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论学习(45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3 23:32:12 初中作文
论学习(450字)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论学习(450字)作文

  学,习,这两个字,我认为是有着不同的含义,学,是指上课时的学,而习,是指下课后自己的复习。然而只有这两个字结合起来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学习好!

  学,正所谓学,就是只上课时的学,我们应如何对待上课时的学呢?——我们要认真对待。有些同学上了课左瞧右看,一点学习的样子也没有,这样的学就是不认真的学,理所当然的,他也不会学好了。

  习,正所谓习,就是指下课后的复习,我们应怎想复习呢?怎样复习才是最好的复习呢?首先,我们要先确保上课时老师让记得东西都记全了,上课时也认真听讲了,这样才能复习好。我们下课后,要一字不差的把老师上课说过的重点,难点背下来。一些需要了解的地反复也要反复读上几遍,真正的复习好。

  学和习,这两个字只有合二为一,变为学习时,我们学习的效率才可以提高上去,我们的成绩也才可以提高上去,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合二为一,是我们的学习成绩飞速提高吧!!!

    实验中学初一:李欣钰

篇一:论小学作文课

论小学作文课

一、认识小学作文课

作文课,是老师和学生在写作训练的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心灵之间达成默契的时空形态。

作文课,是师生间思想感情的一次坦诚交流,用不同文字记载下来的生命体验的备忘录。

作文课,是师生从有法到无法的一次长征,多数的留在草地里,少数人成了国宝的壮举。

作文课,是师生无法彻底完成,无法给出绝对指标,无法执行一个标准的一种成长过程。

理想的作文课,以人的快乐健康成长为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始终坚持整体论(即和阅读教学、其他学科主动整合)、系统论(即写作基本知识与文体的有机、有序、有效结合及应用)、个体论(即尊重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合作学习)、阶段论(即按学年大体分成初中高三大阶段,分别设定大体目标并细化到月),确保作文教育教学达到较高的境界(即遵循小学生认识规律、写作规律、教学规律)。作文课,是师生共同建设的适宜小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个性发展的小环境。

二、作文课的问题

教育改革步步深入,作文课教学不断取得进展。但囿于微观于教材,微观于语文学科,围观于课堂结构,微观于技

术手段,微观于教师能动,致使作文课教学进步的量和质,都远远地落后于时代对学生掌握写作工具的能力需要,远远落后于作文课对学生实行有效人文关怀的生命需要。无论从教材上,从教法上,从学法上,从评价体系上都与动态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基本还在沿用一把尺子——考分

德定力产生了摇摆,甚至是变异。于是,对作文课的研究探索着力不多,即使做了,学了,观摩了,也心不在焉,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或者搭搭戏台子,拉拉花架子,混混好名字,仅此而已。

才是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其实,这是我们的应试教育画地为牢、培育失败的可怕后果。到了初中、高中、大学,这一弊端更加凸显出来了。在校许许多多的孩子不会写作文,想去学吧,积习成癖,加之学科增多,无暇分身,姑且放之,久而久之,作文成疾,积重难返。甚至大学生毕业生写毕业论文居然要到网上去抄、去摘,甚至要请枪手。岂不是咄咄怪事!?

诚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以培养作家为标底的,但我们在小学阶段既要训练多数学生学会简单写作的基本技能,也要为可能成为作家的孩子渗透基本的创作常识,不可一概而论,给自己“减负”。执行一个标准,模仿一个教法,坚持一个答案,听一家之言的做法和现状应该见鬼去了。

那么,小学的作文课到底有没有一条大体的路径可走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因为文章是人写出来的,好坏是有客观标准的,因而它就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文章产生的基本规律,作文教学的普遍规律。以文章产生为例: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产生须经由搜集材料、提炼主题、构思、起草、修改、抄清(打印)、评价(老师批改、考试——被动评价、班内、校内外投稿——积极评价),几个大的程序。即便是考试,成文的过程也是如此,只是搜集材料的过程不像平时那么自由而已,只有到自己记忆中去获取了。这个过程,即程序,是循环往复的,

无穷的。学生在反复中认识,在反复中提高。由小到大,有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象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必然,到自由,这就是规律。

