是无法否认这种情况的出现[12]。

2、人类多样性的灭绝。我们可能无法阻止基因歧视的出现,也就无法阻止人们对基因优生人的追求。那么,当人们根据基因图谱生产出“十全十美”的后代后,那么大家的种族、肤色、智商、外貌等多样性都将不复存在。

3、种族优越论。当人类的基因成果遭受到有心人的利用,他们就可以据此宣扬“种族优越论”,诋毁其他民族甚至借口发动侵略战争,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4、基因武器。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肯定存在着基因差异,而同一个民族的人肯定有很多相同的基因。那么未来是否会出现针对某个种群的灭绝性的基因武器?这种

基因武器的本质是研究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特异性基因,研制出专门对付他们的转基因细菌或病毒,这种致命的东西往往是难以侦测和抵御的,其威胁超过核武器[13]。

5、后继权利。如果某人生病采用基因治疗疾病,是用体细胞还是用生殖细胞?对这个人生殖细胞的基因干预会不会侵犯了他后代的权利?这属于代际伦理学问题。尤其是当这种治疗是用于与医学目的无关的诸如改变肤色、发色或身高等方面的目的时[14]。

6、超长的寿命。我们无法否认自己惧怕死亡,那么当我们能够支配控制寿命的基因时(如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我们肯定会运用这项技术提高自己的寿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可以活到200岁,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将面临空前的“浩劫”式的消耗,那时能源革命很可能不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最佳途径,人们很有可能通过发动战争来获得资源。

7、隐私权。人类基因组研究既然可以清楚地了解人体的一切,那么对于每个个体来说,自己的身体将再无秘密可言。如果一个人的基因样本被获取研究了,可谁该知道这些结果呢?他有权知道或不想知道,甚至放弃知道的权利。但其他人还有谁可以知道这些呢?他的亲属、朋友、恋人、学校、工作单位和保险公司等,他们谁能够知道?也许就是因为他们知晓了对象的基因问题,他们可能遭到遗弃、无法交朋友、无法参保、无法上学[15]。

总结

在未来,基因将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几个方面之一,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事情,而人类基因组学业将会对人来的健康,生育,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未雨绸缪,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减少基因组计划在应用过程中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江 王晓名 何涛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研究》[N]《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3期

2 、詹金彪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教学的改革思考》[N]《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年 第6期

3、 Housman D,Ledley fD. 《Nature Biotech》,1998;16:492

4 、Kleyn PW,Vesell eS.Develop 《Science》,1998;18:1820

5、 Hitert P,Boguski m. 《Science》,1997;278:568

6、章波 《人类基因研究报告》重庆出版社 2006年版

7、钱俊生、孔伟、卢大振 《生命是什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C.丹尼斯、R.加拉格尔、J.D.沃森序 《人类基因组 我们的DNA》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9、Rowen L. Mahairas G, hood.L. 《Science》,1997;278:605-607

10、Goffeau A,Barrell h,Bussey H et al. 《Sceince》,1996;274:546-567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