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师说原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3:23:08 优秀作文
师说原文优秀作文

篇一:师说原文

古之[1]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6]乐师百工[27]之人,不耻相师[28]。士大夫之族[29],曰师曰弟子云者[30],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3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2]。 呜呼!师道之不复[33],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4]不齿[35],今其智乃[36]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7]!

圣人无常师[38]。孔子师郯子[39]、苌弘[40]、师襄[41]、老聃[4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44]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5],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6],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7],不拘于时[48],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之:结构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固定句式:用来 的,

[3]道:指儒家之道

[4]受:通 授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 述而》: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季氏》: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相当于于,在。

[9]闻道:语本《论语 里仁》: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儒家之道。

[10]从而师之:跟从他(并且)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难道。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生年。之,助词,无实义。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3]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不及。

[18]耻学于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3]句读:读,通 逗 ,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24]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 否 。有的(指 句读之不知 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 惑之不解 这样的大事)不问老师。

[25]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放弃。

[26]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 大聚》有关于 巫医 的记载,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7]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8]相师:互相学习。

[29]族:类。

[30]云者:云,语气助词,无义。者,表陈述语气,无义。

[31]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3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阿谀,奉承。

[33]复:恢复。

[34]君子:古代 君子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5]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36]乃:竟。

[37]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也欤,也作 也与 ,虚词连用,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 啊 。

[38]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39]郯(t 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 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的由来。

[40]苌(ch 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41]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42]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43]三人行句:语本《论语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不必:不一定。

[45]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46]李氏子蟠:李蟠(p 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7]六艺经传(zhu 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着作。通,普遍。

[48]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9]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50]贻:赠送。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断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 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如此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篇二:师说原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学兼诗人。性秉直,居官仍不改其性,故屡被贬。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供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方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词必已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其成果颇硕,《原毁》、《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等都是优秀作品。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如《汴州乱》,《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古诗往往规模宏大,才气纵横,气势雄伟。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不过象《陆浑山火》、《南山》、《石鼓歌》、《月蚀》等,故意搜集险怪,过分散文化、议论化,有伤诗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七六。有《韩昌黎集》。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珮,与我高颉颃。”

篇三:师说原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篇四:师说原文

师说

古之(助,的)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老师)。

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传授)道(道理)受(通授,教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判】

老师,是用来 传授 道理、教授学业、 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承)知(懂得)之(道理)者(……的人),孰能无(没有)惑(疑难问题)?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 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转)不从(跟从)师(老师),其(指示代词,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解决)矣。

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得到解决。 生乎(介,在)吾前,其(代,他)闻(懂得)道(道理)也(句中停顿)固(本来)先乎(介,比)吾,【介后】 在我前面出生的人, 他 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吾从(跟从)而(而且)师(意动,以……为师)之(代,他);生乎(介,在)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介,比)吾, 我 跟从而且 把 他当做老师 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吾从(跟从)而(而且)师(意动,以……为师)之(代,他)。【介后】吾师(学习)道(道理)也,

我 跟从而且 把 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 夫(发语词)庸(哪管)知(知道)其(代,他的)年(年龄)之(主谓)先后生于(介,比)吾乎(表反问语气词)?

哪管 知不知道他的出生年月是 比我早 还是 比我晚呢? 是故(因此)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道理)之(主谓)所存,师(老师)之(主谓)所存也。【判断】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 地方。

嗟乎!师(名作动,从师)道(风尚)之(主谓)不传(流传)也(句中停顿)久矣!

唉! 古代从师学习的 风尚 不流传 已经 很久了, 欲人之(主谓)无惑(疑难问题)也(句中停顿)难矣!古之(助,的)圣人,其(代,他们)出(超出)人也远矣, 想要人没有疑难问题难啊!古代的圣人, 他们 超出一般人 很远 犹且(尚且)从(跟从)师(老师)而(承接)问焉(语气词);今之(助,的)众人(一般人),

尚且要跟从老师 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 其(代,他们)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转)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向)师(老师)。【介后】 他们的才智 低于 圣人也很远,却 以 向老师 学习 为耻。 是故(因此)圣(圣人)益(更加)圣(名作形,圣明),愚(愚人)益愚(愚昧);

因此圣人 更加 圣明 ,愚人更加 愚昧。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表猜测,大概)皆出于(自)此乎(语气词)!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 都是由于 这个 原因吧? 爱(喜欢)其(代,他们)子,择师而(连,来)教之(代,他),于(对于)其(他们)身(自己)也,

喜欢他们 的孩子, 选择 老师 来教 他。 对于 他自己, 则(却)耻(意动,以……为耻)师(从师)焉(语气词),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助,的)师,

却 以 跟从 老师学习 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 授之(代,他们)书而(并)习其(那些)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那些)道解其惑者(……的人)也。【判断】 教他 读书,学习书中 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那些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宾前标志)不知,惑之(宾前标志)不解,【宾语前置】或(有的人)师(从师)焉(兼词),或不(通否)焉, 一方面不通晓文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有的人向老师 学习, 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转)大遗(放弃),吾未见其明(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大的方面倒要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 不耻(意动,以……为耻)相师(学习);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表目的)笑之(代)。问之(代),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相似)也,道(道德学问)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阿谀)。”呜呼!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

师(从师)道(风尚)之(主谓之间)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 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其(多么)可怪也欤!

多么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意动,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指示代词,这些)徒(人),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

其(代)贤不及(比不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

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师不必贤于(比)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问和技艺)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普遍)习之(音节助词),不拘于(被)时(时俗)【被】,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 学习, 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 学于(介,向)余【介后】。余嘉(赞许)其(代)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用来)贻(赠送)之(代)。 向 我 学习。我赞赏 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 送 给他。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