实践证明,好的作文课大体分为三大部分:课前准备、课中展开与生成、课后链接。

三、作文课前的准备

要上好作文课,需要这样的基础条件:首先,学生具有爱学作文的兴趣,老师具有爱教作文的德行。其次,学生具有相对的语文基础知识,老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艺、智慧和广博的知识。三,作文课有整体规划,训练成系统,当堂有知识点,而且持之以恒。就一堂作文课本身来说,课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摄取鲜活的写作素材。小学生的生活一般可分为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课余生活、信息生活、感情生活五个部分。比如,写《我的同学》,不可因为比较熟悉而放松材料的搜集。如何收集呢?应该紧紧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某一个侧面,详详细细地和写作对象聊天,了解他方方面面的和这一个性格特征有关的故事,再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突出的,有趣的,生动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故事,就可以说准备充分了。总之,课前关于写作材料的准备,要坚持学生容易做到原则。即:容易看到、查到、问到、访到、想到、记到。

下页

篇二:论小学作文教学

论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总结。前些年的作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阶段我们语文老师需要转变一些教学观念:

一、设置作文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总是较多地把作文课看成是教授学生“写写弄弄”的课程。似乎写好了文章,就是作文课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在作文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说,没有以上的五种能力,几乎就写不好作文。那么,反过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训练以上所说的五种能力。特别有意义的是,创造心理的形成正是以这五种能力为基础的。因此,以上五种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就形成了创造的能力。由此,我们又可以说,作文,就是培养学生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作文,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积极手段。具有这种观念,无论对于作文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作文教学内容的革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写作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情绪也许比教导学生的写作技巧更为重要。

作文确需“规则”和“技巧”,但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把“规则”和“技巧”教授给学生,使他们不至被这些戒律束缚而疏离了对作文表达思想感情的亲和力,却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教学艺

术。对于接触作文不久的小学生来说,这些作文的“清规戒律”似以少说或略说为好。即使非说不可,也最好在非常形象的前提下进行。作文是一种带有极大心理诱导作用的课程,千万不要因强调那些“规则”和“技巧”而妨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注意学生写作前和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在学生写作前阶段,应该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出现写作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或者感情“激发”或者外国人所说的“大脑风暴”,有了这“热身”或“激发”或“风暴”,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只有这种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文章,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这种经常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把握写作素材,并且把这些素材引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去,一直是我所思索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说给写开路

刚开始时,我发现学生的那支笔特别沉重,写作文不知该从何下手,该写什么。索性我们先把笔撇一边,把无意识藏在脑中的素材说个

够。三年级的

搞了大量的情境作文训练,让学生置处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然后再把学生推到一个写作的高潮。学生们不再为作文苦恼,大家都发现原来写作文太有意思了。班里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学生们又无意识地把眼光投向了社会,一下子,五彩缤纷的世界呈现在了眼前,习作便成了“有米之炊”,加之心灵的投入,成就了一道道风味独俱的佳肴。

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和兴趣,让他们写起作文来就变得容易得多了,在这时我们可以适当的渗透一些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表达更生动、具体、优美。

篇三:论学生作文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作文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学表达能力的体现,认识能力包含学生对生活经历的理解与认识,文学表达能力是对上述认识生活表现出来的能力,人们习惯称认识事物能力为一般能力,表达事物能力是作文特殊能力,因为前者的能力各科教学都负有培养的能力,后者唯作为教学承担培养的能力。然而就作文教学而言,前者的能力是控制与影响着后者的能力,谁都承认“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而是有了“米”才能做“炊”的兴趣,因此,本文就针对学生作文在认识事物能力方面论述一下自已几点见解。

作文,是由“内容”与“形式”两部分组成,实质上认识事物能力是解决学生获取作文内容的问题,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必须强化教学意识性,应从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抓起:

(一)有了生活、作文才有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若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平时细心观察、多看、多联想、多体会生活,多注重积累素材,要做个有心人,这是语文教师们的共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教师培养学生挖掘生活的丰富面。这样写作才会充实。叶对陶先生说过:“应该去寻到它(指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才能抒发出真实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阅历深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从心理学看,学生的思维规律是以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有了丰富的生活,才有丰富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才有扎实的基础;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伴随着丰满,这些丰满的感情会体现在学生的作文的字里行间。

因而,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源,是学生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基础,生活对学生作文质量,学生作文兴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首要是要求学生的生活。

(二)有了认识,生活才起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分析:“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老所说的“思、感从何而来,要在实践中获取触发”。而这“获取”并不等于学生经历过的事物都可以达到“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的。我们平时总埋怨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不是说眼睛没看见,耳朵没听见,而是指看见和听到的无有“思”和“感”。因为写进作文的材料,是学生对客观生活有“思”有“感”后才能成为作文内容的,所以学生经历的生活,熟悉的事物,不等于认识的生活(事物),要成为认褒生活(事物),必须在教学手段上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生活深化认识,对事物不仅认识其表象,还认识本质,其发展,才能转化成作文材料。

我在教学实验中发现,不少作文基础差的学生,主要症状在于未曾充分认识自已的生活,在接触教师命题后,一筹莫展的是没有材料写。“吾思冥想“的材料,一旦有了生动有趣的材料,其表达技能学习,就有了兴趣基础,解决是有希望的。一个六年级没写过一篇相关作文

的学生,面对《假期生活琐谈》的作文题,紧锁眉头,觉得“假期没做过什么特殊事,只是玩了”而无内容可写,其实,他们的假期生活十分丰富,“摸蟹”“捉鱼”“打水仗”等有趣情节,我略为点拨,他认识到了这些生活都是“假期生活”而且是富有情趣的生活。经点拨,他选定了“套知了“的题材,因为这个题材他们感受最深,也最有趣,很快道出了写作提纲,成功的写出了这篇作文。

从此,这位学生感到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从而产生了主动追求学习作文的兴趣,他的作文水平就在短期内得到了提高。

此例说明不少学生之所以有了生活却写不出好作文,其原因是他在认识这些生活上有障碍,教师需要结合个别教学,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点拨,启迪学生认识自已的生活,从而转化为作文材料。

(三)有了情感,表达才有激情。

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经过同学们阅读,体会老师的分析讲解,感到鲁迅先生的文章,用词是那样准确,语句是那样优美,读来脍炙人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就是因为字里行间充满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无限依恋之情,充满了鲁迅先生的真情实感。

我们作文,把自已真情实感倾注到作文里去,只有真才感人,只有真才动人,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作文真正意义。

真情实感是写好作文基础。我们作文,就是写那些我们经历的,有感受的,触动学生心灵,有意义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

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把作文写活,写好,写得感人,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这记述说明了情感因素在作文智力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学生写作文,由于忽视了引导他们认识事物,从而产生激情。因而,不少作文是“奉”老师之“命”才写的,并不是学生想写才写的。当然,考查作文必须是这种性质。但平时训练应尽力激起学生表达欲望和兴趣,那种“要我写”的作文训练,写不出真情实感。如写《我的老师》要是学生老师未曾充分认识,没有出于内心写老师,那么,他们的笔下不是干巴巴,便是人云亦云,重复别人赞颂老师的语言。

变学生的“要我写”为“我要写”就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产生对所写对象的激情,如写《我的老师》笔者在实践指导时,就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教师,了解老师平时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都在思考,“为什么老师这样什么”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从表象进行实质的认识从而老师有了真挚的情感,在这情况下,动笔写《我的老师》字里行间就流露出了真情实感。

从这三点出发,可以下这样结论;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教学的意识性。

篇四:论小学作文教学

论小学作文教学

摘要:新课改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一切,用心去体验生活,加大阅读量并及时积累素材,教师还应积极创设作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及时鼓励学生。

关键字:观察;体验;积累;兴趣;鼓励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一、用心观察,体验生活

留心周围事物,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用眼去观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首要步骤。学生要是对生活中的事和自然界中的物缺少形象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叙述、去描写、去议论必定是很难的。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世界的必要途径是观察,只有切身去接触生活和事物并仔细的观察,才能够从中获得真切、细致的

并把重点部分“局部放大”抓住事物的特征,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使观察趋向精细化、具体化。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句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家中的琐事,校内的小事,邻里的争执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去接触的。也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让他们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真谛。

二、大量阅读,注重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我经常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把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发生的事积累下来。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写感受,有意识地背诵,定期检查并随时评奖。这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就会与日俱增,再也没有学生对作文“望而却步”和“无米下锅”的情况出现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也就不再怕写作文了。

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常常利用自习课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如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让学生说出心里话。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表现出来。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去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在一起谈论。如:在进行完激烈的运动会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谈感受说情形,有人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人说出比赛时的难忘一瞬,有人分析了比赛失败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氛围。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畅所欲言。教师再根据的谈论写出重点,给学生理清脉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记一次运动会》的写作。

四、欣赏学生,鼓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这就要求评价由注重甄别转向注重鼓励,评价学生的作文是给他们一种正确的反馈,从而完善自身的学习,评价时必须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思想感受、情感认识和创造性的思维,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即使是很小的一点也要给予鼓励。小学生年龄虽然小,但上进心很强,个人荣誉感强。学生十分注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教师适时适当地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实行鼓励政策,尽可能欣赏激励学生,再加上评语如:“你观察的非常仔细认真”??学生看到鼓励

的评语,更能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在写作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能力。教师还要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我相信,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把精力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有质的提高。

初中作文